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7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人君之道如何?”对曰:“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溺于流俗,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独立,屡省考绩,以临臣下。此人君之操也。”平公曰:“善。”成王封伯禽为鲁公,召而告之曰:“尔知为人上之道乎?凡处尊位者,必以敬下,顺德规谏,必开不讳之门,蹲节安静以藉之。谏者勿振以威,毋其言,博采其辞。乃择可观。夫有文无武,无以威下;有武无文,民畏不亲。文武俱行,威德乃成。既成威德,民亲以服,清白上通,巧佞下寒,谏者得进,忠信乃畜。”伯禽再拜受命而辞。禹出见罪人,下车问而泣之。左右曰:“夫罪人不顺道,故使然焉,君王何为痛之至于此也?”禹曰:“尧、舜之人,皆以尧、舜之心为心。今寡人为君也,百姓各自以其心为心,是以痛之也。”《书》曰:“百姓有罪,在予一人。”成王与唐叔虞燕居,剪梧桐叶以为珪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汝。”唐叔虞喜,以告周公。周公以请,曰:“天子封虞耶?”成王曰:“余一与虞戏也。”周公对曰:“臣闻之,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于是遂封唐叔虞晋。周公可谓说矣,一称而成王益重言,明爱弟之意,有辅王室之固。武王问太公曰得贤敬士或不能以为治者何也太公对曰不能独断以人言断者殃也武王曰:“何为‘以人言断’?”太公对曰:“不能定所去,以人言去;不能定所取,以人言取;不能定所为,以人言为;不能定所罚,以人言罚;不能定所赏,以人言赏;贤者不必用,不肖者不必退,而士不必敬。”

(选《说苑·君道》,有删改)

「注]①唐叔虞,周成王弟弟姬虞。          ②一称,一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武王问太公曰/得贤敬/士或不能以为治者/何也/太公对曰/不能独断/以人言断者/殃也/
B.武王问太公曰/得贤敬士/或不能以为治者/何也/太公对曰/不能独断/以人言断者/殃也/
C.武王问太公曰/得贤敬/士或不能以为治者/何也/太公对曰/不能独断以人/言断者殃也/
D.武王问太公曰/得贤敬士/或不能以为治者/何也/太公对曰/不能独断以人/言断者殃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固溺于流俗”与“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贾谊·过秦论》)两句中的“固”字含义不同。
B.“毋格其言”与“致知在格物”(《礼记·大学之道》)两句中的“格”字含义不同。
C.“遂封唐叔虞于晋”与“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两句中的“于”字含义不同。
D.“周公可谓善说矣”与“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两句中的“善”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旷认为,人君应该努力做到博大仁爱、任用贤能,明察各方面情况,不受世俗偏见和亲信的影响,见解独特超群,经常检查考核官吏的政绩。
B.周成王分封伯禽为鲁公,召见他并告诫他:凡是身居高位的人要更加恭敬地对待自己的下属,只有文治和武功并用,威信与德政才会建立起来。
C.周成王退朝后与他的弟弟姬虞在一起玩耍,周成王剪了一片梧桐叶当作玉珪信符授给唐叔虞,并说要封他在晋地,可见周成王爱弟的心意。
D.周武王问太公什么叫“靠他人的意见做决断”,太公从不能决断“什么应该舍弃”“什么应该选取”和“自己不能决定应该做什么”等方面进行了阐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罪人不顺道,故使然焉,君王何为痛之至于此也?
(2)臣闻之,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
2023-06-15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六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文本二: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熙宁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问: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安石曰: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帝曰:此岂细事?朕所以恐惧者,正为人事之未修尔。今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帝亦疑之,遂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八年二月,复拜相,安石承命,即倍道来。安石之再相也,屡谢病求去,上益厌之,罢相。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谥曰文。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以为然/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
B.上以为然/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
C.上以为/然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
D.上以为/然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者,指研究儒家学术的人,后泛指一般读书人。我国古代读书人推崇“儒者风范”。
B.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或泛指官吏。中国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C.风俗,指相沿积久而成的风尚、习俗。在古代,风俗多与法度相悖,立法度须变风俗。
D.太傅,中国古代职官,“三公”之一。始于西周,东汉后各朝都有设置,但多为虚衔。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王安石先阐明给司马光回信的原因和目的。既直陈二人分歧所在,也向司马光解释了为什么上次简短回复而这次“具道所以”。
B.文本一中,王安石针对司马光提出的责难进行了辩驳。他先立后破,认为在名实相符这个前提下,司马光对他的种种指责都是没有根据的。
C.文本二中,面对国内严重旱灾,王安石认为这些都是上天运行的常数,应以治理人事应对,皇帝对此表示赞同,并说自己也正为人事而忧虑。
D.文本二中,王安石两度为相,两度被免。第一次被免,与变法招怨、被人诋毁有关;第二次被免,与自己心境变化、皇帝不再信任他有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2)安石之再相也,屡谢病求去,上益厌之,罢相。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日坐朝,出一言,即思此一言于百姓有利益否,所以不敢多言。”给事中兼知起居事杜正伦进曰:“君举必书,言存左史。臣职当兼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止当今损于百姓,愿陛下慎之。”太宗大悦,赐彩百段。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言语者,君子之枢机,谈何容易?凡在众庶,一言不善,则人记之,成其耻累,况是万乘之主?不可出言有所乖失。其所亏损至大,岂同匹夫?我常以此为戒。隋炀帝初甘泉宫,泉石称意,而怪无萤火,敕云:‘捉取萤火,于宫中照夜。’所司遽遣数千人采拾,送五百舆于宫侧,小事尚尔,况其大事乎?”魏征对曰:“人君居四海之尊,若有亏失,古人以为如日月之蚀,人皆见之,实如陛下所戒慎。”

