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164 道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物理防晒如防晒服、遮阳伞、太阳镜,化学防晒如防晒霜等。防晒霜是指添加了能阻隔或吸收紫外线的防晒剂,以防止肌肤被晒黑、晒伤的化妆品。人们通过在裸露的皮肤上涂抹防晒霜,可以形成一层保护膜,

但是,部分人群会发现自己对防晒霜过敏。防晒霜的主要有效成分为防晒剂,防晒剂是利用光的吸收、反射或散射作用,以保护皮肤免受特定紫外线所带来的伤害,而在化妆品中加入的物质,包括物理防晒剂如二氧化钛、氧化锌等,以及化学防晒剂如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等。

防晒霜过敏常见于过敏体质或既往有日化用品过敏史的人群。,可先将其涂到小臂内侧或耳后皮肤,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再决定是否使用。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简述第二、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2024-01-27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想说却不知如何说,心中所想难以付诸文字——这都是文字失语者们的无奈。严格来讲,文字失语并不是疾病,而是一种表达能力的弱化。然而,正是这种表达能力的弱化,成为禁锢文字失语者们自由表达的枷锁,他们的日常社交因此被打乱,有人甚至因此陷入了被动的沉默。

自我们咿呀学语时起,表达就像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然而,对于文字失语者们来说,他们总会在一些瞬间意识到自己的辞不达意和无从下笔。慢慢地,他们会对表达产生焦虑感、挫败感,久而久之,文字失语者们被困在拒绝表达的沉默角落。

文字输出能力存在短板的背后,很可能是文字存货匮乏。根据此前中青报社会调查中心的调查显示,超过六成左右的受访者都认为语言贫乏的表现是基本不会说诗句或成语,而这恰恰是可以通过阅读和积累改变的。因此,当人们乐于通过阅读积累,善于独立思考,并勤于输出当下感悟,很多问题或许可以得到解决。

1.下列选项中破折号的用法,和文中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我终于考上啦——!”金石开简直兴奋得快要晕过去了。
B.我忽然记起哪本杂志上的访问记,“哦!您,您就是——”
C.臭黄菇、斑蘑菇、狗尿苔──都是有毒野生菌。
D.“画得真好——你为什么这样勇敢,不怕他?”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其表达效果。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24-01-27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21岁的史铁生,正值青春年华,命运却给了他当头一棒——让他失去了双腿,从此再也站不起来,只能与轮椅终生相伴。在那些饱受折磨的日子里,他自嘲道“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史铁生一边思考生命的意义,一边写下《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病隙碎笔》等著作,被誉为“一座文学的高峰”。

材料二:保罗·史托兹在《逆商》中写道:“在这个处处充满变数的时代,逆境无处不在,只要你还在前进,就一定会经历起落和失败。”

材料三:202310月,《国民抑郁症蓝皮书(20222023年发布)》: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路风教授在《走向自主创新》一书里提出观点:中国科技创新的底气在于抱负水平(决心大小)。再复杂的创新工程,也能在超强的战略决心下构建超强的科研网络,步步为营、各个击破。当初“中国天眼”的索网结构对抗疲劳性能的要求极高,是总工程师姜鹏带着一帮青年才俊,屡败屡战、反复试验,终于实现“超高耐疲劳钢索在200万次循环加载条件下可达500MPa应力幅”的独创成就。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是什么?这是一个关注农村、研究农村、理解农村绕不开的基础问题。追溯学术传统,提及乡村社会的研究,则必须言及《乡土中国》。费老提到“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个“土”是关键词,它揭示了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是“土土的”。

那么,“土”意味着什么?

一、“土”意味着土地。乡里人世代靠着土里的庄稼为生,不像游牧业者逐水草而居或像工人自由搬迁。乡土社会安土重迁,以农为主的特性也就决定了社会人口的非流动性、相对固定性。

二、“土”意味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家。农民的活动范围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小到三两口的小村,大到千百户的大村,基本上就在一个地方相互接触、过日子,保持着社会空间的地域性。

三、“土”意味着“土气”,土生土长。“土气”是一种熟悉的亲切,是“自己人”的感觉。人的一生在村庄度过,重大仪式由村民们见证和参与,乡村形成了一个“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如此,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社会关系是熟悉性的、信任性的,由内而生发出一套稳定持久的社会秩序。

当下,中国处于大转型时期,理解这一时期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就需要与时俱进、观照现实的新思路,而贺雪峰的《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注解。

“新”是指向什么呢?

