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7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王召群臣宾客六十人而问焉,曰:四国为一,将以图秦,寡人屈于内,而百姓靡于外,为之奈何?群臣莫对。姚贾对曰:贾愿出使四国,必绝其谋,而安其兵。乃资车百乘,千斤,衣以其衣,冠舞以其剑。姚贾辞行,绝其谋,止其兵,与之为交以报秦。秦王大悦,贾封千户,以为上卿。韩非知之曰贾以珍珠重宝南使荆吴北使燕代之间三年四国之交未必合也而珍珠重宝尽于内是贾以王之权,国之宝,外自交于诸侯,愿王察之。且梁监门子,尝盗于梁,臣于赵而逐,与同知社稷之计,非所以厉群臣也。王召姚贾而问曰:吾闻子以寡人财交于诸侯,有诸?对曰:有。王曰:有何面目复见寡人?对曰:曾参孝其亲,天下愿以为子子胥忠于君,天下愿以为臣贞女工巧,天下愿以为。今贾忠王而王不知也。贾不归四国,尚焉之使贾不忠于君,四国之王尚焉用贾之身?桀听而诛其良将,纣闻谗而杀其忠臣,至身死国亡。今王听谗,则无忠臣矣。王曰:子监门子,梁之大盗,赵之逐臣。姚贾曰:太公望,朝歌之废屠,子良之逐臣,文王用之而王。管仲,其鄙人之贾人也,南阳之弊幽,桓公用之而。百里奚,虞之乞人,传卖以五羊之皮,穆公相之而朝西戎。文公用中山盗,而胜于城濮。此四士者,皆有垢丑,大诽天下,明主用之,知其可与立功。故明主不取其污,不听其非,察其为己用。故可以存社稷者,虽有外诽者不听虽有高世之名,无咫尺之功者不赏。是以群臣莫敢以虚愿望于上。

秦王曰:然。乃可复使姚贾而诛韩非。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知之/曰/贾以珍珠重宝/南使荆吴/北使燕代/之间三年/四国之交/未必合也/而珍珠重宝尽于内/
B.韩非知之/曰/贾以珍珠重宝/南使荆吴/北使燕代/之间三年/四国之交未必合也/而珍珠重宝尽于内/
C.韩非知之/曰/贾以珍珠重宝/南使荆吴/北使燕代之间三年/四国之交未/必合也/而珍珠重宝尽于内/
D.韩非知之/曰/贾以珍珠重宝/南使荆吴/北使燕代之间三年/四国之交未必合也/而珍珠重宝尽于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千斤”与“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两句中“金”字含义不相同。
B.“天下愿以为妃”与“妃嫔媵嫱”(《阿房宫赋》)两句中“妃”字含义相同。
C.“桀听谗而诛其良将”与“洎牧以谗诛”(《六国论》)两句中“谗”字含义相同。
D.“桓公用之而伯”与“既无伯叔”(《陈情表》)两句中“伯”字含义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国结成联盟,准备攻打秦国,秦王与群臣商议对策,姚贾主动请缨,出使四国,利用三年时间破除了四国之间的联盟,由此得到秦王的重用。
B.韩非认为姚贾出身低微,曾经做过盗贼,被赵国驱逐,在出使四国期间行贿受贿,包藏祸心,这样的人并不能成为诸臣表率,让秦王弃用姚贾。
C.秦王召姚贾质问其出使之事,姚贾辩解所做之事都是为了秦国,并假设如果自己不忠于秦,也得不到四国的信任,希望秦王不要像桀、纣那般。
D.姚贾坦然承认自己的出身,并以姜太公、管仲等人举例,认为英雄不问出处,他的出身并不能决定他的未来。姚贾的说法得到了秦始皇的认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姚贾辞行,绝其谋,止其兵,与之为交以报秦。
(2)此四士者,皆有垢丑,大诽天下,明主用之,知其可与立功。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将伐韩。乃起兵,一军临荧阳,一军临太行。韩恐,使阳成君入谢于秦,请效上党之地以为和。令韩阳告上党之守靳黈曰:“秦起二军以临韩,韩不能有。今王令以上党入和与秦,使阳言之太守,太守其效之。”靳黈曰:“王则有令,而臣太守,臣请悉发守以应秦,若不能卒,则死之。”韩阳趋以报王,乃使冯亭代靳黈。冯亭守三十日,阴使人请赵王曰:“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民皆不欲为秦而愿为赵。今有城市之邑十七,愿拜内之与王,唯王裁之。”赵王喜,召平阳君而告之曰:“韩不能守上党,今冯亭令使者以与寡人,何如?”赵豹对曰:“秦蚕食韩氏之地,中绝不令相通,故自以为坐受上党也。且夫韩之所以内赵者,欲嫁其祸也。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王大怒曰:“夫用百万之众,攻战逾年历岁,未见一城也。今不用兵而得城十七,何故不为?”赵豹出。王召赵胜而告之曰:“韩不能守上党,今其守以与寡人,有城市之邑十七。”胜对曰:“此大利也!”乃使赵胜往受地。赵胜至曰:“敞邑之王使使者臣胜谓曰请以三万户之都封太守千户封县令诸吏皆益爵三级民能相集者赐家六金”冯亭垂涕而勉曰:“是吾处三不义也。为主守地而不能死,而以与人,不义一也;主内之秦,不顺主命,不义二也;卖主之地而食之,不义三也。”辞封而入韩,谓韩王曰:“赵闻韩不能守上党,今发兵已取之矣。”韩告秦曰:“赵起兵取上党。”秦王怒,令公孙起、王齮以兵遇赵于长平

