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47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想象一下没有光合作用的世界。首先,地球不会是绿色的。我们的星球呈绿色,要归功于植物与藻类包含的绿色素,可以吸收光进行光合作用。再来,地球大概也不会是蓝色的,因为蔚蓝的天空与清澈的海洋都要靠氧气的清洁力来扫除阴霾与灰尘。而没有光合作用,地球可能根本不会有海洋。

氧气是行星生命的关键。氧气虽然只是光合作用产生的废料,但却是创造世界的分子。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速度飞快,很快就超出地球吸收的极限。最终所有的灰尘和岩石中的铁、所有海洋里的硫和空气中的甲烷,全部被氧化了,然后多出来的氧气才开始填满大气层。直到此时,氧气才开始保护地球,不让水分继续流失到太空中去。同时从水中冒出来的氢气,才有机会在逃到外太空之前碰到更多的氧气,很快氢气和氧气开始反应生成水,再以雨的形式从天而降,回到海中补充流失的水分。当氧气开始在大气层中积聚,才能形成一层臭氧保护膜阻挡紫外线的烧炙,让地球成为适宜居住的地方。

氧气不只拯救了地球上的生命,它提供的能量还使得生命繁茂。细菌可以在没有氧气的地方快乐生活,因为它们有举世无双的电化学技术,可以引发绝大多数的分子反应,从中攫取点滴能量。但是从发酵反应中得到的能量,或者从甲烷和硫酸盐反应得到的能量,和有氧呼吸提供的能量相比,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有氧呼吸就像直接用氧气燃烧食物,将它们完全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再也没有别种反应可以提供如此多的能量来支持多细胞的生命了。所有的植物、所有的动物,在其整个或者至少部分生活周期中,都要依赖氧气。我所知道的唯一一个例外,是一种微小的线虫(虽然微小却是多细胞生物,须用显微镜才能观察),可以生活在死寂缺氧的黑海海底。因此没有氧气,生命会极其微小,至少在单个生物体的水平上是如此。

氧气也从其他方面为大型的生命提供支持。想想食物链,最上层的猎食者吃小动物,小动物吃昆虫,昆虫吃小昆虫,小昆虫吃菌菇或树叶。五六层的食物链在自然界并不罕见。每一层都会损失一些能量,因为没有任何一种形式的呼吸作用的效率是百分之百。事实上,有氧呼吸对能量的使用效率大约是40%,而其他形式的呼吸作用(比如用铁或用硫来代替氧气)的效率则少于10%。也就是说,如果不使用氧气的话,只消经过两层食物链,能量就会减少到初始能量的1%,而使用氧气的话,要经过六层食物链才会达到相同的损耗。换句话说,唯有有氧呼吸才能支撑多层食物链。食物链经济学带给我们的教训是,猎食者只可以生活在有氧的世界,而没有氧气的话它们根本负担不起猎食生活。

氧气直接参与大型生物的建造。让动物具有力量的胶原蛋白是结缔组织的主要成分。不管是钙化的结缔组织如骨骼、牙齿和硬壳,或者是“裸露的”结缔组织,如韧带、肌腱、软骨和皮肤,全都包含胶原蛋白。胶原蛋白可以说是哺乳美动物体内含量最丰富的蛋白质,占了全身蛋白质的25%。就算离开脊椎动物的世界,胶原蛋白也是贝壳、角质、甲壳和纤维组织的重要成分,它们构成了整个动物世界各式各样的“胶水与绷带”。胶原蛋白的成分十分独特,它需要自由的氧原子把相邻的蛋白质纤维连接起来,让整个结构可以承受较高的张力。自由氧原子参与其中,意味着只有在大气中的氧气含量宽裕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制造胶原蛋白,因此需要硬壳与骨骼保护的大型动物,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有可能出现。这或许就是大约在5.5亿年前的寒武纪,化石记录中忽然出现大量大型动物的原因,当时正好是地球含氧量飙升之后不久。