贞观十六年,太宗每与公卿言及古道,必诘难往复。散骑常侍刘洎上书谏曰:“帝王之与凡庶,圣哲之与庸愚,上下相悬,拟伦斯绝。是知以至愚而对至圣,以极卑而对极尊,徒思自强,不可得也。陛下降恩旨,虚襟以纳其说,犹恐群下未敢对扬,况动神机,纵天辩,饰辞以折其理,援古以排其议,欲令凡庶何阶应答?臣闻皇天以无言为贵,圣人以不言为德,老子称‘大辩若讷’,庄生称‘至道无文’,此皆不欲烦也。且多记则损心,多语则损气,心气内损,形神外劳,初虽不觉,后必为累。须社稷自爱,岂为性好自伤乎?窃以今日升平,皆陛下力行所至,欲其长久匪由辩博但当忘彼爱憎慎兹取舍每事敦朴无非至公若贞观之初则可矣。”太宗手诏答曰:“非虑无以临下,非言无以述虑。比有谈论,遂至烦多。轻物骄人,恐由兹道。形神心气,非此为劳。今闻谠言,虚怀以改。”

(选自《贞观政要·慎言语》,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欲其长久/匪由辩博/但当忘彼爱憎/慎兹取舍/每事敦朴/无非至公/若贞观之初则可矣
B.欲其长久/匪由辩博/但当忘彼爱憎/慎兹取舍/每事敦朴/无非至/公若贞观之初则可矣
C.欲其长久/匪由辩博/但当忘彼/爱憎慎兹取舍/每事敦朴/无非至公/若贞观之初则可矣
D.欲其长久/匪由辩博/但当忘彼/爱憎慎兹取舍/每事敦朴/无非至/公若贞观之初则可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出一言”与“则秦之所大欲”(《六国论》)两句中的“欲”字含义不相同。
B.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文中“初幸”指皇帝第一次到某地。
C.公卿,指三公九卿,“公”是周代封爵之首,“卿”是古时高级官名。
D.“须为社稷自爱”与“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两句中的“为”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认为自己说的每一句话都应该考虑是否对百姓有好处,杜正伦认为不仅要考虑到当今的百姓,还要考虑对后人的影响。
B.唐太宗认为语言很重要,庶民百姓一句话讲得不好,都会遭到耻笑,带来损害,如果君主讲出不妥当的话来,那损害就更大了。
C.隋炀帝刚到甘泉宫的时候,责怪甘泉宫里没有萤火虫,后来官府马上派人去捕捉,从各地送来五百车萤火虫到宫殿两侧。
D.在看了散骑常侍刘洎的上书后,唐太宗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并手写诏书答复刘洎,表示要虚心改正轻视别人的骄傲态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
(2)窃以今日升平,皆陛下力行所至。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徐渭,字文长,为山阴秀才,大试辄不利,声名藉甚。薛公蕙校越时奇其才有国士之目然数奇屡试辄蹶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信心而行,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表上,永陵喜。公以是益奇之,一切疏记,皆出其手。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凡公所以饵汪、徐诸虏者,皆密相议然后行。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然竟不偶。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蘖,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云行,风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文有卓识,气沉而法严,不以模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韩曾之流亚也。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奴之,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