(节选《战国策·赵策一》,有删改)


【注释】①平阳君:即赵豹,与赵胜同为赵孝成王的叔父。②勉:同“俛”(俯),低头。③长平之战:秦国胜利赵国惨败,赵国元气大伤,从此走向衰落。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敝邑之王使/使者臣胜谓曰/请以三万户之都封太守/千户封县令/诸吏皆益爵三级/民能相集者/赐家六金/
B.敝邑之王使/使者臣胜谓曰/请以三万户之都封太守/千户封县令诸吏/皆益爵三级/民能相集者/赐家六金/
C.敝邑之王使使者臣胜谓曰/请以三万户之都封太守/千户封县令/诸吏皆益爵三级/民能相集者/赐家六金/
D.敝邑之王使使者臣胜谓曰/请以三万户之都封太守/千户封县令诸吏/皆益爵三级/民能相集者/赐家六金/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请效意思是请献上,“效”与《苏武传》“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的“效”含义相同。
B.拜内中的“内”,同“纳”,《鸿门宴》“距关,毋内诸侯”的“内”也同“纳”,但二者的含义不同。
C.坐受指坐着就可以得到,“坐”与《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的“坐”含义不同。
D.垂涕意思是流泪,“涕”与《登岳阳楼》“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涕”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要攻打韩国,分两军逼近。韩王很害怕,派韩阳告诉上党太守靳黈,让他把上党献给秦国来求和,靳黈没有听从命令。
B.冯亭代替靳黈做上党太守后,派人告诉赵王愿意献上上党。而赵豹反对接收,认为这是韩国要嫁祸给赵国,赵王却不以为然。
C.冯亭投靠赵国,让赵国出兵上党之后,又觉得不义,便建议韩王把赵国已出兵占领上党的情况告诉秦国,以解除韩国的危机。
D.秦国发动与赵国的长平之战。长平之战的发生,主要是赵王不采纳赵豹的意见以及赵胜等人以为接收上党有大利可图的结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请悉发守以应秦,若不能卒,则死之。
(2)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山令,寻移江陵府掾曹。

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凤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指骨一节,其书本传法,三十年一开,开则岁丰人泰。十四年正月上令中使杜英奇押宫人三十人持香花赴临皋驿迎佛骨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愈素不喜佛,上疏谏之。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长庆四年十二月卒,时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曰文。