因此,没有氧气就没有大型动植物,不会有猎食行为,不会有蓝天,或许也不会有海洋。或许就只剩下灰尘与细菌,再无其他。毫无疑问,氧气是世上最最珍贵的代谢垃圾了。然而老实说,代谢氧气是件难以置信的事,因为不管在地球上、火星上或宇宙的任何一个角落,光合作用都可以不依赖氧气而进化出来。不过如此一来,很可能所有生命就算变得复杂,也只能停留在细菌等级,而我们或许只是茫茫细菌世界里某种有感知的生物而已。

(摘编自尼克·莱恩《生命进化的跃升》,梅茇芒译)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氧气在生成水分、形成臭氧方面对地球有着重要的保护作用,这是地球成为宜居之地的重要因素。
B.除了微小的线虫以外,宇宙中所有的生命形式在整个或部分的生活周期中,都要依赖氧气获得快乐的生活。
C.有氧呼吸的能量使用率大于无氧呼吸,其经六层食物链的能量损耗约等于无氧呼吸经两层食物链的能量损耗。
D.氧气是制造胶原蛋白的重要成分,所以需要硬壳与骨骼保护的大型动物仅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才可能出现。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氧气虽只是光合作用产生的废料,但却是世上最珍贵的代谢垃圾。作为创造世界的分子,人类进化、地球生态都受其影响。
B.没有氧气就没有大型动植物,或许也没有人类,由此可见氧气对生命的重要性。
C.寒武纪时期,地球含氧量飙升使得大量大型动物出现,直接说明了大气中的含氧量越高动物体型越大。
D.作者在介绍氧气为大型生命提供支持和参与大型生物的建造时,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使文章更加准确科学。
3.有科学家认为:“保护生态就是要清新氧气。”请结合材料内容,说说清新氧气对于保护生态的重要意义。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思王逢原三首(其三)

王安石

百年相望济时功,岁路何知向此穷。鹰隼奋飞凰羽短,骐麟埋没马群空。

中郎旧业无儿付,康子高才有妇同。想见江南原上墓,树枝零落纸钱风。

【注】①王逢原:王安石的连襟和好友,英年早逝。②鹰隼(sǔn):泛指凶恶的鸟。③中郎:汉末蔡邕曾任中郎将,博学多才却无子嗣。王逢原亦无子。④康子:战国时齐隐士黔娄,其妻贤惠,共守贫困。王逢原妻亦颇贤惠。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对王逢原怀有极大的期待,不想英才陨落,期待与现实之间形成极大的落差。
B.诗歌巧用典故,“无儿付”与“有妇同”对比,突出了王逢原逝世之后的悲凉。
C.诗歌以景作结,诗人想象王逢原墓上之景,意境悲凉,情感上回扣诗题之“思”。
D.全诗熔景、事、情于一炉,表达了对故友的深切思念,意蕴丰富,真挚感人。
2.王安石在《寄王逢原》一诗中说:“力排异端谁助我,忆见夫子真奇材。”请据此并结合本诗,谈谈你对本诗颔联情感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卡尔·林奈,那位给我们人类这个物种做出了分类的伟大的瑞典生物学家,将昆虫单独放在了一个类群里,部分原因是他相信它们根本没有脑。也许那并不是很令人惊讶,因为如果你把一只果蝇的头掀掉,它还是能近乎正常地活上好几天,能飞、能走、能交配。当然,最终它会饿死,因为没有嘴就意味着没有食物。昆虫能在没有头的状态下存活的原因就在于它们不仅在头部有一个主脑,还有一条贯穿整个身体的神经索,神经索的每个节点上都有“迷你大脑”。因此,不管脑袋在不在,很多功能还是能行使的。

昆虫有智力吗?呃,这取决于你所说的智力是什么。根据门萨高智商俱乐部的理论,智力是“获取和分析信息的能力”。这时,恐怕没人会再主张说昆虫有资格成为高智商俱乐部的成员了,但事实上,它们的学习能力和判断能力总是能带给我们惊喜。有些事情我们原本认为是真正拥有大脑的大型脊椎动物的专利,结果也在我们这些小小朋友的能力范围之内。

