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47 道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淄博是齐文化发祥地,演绎了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冠的盛况,诞生了太公封齐、管鲍之交、管晏辅国等故事,成就了稷下学宫百家争鸣的美谈,孕育了《孙子兵法》《齐民要术》《考工记》《聊斋志异》等巨著,留下了齐长城、齐国故城遗址、东周殉马坑、世界足球起源地等文化遗存。陶琉文化、黄河文化、聊斋文化、渔洋文化等地域文化交相辉映,悠长的文脉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陶瓷、琉璃、蚕丝织巾是淄博更具韵味的文化灵魂三件套。泱泱齐风,美美齐地。境内齐山、鲁山、原山、潭溪山嵯峨奇异,马踏湖、文昌湖、五阳湖、天鹅湖一望无垠,开元溶洞、樵岭前溶洞、沂源溶洞绵延不绝,博山莱、周村烧饼、沂源苹果、高青黑牛和清水小龙虾唇齿留香。淄博的五区三县,都有各具特色的美景美食,也都有滋滋作响、念念不忘的烧烤,欢迎大家择时品尝体验。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三件套”所加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永远地睡着了”,这饱含情感的文字展现了马克思、恩格斯两位革命导师之间的深厚情谊。
B.别里科夫因循守旧、畏首畏尾,是一只被“套子”箍住了手脚和思想的可怜虫。
C.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D.学习《促织》《变形记》,要深刻理解“变形”中寄寓的社会批判意味。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3.本段介绍文字让人感受到了“诗与远方”的意味,请简要分析。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这渡船一次连人带马,约可以载二十位搭客过河,人数多时则反复来去。渡船头竖了一枝小小竹竿,挂着一个可以活动的铁环,溪岸两端水槽牵了一段废缆,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废缆上,船上人就引手攀缘那条缆索,慢慢地牵船过对岸去。船将拢岸了,管理这渡船的,一面口中嚷着慢点慢点,自己霍的跌上了岸,拉着铁环,于是人货牛马全上了岸,翻过小山不见了。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

1.解释下面两个词在文中的含义。
(1)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       孔道:
(2)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       俨然:
2.文中画横线句可以改写成:“这人家只有爷孙二人和一只黄狗。”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3.结合两处画波浪线句子内容,简析“过渡人”与“管渡船的”的心理。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做大哥的人(节选)

巴金

接着五四运动发生了,我们都受到了新思潮的洗礼,他买了好些新书跑回家。我们(我们三弟兄和三房的六姐,再加上一个香表哥)都贪婪地读着一切新的书报,接受新的思想。然而他的见解却比较温和,他赞成刘半农的作揖主义和托尔斯泰的无抵抗主义。他把这种理论跟我们大家庭的现实环境结合起来。

他一方面信服新的理论,一方面依旧顺应旧的环境生活下去。顺应环境的结果,就是使他逐渐变成了一个有两重人格的人。在旧社会、旧家庭里他是一位暮气十足的少爷;在他同我们一块儿说话的时候,他又是一个新青年了。这种生活方式是我和三哥所不能够了解的,我们因此常常责备他。我们不但责备他,而且时常在家里做一些带反抗性的举动,给他招来祖父的更多的责备和各房的更多的攻击与陷害。

祖父死后,大哥因为做了承重孙(听说他曾经被一个婶娘暗地里唤作承重老爷),便成了明枪暗箭的目标。他到处磕头作揖想讨好别人,也没有用处;同时我和三哥的带反抗性的言行又给他都来更多的麻烦。

我和三哥不肯屈服。我们不愿意敷衍别人,也不愿意牺牲自己的主张,我们对家里一切不义的事情都要批评,因此常常得罪叔父和婶娘,他们没有办法对付我们,因为我们不承认他们的威权。他们只好在大哥的身上出气,对他施加压力,希望通过他来使我们低头,不用说这也没有用,可是大哥的处境就更困难了。他不能够袒护我们,而我们又不能够谅解他。

有一次我得罪了一个婶娘,她污蔑我打肿了她的独子的脸颊,我亲眼看见她自己在盛怒中把我那个堂弟的脸颊打肿了,她却牵着堂弟去找我的继母讲理。大哥要我向她赔礼认错,我不肯,他又要我到二叔那里去求二叔断公道,但是我并不相信二叔会主张公道,结果他自己代我赔了礼认错,还受到了二叔的申斥。他后来到我的房里,含着眼泪讲了一两个钟头,惹得我也淌了泪。但是我并没有答应以后改变态度。

像这样的事情是很多的,他一个人平静地代我们受了好些过,我们却不能够谅解他的苦心,我们说他的牺牲是不必要的,我们的话也并不错,因为即使没有他代我们受过承担了一切,叔父和婶娘也无法加害到我们的身上来,不过麻烦总是免不了的。

他的内心的痛苦已经深刻使他不能够再过平静的生活了。在他的身上偶尔出现了神经错乱的现象。他称这种现象为痰脖,幸而他发病的时间不多。

(选自《巴金自传》,有删改)

文本二:

逃婚

巴金

他只去找觉新商量。他开口就说到正题,问道:事情究竟还有没有挽回的余地?