【注】①比部:刑部所属四司之一,设有郎中、员外郎各一人、主事四人。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十四年正月/上令中使杜英奇/押宫人三十人/持香花赴临皋驿/迎佛骨/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
B.十四年正月/上令中使杜英奇押宫人三十人/持香花赴临皋驿/迎佛骨/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
C.十四年正月/上令中使杜英奇押宫人三十人/持香花赴临皋驿迎佛骨/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
D.十四年正月/上令中使杜英奇/押宫人三十人/持香花赴临皋驿迎佛骨/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宰相董晋出镇大梁,为巡官              辟:征召。
B.此论喧于朝列,是改太子右庶子        坐:因为。
C.如仆隶焉,瞪然不                            顾:理睬。
D.赠礼部尚书,曰文                            谥:谥号,古人死后朝廷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而评定的一种带有褒扬意义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曾对宫市之弊递上数千字的奏章极力劝谏,皇帝不但不听从,还发怒把他贬为连州阳山令,后改任江陵府掾曹。
B.韩愈因《进学解》而被宰相同情和认可,得以改任比部郎中和史馆修撰,后又转任考功郎中、知制诰,拜授中书舍人。
C.元和十二年八月,韩愈随裴度平定淮西和蔡之后返回朝廷,因立功授任刑部侍郎,宪宗还下诏命韩愈编写《平淮西碑》。
D.韩愈年轻时和孟郊、张籍关系友好,二人名声和地位还不显达时,韩愈在公卿间称赞推荐他们,后来张籍考中进士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2)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
2022-10-14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梧州市高中系统化备考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联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施琅,字琢公,福建晋江人。康熙元年,迁水师提督。二十年,郑锦死,子克塽幼,诸将刘国轩、冯锡范用事。内阁学士李光地奏台湾可取状,因荐琅习海上事,上复授琅福建水师提督,加太子少保,谕相机进取。琅至军,疏言:“贼船久泊澎湖,悉力固守。冬春之际,飓风时发,我舟骤难过洋。臣今练习水师,又遣间谍通臣旧时部曲,使为内应。俟风便,可获全胜。”给事中孙蕙疏言宜缓征台湾。七月,彗星见,户部尚书梁清标复以为言,诏暂缓进剿。琅疏言:“臣已简水师精兵二万、战船三百,足破灭海贼。请趣督抚治粮饷,但遇风利,即可进行。并请调陆路官兵协剿。”诏从之。

二十二年六月,国轩踞澎湖,环二十余里为壁垒。琅乘楼船突入贼阵,流矢伤目,血溢于帕。旋以百船分列东西,遣总兵陈蟒、魏明率兵东指鸡笼峪,西指牛心湾,分贼势。琅自督五十六船分八队,以八十船继后,扬帆直进,取澎湖,国轩遁归台湾。克塽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人谓琅必报父仇,将致毒于郑氏。琅曰:“绝岛新附,一有诛戮,恐人情反侧。吾所以衔恤茹痛者;为国事重,不敢顾私也。”台湾平,自海道报捷。上旌琅功,曰:“朕特加擢用,尔能不负任使,举六十年难靖之寇,殄灭无余。”复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琅疏辞侯封,乞得如内大臣例赐花翎,部议谓非例,上命毋辞,并如其请赐花翎。

遣侍郎苏拜至福建,与督抚及琅议善后事。有言宜迁其人、弃其地者,琅疏言:“明季设澎水标於金门,出汛至澎湖而止,台湾原属化外,土番杂处,未入版图。然其时中国之民潜往生聚,已不下万人,及崇祯元年,芝龙就抚,借与红毛为互市之所。若弃其地、迁其人,以有限之船,渡无限之民,非阅数年,难以报竣。倘渡载不尽,窜匿山谷,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也。此地原为红毛所占,乘随复踞,必窃窥内地,鼓惑人心。盖筹天下形势,必期万全,台湾虽在外岛,关四省要害,断不可弃。”琅又疏请克塽纳土归诚,应携族属与刘国轩、冯锡范等俱诣京师。诏授克塽公衔,国轩、锡范伯衔,俱隶上三,馀职官及桓等于近省安插垦荒。寻苏拜等疏亦用琅议,并设县三、府一、巡道一,上命允行。三十五年,卒于官,年七十六,赠太子少傅,赐祭葬,谥襄壮。