但并不是所有的昆虫都生而平等,它们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那些生活单调、栖境简单的昆虫是最不灵光的,如果你大半辈子都只是安逸地窝在动物的巢穴中,把用来吸血的吻部扎进一条血管里,那你确实不需要所罗门的智慧。然而,如果你是一只蜜蜂、胡蜂或者蚂蚁,那就需要更多的智力了。最聪明的昆虫是那些在很多不同的地方寻找食物,并且彼此之间形成紧密联系的,换句话说,就是那些与很多其他全体一起生活在一个社群里的。这些小动物必须不断地做出判断:那边那个黄黄的东西是藏有甘甜花蜜的花朵,还是一只有点饿了的蟹蛛?我能否独自把那根松针抬走?还是需要我们几个一起?我需要喝一口这个花蜜给自己续航,还是应该把它带回家给妈妈?

社会性昆虫会进行分工,分享经验,还会用一种先进的方式来“互相交谈”。这需要思考能力。引用查尔斯·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中的话“蚁脑乃是这个世界上的最不可思议的物质原子之一,也许比人脑更加不可思议”。他说这句话时还不知道我们现在所知道的:蚂蚁能够向其他蚂蚁传授技能。

长久以来,教学能力一直被视为我们人类所独有的,这几乎是先进社会的明证。有三条具体标准可以把教学和其他交流区别开来;必须是一种仅在老师遇到一个“无知”的学生时发生的活动,必须包含老师的付出,必须让学生比自己摸索学习得更快。这个术语被用于交流概念和策略,因此蜜蜂的舞蹈一般不被看作教学行为——它更多是关于过程。

然而,人们发现蚂蚁能够通过一个叫作“前后跑”的过程,教给其他蚂蚁一些技能。

在这个过程中,有经验的蚂蚁为其他蚂蚁指明通往食物之路。这种情况出现在一种欧洲蚂蚁——白翅切胸蚁身上,它依靠树、石头等地标还有气味线索,来记忆从蚁丘到一个新的食物来源的路线。为了让多只蚂蚁都能找到食物,一只知道路的雌蚁(所有工蚁都是雌性)必须教会其他蚂蚁找路。

老师跑在前面带路,但要不时停下来,等它那些因为要花时间记路标,所以跑得慢一些的学生。当学生再次准备好时,它会用触角去碰老师,然后它们就继续踏上旅程。这种行为无疑满足了“真教学行为”的三大标准:这项活动只出现在老师遇到一个“无知”的学生时,包含着老师的付出(它必须停下来等待),而且让学生比自己摸索学得要快。

(摘编自安妮·斯韦德鲁普·蒂格松《昆虫的奇妙生活》)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肯定了卡尔·林奈对于人类这个物种的分类,也认可他把昆虫单独放在一个类群里的做法及其理由。
B.根据门萨高智商俱乐部的理论,昆虫确实不具备获取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因此昆虫根本不具备真正的智力。
C.昆虫之间的智力有差异,在不同地方寻找食物并紧密联系的昆虫,比生活单调、栖境简单的昆虫灵光得多。
D.文中“前后跑”意思是一只昆虫在前面带路,当后面的昆虫跟不上时,就停下来等它追上,然后继续往前走。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举果蝇的头被掀掉后还能活几天的事例,是为了证明果蝇具有生存的智慧,它除了有一个主脑外,还有许多“迷你大脑”。
B.“这些小小朋友”“最聪明的昆虫”“分享经验”等拟人化的说法包含了作者对这些小昆虫的情感,体现了科普说明文的趣味性。
C.下面的发现可以作为证明第四段中心观点的材料:蚂蚁可以根据不同环境改变行动策略,通过联合来应对威胁,完成复杂任务。
D.第一段中的“迷你大脑”和第四段中的“互相交谈”以及第五段中的“无知”,这三处所使用的引号有表示特殊含义的作用。
3.昆虫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本文简要说明。