据我看没有办法了,觉新忧郁地说。

你真是想尽办法了?他绝望地问。

是的。

那么你说我现在应该怎样办?

你应该怎样办?你的心事我也晓得,然而我实在没法帮忙,我劝你还是顺从爷爷吧。我们生在这个时代,就只有做牺牲者的资格。觉新慢吞吞地悲声说,他差不多要掉眼泪了。

觉民冷笑地接连说了两句:好个无抵抗主义!好个作揖主义!头也不回地走出房去了。他心里想:还是跟三弟商量去!

反了!居然有这样的事情!你去把老二给我找回来!祖父看见觉新进来就沉下脸大声对他说,弄得觉新莫名其妙。

他敢不听我的话?他敢反对我?祖父喘了两口气,接着挣红脸断续地说:他不高兴我给他定亲?那不行!你一定把他给我找回来,让我责罚他!

觉新唯唯地应着,他已经明白一半了。

这都是给洋学堂教坏了的。我原说不要把子弟送进洋学堂,你们总不听我的话。现在怎么样!连老二也学坏了,他居然造起反来了。……我说,从今以后,高家的子弟,不准再进洋学堂!听见了没有?他说了又咳嗽。

是,是,觉新答应着,他惶恐地站在那里,祖父的每一句话打在他的头上,就像一个响雷。

出了祖父的房间,觉慧第一个开口,他说:大哥,二哥有一封信给你,到我屋里去看吧。

你对爷爷说了些什么话?你为什么不先告诉我,就跑去对他说?你真笨!觉新抱怨觉慧道。

笨?我正要叫爷爷知道!我要叫他知道我们是‘人’,我们并不是任人割宰的猪羊。

觉新明白这些话是对他发的,他听起来有些刺耳,刺心,但是他也只好忍受。他说不出他的苦衷。他知道他纵然诚恳地向觉慧解释,觉慧也不会相信他。

他们两个人进了觉慧的房间,觉慧把觉民的信交给觉新,觉新几乎没有勇气读,但是终于读了:大哥:我做了我们家里从来没有人敢做的事情,我实行逃婚了。家里没有人关心我的前途,关心我的命运,所以我决定一个人走自己的路,我毅然这样做了。我要和旧势力奋斗到底。如果你们不打消那件亲事,我临死也不回来。现在事情还有挽回的余地,望你念及手足之情,给我帮一点忙。觉民××日,夜三时。

觉新读了信,脸色变白,手颤抖着,让信纸飘落在地上,口里喃喃地说:叫我怎样办?过后又说:他太不谅解我了。

你究竟打算怎样办?现在不是谅解不谅解的问题。觉慧严肃地说。

觉新好像受了惊似的突然站起来,短短地说:我去把他找回来。

你找不到他。觉慧冷笑道。

找不到他?觉新含糊地念着这句话。

没有一个人晓得他的地址。

你一定晓得他的地址,你一定晓得!告诉我,他在哪儿?快告诉我!觉新恳求道。

我晓得,但是我决不告诉你!觉慧坚决地答道。

那么你不相信我?觉新痛苦地说。

相信你,又有什么用处!你的‘无抵抗主义’,你的‘作揖主义’只会把二哥断送掉。总之,你太懦弱了!觉慧愤激地说,他在房里大步踱起来。

觉新处在这种困难的情形里,真不知道应该怎样做才好。他本来想承认觉民的举动是正当的,然而他无法帮忙觉民;他不但不能帮忙,反而不得不帮祖父压迫觉民,以致觉慧也把他当作了敌人。找不回觉民,无法应付祖父;找回觉民,又无以面对觉民;而且事实上他又不能把觉民找回来。觉民是他的同胞兄弟,他也爱觉民,并且父亲临死时曾经把弟妹们交给他,要他代替父亲教养他们。现在觉民的事情弄成了这样,他怎么对得起父亲?他想到这里,只好躲在房里同瑞珏相对流泪。

