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9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世纪60年代初期,晚清政府进行了第一次改革—洋务运动,洋务教育也随之兴起。1866年奕䜣提出京师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规定“招取满汉举人及恩、拔、岁、副、优贡……年在二十以外者……并准令前项正途出身五品以下满汉京外各官。愿入馆学习者……一体与考。”原来读儒家经典的科举人员入洋务学堂学习西方科学知识,接受洋教习的传授。在1887年,江南御使陈璜莹上奏建议将数学科列为科举考试科目,明习算学人员可以量予科甲出身。清政府采纳了这一建议,第一次将“西学”与“中学”同考。

—摘编自李璐《中国近代三次教育改革述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教育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教育发展的影响。
2022-03-05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受二战的影响,美国的学校数量以及接受学校教育的人数都锐减。当时的学校教育仍受进步主义教育思想支配,弱化了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的教育,导致学校教育质量下降。对基础教育质量的批评随着1957年苏联人造地球卫星的成功发射达到了高潮,批评者们把美国科技落后归因于质量低下的基础教育。

在呼唤改革的浪潮中,国会通过了二战后第一部教育法案《国防教育法》,以法律形式全面干预教育,确定教育改革方向。实施了以结构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的课程改革,在课程设置上加强自然科学、数学与外语等学科,强调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知识结构,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在教学制度与教学方法上强调启发式教学,加快教学手段现代化,使用教学机器,重视个别化教学,实施集体教学制度等。改革为美国在“冷战”时期保持强有力的竞争优势提供教育了支持。

——摘编自高金锋《二战后美国基础教育改革价值取向的演变与启示》


(1)根据材料,概括二战后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指出二战后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特点及影响。
2022-04-15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2届二模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魏初年,地方官吏多为武人,又没有俸禄,劫掠、贪赃之风盛行,流民聚众反抗频频。孝文帝时,官员考课制度确立。依《尚书》确定“三载一考”原则;将前代笼统的“仰列殿最”细化为三等七品,政绩优劣皎然有别;“考即黜陟”,“上上者迁之,下下者黜之,中者守其本任”。外考令明文规定:“每岁终,州镇列牧守治状,及至再考,随其品第,以彰黜陟”,“治状”主要包括劝课农桑、流民归附、开建学校等多方面政绩。五品以下中央官员的考课由尚书负责,五品以上的则由孝文帝“亲与公卿论其善恶”。

——摘编自戴卫红《北魏考课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时期官员考课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官员考课制度的作用。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国的商鞅变法基本上解决了由奴隶制所引起的种种社会矛盾,并为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同时也强化了封建国家机器,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经过商鞅变法,使偏僻落后的秦国变得“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乡邑大治”;且使过去那种诸侯卑秦的状况变成“诸侯畏惧”的局面。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继位后,全盘推行汉化。他模仿汉族王朝的礼仪,建太庙、祭祀孔子、养国老;仿照汉人官制,大定官品,考核州郡官吏;设立太乐宫,议定雅乐,除去郑、卫之音,依据儒家六经,参照各国音乐志,制定声律。通过吸取汉族的先进文化,学习封建的统治思想及理论,北魏建立了有效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制度。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涉及的商鞅变法措施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行“汉化”政策的主要内容。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材料前秦苻坚当政时极力拉拢汉族地主,在王猛协助下,实行了一系列政策。苻坚首先整顿吏治,“拔幽滞,显贤才”,提拔了一大批汉族地主分子。在苻坚支持下,王猛在十数天内便杀掉不法贵强豪二十余人,结果“百僚震肃,素右屏气”。针对关中少雨易旱,苻坚下令推广先进的区种技术,还在当地大兴水利,使北方社会经济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复。苻坚废止胡汉分治,强调“黎元应抚,夷狄应和”。他曾严惩袭扰匈奴部民的大将军,还遣使在戎夷部落中劝课农桑。苻坚下令恢复了太学及地方学校,使公卿子弟入学受业,成绩优秀者,予以放表授官,对不通经的官吏则予以罢遣。史载当时“关陇清晏,百姓丰乐,自长安至于诸州……旅行者取给于途工商贾贩于道”。社会经济情况比过去有很大改善。

——摘编自詹子庆田泽滨主编《中国古代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苻坚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苻坚改革的历史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五代时期,兵戈扰攘不息,天下纷乱动荡,生民倒悬,经济残破。951年继位的后周太祝威顺应时势,致力于整顿内政,加快了统一的步伐。他把豪强所占营田“便赐逐户,充为永业”,牛犊并赐本户官中永不收系”,废除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针对“恣意用法”的习气,他要求官员“须据罪断遣,除准敕勘及合奏外,其余不得便将拟案据闻”后周太祖对地方官吏的职责做出明确的划分,严令其各守其职,不得凭军权指挥一切,“州府不得差监征军将下县”,州县长官须先差散从亲事官等,以塞州府私交党羽、上下相瞒之路径。后周太祖被后人誉为“五代的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其改革“期月而弊政皆除,逾岁而群情大服”。

