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生物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85 道试题
1 . 油菜素内酯(BL)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植物激素。为研究其跨膜运输机制,我国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ABCB19过去被认为是运输生长素的转运蛋白,但对ABCB19蛋白突变体植株进行培育,发现其表型与其他的生长素运输蛋白突变体表现出明显差异。
实验二:为探究ABCB19的底物特异性,用纯化的ABCB19分别与生长素(IAA)、赤霉素(GA)、BL在适宜条件下混合,加入足量ATP后,测定各组ATP酶活性,结果见图1。

请回答下列问题
(1)BL在细胞内合成,含有多个亲水基团,可能难以通过______的方式运出细胞。
(2)ABCB19蛋白具有ATP酶活性,与底物结合时会被激活,ATP酶活性可以反映ABCB19的活性。据此分析,图1结果表明______
(3)结合实验一和二的结果,提出关于转运蛋白ABCB19的假说:______。为验证上述假说,科研人员利用3H标记的BL、脂质体WT和EQ、ATP、ATP酶抑制剂等进行转运实验。请根据图2的结果,补全实验设计表格。

分组

脂质体

3H-BL

ATP

ATP酶抑制剂

_____

+

+

_____

WT

+

+

_____

EQ

+

+

-

_____

+

+

+

注:WT为含ABCB19蛋白的脂质体,EQ为含突变型ABCB19蛋白的脂质体,突变型ABCB19蛋白不具有ATP酶活性;+表示添加,-表示不添加
(4)图2中曲线甲后期趋于平缓的原因是_____
2 . 平衡致死遗传现象首先在果蝇中被发现,是指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分别带有两个非等位的致死基因(不存在染色体互换),任意一个致死基因纯合即致死,成活的个体均为杂合子。平衡致死品系内的个体自由交配可以将杂合状态永久保存,省去了后期选育的繁杂。回答下列问题:
(1)现有一批纯合野生型直翅果蝇,经诱变处理后得到裂翅突变体品系。已知裂翅和直翅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现将裂翅突变体与纯合野生型直翅果蝇杂交,后代既有裂性状翅又有直翅,则裂翅对直翅为__________(填“隐性”或“显性”),该裂翅突变体的基因型为________
(2)经研究发现,该裂翅基因纯合致死。将A/a控制的存活与致死看作一对相对性状,则隐性性状为__________(填“存活”或“致死”)。
(3)将裂翅突变体进行自由交配,发现后代只有裂翅,推测裂翅品系中存在平衡致死现象,若另一种致死基因为B,则两对等位基因的位置关系应为下图中的__________

   

(4)现已知红眼对紫眼为显性,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灰体对黑檀体为显性,基因位于3号染色体。现提供表格所示的三种纯合品系,确定裂翅基因是否位于2号染色体上。
品系名称基因位置品系特征
黑檀体3号染色体红眼、黑檀体、直翅
紫眼2号染色体紫眼、灰体、直翅
野生型
红眼、灰体、直翅
杂交方案:
第一步:将裂翅突变体与上表纯合品系中的_________(填品系名称)进行杂交得F1
第二步:选择F1中表型为__________的果蝇与上表纯合品系中的_________(品系名称)进行杂交得F2,,统计F2的表型及比例。
预期结果:若F2_________,则裂翅基因不在2号染色体上。
3 . 人心肌细胞中的肌钙蛋白由三种结构不同的亚基组成,即肌钙蛋白T(cTnT)、肌钙蛋白I(cTnI)和肌钙蛋白C(cTnC),其中cTnI在血液中含量上升是心肌损伤的特异性指标。为制备抗cTnI的单克隆抗体,科研人员完成了以下过程。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培养中,培养液常用___方法灭菌。每隔2周用cTnI作为抗原注射小鼠1次,共注射3次,其目的是___,最后一次免疫后第3天,取脾脏内部分组织制成细胞悬液与骨髓瘤细胞诱导融合,常用的化学诱导因素是___
(2)甲、乙、丙中,只含杂交瘤细胞的是___,②过程表示将乙细胞接种到多孔培养板上,进行抗体阳性检测,之后稀释、培养、再检测,并多次重复上述操作,其目的是筛选获得___
(3)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是医学上常用的定量检测抗原的方法,具体原理如图所示:

据图分析,固相抗体和酶标抗体均能与抗原结合,这是由于不同抗体能与同一抗原表面的不同部位结合。该检测方法中,酶标抗体的作用是___,可通过测定产物量来判断待测抗原量。
4 . 油菜的绿叶对黄化叶为显性。与绿叶基因相比,黄化叶基因有一个碱基对发生了改变,从而出现一个限制酶B的酶切位点。为鉴定某绿叶油菜的基因型,提取其DNA进行了PCR和电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需设计能与目的基因结合的双链DNA作为PCR引物
B.应在PCR扩增体系中添加Mg2,以激活DNA聚合酶
C.可适当降低复性的温度,以减少PCR中非特异性条带的产生
D.用酶B作用后进行电泳,若有2条电泳条带可判断为杂合子
5 . 拟南芥表皮毛是由茎和叶上的表皮组织形成的特殊结构。研究人员发现了两对与拟南芥表皮毛发育相关的基因T/t和R/r,且不同类型拟南芥的表皮毛分支次数如下表所示。

类型(基因型)

野生型(TTRR)

单突变体(ttRR)

单突变体(TTrr)

双重突变体(ttrr)