4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碛中作

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句作者从空间着笔,走马疾行,大漠辽阔高远,气象壮阔。既写出了边塞离家之远,又展现了高原野旷天低的气势。
B.三、四句由现实到遐想,诗人眼前急切需要解决的是宿营问题,下句却不作正面回答,转而写景,表明诗人对居无定所的失落之感。
C.作者即景生情,明月朗照触动情怀,无穷思念蕴藏其中。月圆人不圆,自然不免牵动思乡之情。
D.起句激情豪迈,次句情深意远,三句以设问陡转,曲折回旋,结句似答非答,气象壮阔,意蕴丰富。
E.全诗写出了明月照耀下荒凉大漠无涯无际的朦胧景象。景色是苍凉的,感情也显得有些低沉、悲伤。
2.全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抒发的?请简要分析。
2023-08-03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北外附属新华联外国语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表弟

戴涛

表弟是18岁那年来上海的,他老家在江西山里的一个小镇上。表弟在我上班的单位里找到了我。我打量着眼前这位从未见过面的表弟,方脸,厚唇,黑黑的皮肤,非常容易让人想到山。表弟对我说:“哥,我没考上学校,家乡又找不到工作,所以我就想来上海发展发展。”瞧着表弟对上海一脸的期待与兴奋,我原想对表弟说的话终于一句也没说。

我将表弟带回家,在我的书房里给他安置了一张床。第二天上班,我特意关照表弟,你先在家歇着,工作我们可以慢慢找。可当我下班回来时,表弟却不在家。这下夫人急了,朝我直嚷:“把他弄丢了,你怎么向他家里交代啊?”正急得没有方向时,表弟回来了,手里捧了一沓广告纸。“哥,我找到工作了!”

“工作?什么工作?”我不信表弟这么快就找到了工作。

“真的,哥。今天上午我在家闷得慌,就一个人跑出去了。我见许多人朝地底下走,我也跟着下去了,我坐上了一列在地底下开的火车。坐到那头,我钻出地面时,有人上来送我一张纸,我问啥纸,他说是房子装潢的广告。他一说话,我就听出来了,他也是江西老表。这下我们就聊上了,后来他给了我这些广告纸,叫我在地铁这头出口发给人家,发完了,就能领钱。”

我想说这算是什么工作,但我没有,我看见表弟是那样兴高采烈,而且我也无法为表弟找到更好的工作。

从此,表弟每天早出晚归,专心致志做着这份散发广告的工作。大约过了一个月,表弟这天回来非常得意地告诉我:“哥,今天我见到老板了,老板要送我去念书。”我问是哪个老板,念什么书。表弟说:“当然是装潢公司的老板,他说我工作得最好,不像别的人。把广告纸偷偷撕了扔了也去领钱,所以老板要送我去念书,念装潢设计的书。”听了表弟的话,我想表弟这回真的要在上海发展了。

接下来的两年时间,表弟白天发广告,晚上去念书,每天念完书回来,还要在书房里用功,我感觉表弟这书念得很苦。两年后,表弟如愿以偿拿到了毕业证书,装潢公司的老板就让表弟做了设计人员。没过多久,表弟抱回家来一台电脑,我问哪儿来的?表弟说用老板发的工资奖金买的。我说:“用来上网聊天玩游戏?”表弟说:“No,在家干活儿用,还可以了解国外最新的设计动态。

到了年底,表弟拿出一万块钱来对我说:“哥,这钱就算是这两年吃住在这里的一点补偿吧。”我坚决不要,表弟急得快要哭了,“哥,钱你不要,那你一定要答应我两件事,第一件事,我不能再影响你们了,我要搬出去住;第二件事,我要为你们的房子重新装潢一下。”

这两件事最终我都答应了。当我看到经过重新装潢的房子变得如此漂亮时尚,我真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三年前,当他第一次站在我跟前时,我怎么会想到表弟的今天呢。

装潢好我的房子后,表弟就搬出去了,他一个人在外面租了房子。因为忙,他也很少到我家里来了,可我知道他的设计越做越好,甚至有人说他想自己开公司做老板。

转眼春节又要到了,这是表弟来上海的第七个春节。他来我家说:“哥,我要回家了。”我问过了年什么时候回来,表弟说:“不来了。”我感到非常意外,问究竟发生什么事了。“没发生什么事,就是不想来了。”表弟的表情还是非常平和,我说:“你总得告诉我一个理由嘛。”表弟说:“我还是喜欢小镇。”