(节选自《清史稿》,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克塽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
B.克塽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
C.克塽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
D.克塽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花翎,清代的一种冠饰,多为皇室贵族和朝廷高官所佩戴,是“辨等威、昭品秩”的标志。
B.互市,古代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贸易的通称。隋唐以后,各王朝都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C.旗,清代满族的军队编制和户口编制,有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上三旗由皇帝直接统辖。
D.太子少傅,教习太子的副职,与太子少师、太子少保合称“东宫三少”,为“九卿”之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施琅精于谋略,长于用兵。面对台湾守军的严防死守,施琅联络旧部作内应;澎湖之战中,他精心谋划,排兵布阵,大获全胜。
B.施琅骁勇善战,厥功甚伟。攻台过程中,施琅被流箭射中眼睛也毫不退缩;他平定台湾,使之回归清廷,稳定了东南局势。
C.施琅坚持己见,力排众议。面对是否缓征台湾的不同意见,施琅坚持攻台;面对台湾弃留的争论,他说服朝廷将其纳入版图。
D.施琅深明大义,尽忠为国。平定台湾之后,他将国家利益置于私仇之上,释放郑克塽,并劝其投诚,为其请封,安抚了人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请趣督抚治粮饷,但遇风利,即可进行。
(2)琅又疏请克塽纳土归诚,应携族属与刘国轩、冯锡范等俱诣京师。
2022-10-10更新 | 15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南宁市2021-2022学年高三5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逢吉为相,内结知枢密王守澄,势倾朝野。惟翰林学士李绅,每承顾问,常排抑之。拟状至内庭,绅多所臧否。逢吉患之,而上待遇方厚,不能远也。绅族子虞颇以文学知名,自言不乐仕进,隐居华阳川。及从父者为左拾遗,虞与耆书求荐,误于绅。绅以书诮之,且以语于众人。虞深怨之,乃诣逢吉,悉以绅平日密论逢吉之语告之。逢吉益怒,使虞与补阙张又新及从子前河阳掌书记仲言等伺求绅,扬之于士大夫间,且言:绅潜察士大夫,有群居议论者,辄指为朋党,之于上。由是士大夫多忌之。及敬宗即位,逢吉与其党快绅失势,又恐上复用之,日夜谋议,思所以害绅者。逄吉乃令王守澄言于上曰:陛下所以为储贰,臣备知之,皆逢吉之力也。如杜元颖、李绅辈,皆欲立深王。上时年十六,疑未信。会逢吉亦直奏,言:绅谋不利于上,请加贬谪。上犹再三覆问,然后从之。二月,癸未,贬绅为端州司马。逢吉乃帅百官表贺既退百官复诣中书贺逢吉方与张又新语门者弗内良久又新挥汗而出旅揖百官曰端溪之事,又新不敢多让。众骇愕辟易,惮之。右拾遗内供奉吴思独不贺。逢吉怒,以思为吐蕃告哀使。丙戌,贬翰林学士庞严为信州刺史,蒋防为汀州刺史。严与防皆绅所引也。张又新等犹忌绅,日上书言贬绅太轻,上许为杀之。朝臣莫敢言,独翰林侍读学士韦处厚上疏,指述:绅为逢吉之党所谅,人情叹骇。绅蒙先朝奖用,借使有罪,犹宜容假,况无罪乎!于是上稍开寤。会阅禁中文书,有穆宗所封一箧,之,得裴度、杜元颖、李绅疏请立上为太子。上乃嗟叹,悉焚人所上谮绅书。虽未即召还,后有言者,不复听矣。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五下)