一、农民们的生产方式与生计来源呈现“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结构”。一方面,家庭中年龄较大的父母在家务农;另一方面,年轻子女外出务工经商,农村流动人口主要以青壮年为主,动态收放、平衡自如。

二、农村的社会类型既有别于传统的熟人社会,也不同于完全的陌生人社会,而是介于“熟人—陌生人”二元之外的第三种可能:半熟人社会。在转型期,青壮年长期在外,缺少共生共情的村庄经历,很难理解村庄规则习俗,渐渐对村庄的主体感就减弱了;此外,地方性共识逐步丧失,致使村庄规范越来越难以约束村民行为,村庄内生秩序能力逐渐消失。

三、村庄社会结构存在鲜明区域差异,不同村庄结构衍生出不同行为逻辑,以致村民个性和交往方式呈异质性。

毋庸置疑,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已经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

(摘编自《中国乡村社会:从“乡土”到“新乡土”》)

材料二:

春节回到家乡盐城,在享受亲情的同时,也充分感受到家乡的美丽、时尚与生机。曾经的苏北农村革命老区,正在加速转型为一座现代化的美丽城市。

切片一:天更蓝地更净。大年初一、初二,盐城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湛蓝的天空没有一丝杂质,记者在街头随手拍下一张张图片,都有满溢的“水晶蓝”。而大街小巷,曾经常见的鞭炮烟花屑,完全找不到踪影。大年初二一早,记者就看到周俊在朋友圈里转发了一篇报道:盐城空气质量再次进入全国前五。这得益于近年来盐城的绿色转型,也离不开春节期间“禁放”等各项措施的严格执行。

切片二:休闲消费在升级。大年初一下午,记者决定带孩子去中南世界城的CGV影城看电影。到了影院,门口人头攒动,60元一张的电影票早已售罄。楼上楼下两层的咖啡店里同样人满为患,记者好不容易才等到座位。大年初三,姨父邀请去盐城著名的韩式汗蒸馆,在两层巨大的空间内,人们或打牌,或按摩,或聊天,尽情享受着愉悦的休闲时光。妹妹说,过去盐城人春节最喜欢打麻将。今年全市“禁赌”深入人心,人们纷纷改换新的娱乐休闲方式。再加上现在人们的收入水平也提高了,消费自然也升级了。

切片三:返乡创业越来越多。初三亲友聚会中,碰到亲戚陈诚。他说,春节这几天,他在欧风花街开的“飞沙走食”小花车生意火爆,一天能卖一两千元!“你真别小看了盐城的消费能力,不比南京差!”他开心地告诉记者。“开始我的一份‘轻食’卖40元时,我妈死活不信,直到我一天卖出二三十盒后,妈妈主动来帮我打下手了!”陈诚笑着说,现在正是返乡创业的好时候,我们是越忙越开心啊!他说,像他这样的年轻返乡创业者,这两年在盐城越来越多了。

(摘编自《江苏:新年晒家乡,家乡变化真的大》)

材料三:

2009年,恩施州正式启动美丽乡村建设,2014年进入标准化提升阶段。10多年来,恩施州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乡村社会面貌变化巨大。

恩施州境内喀斯特地貌分布较广,土地呈点状分布,平坦地块相对较少。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不断优化资源配置,积极推动传统农业转型与升级:“能干型”村民及村集体因地制宜。推动耕作技术更新,结合本地气候条件、农业资源优势或引进外地新品种,大力发展茶叶、蔬菜、中药材、水果、烟叶和畜禽养殖等特色产业,效益凸显。同时,通过壮大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来推动整村发展,如花枝山村、春沟村等已成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美丽乡村要建,更多村庄的基本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也亟须改善。要结合村情村貌,在改善农民基本生活条件、人居环境与乡村“美丽”建设之间有所协调,两者并不冲突。2009年以来,恩施州将“个别试点+全面铺开”相结合,采取“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方式,截止到2013年共争取上级资金累计4.10亿元,从小问题入手,渐次改变面域生活环境。最终,恩施州69个美丽乡村村容村貌实现“旧貌换新颜”,村寨环境改善特别明显,村民生活空间变得整洁、靓丽,层次感增强。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恩施州以建构文化活动物质空间为基础,为每个村修建文化活动广场,配备音响设备设施,使得村民组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具备了基本条件。政府通过深入挖掘地方民族传统文化,并借“元宵节”“社节”“端午节”“女儿会”等节庆,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展演出来,激发并提升村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在认同,使村民在精神享受上感知文化的魅力并成长为抵制文化低俗现象的主要力量。让撒叶儿嗬、摆手舞、肉连响、江河号子、打溜子、丝弦等代表性非遗文化从田间地头逐步走向舞台,在各级各类平台上参演、比赛、传播,有效扩大了土家族、苗族等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与受众面。