表弟走了,可我还时常在想,表弟究竟喜欢小镇什么呢?我还做过一个梦,梦中一个18岁的山村孩子来到我家,他对我说:“大伯,我没考上学校,家乡又找不到工作,我想来上海发展发展。”

我想了想,这孩子应该是表弟的儿子。

(有删改)

文本二:

一般来说,单纯二字放在不同的人身上,或者在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语境来表述时,会呈现出不同的含义。说一个人很单纯是分很多种情况的,具体的情况要做具体的分析。没有什么心机城府是一张白纸般的单纯,摆脱喧嚣、洗尽铅华是一种有境界的单纯,其实生活的道理或哲理有时候也是很简单的,关键在于你用什么样的眼光看待生活。

我们平时看到的或经历的人和事,大都可以用平面的或顺向的思维去对待。然而写小说,却应该更多去寻找生活中的那些并不常见的“特殊性”。

(摘编自杨晓敏《读戴涛<表弟>》)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弟一开始向“我”描述地铁是“在地底下开的火车”,这符合表弟出生于小镇的人物背景,凸显了小说的真实性。
B.表弟用工资奖金买了一台电脑,“我”以为他用来娱乐,这反映出“我”对表弟的刻板印象,表达了我对表弟的不屑。
C.小说首尾呼应,结构严谨。首尾都提及没考上大学来大城市发展的情形,其中开头是现实,结尾是梦境,形成了照应。
D.小说使用第一人称,从“我”的视角展开叙述,“我”代表城里人的看法,从“我”的角度更能体现表弟的单纯。
2.小说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表弟“有境界的单纯”?请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
3.文本二中说“然而写小说,却应该更多去寻找生活中的那些并不常见的特殊性”,请结合文本一,分析小说的“常见”和“特殊性”体现在哪里?
2023-07-30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北外附属新华联外国语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此前我国气象局发布了《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1)》,最新的数据显示,自工业化社会以来,1850年至2020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1.2摄氏度,同时2011年至2020年这10年也是自工业化社会以来最热的10年。这些主要是由于温室气体平均浓度连年创造新高,并且在逐年增长。

而在我国极端高温以及强降雨情况是呈上升趋势的,就是台风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登陆我国的平均强度都在增强。气象学家根据一系列的数据确定了1991年至2020年中国气候风险指数平均值为6.8,这比1961年至1990年气候风险指数平均值4.3增长了58%,这也意味着未来我们面对的气候变化下的极端天气情况会越来越多。但值得庆幸的一点是,我国整体的植被覆盖率连年稳定增加,整体呈现变绿的趋势,相信以后会越来越好,所以我们对气候变化也不必过分担忧。

(摘编自《中国气候风险指数增长58%,极端天气频发,气候变化或成常态》)

材料二:

9月3日,国家气候中心公布2021年夏季(主汛期,6月至8月)我国天气气候特征:主要多雨区在北方,降水极端性显著,登陆我国的台风个数偏少,区域性、阶段性的旱涝灾害明显。

(摘编自《今夏我国旱涝并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中国气象报》)

材料三:

一直以来,高温热浪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定义。中国气象局规定,连续3天以上日最高温度超过35℃的天气过程称为热浪。而世界气象组织则将该温度设定为32℃。

说起高温热浪,不要以为它只是让你热到“变形”,高温热浪其实是一个“沉默的杀手”。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高温热浪引发伤亡人数的增速,远高于其他所有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洪涝和风暴等。高温热浪不仅能导致伤亡事件,还能影响农作物生长,加剧水体富营养化,甚至可以影响电力供应和道路畅通等,是最危险的自然灾害之一。高温热浪还可能引发复合型极端气象事件,对能源、交通、建筑、农业、旅游等方面造成影响。

对高温天气的形成原因,专家们有许多看法,认为原因之一是天气系统触发。如果副热带高压长时间控制某一地区,就会造成该地区干旱。除副热带高压外,大陆暖高压、热带气旋、热低压、弱冷锋等天气系统也会催生高温热浪。

(摘编自《高温热浪的危害不只是让你热到“变形“》,《科技日报》)

材料四:

解读近年来我国城市发生的暴雨等极端天气事件,中国工程院院士、水文水资源专家张建云认为,极端天气事件与天气气候条件状态或变化密切相关。从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看,太平洋和印度洋有源源不断的暖湿气流输送至我国,欧亚大陆又提供源源不断的冷空气,冷暖空气在我国上空交汇,则形成降雨,再加上特殊的地形条件,我国有三分之二的国土面积容易受到洪水威胁。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亦呈现增多、增强态势。气候变化是暴雨等极端天气事件增多、趋强的重要因素。截至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63.89%,发展速度高于发达国家。张建云认为,快速城镇化是城市极端暴雨产生的重要推手,同时,城市下垫面的变化,尤其是不透水面积大幅增加以及地下工程的无序开发等,易于雨水积聚和洪涝形成,这些都是产生城市洪涝的原因。

(摘编自《如何科学应对城市暴雨极端天气事件?》,《中国气象报》)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1850年至2020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1.2摄氏度,这与温室气体平均浓度增长不无关系。
B.我国极端高温以及强降雨情况呈现出上升趋势,台风登陆我国的平均强度也都是在增强的。
C.1991年至2020年的中国气候风险指数平均值与之前相比有大幅增长,极端天气情况也越来越多。
D.虽然气候变化可能成为常态,但因为我国植被覆盖率连年增加,所以我们不必担心其风险。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高温热浪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定义。中国气象局和世界气象组织对高温热浪温度的设定不同。
B.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高温热浪引发伤亡的人数,远高于其他所有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洪涝和风暴等。
C.高温热浪是最危险的自然灾害之一,对能源、交通、建筑、农业、旅游等方面均会造成影响,我们应该警惕其危害。
D.截至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高达63.89%,城镇化率过高,是城市极端暴雨产生的主要推手。
3.我国天气气候呈现出哪些特征?我国极端天气产生的原因又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3-07-30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北外附属新华联外国语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17年,蔡元培先生刊行了《石头记索隐》一书,引起和胡适之先生的论战。胡先生写的《红楼梦考证》,的确和清儒治经方法非常相似。而且经论战以后,引起全世界学人的重视。因此不断地搜求新资料,发掘新问题,造成了红学辉煌的时代。所以我认为真正的红学,应该从蔡、胡两先生开始。蔡、胡论战时,蔡先生是北京大学的校长,胡先生是北京大学的教授,都是受国际学术界重视的人物。因此,这次论战特别轰动。论战的结果,胡先生的主张,可以说得到了压倒性的胜利。简单说来,蔡先生认为《红楼梦》作者持民族主义甚挚,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书中人物,多影射汉族仕清名士。胡先生则考得曹雪芹的家世,发现脂评《红楼梦》抄本,故断定前八十回的作者是曹雪芹,后四十回是高鹗所伪造。胡先生认为这是历史考证方法的成功,因此博得一般学者的信从。鲁氏的《小说史略》,以及日本、欧美甚至整个世界谈《红楼梦》的人士,全都采用了胡先生的学说。

(摘编自潘重规《红学六十年》)

材料二:

《红楼梦》风行后,产生了两大影响。一是续书之多,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空前的。续书不下四五十种,但大多思想艺术拙劣,不堪一读。

另一巨大影响是《红楼梦》风行后,评论之盛,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曾出现多种带评夹批的本子,其中发现较迟却很有名的是“脂砚斋”评本。脂评并无特别高明的见解,且有些批语不免流于陈腐,但从某些批语的口气看来,因批者似与作者关系甚密,提供了一些与素材、佚稿、创作过程等有关的迹象,故对《红楼梦》研究不无参考价值。

还出现了一些研究专著及散见于各种诗文笔记中的评语,当时有人戏称为“红学”。在那些庞杂的评论中,表现着形形色色的思想观点,其中也可看到一些可取的见解,有的见解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不失为卓识。可惜那些评语大都支离琐碎,不成体系,且多旧时文人谐谑游戏的笔墨。