【注】①储贰:太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逢吉乃帅百官表贺/既退/百官复诣中书贺/逢吉方与张又新语/门者弗内/良久/又新挥汗而出/旅揖百官曰
B.逢吉乃帅百官表贺/既退百官/复诣中书/贺逢吉方与张又新/语门者弗内/良久/又新挥汗而出旅/揖百官曰
C.逢吉乃帅百官表贺/既退百官/复诣中书/贺逢吉方与张又新语/门者弗内/良久/又新挥汗而出旅/揖百官曰
D.逢吉乃帅百官表贺/既退/百官复诣中书贺/逢吉方与张又新/语门者弗内/良久/又新挥汗而出旅/揖百官曰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误达意思是误送到,“达”与《孔雀东南飞》“夜夜达五更”的“达”字含义相同。
B.绅短意思是李绅的过失,“短”与《兰亭集序》“况修短随化”的“短”字含义不同。
C.白之于上意思是向皇上告状,“白”与《陋室铭》“往来无白丁”的“白”字含义不同。
D.发之意思是打开它,“发”与《荆轲刺秦王》“发图,图穷而北首见”的“发”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逢吉身为宰相,交结党羽,权倾朝野,与李绅产生矛盾后,打击毁谤李绅,致使李绅在士大夫中受到孤立,并失去敬宗皇帝的信任。
B.李绅的族侄李虞凭借文才而知名,起初自称不喜欢为官,后来请求别人举荐自己做官,这一行为受到李绅的讥讽,李虞因此怨恨李绅。
C.敬宗即位后,李逢吉担心李绅会重新被重用,于是他对敬宗说李绅等人当年想拥戴其他皇子,后来敬宗在穆宗所留的文书中发现了真相。
D.张又新忌恨李绅,并对其进行诋毁。面对此境,大部分官员随波逐流,不敢质疑,但也有个别官员不趋炎附势,仗义执言,为李绅辩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逢吉患之,而上待遇方厚,不能远也。
(2)绅蒙先朝奖用,借使有罪,犹宜容假,况无罪乎!
2022-09-21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柳州市鹿寨县鹿寨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检测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司空马之赵,赵以为守相。秦下甲而攻赵。司空马说赵王曰:“赵孰与秦大?”曰:“不如。”“国孰与之治?”曰:“不如。”“将孰与之武?”曰:“不如。”司空马曰:“百举而无及秦者,大王之国亡。”赵王曰:“卿不远赵,而悉教以国事,愿于因计。”司空马曰:“大王裂赵之半以赂秦,秦不接刃而得赵之半,秦必悦。秦衔赂以自强,山东必恐亡,赵国危,诸侯必惧,惧而相救,则从事可成。臣请为大王约从。从事成,则是大王名亡赵之半,实得山东以敌秦,秦不足亡。”赵王曰:“今割赵之半以强秦,力不能自存,因以亡矣。愿卿之更计。”司空马曰:“请为大王悉赵兵以遇。”赵王不能将。司空马曰:“臣效计,大王不用,是臣无以事大王,愿自请。”司空马去赵,渡平原。平原津令问曰:“赵事何如?”司空马言其为赵王计而弗用,赵必亡。平原令曰:“以上客料之,赵何时亡?”司空马曰:“赵将武安,期年而亡;若杀武安君,不过半年。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以曲合于赵王其交甚亲其为人疾贤妒功臣今国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韩仓果恶之,王使人代。武安君至,韩仓曰:“受命于王,赐将军死,不赦。”武安君北面再拜赐死。缩剑将自诛,乃曰:“人臣不得自杀宫中。”过司马门,趣甚疾,出棘门也。右举剑将自诛,臂短不能及,衔剑征之于柱以自刺。武安君死,五月赵亡。平原令见诸公,必为言之曰:“嗟嗞乎,司空马!”又以为司空马去赵,非不肖也。赵去司空马而国亡。国亡者,非无贤人,不能用也。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以曲合于赵王/其交甚亲/其为人疾贤妒功臣/今国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
B.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以曲合于赵王/其交甚亲/其为人疾贤妒功臣/今国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
C.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以曲合于赵王/其交甚亲/其为人疾贤妒功臣/今国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
D.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以曲合于赵王/其交甚亲/其为人疾贤妒功臣/今国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约从:邀约合纵,战国时齐楚等国联合抗秦的策略,也引申为缔结盟约。
B.愚:谦辞,用于自称,与《出师表》“愚以为营中之事”之“愚”同义。
C.君:战国时期卿大夫的新爵号,文中的“武安君”也是一种特别的封号。
D.北面:面向北(行礼)。古时君主面朝南坐,而臣子朝见天子则面朝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空马与赵王讨论形势,根据秦、赵两国实力的对比,得出赵国会被灭亡的结论。
B.司空马在裂地贿秦、约从诸侯的建议被拒绝之后,又请缨带兵出战,也未被接受。
C.平原令询问赵国情况,司空马指出赵国必定亡国,而亡国时间与武安君处境有关。
D.韩仓以赵王名义赐死武安君,且不允许他死在宫中,武安君只好先出宫门再自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不远赵,而悉教以国事,愿于因计。
(2)今割赵之半以强秦,力不能自存,因以亡矣。愿卿之更计。
5.平原令认为赵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这个原因在文中有什么表现?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于齐。怀王,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归子。子不予我,不得归。”太子曰:“臣有傅,请追而问傅。”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太子归,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楚王告慎子曰:“齐使来求东地,为之奈何?”慎子曰:“王明日朝群臣,皆令其献计。”上柱国子良入见。子良曰:“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请与而复攻之。与之,信;攻之,武。臣故曰与之。”子良出,昭常入见。昭常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东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臣故曰勿与。常请守之。”昭常出,景鲤入见。景鲤曰:“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景鲤出,慎子入。王以三大夫计告慎子曰:“寡人谁用于三子之计?”慎子对曰:“王皆用之!”慎子曰:“臣请效其说,而王且见其诚然也。王发上柱国子良车五十乘,而北献地五百里于齐。发子良之明日,遣昭常为大司马,令往守东地。遣昭常之明日,遣景鲤车五十乘,西索救于秦。”王曰:“善。”子良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齐王谓子良曰:“大夫来献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身受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齐王大兴兵,攻东地,伐昭常。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士卒不用,东地复全。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有改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
B.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
C.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
D.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质,古代派往敌国或他国做人质,质子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外交策略之一。
B.薨,是古人对死的一种讳称,《礼记·曲礼》中记载:“天子死曰薨,诸侯死曰崩。”
C.上柱国,保卫国都之官,自春秋起为军事武装的高级统帅,后引申为一种荣誉称号。
D.万乘即一万辆兵车。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乘。“千乘”,“万乘”是军事实力的象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襄王欲返回楚国,齐王阻挠并且趁机索取楚国东部五百里土地。楚襄王向慎子问计,慎子建议楚襄王割地回国,这也是无奈之下做出的暂时让步。
B.齐国派兵车五十乘,来楚国索取五百里东地。子良认为楚襄王作为国君,说话一言九鼎,割让承诺的土地是诚信,再攻打齐国体现楚国的不示弱。
C.昭常不同意楚襄王割地与齐,他认为土地广大辽阔的国家才可以称得上万乘之国;景鲤认为楚国力量过于单薄,需要借助秦国军事力量威胁齐国。
D.子良向齐国表明楚国信守承诺的态度,而昭常假托王命守卫东地,加上秦军压境并指责齐国行为不当,齐王心生畏惧,最终无功而返,楚国保全东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
(2)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轸为秦使于齐,过魏,求见犀首。犀首陈轸。陈轸曰:“轸之所以来者,事也。公不见轸,轸且行,不得待异日矣。”犀首乃见之。陈轸曰:“公恶事乎?何为饮食而无事?无事必来。”犀首曰:“衍不肖,不能得事焉,何敢恶事?”陈轸曰:“请移天下之事于公。”犀首曰:“奈何?”陈轸曰:“魏王使李从以车百乘使于楚,公可以居其中而疑之。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曰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公得行,因自言于廷曰:‘臣急使燕、赵,急约车为行具。’”犀首曰:“诺。”谒魏王,王许之,即明言使燕、赵。诸侯客闻之,皆使人告其王曰:“李从以车百乘使楚,犀首又以车三十乘使燕、赵。”齐王闻之,恐后天下得魏,以事属犀首,犀首受齐事。魏王止其行使。燕、赵闻之,亦以事属犀首。楚王闻之,曰:“李从约寡人,今燕、齐、赵皆以事因犀首,犀首必欲寡人,寡人欲之。”乃李从,而以事因犀首。魏王曰:“所以不使犀首者,以为不可。令四国以事。寡人亦以事因焉。”犀首遂主天下之事,复相魏。张仪欲穷陈轸,令魏王召而相之,来将梏之。将行,其子陈应止其公之行,曰:“物之湛者,不可不察也。夫魏欲绝楚、齐,必重迎公。郢中不善公者,欲公之去也,必劝王多公之车。公至宋,道称疾而毋行,使人谓齐王曰‘魏之所以迎我者,欲以绝齐、楚也。’”齐王曰:“子果无之魏而见寡人也,请封子。”因以鲁之车迎之。