(选自《家》,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我”和三哥是受到新思潮影响的青年,“我们”不认可大哥的权威,不但常常责备他,还给他招来许多烦恼。
B.文本一中,面对婶娘对“我”的污蔑,大哥想让“我”赔礼道歉,还请二叔主持公道,这体现了大哥顺应旧环境生活的一面。
C.文本二中,觉民给觉新的信中交代了觉民逃婚的原因,体现了觉民思想意识的觉醒,表明了觉民争取婚姻自主的决心。
D.文本二中,“沉下脸”“喘了两口气”“挣红脸断续地说”“说了又咳嗽”等细节表现了祖父对觉民进洋学堂学习的不满。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以“五四运动”这一特殊时代背景开篇,为后文写“我”和三哥在旧家庭里做出的带反抗性举动做了铺垫。
B.文本一中描写大哥“暮气十足”是为了与“我”带反抗性的举动形成对比,表现出“我”对大哥生活方式的不满。
C.文本二结尾处独白与《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的“生存还是毁灭”的独白相似,都揭示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D.两则文本都以描写家庭生活画面来折射时代的风云变幻,用语热烈、明快而朴素,体现了巴金一贯的语言风格。
3.文本一中的大哥与文本二中的觉新性格上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4.文本二以“逃婚”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进入新时代以来,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下,非遗保护传承取得历史性成就。一方面,非遗走进寻常百姓家,社会广泛参与、人们保护传承的生动局面初步形成;另一方面,非遗照亮现代生活,在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同时,让更多人共享保护成果,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深入人心。十四五时期,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非遗发展新趋势新特点,要坚持系统性保护,统筹协调非遗保护与经济发展、城乡建设、社会治理、民生改善等之间的关系,让非遗之光照亮百姓美好生活。

对非遗的保护一是要强化保护意识,在引导上贴心。全面认识并尊重非遗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深入挖掘非遗蕴含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等,采取多种措施让非遗留下来、传得开、走出去,为当代百姓生活和地方文化发展提供智慧和滋养。二是要传承非遗技艺,在创作上用心。一方面向外借力,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社会资源,搭建非遗技艺传承产学研工坊,建立完善非遗技艺传承的基本规范、行业规则、保护制度等。另一方面向内用力,倡导尊重工匠、崇尚工匠的社会氛围,完善非遗继续教育体系,定期开展技能培训,让非遗在人民群众的当代实践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三是要注重沉浸体验,使群众一见倾心。运用5G、人工智能、AR等数字化技术,构筑沉浸式综合体验平台,把保护、爱护、呵护非遗的种子在更多人心田上。

推动非遗进校园,建设一批国家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注重发挥非遗的美育和教育功能,将非遗传承与思政教育、创新创业相融合,建立非遗课程菜单,开设公益讲座、主题课程、游学联盟等,激发青少年对非遗传播传承的热情,采用奖学助学等形式,鼓励年轻人学习掌握相关技能。推动非遗进社区,通过开展各类宣传活动,营造全民参与保护非遗的良好氛围,提升社区居民的参与感、归属感和凝聚力。推动非遗进景区,搭建集展示、销售、体验功能于一体的非遗平台,吸引游客了解非遗、爱上非遗、传承非遗。此外,还可推动非遗进园区,延伸非遗产业链条,推动非遗以工艺品等形式进入寻常百姓家。

基于非遗的文化特质、形式特点、互动特色,不断创新非遗+直播”“非遗+文创”“非遗+教育”“非遗+旅游等模式,通过各类直播、短视频、博览会、竞赛、主题活动等搭建非遗传播的全媒体展示平台,让非遗更好融入现代化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能。对外,要讲好中国传承保护非遗的精彩故事,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摘编自张胜等《非遗之光照亮美好生活》)

材料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非遗有了更广阔的展示舞台。在展示精美地域特色、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节庆文化产品的同时,一些非遗资源被转化成可变现的具体产品,蹚出了一条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子。因此,乡村振兴要用好非遗资源,尤其要建好非遗工坊。我国非遗资源灿若星辰,广大乡村是优质资源的富集地。但由于时代变迁等因素,不少非遗湮灭在历史长河中。这就需要文旅等相关部门进行非遗资源普查,全面掌握非遗分布、存续、特色、价值等情况,建立档案资料体系。如近十年来,宁夏全面开展非遗调查工作,明确境内资源5600多项,并出台法律规章,将非遗保护和传承纳入法治化轨道。而且,通过资源普查和系统梳理,可选取优势明显、从业人员较多、市场认可度高的项目建设非遗工坊。从产业角度来说,要将非遗资源转化为生产力。这其中,非遗工坊可以发挥重要的催化作用。因此,需发挥好非遗传承人等手工技能骨干的引领作用,满足手工技能专业化、产业化发展需求,重点扶持编织、刺绣、剪纸等主要产业,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此基础上,以非遗工坊为核心,建立手工技能示范基地,形成工坊+基地+企业的发展格局。

从产业角度来说,要将非遗资源转化为生产力。这其中,非遗工坊可以发挥重要的催化作用。因此,需发挥好非遗传承人等手工技能骨干的引领作用,满足手工技能专业化、产业化发展需求,重点扶持编织、刺绣、剪纸等主要产业,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此基础上,以非遗工坊为核心,建立手工技能示范基地,形成工坊+基地+企业的发展格局。

非遗资源是历史的见证和延续,是先辈通过日常生活运用而留存到当下的文化财富,是一个民族的。因此,要推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展现当代价值,由乡村向城市推广,由文化向旅游、商务、交通等领域拓展。非遗工坊要紧紧抓住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魂魄,打造适合现代应用场景的P产品,保证非遗精髓不流失,让广大群众更好地消费文化产品。

