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9 道试题
1 . 1400年以后的世界,被认为是“贸易打造的世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18世纪)欧洲人的棉纺织品贸易把亚洲、非洲和欧洲紧密地联系在一个复杂的商业网络中。在此前四千年的棉花史中,从来没有这样一个跨越全球的网络。此前也不曾有人用印度织工的产品在非洲购买奴隶,然后把奴隶贩运到美洲的种植园去,生产供欧洲消费者享用的农产品。这是一个令人惊叹的体系,清晰地表明了资本和国家力量联合在一起所拥有的改变世界的力量……贸易网络扩张到亚洲、非洲和美洲,主要靠的并不是价廉物美的商品,而是靠武力屈服竞争者,以及欧洲商人在世界很多区域的强制性存在。

——【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

材料二   在英国的纺织工业看来正稳定发展的时候,即18261850年它却突然停滞。要重新发动制造金钱的引擎,就必须注入新的资金,并且发展一种可以发掘新市场的新工业。这项新工业便是修筑铁路,这种工业也始于英国……铁路的修筑与海运的发展,又拓展了供应的地区和商品贸易的地区。资本主义的方式不断将新的人口直接和间接地引进其日益拓展的联系轨道中。在这个新方式之下,结合带来了专门化。

——摘编自【美】埃里克·R.沃尔夫《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

材料三   19世纪末20世纪初,殖民地的印度被依附在大英帝国的工业体系上。甘地多次悲愤地宣布,英国运走了印度的棉花,又用廉价的大工业纺织品打碎了印度的手工纺织业。对西方物质文明的批判,是甘地农村经济思想的出发点。他认为城市集中化的经济导致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其结果是少数人有可能利用这种财富权力压迫多数人,并且终将形成阶级对抗。甘地极力批判工业主义和物质原则。他反对机器狂热的目标,在于解救印度农村,只有这样做,印度才能成为一个民族。

——摘编自彭树智《甘地的农村经济思想及其道德观》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欧洲人扩张贸易网络的主要罪恶行径,并指出其为开展血腥贸易而在塞内加尔设立的重要枢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19世纪初开创“铁路修筑与海运发展”的新型交通工具,并分析交通运输业的革命如何“拓展供应的地区和商品贸易的地区”?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甘地实践农村经济思想的主要举措。简析这些举措对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作用。
2021-07-01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统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世纪后,欧洲各大强国开始大肆推行殖民主义,使得国际贸易的主要集中点逐渐转移到大西洋。英国在光荣革命以前,虽存在查理一世和克伦威尔两个政治力量,但在维护工商业者利益的这方面是完全一致的。19世纪早期,英国政府先后允许民间参与对中国和印度的贸易往来。同时,给予优惠措施积极鼓励国内工商业者投资,还大幅度降低,甚至是取消了各种各样的消费税。英国对外贺易的年增长率从18世纪后半期的1.1%迅速上升到了19世纪中期的4.5%。

——摘编自杨冠琼《英国对外贸易现代化与工业革命关系

材料二1930年,美国国会通过《斯穆特一霍利关税法》,试图通过高关税来保护本国工业,使世界贸易规模急剧下降。1934年,国会通过了《互忠贸易协议法》。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资本主义超级大国。1948年,在美国主导下,GATT(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制度得以建立。1962年,美国国会制定了《扩大贸易法》,进一步扩大了总统的对外贸易授权,并对“免责条款”规定了较为严格的适用条件,使得保护主义措施的实施变得十分困难

——摘编自宋凯军《美国二战后的贸易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对外贸易政策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前后美国顺应这一政策变化而采取的举措。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棉花传入之前,中国只有可供充填枕褥的木棉,不能织布。北宋时面对不断增多的人口,苎麻产量低,加之契丹军队行军时“沿途民居园囿桑柘,必夷伐焚荡”,人们迫切需要寻找可替代的大众化织品。棉花在“宋元之间始传种于中国,关陕闽广首获其利,盖此物出外夷,闽广通海舶,关陕通西域故也”。元初已经形成了“江东陕右亦多种”的局面,棉布的销售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王祯在其《农书·木棉序》中形容棉布的状况,“夫木棉诸种艺制作之法,驳骏北来,江淮川蜀,既获其利。至南北混一之后,商贩于此,服被渐广”。元政府为劝种棉花和适应棉纺织的规模生产,“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责民岁输棉布十万匹”。明代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摘编自王东、陈玲《宋元棉花东进的技术社会形成理论研究》