(摘编自《从“乡土中国”到“美丽乡村”:我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实践逻辑与路径调适——恩施州个案调查》)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中的“上”可以指乡里人世代以上地为生,且安土重迁,上生土长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熟人社会中。
B.当下,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已经发生了改变,生产方式、生计来源以及社会类型和村庄社会结构都不同以往。
C.恩施州生活环境的成功改善,主要得益于争取到了上级资金,也得益于不放过小问题,紧抓大问题,渐次推进工作。
D.社会建设离不开政策的支持,盐城的“禁放”“禁赌”等各项措施,对盐城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都十分有利。
2.下列对材料论证方面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分条列举,条理清晰,结构分明,利于读者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B.材料一运用了引用、对比、因果等论证方法,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C.材料二运用生活场景特写镜头来展现乡村的现代化转型,直观、亲切。
D.材料三注重方法和具体措施的结合,以事实为依据,论证很有说服力。
3.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城市化将成为一种趋势,只要处理好环境问题,提高居民收入,鼓励年轻人返乡创业就可以实现。
B.现今农村社会类似“半熟人”社会,这与青壮年外出务工有关系,乡村内生秩序将越来越没有约束力。
C.返乡创业不仅可以缓解大城市的资源紧张等问题,也可以促进人员的就业,还能助力乡村更好地发展。
D.让一些有代表性的非遗文化从田间地头逐步走向舞台,给这些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恩施州的做法值得借鉴。
4.三则材料写作内容各有不同,请简要概括。
5.某市下辖A县将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请结合材料,为其提供一些可行的方法。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说到生物分类,大家的第一反应常常是植物或动物。其实,还有一个特殊的类群,一度让分类学家颇为“头疼”,那就是藻类。藻类通常是指一类没有真正的根、茎、叶分化,多数进行光合作用,用单细胞的孢子或合子进行繁殖的生物。

藻类主要生活在水中,。高山雪地、荒漠沙土、裸露的岩石上,都有藻类生长。藻类在生态环境中非常重要。蓝藻是地球上最早的光合放氧生物,对地球表面从无氧的大气环境变为有氧环境起了巨大作用。地球刚形成时,大气中缺乏氧气,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如今的10~100倍。在相当长时间内,蓝藻是作为唯一的利用大气中丰富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的有机体疯狂在地球上繁殖。它们消耗二氧化碳,。大气中的氧气逐渐积累,在紫外线作用下,一部分氧气可转变为臭氧。因此,大气层上空才会出现臭氧层,保护其他生命不被紫外线伤害,从而为地球上的需氧生物、真核生物的演化包括人类的进化和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此外,。据估算,藻类(包括大型海藻和微藻)每年可固碳约9.5乘以1010次方吨,占全球净光合作用产量的47.5%

1.下列句子中的“可”和文中加点的“可”,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从北京到天津,坐高铁半小时可达。
B.虽然立春,可天气还很冷。
C.都这么说,可谁见过呢?
D.他待人可好了,谁都喜欢他。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近,多地文旅局局长“披挂上阵”,走到镜头前,为家乡代言,为旅游助力,一时间圈粉无数。

对于文旅局局长们主动触网并跨界代言,认为接地气、有创意的声音有之;质疑的声音也有之。尽管颇受争议,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些的推介,的确带来了流量,形成了声势。不少原本“藏在深山人未识”的景点因此,在游客数量、旅游收入方面创造出了实实在在的亮眼成绩。

“宣传是为了引流,引流是为了推动投资,投资是为了丰富业态,丰富业态是为了推动经济发展”。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关键还是要靠产品与服务的“硬实力”。文旅局局长们的代言,只是解决了“如何被看见”的问题,但能不能把流量留住,让游客来得了、玩得好,则是更考验内功的地方。如果产品、管理服务跟不上,搞“一锤子买卖”,只有广告没有“疗效”,反过来会加速一个地方品牌形象的消耗。以前,有的景区、酒店哄抬价格和辱骂游客等行为在网上引发舆情,这样的教训殷鉴不远。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请概括上面这段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之。