如今,文化正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软实力。因此,要做好文化铸魂、文化赋能工作,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将非遗工坊做实做精,加大传统工艺产品供给,让非遗资源在开发利用中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摘编自拓兆兵《在开发利用中传承非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面认识和尊重非遗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能够为当代百姓生活和地方的文化发展提供智慧和滋养。
B.营造出尊重、崇尚工匠的社会氛围,就能让非遗在人民群众的当代实践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C.运用5G、人工智能、AR等数字化技术,构筑沉浸式综合体验平台,能更好地让群众对非遗“一见倾心”。
D.中国传承保护非遗,对外要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振兴用好非遗资源的重要途径是建好非遗工坊,将非遗资源转化成可变现的具体产品。
B.要将非遗资源转化为生产力,手工技能骨干起着重要的催化作用,非遗工坊起着引领作用。
C.非遗资源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是先辈留存下来的文化财富,见证和延续着历史。
D.乡村是非遗优质资源的富集地,要由乡村向城市推广,由文化向其他领域拓展,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江苏惠山泥人“老字号”开新路,“泥娃娃”受追捧。
B.云南宁洱县研制出七子饼、金瓜茶、沱茶,打响普洱茶的国际品牌。
C.“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
D.黎锦在多个国际时装周上的亮相,让人看到传统与时尚的结合。
4.材料一是如何一步步展开论述的?请结合材料内容加以分析。
5.如何做好非遗的开发利用工作?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世界卫生组织将“衰老”定义为体内各种分子和细胞损伤随时间逐步积累的过程。著名医学人文作家葛文德通过生动的案例表明:“衰老是一系列连续不断的功能丧失。”美国的托马斯·杰弗逊在71岁时写给78岁的老约翰·亚当斯的信中写得很形象:“我们的机器已经运转了七八十年了,可以预料到它将会损坏,这里一个轮轴,那里一个轮子,现在一个齿轮,下次一个弹簧,都将会出现故障,虽然我们能暂时将其修理好,但终究都是会停止运转的。

形象地说,衰老与疾病是两个轨道上跑的车,但又随时可能发生变轨、并轨。一方面,衰老是疾病的温床,  ①  ;另一方面,疾病又可能助推衰老的进程和程度。  ②  ,到了一定年龄,身体毫无例外地都将处于持续的衰老过程中,衰老积累到一定程度,通常会滑入“无疾而终”的境地,当然,不排除疾病在其中充当了“扳机子”,触发了“多米诺骨牌”效应,医学术语是由多器官衰弱演化为多器官衰竭。在衰老与死亡之间,有一个时期叫深度衰老,医学上称之为生命末期,是安宁疗护发力的阶段,过去叫“临终关怀”,2016年4月政协双周会提议改为“安宁疗护”。  ③  ,关涉每一个人生命落幕的质量。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闪辞族是指入职时间短(不到一年)就想换工作的一类人,这类人由于人数众多、共性突出,所以被称为闪辞族。这一类人在职场上的特点是快速、频繁辞职和短暂工作,辞职前没有前兆,失踪式的辞职占比大,表现出对于职场的焦虑、不耐烦和不忠诚等特性。闪辞族“90的职场新人为主,以独生子女居多,且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闪辞族突出。

当前,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变革时期,这种转型变革,不仅仅是一种事物、环境、制度的转化,而且几乎是所有社会规范准则的转化,更是一种发生在人自身、灵魂和精神中内在结构的本质性转化,也是一种人的实际生存方式和价值判断标准的改变。这种社会转型,是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决裂,是要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把人们带离传统的秩序轨道并带入一种全新的生活状态之中,在这巨大的转型中,人们会感受到普遍的信任危机。

与传统决裂之初,社会转型触发了价值信仰危机。价值信仰危机是指在思想文化、意识形态领域中所表现出来的信任危机。传统生活中原有的价值法则与规范早已内化成人内心的信念和信仰,在情感上滋生为信任,使人们从中体会到安全与踏实。而现在,这种社会转型要将人们带离传统,与传统决裂,使人原来赖以安身立命的信任感突发断裂、塌陷,使生命处于无根基的悬浮空虚状态而岌岌可危,陷于绝望之中。于是,人们在决裂中演化出一种怨恨”“绝望情绪,孕生出信仰危机。

在抛弃传统的过程中,社会转型催生着信任危机。辩证否定性要在破、立中有继承,是扬弃而不是抛弃。而在当今我国转型实践过程中,不分青红皂白地全盘否定传统的冲动行为时常可见,这就导致了文化价值的虚无存在与现实的无根漂泊状态。弃绝了所有传统,就如同砍断了传统之根,然后,本想与传统彻底决裂的初衷并没能在现实中实现。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做的更多的是否定了传统中的优秀美德,保留了传统中的不少糟粕。然后,在中国社会转型中这一社会共享的伦理规范被忽略甚至被抛弃,我们的社会出现了普遍的不信任现象,我们陷入了迷茫和恐惧。