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欧阳公所谓妖韶女老,自有余态者也。间以其余,旁溢为花鸟,皆超逸有致。

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张太史元汴力解,乃得出。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或拒不纳。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

石公曰: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悲夫!

(节选自《古文观止·徐文长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薛公蕙校越时/奇其才/有国士之目/然数奇/屡试辄蹶/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
B.薛公蕙校越时/奇其才有国士之目/然数奇屡试/辄蹶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
C.薛公蕙校越时/奇其才/有国士之目/然数奇/屡试辄蹶/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
D.薛公蕙校越时/奇其才/有国士之目/然数奇屡试/辄蹶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试,即乡试,每三年一次在省城举行,参加者为本省生员,取中的称举人。
B.永陵,明世宗的陵墓,以陵墓名称已故皇帝,是对该皇帝生前事迹的否定。
C.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泛指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故有此称。
D.骚坛,即诗坛,也引申为文坛,源自屈原所作的浪漫主义抒情长诗《离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渭在担任胡公幕僚时,胡公的奏疏和公文都出自其手,他恃才傲物,任凭内心行事,觉得世间事物没有合乎他心意的。
B.徐渭曾纵情山水,游历北方,以诗作记游抒怀,内容丰富博大;文章虽有时格调卑下,但匠心独运;书法苍劲豪迈,刚柔相济。
C.徐渭志趣高雅,又不与时俗调合,不模拟别人的文风,也不因为议论损伤文章格调,但因经常斥责和奴役百姓,所以名声不能流传出越地。
D.徐渭一生受到很多人的赏识或帮助,有胡公、张太史、石公等,在他下狱被判为死罪时,是张太史的极力营救,方得出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公所以饵汪、徐诸虏者,皆密相议然后行。
(2)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或拒不纳。
2023-03-19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毕阳之孙豫让,始事范、中行氏而不说,去而就知伯,知伯宠之。及三晋分知氏,赵襄子最怨知伯,而将其头以为溲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仇矣。”乃变姓名,为刑人,入宫涂厕,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者,则豫让也。刃其扞曰:“欲为知伯报仇!”左右欲杀之。赵襄子曰:“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且知伯已死,无后,而其臣至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之。

豫让又漆身为厉,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为乞人而往乞,其妻不识,曰:“状貌不似吾夫,其音何类吾夫之甚也。”又吞炭为哑,变其音。其友谓之曰:“子之道甚难而无功,谓子有志,则然矣,谓子知,则否。以子之才,而善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子之得近而行所欲,此甚易而功必成。”豫让乃笑而应之曰:“是为先知报后知,为故君贼新君,大乱君臣之义者无此矣。凡吾所谓为此者,以明君臣之义,非从易也。且夫委质而事人,而求弑之,是怀二心以事君也。吾所为难,亦将以愧天下后世人臣怀二心者。”

居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所当过桥下。襄子至桥而马惊。襄子曰:“此必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于是赵襄子面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知伯灭范、中行氏,而子不为报仇,反委质事知伯。知伯已死,子独何为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以众人遇臣,臣故众人报之;知伯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报之。”襄子乃喟然叹泣曰:“嗟乎,豫子!豫子之为知伯,名既成矣,寡人舍子,亦以足矣。子自为计,寡人不舍子。”使兵环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义,忠臣不爱死以成名。君前已宽舍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故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虽死不恨。非所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义之乃使使者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呼天击之曰而可以报知伯矣遂伏剑而死氏死之日赵国之士闻之皆为涕泣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一》)