(选自韩愈《师说》,有删改)

材料二: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本无可师,强聚道路交臂之人,曰师曰弟子云者,曾不如童子之师,习其句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授以艺术者之有其实也。传道受业解惑,既无所藉于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亦非过也。遂以为古师弟子者皆然,而使师之为道,出于童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下,则是为师者之罪也。

今世以无忌惮相高,代笔门客,张口辄骂欧、曾;兔园蒙师],摇笔即毁朱、陆;古人姓氏,道听未审,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见于坊书矣。乳儿粉子,轻儇浅躁,动欲越过前人,抗然自命。盖不特耻为弟子,相率而耻不为师。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昔者孙明复之为师也,以石守道为之弟子,执杖屦侍左右,明复坐则立,师弟子之礼,若是其重也。故何北山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北山之意,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北山可以为师,避师名而不为,其慎重如此。

羲老而失学,欲求为弟子者也。诸君子徒以其久侍刘夫子,而过情推奖,其敢冒今世之无耻哉!反昌黎之意,作《续师说》以谢之。

(选自黄宗羲《续师说》,有删改)


[注]兔园蒙师:知识浅薄的人。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道之A 未闻B 业之C 未精D 有惑E 而不能FG 则非H 师矣。
2.下列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艺,文中指《论语》《诗》《书》《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B.贻,文中指赠送,与“贻我彤管”(《静女》)中的“贻”词义相同。
C.句读,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
D.“遂以为古之师弟子者皆然”与“吾从而师之”(《师说》)两句中“之”字的用法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在文中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实,阐明了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
B.黄宗羲《续师说》开篇表明观点,认为“师道之不传”不仅仅是学生的过错,也有为师者的过错。
C.黄宗羲《续师说》批判当时把无所忌惮视作高明的风气:现在世人轻浮浅薄,动辄就想超过前人并自认为与前人相当。
D.何北山不肯接受来求学的人的拜师之礼,他认为自己不是有学识的人,做他们的老师败坏了为师之道。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裹、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2)明复坐则立,师弟子之礼,若是其重也。
5.两则材料都交代了作者的写作缘由,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辛夷坞说:在时间和现实的夹缝里,青春和美丽一样,脆弱如风干的纸。

席慕蓉说: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我们含着泪,一读再读。

雨果说:谁虚度年华,青春就要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

习近平主席寄语青年学生:青春不是靠天马行空的幻想,青春是要靠脚踏实地的奋斗;青春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青春是靠在事上打磨的成长,青春是心中永远不凋零的花朵。

作为风华正茂的青年学生,身处价值多元、网络发达的社会,你是如何理解“青春”的?请根据材料,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024-01-03更新 | 274次组卷 | 54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多巴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时代精神。这种时代精神在某一社会群体中高度集中的形象投射,即构成这一时代的精神偶像。当下,科技创新被摆在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这种时代召唤下,无数中国科学家夜以继日,废寝忘食,潜心研究,倾情奉献,取得了辉煌的历史成就,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做出了非凡贡献。作为民族崛起的重要力量,这些努力攀登科学高峰的故事值得被铭记,科学家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境界理应被褒奖。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以科学工作者为表现对象的影视作品尤其是科学人物传记片,数量并不多,产生较大影响力的优质科学人物传记片更是屈指可数。

探究科学人物传记片创作式微的原因,一方面是科学人物传记片的创作门槛较高,要求主创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储备、充沛的学习热情、较高的学习能力,以及相当的艺术造诣。主创需花大力气将深奥的理论和技术概念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才能让观众真正理解这些科研项目的艰辛和科学事业的意义。另一方面,创作者对此类电影的认知定位有些模糊。比如究竟是历时性地深入挖掘科学工作者成长过程中的各种人生亮点,彰显科学工作者的丰硕成绩,以及他们对国家,甚至是人类文明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还是围绕他与自我、与他人、与自然世界的互动关系,展现人物的人性弧光;是照搬平移人物的生平轨迹,还是在此基础上加入必要的艺术想象,将现实真实转化为艺术真实。此类问题搞不清楚,创作就容易出现生硬拔高人物精神境界,使人物塑造扁平化,以及剧情囿于“成绩罗列”“忘我工作”“与病魔抗争”等程式化模块,缺乏创新之类的问题。比如《人到中年》把更多力气花在反映科学工作者日常生活的描写和坚毅品质的渲染上,作品虽然感人,却没有充分反映出科学工作的特殊性。《超导》则过于专业,无法引起观众的广泛共鸣。因此,如何运用电影艺术手段更好地讲述科学工作者的故事,让更多闪耀在人类文明长河中的科学之星成为时代偶像,是新时代对电影创作者提出的新创作命题。