【注】①犀首:战国魏官名。公孙衍曾为此官,故借称公孙衍。②陈轸时在楚国做事,说话很有分量。以往张仪游说楚王时,曾遭陈轸反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曰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
B.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曰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
C.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曰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
D.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曰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犀首谢陈轸”中的“谢”是谢绝,与《孔雀东南飞》中“多谢后世人”的“谢”相同。
B.“乃倍李从”中的“倍”是背弃,与《鸿门宴》中“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的“倍”相同。
C.“令四国属以事”的“属”是委托,与《琵琶行》中“名属教坊第一部”的“属”不同。
D.侯,中国古代五等爵位之一,五等爵位分别是公、侯、伯、子、男,侯爵为其中第二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轸路过魏国时求见公孙衍,公孙衍起初并不想见他,陈轸问公孙衍为何没有政事可做,陈轸为其出谋划策,要把天下的政事移交给公孙衍。
B.陈轸让公孙衍坐在李从出使楚国的车上,从而让魏王生疑,然后再对魏王说要去拜见燕国、赵国的国君,并向魏王要求准备车辆整治行装。
C.当各个诸侯国客居魏国之人把公孙衍出使燕、赵的消息告诉各国国君后,齐、燕、赵、楚把政事委托给公孙衍,魏王让公孙衍做了魏国相国。
D.张仪钦佩陈轸的才华,就让魏王召他来做相国,陈轸想要去,但他的儿子认为这件事情谋划得很深,不可以不详察,希望父亲能认真考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衍不肖,不能得事焉,何敢恶事?
(2)郢中不善公者,欲公之去也,必劝王多公之车。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的小题。