——摘编自曾育荣《后周太祖郭威内政改革琐论》


(1)根据材料,概括后周太祖内政改革的背景及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后周太祖内政改革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改革官僚机构是戊戌变法的重头戏。有学者认为封建王朝末期的改革之所以成效极其有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统治者用于发动改革的官僚队伍本身就是一支腐败之师。因此,封建王朝的历次改革都将精简机构与人员作为挽救王朝命运的措施之一,戊戌变法也不例外。甲午战后,光绪帝为奋发自强,命督抚廷臣保举人才以备调用,于是各方保举折片络绎不绝,然光绪帝尤对维新党人青睐有加,授予他们极高的品衔,有利于推动维新变法的同时,也使维新派陷入与老资格官员的尖锐对立之中。此外,光绪帝还对官僚机构以大刀阔斧之势进行改革。18986月,仅京师一地被裁撤衙门就达十余处,被裁的官员胥吏“将及万人”,以致“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凡遇新政诏下,枢臣俱模棱不奉,或言不懂,或言未办过”。地方督抚看到京师乱象后,其原本的观望态度变成敷衍,裁撤诏令在地方成为一纸空文。

——摘编自熊小欣《再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1)据材料,概括戊戌变法改革官僚机构的原因及举措。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中改革官僚机构失败的原因以及对后世改革的启示。
2021-05-06更新 | 479次组卷 | 17卷引用:黑龙江省鸡西市第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B卷)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后,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人民解放军长期处于临战状态。近30年来军队的主战武器、训练方式没有大的变化。1977年中央军委决定,统一全军上下的思想,明确教育训练的地位,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应该转到和平时期建设的轨道。全军在裁减员额100万的基础上,对编制体制进行重大调整。为适应多兵种合成训练需要,1989年全军颁发新军事训练大纲,首次对训练内容、训练方法步骤进行统一和规范,建立了现代条件下单兵、分队、合同战术和战役四个层次有机衔接的训练体系,实现了我军由注重单一兵种训练向注重多兵种合成训练转变。为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需要,国防大学、军事科学院等专家教授深入部队演兵场开展全军高科技知识教育和军事理论创新。2006年,全军军事训练会议上强调,应自觉地主动地推进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全军和武警部队在着力提高打赢信息化局部战争这一核心能力的同时,加强反恐、维稳、处突、抢险救灾等非战争军事行动训练。我军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明显增强。

——摘编自《解放军报》20081021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7年以来我国军队训练战略的重大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1977年以来我国军队改革影响。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南北朝时期颇有作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在太和年间多次诏集群臣,议定律令,重用精通律学的中原儒生,对“议礼律令,润饰辞旨”,常亲自执笔,刊定轻重。其一生二次对《北魏律》进行修订,第一次修律,始于太和三年(479年),主要是修改旧文,使从轻典。太和十五年(491年)他又主持了第二次修律,诏公卿大臣“议改律令”,于次年“班新律令”,对前律作较大修改,如把死刑的条目:大辟由原来四百九十条,改为二百三十例,减少了五分之二。用“恕死徙边”作为死刑减等之法。太和十一年(487年)从律令中删去残酷的诛连法——门房之诛。对族刑的施用范围也作了明确的限制,以减少族刑的使用。新律颁布后,五族、三族之诛在北魏从此绝迹。孝文帝改订的《北魏律》,上采汉魏晋法制之传统,下启隋唐律令之先声,在中国法律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摘编自简修炜、张耕华《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述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的影响。
2021-04-16更新 | 212次组卷 | 3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2021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10 . 改革被视为一种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方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周王室的统治逐渐崩溃,奴隶制度也在逐渐解体,加速这一解体的催化剂就是各国一系列的变法。“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秦国在整个争霸战争中处于劣势,时刻有亡秦的危险。秦孝公求贤若渴,强烈支持商鞅变法。商鞅不负秦孝公的厚望,变法从阶级结构、政治文化、外部环境三个方面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转型。

——摘编自何彬《社会转型视角下的商鞅变法》

材料二 大抵天下之事,久则不能无弊,固宜通变,然须合乎人情。宜于土俗,从容改图,而后天下蒙其福。宋至神宗,国势颇不振矣,安石所谓变风俗、立法度,未为不是。但其不达事理,不识时宜,直任己见而专务更张,遂使天下霭然,丧其乐生之心,而君子为之一空。有才而无识,可胜惜哉!若王安石起初不可谓非君子也,特因性执而少容,好学而泥古,遂至引用小人,基宋室之祸

——摘编自张居正《资治通鉴直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张居正评价王安石变法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