【注】①溲器:便盆。②漆身为厉:把生漆涂在身上,让身体生满癞疥。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襄子义之/乃使使者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呼天/击之曰/而可以报知伯矣/遂伏剑而死/死之日/赵国之士闻之/皆为涕泣
B.于是襄子义之/乃使使者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呼天/击之曰/而可以报知伯矣/遂伏剑而死/死之日/赵国之士闻之/皆为涕泣
C.于是襄子义之/乃使使者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呼天击之曰/而可以报知伯矣/遂伏剑而死/死之日/赵国之士闻之/皆为涕泣
D.于是襄子义之/乃使使者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呼天击之曰/而可以报知伯矣/遂伏剑而死/死之日/赵国之士闻之/皆为涕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厕,意思是上厕所,“如”与《赤壁赋》中“纵一苇之所如”的“如”字含义相同。
B.委质,意思是向君主献礼,表献身,“委”与《琵琶行》“委身为贾人妇”的“委”字含义不同。
C.面数,意思是当面数落,“面”与《愚公移山》“面山而居”的“面”字含义相同。
D.报仇,意思是报复仇人,“报”与《雁门太守行》“报君黄金台上意”的“报”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豫让起初侍奉范、中行氏,但他没有把这件事告诉别人,后来投奔知伯,知伯很宠信他。
B.知伯被赵襄子杀害,豫让发誓要替他报仇,便改名换姓,乔装成清洁宫人伺机动手。
C.豫让毁坏自己的容貌,化装成乞丐去家中乞讨,被妻子认出声音后,就吞炭弄哑嗓子。
D.虽然豫让两次行刺赵襄子均告失败,但他知恩图报、无畏生死的精神感动了赵国的士人。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之道甚难而无功,谓子有志,则然矣,谓子知,则否。
(2)范、中行氏以众人遇臣,臣故众人报之;知伯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报之。
2023-03-12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北外附属新华联外国语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郭璞字景纯,河东人也。周识博闻,有出世之道鉴,天文地理,龟书龙图,爻象谶纬,安墓卜宅,莫不穷微。善测人鬼之情状。李弘范《翰林明道论》:景纯善于遥寄,缀文之士,皆同宗之。晋中兴,王导受其成旨,以建国社稷。璞尽规矩制度,仰范太微星辰,俯则河洛黄图,夫帝王之作,必有天人之助者矣。王敦镇南州。欲谋大逆,乃召璞为佐。时明帝年十五。一夕集朝士问太史王敦果得天下邪史臣曰王敦致天子非能得天下明帝遂单骑微行直入姑孰城敦正与璞食璞久之不白敦敦惊曰:“吾今同议定大计,卿何不即言?”璞曰:“向见日月星辰之精灵,五岳四海之神祇,皆为道从翌卫,下官震悸失守,不即得将军。”敦使闻,谓是小奚戏马。检定非也,遣三十骑追,不及。敦曰:“吾昨夜梦在石头城外江中,扶犁而,占之。”璞曰:“大江扶犁耕,亦自不成反,反亦无所成。”敦怒谓璞曰:“卿命尽几何?”璞曰:“下官命尽今日。”敦诛璞。江水暴上市。璞尸出城南坑,见璞家载棺器及送终之具,已在坑侧,两松树间上有鹊巢,璞逆报家书所言也。谓伍伯曰:“吾年十三时,于栅塘脱袍与汝,吾命应在汝手中,可用吾刀。”伍伯感昔念惠,衔涕行法。殡后三日,南州市人,见璞货其平生服饰,与相识共语,非但一人。敦不信,开棺无尸。璞得兵解之道。今为水仙伯,注《山海经》、《夏小正》、《尔雅》、《方言》,著《游仙诗》、《江赋》、《卜繇》、《客傲》、《洞林云》。《晋书》有传。