虞寄,字次安,少聪敏。及长,好学,善属文。性冲静,有栖遁之志。弱冠举秀才,对策高第。起家梁宣城王国左常侍。侯景之乱,寄随兄荔入台,除镇南湘东王谘议参军,加贞威将军。京城陷,遁还乡里。时陈宝应据有闽中,得寄甚喜。承圣元年,除和戎将军、中书侍郎,宝应爱其才,托以道阻不遣。及宝应结婚留异,潜有逆谋,寄微知其意,言说之际,每陈逆顺之理,微以讽谏,宝应辄引说他事以拒之。寄知宝应不可谏,虑祸及己,乃为居士服以拒绝之。及留异称兵,宝应资其部曲,寄乃因书极谏。及宝应败走,夜至蒲田,顾谓其子扞秦曰:“早从虞公计,不至今日。”扞秦但泣而已。宝应既擒,凡诸宾客微有交涉者,皆伏诛,唯寄以先识免祸。文帝寻敕都督章昭达以理发遣,令寄还朝。寻兼散骑常侍,聘齐,寄辞老疾,不行,除国子博士。顷之,又表求解职归乡里。高宗即位,除东中郎建安王谘议,加戎昭将军,又辞以疾不任旦夕陪列王于是特令停王府公事其有疑议就以决之但朔望笺修而已十一年卒,时年七十。

寄少笃行,造次必于仁厚,虽僮竖未尝加以声色,至于临危执节,则辞气凛然,白刃不惮也。自流寓南土,与兄荔隔绝,因感气病,每得荔书,气辄奔剧,危殆者数矣。前后所居官,未尝至满,才期年数月,便自求解退。常曰:“知足不辱,吾知足矣。”及谢病私庭,每诸王为州将,下车必造门致礼,命释鞭板,以几杖侍坐。常出游近寺,闾里传相告语,老幼罗列,望拜道左。或言誓为约者,但指寄便不欺,其至行所感如此。

(选自《陈书·卷十九》,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辞以疾/不任旦夕陪列/王于是特令停王府公事/其有疑议/就以决之/但朔望笺修而已/
B.又辞以疾不任/旦夕陪列/王于是特令停王府公事/其有疑议就/以决之/但朔望笺修而已/
C.又辞以疾不任/旦夕陪列/王于是特令停王府公事/其有疑议/就以决之/但朔望笺修而已/
D.又辞以疾/不任旦夕陪列/王于是特令停王府公事/其有疑议就/以决之/但朔望笺修而已/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策,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是取士考试的一种方式。
B.结婚,古代为缔结婚姻关系。此处指陈宝应与留异两家结为儿女亲家。
C.国子博士,学官名,由操行纯正、通明经义者担任,负责教授国子学生学业。
D.秩,指根据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和品级。秩满,指俸禄和品级已到最高等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寄心怀大义,有先见之明。他发现陈宝应有叛逆之意,在劝说不果的情况下,拒绝为陈宝应做事;陈宝应被擒后,他因此免遭杀身之祸。
B.虞寄淡泊名利,不迷恋仕途。文帝和高宗都曾任命、提拔他,他总是寻找理由推辞;他前后做官,都只任职一年半载,便自己要求解职。
C.虞寄聪敏有才,备受敬重。朝廷授任他中书侍郎时,陈宝应惜才,假托道路不通不让他去;每当诸王任州将,必定下车步行到他家门拜访来表达敬意。
D.虞寄仁慈厚道,德高望重。他因与兄隔绝而伤感成病,以至于多次有生命之危;他退居期间外出,乡人便互相转告,老幼成群,在道旁叩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每陈逆顺之理,微以讽谏,宝应辄引说他事以拒之。
(2)宝应既擒,凡诸宾客微有交涉者,皆伏诛,唯寄以先识免祸。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恂字敬甫,中山唐县人。父良,潜心伊洛之学,及天文律历,无不精究。性颖悟,生三岁,家人示以书帙,辄识风、丁二字。六岁就学,十三学九数,辄造其极。岁己酉,太保刘秉忠北上,途经中山,见而奇之,及南还,从秉忠学于磁之紫金山。癸丑,秉忠荐之世祖,召见于六盘山,命辅导裕宗,为太子伴读。中统二年,擢太子赞善。三年,裕宗封燕王,守中书令,兼判枢密院事,敕两府大臣:凡有咨禀,必令恂与闻。初中书左丞许衡集唐虞以来嘉言善政为书以进世祖尝令恂讲解且命太子受业焉又诏恂于太子起居饮食慎为调护非所宜接之人勿令得侍左右恂言:“太子,天下本,付托至重,当延名德与之居处;况兼领中书枢密之政,诏条所当遍览,庶务亦当屡省。”帝深然之。