要创作优质科学人物传记片,首先是在讲述科学家的故事,表达理性的科学精神,并在表达过程中涉及科学概念、科学事实,以及理性思考时,尽量避免科教片式的过程演示与概念阐释。无论是科学家抽象的理性思维,还是相关科学概念和事实,都应该服务于塑造人物、表达情感,作为情节发展的一种变量,构成叙事表达的结构性要素。让创作始终围绕人物的情感、动机与目标追求,进行戏剧化的叙事建构。既表现科学人物理性的存在状态,更要表现他非理性的情绪与情感的冲动。既要表现超然物外的执着一面,更要有平凡世俗,甚至是迟钝的一面。通过反差、吸引、冲突与转化等一系列艺术手段,所塑造的科学人物才能具备丰富个性和温暖情感,才能更接地气,更有生气。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活动,更能艺术化地表现其作为科学工作者异于常人的观看世界、理解世界和认识世界的方式。

此外,电影叙事在根本上是有关“关系”的叙事。其中,既包括人与自我的关系,更包括人与他人、与社会群体、与社会机制间的关系。因此,仅仅是深入挖掘科学工作者的自我成长经历,以及他的科学成就,对于科学人物传记片而言,还远远不够。没有天生有趣的人物,人物的人性弧光需要在互动关系中得以呈现。对于那些有着明确科学目标追求的科学家而言,在他们所要面对的“关系冲突”中,最重要的是与自我的冲突,借用一句京剧的行话,即“不疯魔,不成活”。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疯魔”状态,影片中科学探索的荆棘之路才会彰显出人物真正的精神。

除了解决创作层面的问题,高质量科学人物传记片要批量涌现,也与整体社会氛围密切相关。一方面,有关部门应发挥好引导、规划、组织、调控的主导作用,吸纳更多具有制作实力的组织机构参与科学人物传记片创作。通过强化政策扶持,推出重量级、标杆性的作品,在电影行业掀起创作热潮。另一方面,相关部门也应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着力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有了对科学家精神的深入理解,以及更多的科学知识作为基础,创作者和受众才能在更高维度上形成共鸣并且互相激发。

总之,多一些仰望星空的人,一个民族才更有希望。希望越来越多的优质科学人物传记片能涌现出来,用感人的科学家故事激励引领越来越多的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紧随他们的步伐接力奋斗,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摘编自孙承健《让科学家成为时代偶像》)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代的精神偶像是时代精神高度集中的形象投射,它可以反映出这个时代所特有的时代精神。
B.科学人物传记片的创作中,照搬平移人物的生平轨迹,就会出现生硬拔高人物精神境界的问题。
C.创作优质科学人物传记片不仅要表达科学精神,还应尽量避免科教片式的过程演示与概念阐释。
D.高质量科学人物传记片的批量涌现,离不开有关部门发挥在引导、规划、组织、调控等方面的主导作用。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数科学家取得了辉煌成就,做出了非凡贡献,这些努力攀登科学高峰的故事值得被铭记。
B.新时代的电影创作者应深入思考如何运用电影艺术手段更好地讲述科学工作者的故事。
C.科学家面对的“关系冲突”中最重要的是与自我的冲突,这是科学人物传记片的主要内容。
D.优质科学人物传记片能够用感人的科学家故事激励引领越来越多的观众,特别是青少年。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文章观点的一项是(       
A.电影《奥本海默》是一部关于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的传记电影,如果不熟悉背景知识和这些举足轻重的物理学家,可能会觉得很难跟上剧情。
B.纪录片《超凡未来》尽显中国科学家的浪漫和仁心,这种对科学家人文情怀的描述,给予观众深刻的思想启迪:科学创新的终极目标,是让世界更美好。
C.为纪念钱学森诞辰100周年拍摄的电影《钱学森》,主要讲述的是钱学森青年赴美、励志求学、涉险回国、建功立业等一系列的曲折人生。
D.影片《居里夫人》讲述了居里夫人发现“镭”的前后经历,致敬了她的独立探索、不唯名不唯利的精神,给予后世的科研工作者以无尽的启示。
4.请简要分析文本的论证思路。
5.班级计划为袁隆平院士拍摄一部传记片,你认为应做好哪些准备?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