发展到民初,《红楼梦》评论出现了颇有影响的两派,一是“索隐说”(通称“旧红学”),以蔡元培为代表。此说早已有之,其特点是通过猜谜拆字等法,把书中人物附会成当时历史上真人的影射。蔡氏不同于旧索隐的是:他指出《红楼梦》“持民族主义甚挚”,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此说法实属牵强比附,但由于种种原因曾流行一时。

牵强附会的“索隐说”,终于被“自传说”(通称“新红学”)打破,这一说的代表人物为胡适。“自传说”其实也不是胡适首创,早在清代已露端倪,但胡适根据历史记载和新发现的材料,通过实证主义的方法,考证出“这部书是曹雪芹的自叙传”。但由于胡适沉迷于“考据癖”,把他所谓的“自叙传”说成是“《红楼梦》为记叙曹家事实之书”,这样就违背了文学创作的常识。

应当说,“自传说”在打破不科学的“索隐说”方面是有其不可抹杀的作用的,但它本身所存在的缺点也长期流弊学术界。如这一说的继承者,为求考证之“新”,曾编成“世系表”或“年表”之类,把书中贾府说成是曹家按年按月的“精剪细裁的生活实录”,这就成了胡适的“俘虏”了。对考证不可一概反对,需要反对的是那种以推测猜想代替证据的考证,或堆砌故实的烦琐考证。

《红楼梦》的续书之多和评论之盛,正说明这部小说具有不同一般的深远影响。此外,有关《红楼梦》的外文论著也有十多种,它的世界意义已经日益被人认识,不了解《红楼梦》就几乎等于不了解中国的文化历史和社会。

(摘编自蒋和森《红楼梦论稿》)

材料三:

《红楼梦》广泛流传以后,获得了众多读者的衷心爱好,视为奇珍;但也引起一些顽固的封建主义者的反对,甚至加以烧毁和严禁。还有一些人则喜欢穿凿附会地对这部书进行所谓“索隐”。“索隐”派以为这部小说的人和事都有所影射,企图去把那些真人真事都找出来。于是有些人说它写的是清朝皇帝福临和董小宛的故事,贾宝玉和林黛玉就是福临和董小宛;等等。这一类荒唐无稽之谈说明了这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学。“五四运动”以后,胡适批评了那些“索隐”派,那是对的。然而,中国资产阶级学术界的代表人物,由于他们的思想贫乏和思想错误,都无法了解这部小说的价值和意义。胡适和他的信从者说《红楼梦》就是曹雪芹的“自叙传”,说贾政就是曹頫,贾宝玉就是曹雪芹,里面写的都是真事,那就连作者开卷第一回明明说过的“真事”已经“隐去”,这不过是“用假语村言”敷演出的故事,亦即虚构的故事,都直接违反了。

