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1 . 某位思想家认为:“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该思想家的上述主张是(     
A.强调关注人的主观能动性B.带有强烈的保守主义倾向
C.蕴含着格物致知的实践论D.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特征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长期以来,学界对儒学核心的争论一直围绕着仁和礼而纠缠不清。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仁和礼的确是儒学中的两个最重要的基本概念,而且在《论语)里被提到的次数最多,显得特别突出。然而,仁和礼在儒学中虽然很重要,且能统摄许多具体概念,然而它们还不能完全统摄儒学之舍局而能够做到这一点,除了和以外,找不出第二个了。从两者的概念容量来看,仁、礼是在周礼支配下的具体的道德规范,而和则是具有广泛适应性的一般准则。前者可以说是形而下的,属于器和用的范畴;后者可以说是形而上的,属于道和体的范畴,后者可以统报前者。因此,将和视为儒学的核心是有充分理由的。

——据张文《“和"——儒学的最高境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3 . 朱熹认为:....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与该思想主张最接近的是( )
A.“人人皆可以为尧舜。”B.“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C.“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D.“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4 . 宋朝,专门为皇帝学习经书、史书开设的经筵逐渐制度化。程颖在经筵讲书时常以师道自居,多所规谏,使得皇帝畏惧,他认为:“天下重任唯宰相与经筵...君德成就责经筵。”据此可知(     
A.官僚集团内部矛盾激化B.士大夫有效制约了皇权
C.宋朝的文官政治较发达D.尊师重道成为主流思想
2022-08-16更新 | 463次组卷 | 15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一)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人心是天渊。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提出这一主张的思想家是
A.程顾B.陆九渊C.王阳明D.李货
2021-09-24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二)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吕思勉评价古代某思想家时说,他于致用之学,以及孔门的经,极意考究。他要把天下的物,格得“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后“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该思想家应是
A.孟子B.董仲舒C.朱熹D.王阳明
7 . 朱熹说:“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这反映了唐朝社会
A.违背正统,纲纪混乱B.文化多元,社会宽容
C.婚恋自由,风气开放D.华夷交融,民族和睦
8 .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用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宫便殿奏礼》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明·李贽《藏书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出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四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李贽在当时能够提出这样的观点,说明了什么问题?
(3)结合以上材料,简要说明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地位变迁。
9 . 程顾认为:“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张载提出:“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材料共同反映了
A.重建儒家正统的艰难B.宋儒重建儒家信仰的文化自觉
C.社会道德环境的恶劣D.儒家批判佛道思想的文明交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程朱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强调社会个体对纲常伦理的绝对遵守;王守仁提出“良知即是心,心就是理”,将个体意识与天理合一,肯定了个体自我的利益与价值。以上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A.对程朱理学的否定B.儒学危机的出现
C.新社会条件下儒学的新发展D.宋明理学内部的分歧
2020-10-29更新 | 729次组卷 | 30卷引用:重庆市第二十九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