表皮毛分支次数

2

0

4

0

回答下列问题:
(1)据表分析,基因T缺陷突变体的表皮毛分支次数会______,基因R缺陷突变体表皮毛的分支次数会______。(填“增加”或“减少”)
(2)为研究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研究人员进行了如下杂交实验:将基因T缺失突变体(ttRR)和基因R缺失突变体(TTrr)杂交得到F₁,F₁自交得到F₂,统计F₂中表皮毛分支次数及对应植株所占比例,结果如下表。

表皮毛的分支次数

0

1

2

3

4

对应植株所占比例

4

6

3

2

1

根据实验结果判断,基因T/t和基因R/r的遗传______(填“遵循”或“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判断依据是______。可推测F₁的表皮毛分支次数为______
(3)现已将基因T定位在拟南芥基因组5号染色体上,为进一步确定基因T在该染色体上的位置,对5个来源于该染色体的DNA片段(A~E)进行基因T及相关分子标记检测,结果如图所示:

   

注:DNA片段A-E上的数字表示检测到的分子标记,编号相同的为同一标记
根据结果分析,6个分子标记在拟南芥5号染色体上的排序为______;仅有片段C和D检测到基因T,据此判断基因T应位于分子标记______(填数字编号)之间。
6 . 下图示利用重叠延伸PCR技术改造目的基因的原理。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示操作中至少需要用2种限制酶对目的基因进行处理
B.操作中引物2和引物3序列应含有拟突变位点,且可以互补
C.应选用引物1和引物4进行PCR3,以获得大量目的基因序列
D.此过程实现的基因序列改变属于基因突变,未发生基因重组
7 . 某多年生观赏花卉为雌雄异株植物,其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为培育更多不同品种花卉,工作者对纯合紫花品系用射线处理后,成功筛选出一株白花雄株甲,并进行了如下实验。请回答有关问题:

   

(1)该植物花色的遗传受_________对基因控制,该基因位于_______________染色体上,原因是_______
(2)F2紫花雌株中纯合子的比例是__________,请对白花雄株甲产生的原因作出合理解释_____
(3)为了快速培育较多的白花雌株,父本选择白花雄株,母本从F1、F2中最好选择的是_____________,请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
2024-05-09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
8 . 水稻籽粒灌浆是否充实影响其产量和品质。研究发现D基因在水稻叶片、茎和颖果中都有表达,其编码的转运蛋白D可参与运输脱落酸(ABA)。D基因功能丧失的突变体籽粒灌浆缺陷,导致种子饱满程度降低,科研人员对其机制进行了研究。
(1)ABA能促进叶片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其主要作用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
(2)图1为水稻植株的器官示意图,科研人员检测了野生型和D基因突变体水稻授粉5天后不同器官中ABA的含量,结果如图2所示。

       

有同学推测,叶片合成的ABA通过D蛋白转运到颖果中,其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科研人员利用3H标记的ABA验证了上述推测,请写出实验设计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进一步研究发现在高温下,D基因突变体灌浆缺陷较野生型更为显著。为探究其原因,科研人员将24℃生长的野生型水稻转入35℃(水稻灌浆结实的最高温度)培养2小时,分别检测不同温度下颖果中D基因的转录量,结果如图3。已知ABA可以激活颖果中淀粉合成关键基因的表达,从而促进水稻籽粒灌浆充实。综合上述信息,请解释高温下野生型水稻确保正常灌浆的机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科研人员对某植物的叶片在不同时期的光合特性指标与籽粒产量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表中数值代表相关性,数值越大,表明该指标对籽粒产量的影响越大。(注:气孔导度表示气孔张开的程度。)

时期

抽穗期

开花期

灌浆前期

灌浆中期

灌浆后期

灌浆末期

气孔导度

0.30

0.37

0.70

0.63

0.35

0.11

胞间CO2浓度

0.33

0.33

0.60

0.57

0.30

0.22

叶绿素含量

0.22

0.27

0.33

0.34

0.48

0.45

①研究发现夏季晴天,中午时叶片胞间CO2浓度有所下降,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
②为了避免叶绿素含量不足对灌浆后期和末期籽粒产量的影响,试提出一种有效的保产增产措施_____
2024-05-09更新 | 66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
9 . 生物技术与工程学相结合,可研究、设计和加工生产各种生物工程产品。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有(       
①用花药培养得到单倍体植株需要用到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②由iPS细胞产生的特定细胞,可以在新药的测试中发挥重要作用
③胚胎移植作为胚胎工程的最后技术环节,推动了胚胎工程其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④PCR反应过程可以在PCR扩增仪中自动完成,而后常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来鉴定PCR的产物
⑤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的生物反应器,可以让哺乳动物批量生产相应的药物
⑥蛋白质工程仅以蛋白质结构为基础,逆中心法则进行,就可以改造或制造新的蛋白质
A.2项B.3项C.4项D.5项
10 . 研究发现在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如下图所示),S型细菌的DNA片段会与R型细菌表面的某些酶结合并被其切割。某些酶能使S型细菌DNA片段的双链打开,另一些酶能降解DNA片段中的一条链。未被降解的DNA单链可与R型细菌的感受态特异蛋白结合,以此种方式进入细胞,并通过同源重组以置换的方式整合(形成杂合DNA区段)进入R型细菌的基因组内,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注:S基因即控制荚膜形成的基因
A.推测转化过程中有限制酶、解旋酶、DNA酶的共同参与
B.在感受态特异蛋白的作用下,R型细菌发生了基因突变
C.S基因能在R型细菌内正确表达是由于生物共用同一套密码子
D.刚转化形成的S型细菌分裂一次后可产生R型和S型两种细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