闪辞族的快速辞职实际上就是最初的个体对组织和社会的不信任,引起最后对自己的不信任。可见,当社会缺少了有效共享的伦理规范——诚信时,诚信个人的缺失,信任他人也变得困难和难以存续。

(摘编自阳芳《闪辞族现象的信任理论成因分析》)

材料二:

作为社会本身运行、发展的条件,人与人之间信任关系的建立,既涉及信任主体,也关乎信任对象;既与社会规范和体制相涉,也与主体人格和德性相关。

在信任问题上,个体总是涉及两个方面,即为人所信与信任他人。就前一方面而言,如何形成诚信的品格,无疑是首先面临的问题。《论语·阳货》中有如下记载: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这里的,主要表现为守信或诚信,所谓信则人任焉,意味着如果真正具有诚信的品格,便能够为人所信并得到任用。儒家视域中的朋友,可以视为家庭亲缘之外的社会领域中人与人之间的一般关系,在引申的意义上,这种关系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与朋友的这种社会意义相应,朋友有信也意味着将诚信和守信视为人伦的普遍规范。在有序的社会交往结构中,以诚相待和言而有信,既是这种交往秩序所以成为可能的条件,也是交往双方应尽的基本责任,一旦个体置身于这种交往关系中,则同时意味着承诺了这种责任。

就个体而言,作为信任条件的诚信关乎内在德性或人格。中国哲学对与德性及人格的关系很早就予以较多的关注,儒家提出成人(成就理想人格)的学说,这种理想人格便以实有诸己(自我真正具有)为特点。与德性培养相联系的”“,首先意味着将道德规范内化于主体,使之成为主体真实的品格。这种真实的德性、真诚的人格,为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达到诚信,提供了内在的担保。

伦理意义上的信任,体现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从关系的层面看,信任以对象的可信性为前提。前面提及的信则人任焉中的,也蕴含着可信性。信任固然表现为主体的一种观念取向,但这种取向的形成,本身关乎对象。在消极的意义上,当对象缺乏可信的品格时,便难以使人产生信任之感,所谓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老子·第十七章)》),便表明了这一点。尽管老子的以上论述首先涉及统治者与民众的关系,但信不足不信的对应性,并不仅仅限于政治领域。在积极的意义上,如果相关对象的所作所为始终诚信如一,那么,人们对其后续的行为,也将抱有信任之心。对象的可信性与信任的以上关系表明,信任并非仅仅源于主体心理,而同时具有与对象、环境相关的客观根据。

(摘编自杨国荣《信任及其伦理意义》)

1.下列关于“闪辞族”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闪辞族”是指众多有共同特点、工作一年左右就想换工作的人。
B.“闪辞族”的辞职方式往往是没有前兆、不辞而别的“失踪式”。
C.“闪辞族”以“90后”职场新人为主,在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中较为突出。
D.“闪辞族”的行为反映了当今社会个体对社会及自身的不信任。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当代社会的转型是巨大的。这种转型同样在人们心灵深处掀起了“风暴”。
B.现代社会的转型毫不留情地将人们带离传统秩序的轨道,走上了新路。
C.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了人与人的信任是互相的,而个人品格的诚信是前提。
D.对象的可信性与信任的诸多关系表明,信任源于与对象、环境相关的客观根据。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的“绝望”一词凸显了人在生命处于无根状态时的内心感受。
B.材料二引用《论语·阳货》的话,目的在于论证“信任他人”这一观点。
C.只有人与人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信任。社会才可以稳定地运行和发展。
D.孔子“信则人任焉”与老子“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从正反两面谈“信”。
4.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如何打造一个“诚信”社会?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广贤

我接到除奸令时,太阳刚露半张脸,天边的赤霞让我想到了流血。难道我这朵花要在十八岁这一年凋落吗?

打粉成漂亮的小媳妇,我挎着篮子,快步来到了古渡边。放好搓衣板,持了持怦怦跳的胸口,让自己进入了洗衣状态。

一对野鸭子幸福地游来游去,丝毫没有预感到即将来临的危险。我抓把泥投过去,把它们吓飞了。我真怕待会儿狗子们的子弹伤到了它们。

也就在这一刻,我的眼前浮现出了龙腾师哥刚毅的面庞。若有他暗中配合,该有多好。师傅哇,当初你为啥不让师哥和我一块儿下山呢?你非说他练的是笨重钢叉,除了叉鱼一无所用。嘿,真是个老顽固!