(摘编自何其芳《论红楼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学”是从蔡、胡论战开始的,有“旧红学”“新红学”之说,自此红学研究进入了辉煌时代。
B.蔡元培发展并创新了“索隐说”,虽曾风行一时,但终因其牵强附会,多被后世研究者否定。
C.虽然“自传说”不是胡适首创,但他运用了实证主义的方法,因此他的研究成果多被当时的研究者引用。
D.《红楼梦》续书之多、传播之广、评论之盛,从“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的诗句中也可见一斑。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索隐说”或“自传说”范畴的一项是(       
A.乾隆皇帝读过《红楼梦》后说:“此盖为明珠家事作也。“贾宝玉即纳兰明珠的儿子纳兰性德。
B.“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贾宝玉反对男尊女卑,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
C.“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金陵四大家族中的贾府,即曹雪芹诞生地南京市的江宁织造府。
D.《红楼梦》暗含反满之意。书中女子多指汉人,男人多指满人,作者的褒贬态度尽显其中。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脂砚斋与曹雪芹关系密切,所以脂评本在后世备受推崇,对理解《红楼梦》文本很有参考价值。
B.胡适在论战中,之所以能够力压蔡元培,是因为他运用了科学的考证方法,后人一直在采信他的考证成果。
C.俞平伯评价胡适的”自传说”:“何以异于影射?何以异于猜笨谜?”可见他对蔡、胡两人的观点都不赞成。
D.《红楼梦》是中国的百科全书,其影响早已不限于国内,不了解《红楼梦》,就不能真正了解中国文化。
2023-07-30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北外附属新华联外国语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科技创新  ①  ,唯有深刻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大势,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才能做到抢占先机、勇立潮头。“把握大趋势、下好‘先手棋’”,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方法论,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回顾非凡十年,我们能够在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中逆势而上,在  ②  的重大考验下自信从容,正是因为对趋势性问题保持前瞻性和预见性,做到  ③  ,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面对逆全球化、单边主义等思潮沉渣泛起,一方面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实现贸易伙伴多元化;另一方面畅通国内大循环,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维护自身发展的同时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把握全球绿色低碳发展的大趋势,将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和风电光伏发电装机量均位居世界第一,引领全球绿色发展;面对一些国家想构筑“脱钩断链”、实行“小院高墙”,加快攻克“卡脖子”技术难关,开展重点产业强链、补链行动,高水平科技努力实现自立自强。把握事物发展的总体趋势和根本方向,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就能够在把握变化中先声夺人,在面对挑战时应对裕如。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下列句子中的“这”和文中加点字“这”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要摆正心态,不要担心这个害怕那个。
B.小姨,听说万绿园很热闹,要不我们去这吧。
C.有的人一进商场,这也想买,那也想买。
D.这边敲锣,那边打鼓——针锋相对。
3.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冯骥才先生表示,《俗世奇人》对他的诱惑不只是小说里的市井百态和奇人奇事,更是一种极酷烈的地域气质,一种不可抗拒的乡土精神,一种特异的审美。在这样的小说中,,但他们共同的集体的性格更为要紧。故我这些人物,不论男女、长幼、贫富、尊卑、雅俗、好坏,全都带着此地生灵特有的禀性。比方好胜、幽默、义气、讲理讲面,等等,这种小说的审美别处何有?

不单故事和人物这样,。冯骥才先生强调自己在《俗世奇人》中的语言要的不是天津味儿,而是天津劲儿,也得强梁、爽利、逗哏、较劲、有滋有味才是。只要一动笔写《俗世奇人》,这一套思路、劲头、感觉和语言便全来了。

让冯骥才先生如此上瘾创作《俗世奇人》故事的源头,。天津作为冯骥才先生的故乡,是其出生、成长、求学、恋爱、走上新时期文坛,以及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地方。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023-07-25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的上海不仅汇聚了全国各地以及世界各国的美食,一些小众的饮食偏好也能在上海构成自己的一方小天地。在纪录片《干了这碗人间烟火》第二集“上海的滋味儿”里,观众跟随一位年轻人的探访,体验了一次海派素食之旅。在上海老字号春风松月楼、功德林里呼啦呼啦吃完一碗罗汉山珍上素面,再尝一尝油墩子、素蟹包子、素火腿……观众也一起见证了上海百年素食史。近年来随着环保、健康等理念愈发深入人心,更多年轻、时尚的人群也喜欢上了素食,在中西结合的素菜馆里可以让他们吃到豆打奶油、石斛燕麦奶、虎掌菌荞麦披萨等。上海同时也是引领者,在引进外来素食美食的同时,更有不少餐厅在开发本土的素食新品:谁能想到一口咬下去满嘴“肉香”的小笼包,馅儿其实是海藻加工的;一块块外形几乎的“牛肉”也都是百分百的素食。上海人追求精致的生活品味,那么一块黑松露干酪薄饼配一杯咖啡的下午茶会让人感到放松和惬意。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老上海的新滋味儿”中,“老”“新”分别体现在哪里?
3.下列各项中,省略号的用法和原文画波浪线部分不同的一项是(     
A.敦煌研究院的“枷摇”、中华书局的“苏东坡数字人”……他们以又潮又酷的方式讲述着传统文化的故事。
B.历史传奇、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这些都可以用舞蹈作品来展现,舞蹈编导在题材选择上,应有效避免同质化问题。
C.大家面临升学、毕业、就业……每个人的人生阶段不同,但不管是谁都不是一个人在流浪,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的光!
D.好几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对我说,她的儿子今天回家,从学校里回来,她高兴得不得了……但她的儿子一直没有回来。
2023-07-25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