(节选自《太平广记·卷十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一夕集朝士/问太史/王敦果得天下邪/史臣曰/王敦致天子/非能得天下/明帝遂单骑微行/直入姑孰城/敦正与璞食/璞久之不白敦/
B.一夕集朝士/问太史王敦/果得天下邪/史臣曰/王敦致天子非/能得天下/明帝遂单骑微行/直入姑孰城/敦正与璞食/璞久之不白敦/
C.一夕集朝士/问太史/王敦果得天下邪/史臣曰/王敦致天子/非能得天下/明帝遂单骑微行直入/姑孰城敦正与璞食/璞久之不白敦/
D.一夕集朝士/问太史王敦/果得天下邪/史臣曰/王敦致天子非/能得天下/明帝遂单骑微行直入/姑孰城敦正与璞食/璞久之不白敦/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逆”,在封建时代指称危害君父、宗庙、官阙等的罪行,为“十恶”之一。
B.“白”意为禀告、告诉,与《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的“白”字含义不同。
C.“耕”,本义指犁地,翻土播种,也喻指从事某种工作或事业。文中为本义。
D.“衔涕”意为含泪,“涕”与《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的“涕”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璞读书很多,见识很广,有关天文地理、占卜、星象等方面的学问他都钻研得很透彻。
B.李弘范认为郭璞被做学问的人奉为宗师;王导也接受郭璞既定的旨令来建国家、保社稷。
C.郭璞被王敦召去辅佐他后,准确预料到自己必死的结局,对自己的后事预先做出了安排。
D.行刑的役卒因感念郭璞曾经的赠袍之恩,偷偷放了郭璞,郭璞最终借兵解之法得道成仙。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敦使闻,谓是小奚戏马。检定非也,遣三十骑追,不及。
②南州市人,见璞货其平生服饰,与相识共语,非但一人。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叶颙,字子昂,兴化军仙游人。登绍兴元年进士第,为广州南海县主簿,摄尉。盗发,州檄巡、尉同捕,巡检获盗十余人,归其劳于颙。颙曰:掠美欺君、幸赏,三者皆罪,不忍为也。帅曾开大善之。知绍兴府上虞县。凡繇役,令民自推货力甲乙,不以付吏,民欣然皆以实应。催租各书其数与民,约使自持户租至庭,亲视其入,咸便之。帅曹泳令今岁夏租先期送什之八,颙请少纾其期。贺允中荐顺静退,召见。颙论国仇未复,中原之民日企銮舆之返,其语剀切,高宗嘉纳,除将作监簿。移知常州。初至郡,无旬月储,未一年余缗钱二十万。劝献美, 颙曰:名羡余,非重征则横敛,是民之膏血也,以利易赏,心实耻之。召为尚书郎,除右司。诏求直言,颙上疏谓:陛下以手足之至亲,付州郡之重寄,是利一人害一方也。人称其。除端明殿学士,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武臣梁俊彦请税沙田、芦场,帝以问颙,对曰:沙田乃江滨地,田随沙涨而出没不常,芦场则臣未之详也。且辛巳军兴芦场田租并复,今沙田不胜其扰。上曰:诚如卿言。颙至中书,召俊彦切责之曰:汝言利求进,万一为国生事,斩汝不足以塞责。俊彦皇恐汗下。是日,诏沙田、芦场并罢。御史林安宅请两淮行铁钱,颙力言不可,安宅不能平,既入枢府,乃上章攻颙云:颙之子受宣州富人周良臣钱百万,得监镇江大军仓。颙乞下吏辩明,乃以资政殿学士提举洞霄宫。上下其事临安府时王炎知临安上令炎亲鞫置对无秋毫迹召颙赴阙入见上劳之日卿之清德自是愈光矣 乾道三年冬至,颙不疾而薨,年六十八。以观文殿学士致仕,赠特进,谥正简。颙为人简易清介,与物若无忤,至处大事毅然不可夺