太阳慢慢升起,血色渐渐凝去。一只小船孤零零地漂荡在岸边,未看到摆渡人的身影。

内线报告,今天伪军司令张八要回古渡镇为其父亲庆寿,这个爱耀武扬威的汉奸头子,天没亮就带着一个手枪队,乘着一艘机动船往家赶了。

从县城到渡口四十余里,算算这个时辰也该到了。

就在我焦急张望的当儿,忽听扑通一声水响,惊然扭头,只见不远处一棵柳树下现出一个巨大的涟漪,许久方才消散。还好,未见异常。我长吁了口气。天哪,这该是一条多么大的鱼呀。

不久,上游传来了机动船的轰鸣。我下意识地摸向了腰间的飞镖。只有镇定,才能确保一镖致命。来前,队长对我千叮咛万嘱咐。

目标还没到跟前,紧张个啥?真没出息!想想被张八残害的百姓,还有不少因他而牺牲的战友,你区区一条小命又算得了啥?

轰鸣声越来越近,看清了,船上站满了手握寿礼盒子的黑狗子,足有四十来个。我抑制着忐忑,若无其事地洗着衣服,眼角的余光时刻没敢离开船上。其实这会儿飞镖已被我藏在了手里,只等着目标出现了。张八是个瘦麻秆,常在县城游击的我早就认清了他。

机动船紧挨着摆渡小船靠了岸。

司令,有个漂亮小娘们在这儿洗衣服。一黑狗子喊。

快让老子瞧瞧。有人应答。

我做出收拾衣服要走的样子。张八站到了船头。为麻痹他,我套起了近乎:哟,是八哥回来了。果然那双狗眼里放出了笑嘻嘻的光芒。

就在我握镖的右手暗中发力的时候,哪料船头忽地钻出半条赤身,紧接着嗖地飞起一物,张八应声栽进了水中。事发突然,待我回过神来,发现一连串的漩涡朝着下游方向去了。黑狗子们想起向水里放枪时,对岸响起了接应我的枪声。我趁机飞奔上岸,躲到了一棵大柳树后。我怕他们救走张八,向下船者发去了飞镖。接连倒下几个后,黑狗子们没敢恋战,丢下他们的司令,掉过船头逃走了。

张八死了,可让他喉穿命毙的并非我的飞镖,而是一把眼熟的钢叉!谁会有这般精准功夫?我立马想起了方才远处的那声水响,继而想到了师哥龙腾,急忙划起那条摆渡小船,顺流找了二十余里,并没发现什么尸首。我这才放下心来。

得到队长允许,我提着那把钢叉上了山。问明来意,师傅指着屋角的叉说:龙儿私自下山已有月余,走时并未带叉。我傻了眼。

莫菲……我又想到了摆渡人。你想,吃这碗饭的,哪有缺岗的道理?有没有这种可能:此人恨透了张八,得知他这日回家,口噙芦苇管,提前埋伏在了自己船下?可是一见到那人,我立马失望了:他的鱼叉就在船里。

后来,我又走访了这一带所有的靠叉鱼谋生的汉子,结果都是摇头否认。

难道这是一把神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留在古渡镇当了名小学教师,后来又带着钢叉进了古渡抗战纪念馆工作,目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够找到或者等来那位暗中帮了我的英雄。我不言放弃,因为我始终怀疑着一个人。只要他还在人世,迟早会现身。谁知从十八岁起整整找了七十二年,依然未见他的踪影。师哥呀,你到底去了哪里……

祖母九十岁那年,给我讲完她的故事,带着那难以释怀的遗憾,离开了人世。

某日,一位言称捐赠革命遗物的耄耋老人,带着把钢叉,由其儿子推着轮椅,来到了抗战纪念馆。他告诉我,他大哥当新四军时,用这把钢叉叉死过数不清的鬼子与汉奸。我肃然起敬,忙问其兄尊姓大名。老人颤抖着手递给了我一张尚能辨认字迹的烈士证书。

龙腾?!我惊诧莫名,眼泪瞬间奔涌而出。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祖母去执行危险的除奸任务时,开始也有胆怯的心理,但对汉奸的嫉恨让她克服了这种心理。
B.小说中的祖母年轻时曾经和师哥龙腾一起在山上练就了一身硬功夫,祖母善于发飞镖,师哥善于使用钢叉。
C.为了能够找到神叉的主人,即帮助祖母的英雄,祖母费尽心思,多方打听,并为此去了古渡抗战纪念馆工作。
D.祖母未找到神叉主人而抱憾离世,这对“我”触动很大,为实现祖母遗愿,“我”毅然去了抗战纪念馆上班。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处对天边赤霞的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在早上,同时也烘托了人物惨淡的心境。
B.小说第八段对巨大涟漪的叙写,看似是不经意之笔,实则是作者有心为之,为下文神叉除奸情节做铺垫。
C.小说采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并缩短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给人以亲切感。
D.小说叙述了祖母与一把神叉的故事,主要通过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3.小说以“神叉”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请结合小说分析文中“祖母”的形象特点。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植物明显具有储存和提取生理信息的能力。然而,这并不是说植物要记住所有东西。事实上,植物忘掉的东西比它们记住的东西多得多,特别是在记忆胁迫的时候更是如此。记忆可以引发固定模式的反应;在反复出现可预测的变化的环境中,记忆是很有益处的。然而,在稳定或难以预测的环境中,对植物来说,完全返回到胁迫前的状态——也就是“忘记”胁迫曾经发生过——反而是更好的策略。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问题从个人经验出发理解这一点:如果记忆不能帮助我们在未来采取不同的行动,那它还有什么好处呢?一些前不久完成的研究指出,记忆—遗忘的平衡会受到胁迫的复现周期影响,也就是说,会受到前一次胁迫发生后所经历的时间长度影响。从具体机制上来说,这个平衡是由细胞中某些mRNA【注】分子的稳定性所控制的。

