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 道试题
1 . 儒学既是伦理学,又是政治学,更是教育学。两千多年来,儒学的教育思想不断发展和充实,下列各项属于宋朝时形成的突出教育思想的是
A.格物致知B.因材施教C.有教无类D.知行合一
2021-11-06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方面。”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     )
A.“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B.通过“格物”获得知识
C.“三纲五常”是道的价值内涵D.“正君心”才能天下平
2021-10-09更新 | 637次组卷 | 104卷引用:2011-2012学年浙江省绍兴市鲁迅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调测历史试卷
3 . 明清时期主张“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的思想家是
A.董仲舒B.朱熹C.王守仁D.黄宗羲
4 . “道学”这个名词在哲学范围等同于“新儒家”。他接受了韩愈的道统说,认为一个道德上没有瑕疵的人,才有资格去治理国家。一个道德上有瑕疵的人,即令再有才干,也不会把国家治理完善。至于道德的内容和标准,则由道学家订立。材料中的“他”最有可能是
A.老子B.朱熹C.陆九渊D.黄宗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北宋理学家“二程”说:“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这表明“理”是
A.物体的自然属性B.忠孝等人伦道德规范
C.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D.“圣人”的精神境界
6 . 明代某思想家主张:“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其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该观点乎天理
A.带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B.动摇了儒家正统地位
C.反对传统重农抑商观念D.隐含-定的平等色彩
7 .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内涵丰富。下表所列中国古代文明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格物致知;定窑;《梦溪笔谈》;《芙蓉锦鸡图》
均田令:《女史箴图》;《禹贡地域图》;清谈
刺史:蔡侯纸:《神农本草经》;《上林赋》
胡旋舞;《千金方》;“诗仙”“诗圣”:安西都护府

A.③②④①B.③④②①C.②③①④D.②①④③
2021-02-05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我国明代有一思想家说:“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可见,该思想家主张
A.“致良知”B.“格物致知”C.“工商皆本”D.“贵儒尊道”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明史·儒林传序》:“姚江之学,别立宗旨,显与朱子背驰。门徒遍天下,流传百余年,其教大行,其弊滋甚。嘉(嘉靖)、隆(隆庆)而后,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其中“姚江之学”指的是
A.二程学说B.朱熹学说
C.陆九渊学说D.王阳明学说
10 . 理学家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但对于如何求“理”却有着不同的主张。一种主张“格物致知”,一种主张“致良知”。这两种主张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王守仁、陆九渊B.朱熹、王守仁
C.朱熹、程颢D.陆九渊、程颢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