(节选自《宋史·传一百四十三·叶顺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下其事临安府时/王炎知临安/上令炎亲鞫置对/无秋毫迹/召颙赴阙/入见上/劳之日/卿之清德自是愈光矣/
B.上下其事临安府/时王炎知临安/上令炎亲鞫置/对无秋毫迹/召颙赴阙/入见/上劳之日/卿之清德自是愈光矣/
C.上下其事临安府时/王炎知临安/上令炎亲鞫置/对无秋毫迹/召颙赴阙/入见上/劳之日/卿之清德自是愈光矣/
D.上下其事临安府/时王炎知临安/上令炎亲鞫置对/无秋毫迹/召颙赴阙/入见/上劳之日/卿之清德自是愈光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召见”与“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两句中的“遂”字含义相同。
B.“或劝献羡”与“或命巾车,或棹孤舟”(《归去来兮词》)两句中的“或”字含义相同
C.“人称其直”与“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阿房宫赋》)两句中的“直”字含义不同。
D.“拜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与“上堂拜阿母”《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拜”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颙不贪功名。他担任广州南海县主簿、代理县尉时,曾参与抓捕盗贼,盗贼抓到后,巡检要把功劳归于他,他婉言拒绝。
B.叶颙治理有方。任虞县知县时。他让百姓自己上报财力高低,并据此分别写下各家租税的数目,让百姓自己交到官衙,百姓都认为很方便。
C.叶颙体恤民情。他任常州知州时,有人劝他将盈余的钱进贡。他认为那些“余钱”都是搜刮来的民脂民膏,那些搜刮民财的人应该感到羞耻。
D.叶颙敢于直谏。皇帝召见他时,他说国仇未报,中原百姓每天企盼皇上返回旧都;后来又说,皇上把州郡交给兄弟至亲,这是有利于一人而害了一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言利求进,万一为国生事,斩汝不足以塞责。
(2)颙为人简易清介,与物若无忤,至处大事毅然不可夺。
2023-02-26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