材料二   16世纪以后,葡萄牙、荷兰把印度棉布贩卖到欧洲。三次英荷战争后英国控制了棉布贸易。印度棉布热引起来英国毛纺织业的破产和失业,1721年,政府颁布进口禁令。印度棉布更多地销往非洲、美洲等市场。因民众对棉布的需求越来越大,水力纺纱机、“骡机”等专利技术设备不断涌现,到18世纪80年代,英国生产的棉布出口额的94%销售到了之前印度棉布所占领的市场。英国对原棉需求量的急剧上升,使越来越多的非洲奴隶被运往美洲的棉花种植园。英国通过进口原棉出口棉布等制成品,迫使西印度群岛、美国南方诸州以及亚洲一些地区依附于英国的工业化。19世纪,随着英国对印度殖民统治的加强,印度逐渐沦为英国的原材料供应地和制成品销售市场,英国棉布便顺理成章地取代印度棉布主导了世界市场。

——摘编自晋兰天《国家与市场: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棉花在中国传播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取代印度棉布主导地位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棉布贸易”的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斯文·贝克特教授的著作《棉花帝国》于2014年在美国出版,随即获班克罗夫特最佳美国史著作奖,被《纽约时报》列为十大重要著作之一。欧洲殖民扩张时期,创造了第一个“棉花帝国”,非洲被锁定在为美洲种植园提供廉价劳动力的位置上,英国人则将自己从种植原棉的负担中解脱出来。工业资本主义时代创造了第二个“棉花帝国”。英国在其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1861年美国内战的爆发终结了第二个棉花帝国的历史。新棉花帝国的建构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新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发展同步进行。

处于转型之中的西方国家兼具民族国家、工业化国家、殖民主义国家的多重身份,棉花经济因而变成了一种国家利益,导致“国家”更深地卷入,棉花经济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竞争。

——摘编自王希《《棉花帝国》——棉花、资本主义和全球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知识,针对《棉花帝国》内容提炼一个论题(任意一点或整体),并予以说明。(要求:论题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重商主义缘起于欧洲国家开展富国竞争的历史。重商主义者认为,金银是至高无上的,它代表真正的财富,要从他国取得金银,就应扩大贸易顺差,贸易中要奖出限入。重商主义理论和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血与火的实践,带来的结论是:商业资本的运行必须与国家政权结合,国家必须在经济上,政治上乃至军事上保护本国的商业,特别是保护本国商人能在国际经济舞台上通行无阻,以便为本国搜罗更多的金银,使国家富强,经济繁荣。

——摘编自梁洪学、伊伦:《优势学科滥觞的再认识》等

材料二   英国的贸易政策经历了多次变革:重商主义的贸易保护为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提供了重要条件,……一旦确立了工业优势地位,英国旋即废除了旧法令,开启了自由贸易时代。……撒切尔夫人任首相时,全力推行以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为核心的经济改革。

——摘编自熊小果:《西方发达国家贸易政策“自由一保护”螺旋运动的历史面纱》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重商主义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它对欧洲国家带来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开启了自由贸易时代”的对内经济措施,并简要说明20世纪90年代后英国经济发展的趋势。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学者马丁·威纳在《英国文化与工业精神的衰落:1850-1980》一书中指出“反工业文化”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工业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如资源的破坏、环境的污染,社会的贫富分化、城市化带来的脏乱差等,这引起了人们对工业化的批判;另一方面是由于英国的贵族制度和贵族精神影响,企业家及其继承者漠视生产创造,追求绅士生活,进取精神衰退。还有学者指出,政治社会变革也是造成英国企业家精神衰退的重要因素。19世纪70年代后,英国的工会组织日益强大,垄断了劳动力供给,挑战雇主对其雇员的传统权力。此外,经济生活的许多方面越来越受到政府的严格管制,崛起的工党更是凭借其政治权力,抑制了自由企业精神。在英国史学家霍布斯鲍姆看来,英国未能适应新形势,是因为其企业家有着广阔的帝国市场,仍能从旧的投资中获得充足利润,对海外传统产品市场的依赖,使英国企业家安享其成,竞争精神衰退。

——摘编自郭继兰《企业家精神与英国经济兴衰》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以来,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德国的蓬勃发展不仅引发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也促进了人口就业结构与地域分布的重大变迁,从而推动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德意志帝国在1871年仅有8个人口超过10万的大城市,到1910年则飙升至48个。另外,10万人口以上大城市的人口之和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持续增长。从大规模人口流动的情况看,德国城市增长呈现出巨大差异性,城市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是工业发达的莱茵、威斯特法伦、西里西亚、萨克森等地区。在19世纪70年代兴起的技术革命的助推下,柏林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合并了周边的施潘道、克罗伊茨贝格等城市,建立了新型工业区。据统计,1880~1900年柏林在行政区变更后人口增加了766518人,增长率高达68%,其中行政区并入的人口为490425人,约占柏林人口的26%.