恂早以算术名,裕宗尝问焉。恂曰:“算术,六艺之一,定国家、安人民,乃大事也。”裕宗问以心之所守,恂曰:“许衡尝言:人心如印板,惟板本不差,则虽摹千万纸皆不差;本既差,则摹之于纸,无不差者。”裕宗深然之。诏择勋戚子弟,使学于恂,师道卓然。及恂从裕宗抚军称海,乃以诸生属之许衡,及衡告老而去,复命恂领国子祭酒

帝以国朝承用金《大明历》岁久浸疏,欲厘正之;知恂精于算术,遂以命之。恂荐许衡能明历之理,诏驿召赴阙,命领改历事,官属悉听恂辟置。恂与衡及郭守敬等,遍考历书,昼夜测验,创立新法,参以古制,推算极为精密。历成,赐名《授时历》,以其年冬,颁行天下。

十八年,居父丧,哀毁,日饮勺水。帝遣内侍慰谕之。未几,卒,年四十七。初,恂病,裕宗屡遣医诊治,及葬,赙钞二千贯。延祐二年,赠推忠守正功臣、光禄大夫、司徒、上柱国、定国公,谥文肃。

(节选自《元史·王恂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A.初/中书左丞许衡集唐虞以来嘉言善政/为书以进世祖/尝令恂讲解/且命太子受业焉/又诏恂于太子起居饮食/慎为调护/非所宜接之人/勿令得侍左右/
B.初/中书左丞许衡集唐虞以来嘉言善政/为书以进/世祖尝令恂讲解/且命太子受业焉/又诏恂于太子起居饮食/慎为调护/非所宜接之人/勿令得侍左右/
C.初/中书左丞许衡集唐虞以来嘉言善政/为书以进世祖/尝令恂讲解/且命太子受业焉/又诏恂于太子起居/饮食慎为调护/非所宜接之人/勿令得侍左右/
D.初/中书左丞许衡集唐虞以来嘉言善政/为书以进/世祖尝令恂讲解/且命太子受业焉/又诏恂于太子起居/饮食慎为调护/非所宜接之人/勿令得侍左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己酉,采用干支纪月方式所表示的月份,干支纪月和干支纪年都以六十为一个周期。
B.国子祭酒,学官名,为国子监的主管者。国子监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
C.“赴阙”指入宫觐见皇帝。阙,古代皇宫前面两边供瞭望的楼台,代指帝王的住所。
D.哀毁,因居亲丧悲伤异常而毁损其身,常作居丧尽礼之辞。古人居丧又可称作丁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恂聪颖过人,三岁就能识字,六岁开始上学,十三岁学习九数,并且达到了最高水平;后来得到刘秉忠的赏识,跟随他在紫金山学习。
B.王恂受命辅佐指导裕宗,担任太子伴读,后又被提拔为太子赞善;裕宗对他深为倚重,下令两府大臣,凡有咨询禀报,必须让王恂参与。
C.王恂学识渊博,是一位难得的良师,因而裕宗令其负责教授所有皇亲国戚的子弟;后来由于许衡告老还乡,裕宗又让他兼任国子祭酒。
D.王恂认为算术在六艺中地位十分重要,有定国安民的作用;他与郭守敬等人遍参历书,日夜观测天象,并做精密推算,创立了新历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心如印板,惟板本不差,则虽摹千万纸皆不差。
(2)帝以国朝承用金《大明历》岁久浸疏,欲厘正之。
2022-07-24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桂林市十九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