汉武帝元光五年。初,王恢之讨东越也,使番阳令唐蒙风晓南越。南越食蒙以蜀枸醤。蒙归至长安,问蜀贾人,贾人曰:“独蜀出枸醤,多持窃出市夜郎。夜郎者,临牂柯江,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南越以财物役属夜郎,然亦不能臣使也。”蒙乃上书上曰:“南越王黄屋、左纛,地东西万余里,名为外臣,实一州主也。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窃闻夜郎所有精兵,可得十余万,船牂柯江,出其不意,此制越一奇也。诚以汉之强,巴、蜀之饶,通夜郎道,为置吏,甚易。”上许之。乃拜蒙为中郎将,将千人,食重万余人,从巴、蜀筰关入,遂见夜郎侯多同。蒙厚赐,以威德,约为置吏,使其子为令。夜郎旁小邑,皆贪汉增帛,以为汉道险,终不能有也,乃且听蒙约。还报,上以为犍为郡。发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柯江。作者数万人,士卒多物故,有逃亡者,用军兴法诛其渠率。巴、蜀民大惊恐。上闻之,使司马相如责唐蒙等,因谕告巴、蜀民以非上意。相如还报。是时,邛、筰之君长,闻南夷与汉通,得赏赐多,多欲愿为内臣妾。请吏,南夷。天子问相如,相如曰:“邛、荐、冉、駹者近蜀,道亦易通,秦时尝通为郡县,至汉兴而罢,今诚复通,为置郡县,愈于南夷。”天子以为然,乃拜相如为中郎将,建节往使,及副使王然于等乘传,因巴、蜀吏币物以赂西夷。邛、筰、冉、駹君皆请为内臣,除边关。为置一都尉,十余县,属蜀,天子大说。是时,巴、蜀四郡,凿山通西南夷道,千余里戍转相饷。数岁,道不通。士罢饿离暑湿死者甚众西南夷又数反发兵兴击费以钜万计而无功上患之迢使公孙弘视焉还奏事盛毁西南夷无所用上不听。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汉通西南夷》)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士罢饿离暑湿死者/甚众西南夷又数反/发兵兴击/费以钜万计/而无功/上患之/诏使公孙弘视焉/还奏事/盛毁西南夷无所用/
B.士罢饿离暑湿死者甚众/西南夷又数反/发兵兴击/费以钜万/计而无功/上患之/诏使公孙弘视焉/还奏事盛毁西南夷/无所用/
C.士罢饿离暑湿死者甚众/西南夷又数反/发兵兴击/费以钜万计/而无功/上患之/诏使公孙弘视焉/还奏事/盛毁西南夷无所用/
D.士罢饿离暑湿死者/甚众西南夷又数反/发兵兴击/费以钜万/计而无功/上患之/诏使公孙弘视焉/还奏事盛毁西南夷/无所用/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上曰”与“故使陵来说足下”(《苏武传》)两句中的“说”字含义相同。
B.“浮船牂柯江”与“浮光跃金”(《岳阳楼记》)两句中的“浮”字含义相同。
C.“喻以威德”与“请以战喻”(《孟子·梁惠王》)两句中的“喻”字含义不同。
D.“请吏,比南夷”与“比权量力”(《过秦论》)两句中的“比”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武帝有征服南越的想法,番阳县县令唐蒙从南越人给他枸醤吃这样一件小事上看到了打通南越的路径,并提出了制服南越的计策。
B.唐蒙认为,凭借着汉朝的强大,巴、蜀一带的富饶,有可能打通前往夜郎之路,在那里很容易设置官吏,成为征服南越的可用之地。
C.夜郎侯多同为唐蒙给予的丰厚赏赐所迷惑,约定为汉王朝设置官吏,让自己的儿子当相当于县令的官长,夜郎人接受了唐蒙的盟约。
D.在西南的少数民族小国归顺汉朝的过程中,既有汉朝给予丰厚财物的笼络,也有秦时曾经打通立为都县的基础,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南越以财物役属夜郎,然亦不能臣使也。
(2)及副使王然于等乘传,因巴、蜀吏币物以赂西夷。
2023-02-07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安帝义熙二年。南燕主超猜虐日甚,政出权幸,于游畋,封孚、韩淖屡谏不听。超尝临轩问孚曰:“朕可方前世何主?”对曰:“桀、纣”超惭怒,孚徐步而,不为改容。鞠仲谓孚曰:“与天子言,何得如是?宜还谢。”孚曰:“行年七十,惟求死所耳。”竟不谢。超以其时望,优容之。秋九月,南燕公孙五楼欲擅朝权,谮北地王钟于南燕主超,请诛之。南燕主备德之卒也,慕容法不奔丧,超遣使让之。法惧,遂与钟及段宏谋反。超闻之,征钟,钟称疾不至,超收其党侍中慕容统等杀之。征南司马卜珍告左仆射封嵩数与法往来,疑有奸,超收嵩下廷尉。太后惧,泣告超曰:“嵩数遣黄门令牟常说吾,云‘帝非太后所生,恐依永康故事’。我妇人识浅,恐帝见杀,即以语法,法为谋见诶,知复何言”超乃车裂嵩。西中郎将封融奔魏。超遣慕容镇攻青州,慕容昱攻徐州,右仆射济阳王凝及韩范攻兖州。昱拔莒城,段宏奔魏。封融与群盗袭石塞城,杀镇西大将军余郁,国中振恐。济阳王凝谋杀韩范袭广固范知之勒兵攻凝凝奔梁父范并将其众攻梁父克之法出奔魏凝出奔秦冬十月,封孚卒。三年。南燕主超母犹在秦,超遣御史中丞封恺使于秦以请之。秦王兴曰:“昔苻氏之败,太乐诸伎悉入于燕。燕今称藩,送伎或送吴口千人,所请乃可得也”超与群臣议之,左仆射段晖曰:“陛下嗣守社稷,不宜以私亲之故遂降尊号。且太乐先代遗音,不可与也,不如掠吴口与之”尚书张华曰:“侵掠邻国,兵连祸结,此既能往,彼亦能来,非国家之福也。陛下慈亲在人掌握,岂可靳惜虚名,不为之降屈乎?中书令韩范尝与秦王俱为苻氏太子舍人,若使之往,必得如志”超从之,乃使韩范聘于秦,称藩奉表。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刘裕灭南燕》)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济阳王凝谋杀/韩范袭广固/范知之/勒兵攻凝/凝奔梁父/范并将其众/攻梁父/克之/法出奔魏/凝出奔秦/
B.济阳王凝谋杀韩范/袭广固/范知之/勒兵攻凝/凝奔梁父/范并将其/众攻梁父/克之/法出奔魏/凝出奔秦/
C.济阳王凝谋杀/韩范袭广固/范知之/勒兵攻凝/凝奔梁父/范并将其/众攻梁父/克之/法出奔魏/凝出奔秦/
D.济阳王凝谋杀韩范/袭广固/范知之/勒兵攻凝/凝奔梁父/范并将其众/攻梁父/克之/法出奔魏/凝出奔秦/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盘于游畋”与“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盘”字含义相同。
B.“孚徐步而出”与“其出人也远矣”《师说》两句中的“出”含义不同。
C.黄门令,西汉时就有此职,秩六百石,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
D.车裂,把人的头和四肢分别绑在五辆车上向不同的方向拉,俗称五马分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封孚敢于冒死犯颜进谏。南燕主曾问他和前代的哪位君主相当时,他说相当于桀、纣;别人劝他去谢罪,他却说自己年岁已高,只求死得其所。
B.北地王慕容钟因为南燕主慕容备德去世时他没有来奔丧,受到慕容超的责备,因为害怕,就与慕容法以及段宏等人一起谋反。
C.左仆射封嵩与慕容法关系密切,因为受到司马卜珍的告发,被怀疑参与了反叛被抓捕,又因为多次派人去游说太后,最终被车裂。
D.慕容超想要接回留在后秦的母亲,后秦王姚兴却要慕容超答应一些要求,即南燕愿意俯首称臣,并送歌舞伎或送一千个吴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南燕公孙五楼欲擅朝权,谮北地王钟于南燕主超,请诛之。
(2)陛下慈亲在人掌握,岂可靳惜虚名,不为之降屈乎?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韩战于浊泽,韩氏急。公仲朋谓韩王曰:“与国不可恃。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赂之以一名都,与之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计也。”韩王曰:“善。”乃做公仲之行,将西讲于秦。