我们会本能地觉得这种能力和我们每天唤起的详细而充斥情绪的记忆相当不同。但是在一个基本层面上,本文描述的各种植物的行为的确就是记忆的原始类型。卷须的缠卷、捕蝇草的闭合和拟南芥记住环境胁迫的行为全都包括三个过程:形成事件记忆、把记忆保留一定时间、在一个较晚的时间点为了专门做出某种发育反应而提取记忆。

植物记忆涉及的很多机制——包括表观遗传和电化学梯度——在人类记忆中也有涉及。大多数人都知道脑是记忆器官,而电化学梯度正是人脑神经连接不可或缺的条件。最近几年中,植物科学家发现,不仅植物细胞会凭借电流来传递信息,植物本身也含有在人类和其他动物体内作为神经受体的蛋白质。谷氨酸受体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人脑中的谷氨酸受体对于神经通讯、记忆形成和学习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很多有神经活性的药物都以谷氨酸受体为作用靶点。所以,对纽约大学的科学家来说,发现植物也有谷氨酸受体,拟南芥竟也对能改变谷氨酸受体活性的神经活性药物敏感,实在是个极大的意外。

植物要利用谷氨酸受体之类的神经受体蛋白质干什么呢?特别是考虑到它们没有神经元,这个问题就更令人好奇。由葡萄牙的若泽·费若及其团队所做的后续工作表明,植物中这些受体能在细胞间的信号转导中发挥作用,其方式非常类似人类神经元彼此之间的通信方式。这让我们不禁为在植物演化中扮演“脑受体”角色的受体啧啧称奇。也许人脑的运作和植物生理之间的相似性要比我们想象的还大。

植物记忆就像人类的免疫记忆一样,不是托尔文所定义的语义记忆或情景记忆,而是程序记忆,也就是对如何行动的记忆。这些记忆依赖于感知外部刺激的能力。托尔文进一步提出,这三个层次的记忆的每一层次都与意识从低到高的某个层次相联系。程序记忆与感知意识相关,语义记忆与理智意识相关,而情景记忆与自知意识相关。按照定义,植物显然不具备与语义记忆或情景记忆相关的意识。但就像最近的一篇评论文章所说的:“以程序记忆为特征的最低层次的意识——失知意识——是生物体感知外部和内部刺激并做出反应的能力,所有植物和简单的动物都具备这种能力。”这把我们带到了所有问题中那个最引人入胜的问题面前:如果植物能展现出多种类型的记忆,还有某种形式的意识,那么是否应该认为它们具有智力?

(摘编自《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美】丹尼尔·查莫维茨著,刘夙译)

【注】【mRNA】即信使RNAmessenger RNA),是把DNA上的活动基因携带的信息转录出来用于指导蛋白质合成的物质。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个人经验出发来理解植物的遗忘功能,认为记忆的作用是能够对在未来采取不同的行动有所帮助,化深奥为浅显。
B.为让读者了解植物记忆涉及的很多机制在人类记忆中也有涉及,作者解释谷氨酸受体在人类和植物记忆中的相似作用。
C.作者提及托尔文对程序记忆、语义记忆和情景记忆这三种层次记忆的阐释,意在说明植物记忆属于最低层次的程序记忆。
D.文章论证了植物具有记忆能力,在结尾提出问题“是否应该认为它们具有智力”,以引起读者思考,增加科普文的趣味性。
3.植物记忆和人类记忆有哪些相似之处?请根据文章简要说明。
2023-06-23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六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少年时的两次历险   

郑恒庆

渐入老境,不免回忆起一些往事,其中生平里的两次历险,最是难忘。

1967年暑期。盐阜平原发了一次大水,河道沟渠里的水都已跟农田持平,满眼汪洋。当时我十虚岁,生命差点永远停留在外婆屋后的那个小河塘里……

那是个炎热的夏天,我和小我四岁的二弟光着屁股追逐嬉闹,不知不觉来到了外婆屋后的小河塘边。我和二弟蹲在河边的高埂上,不停地直腰又蹲下,屁股将水面砸开的道道波纹伸向远方。突然,我对弟弟说:二子,我会游泳了!