——摘编自徐继承《德意志帝国时期的高速城市化与公共卫生危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企业家精神衰退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德国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广阔海外市场的需求催生了英国的工业革命。英国工业革命起自低技术含量的纺织工业。但英国创制的工业生产机制,催生了全新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然而广阔的国际市场使“一枝独秀”的英国在技术上不思进取,不愿改进生产技术。当英国无法继续占有工业革命持续发展先机的时候,英国的衰落不可避免。到了19世纪70年代后,随着电力科技的广泛应用,美德迅速崛起,工业生产技术含量提高,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出现了发明于本国的科技成就,世界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摘编自任剑涛《工业革命与不列颠新帝国的兴衰》

材料二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实现共产主义的重要前提之一是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种否定的否定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实现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当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达到相当高的程度,人们在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上已经没有差别的时候,阶级就失去了存在的客观根据,阶级社会就转变成了无阶级社会。

——摘编自赵家祥《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设想》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西方工业生产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工业革命产生的影响。
2021-06-02更新 | 72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赣县第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综合复习历史试题
8 . 棉花的历史,是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历史,也是一部胁迫、暴力、掠夺和奴役的罪恶历史。以下材料是摘编自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中的两则案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84年,一个名叫葛莱格的英国商人在曼彻斯特附近的玻琳河畔建造了一个小型棉纺厂。工厂配备了最新发明的水力纺织机,雇佣了一批当地的孤儿做工人,原料用的是他的亲戚——妻子在利物浦的家族从牙买加和巴西买来的;为了从亚洲人手上把生意抢过来,他千方百计改进生产技术,愿意尝试最新的机器;而产品的消费市场也颇为“全球”:一部分迎合欧洲大陆的消费者;另一部分通过妻子的家族去往非洲西海岸,满足那里的奴隶贸易;或者到迭多米尼加岛,衣被他自己的家族在那里蓄养的黑奴。

材料二   1833年,刚满十岁的爱伦·胡通,已经在棉纺织厂工作了两年,是个熟练手了。她母亲继续让她去工厂工作挣工资。她每天早上五点半到工厂,晚上八点才结束一天的工作,一旦没有跟上快速运转的机器,接上纱线的断头,她就要被鞭打,爱伦平均一周被工厂监管鞭打两次,直到她的头伤痕累累,甚至被罚在脖子上挂上铁制重物,一遍一遍地爬楼梯。


(1)以上材料反映了哪些重大历史现象?为什么说棉花的历史是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历史?
(2)根据材料二,谈谈你对资本主义发展的认识。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15世纪,随着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奴制的瓦解,商品流通量不断增加,要求货币流通量的有效供应增加;同时,贵族阶层为了支付战争费用和购买东方精美昂贵的消费品,需要更多的金银。在欧洲人看来,探寻黄金最理想的地方莫过于东方,因为东方国家被描述为财富无穷、金银遍地。1453年,土耳其人占领了君士坦丁堡,控制了地中海的商业通道,并在海上大肆劫掠,致使东西方贸易出现危机。欧洲,尤其是西欧国家组织了多次探险,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探险活动得到了科学技术尤其是天文学和航海技术的有力支持。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   海洋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迅速上升。到17世纪末,全球所有大陆(除南极外)与主要乌屿的海岸线,已被描绘在欧洲人的航海图上。大发现带来的巨大财富强烈地吸引着西欧的贵族、商人、传教士涌向世界各地,很多中下层居民也奔向海外谋生。欧洲人给美洲带去了马、羊等牲畜和一些禽类,以及甘蔗和麦类。非洲的咖啡、中国的茶、东方的香料也成为欧美人的生活必需品。美洲则向世界贡献了玉米、马铃薯、可可等作物。

——摘编自池小平《地理大发现的基本动因与重大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