楚王闻之,大怒,召陈轸而告之。陈轸曰:“秦之欲伐我久矣,今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南乡,此秦所以庙祠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矣。王听臣,为之做四境之内,选师言救韩,令战车满道路。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使王之救己也。纵韩为不能听我,韩必王也,必不为雁行以来。是秦、韩不和,兵虽至楚,国不大病矣。为能听我,绝和于秦,秦必大怒,以厚怨于韩。韩得楚救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我困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楚王大说,乃做四境之内选师,言救韩,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谓韩王曰:“弊邑虽小,已悉起之矣。愿大国遂肆意于秦,弊邑将以楚殉韩。”

韩王大说,乃止公仲。公仲曰:“不可,夫以实告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恃楚之虚名,轻绝强秦之敌,必为天下笑矣。且楚、韩非兄弟之国也,又非素约而谋伐秦矣。秦欲伐楚,楚因以起师言救韩,此必陈轸之谋也。且王以使人报于秦矣,今弗行,是欺秦也。夫轻强秦之祸,而信楚之谋臣,王必悔之矣。”韩王帛听,遂和于秦。秦果大怒,兴师与韩氏战于岸门,楚救不至,韩氏大败。

韩氏之兵非削弱也,民非蒙愚也,兵为秦禽,智为楚笑,过听于陈轸,失计于韩也。

(节选自《战国策·韩一》,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韩得楚救/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我困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
B.韩得楚救/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我困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
C.韩得楚救/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我困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
D.韩得楚救/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我困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信王之救己也”与“小信未孚”(《曹刿论战》)两句中“信”字含义不同。
B.德,文中意思是感激,与“惟吾德馨”(《陋室铭》)中“德”字含义不同。
C.弊邑,即敝邑,古代对自己的国家的谦称,也可用于指偏僻的地方。
D.“遂绝和于秦”与“而绝江河”(《劝学》)两句中“绝”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韩两国在浊泽交战,韩国处境艰难,于是公仲明向韩王提出与秦国讲和,共同攻打楚国的主张。
B.楚国陈轸明晓韩国与秦国讲和利害,担心楚国受到秦国的攻击,在被楚王召见后,向楚王阐明了自己的意见。
C.楚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戒严,挑选军队前去帮助韩国,韩国得到了楚国的救援,于是停止公仲明出使秦国。
D.韩王并没有采取公仲明的意见,最终上当受骗,导致韩军与秦军作战,大败于岸门,受到了天下人的嘲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赂之以一名都,与之伐楚。
(2)恃楚之虚名,轻绝强秦之敌,必为天下笑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