真的?二弟疑惑地问。

是真的,不信,我游给你看!

好啊!二弟高兴地跳起来,双手举过头顶鼓掌。

你看,我开始了,我一边说,一边脚趾紧抠着码头的泥往河里走。忽然,脚一滑,我整个身子跌入水中,嘴里灌进了水。眼看向河岸,可能因为视线跟水面基本平行,我觉得水塘漫无边际,水岸遥不可及……我喝一口水,浮出水面一点,看到二弟依然手舞足蹈,兴奋异常,方知我刚才吹的牛让他信以为真,以为我真的会游泳了。我试着呼喊二弟救我,但一张开嘴水就灌进去,而二弟在岸上依然兴高采烈!水中的我,一边挣扎,脑子里一边闪过永别人间的想法:唉!怎么会这么糊涂呢?不会装会,吹牛把自己的小命玩掉了!悲哀啊!此外更悲哀的就是父母了,他们一辈子都会为我伤心的。我的死是自找的,却把痛苦留给他们……想着这些,双腿拼命挣扎,双手也使劲划水,鬼使神差,脚接触到了水塘底下的地,脚趾便紧紧抓住泥土,我一步步走上岸……

回到外婆的厨房里,我的肚子鼓得像一只篮球,只觉得浑身发冷,便把外公的一件黑色外套穿到身上,两只膀子捂着肚子,倚到土灶边。晚上回到自己家中,只觉得头皮绷得紧紧的,根根头发都插在头上似的,睡到床上,觉得睡在满是蛇的河里,恐怖了一夜。第二天起来,母亲问我夜间为什么不停地惊叫,我哪敢把真相告诉她呀?便含糊其词地说不晓得

现在想想,那次历险,完全是自己找的,差点搭上性命,把自己吓得不轻。还好自己在险境里,在没有人帮助的情况下,通过奋力自救,幸免于难。这算是一次成长的催化吧!

19766月,我高中毕业了。那时高考还没有恢复,我随父母在生产队劳动,风里来雨里去,跌爬滚打,成了地道的农民。

记得那年深冬的一天早上,寒风呼啸,滴水成冰,我和二弟却衣着单薄,跟父亲以及二叔、四叔一起去新洋港的轮窑运因拆迁照顾的低价砖。当时我们用了两条水泥船,一条载重三吨,一条六吨。返回时,三吨的船由经验丰富的四叔掌舵,二弟弓背拉着纤绳,比较顺利就进入内河道。我们这艘六吨船一行三人却差点葬身新洋港里!

当时,父亲因为视力差,二叔则体单力薄,都担心在乱石间拉纤被绊倒,他们就站在船头,让我摇橹,等我把船摇进内河道里,他们再上岸拉纤。我先使劲用竹篙把船推向河心,再放下竹篙,拉上橹,把橹脐架到橹人头上,可是不管我怎么架,橹脐总是滑落下来。当时的风力当有六级以上,水面空阔,风力更大,船又足载,一个浪头接着一个浪头的水往船舱里倾泻,随时有沉船的危险。父亲和二叔见状,吓得向四处大叫起来:没命了,救命!——要多少钱给多少钱!

寒风依旧肆虐,四下里一片空旷,野外没有一个人。再不把船头掉过来,那船就必定沉入新洋港底!怎么办呢?我跑到船头,拿起竹篙,沿着船边,垂直插入水中,然后全力把竹篙扳倒。竹篙早已破裂,注入的冷水顺着我的手臂灌进膀子里,流进胸口和双腿,最后蓄在破旧的黄球鞋里,但这些我全都顾不上了。我连续不断地插篙压下,不知多少回合,终于把船头拨顺了,并慢慢地撑进内河道。由于冬日短,天早早地黑了,近三十里水路都是我一人借着顺风,用竹篙把船撑回的,到家时已接近深夜了。

我家这次运砖有惊无险。第二天东边的邻居崔大伯一家也去那里运砖,结果沉了船,万幸的是他们一家人都会游泳,没出人命,只是花了一笔钱(在当时也是巨资了)才把船和砖打捞上来。

那次过后,我一双手掌年年夏季蜕皮,可能是当时天气过于寒冷,频繁插篙扳压摩擦所致。但比起船沉河底甚至危及生命的情况,这点小痛苦又算什么呢?

回过头来想想,当初二弟才14岁,就像强壮的男子汉干活了,在那极其恶劣的天气里徒手来回拉纤60里左右,现在有几个这个年龄的孩子能吃得了这种苦?我当时18岁,在危急情况下拼命自救,终于转危为安,平安回家,也真的不容易。大风大浪能锻炼人,真不是虚话。当然,我们兄弟的这个经历,也是早先经济落后、物资短缺年代才有的情况。

我在农村劳动了两年多,后来考上师范学校,回母校工作,然后成家,一切安好顺遂。回首少年时的两次历险经历,庆幸之余,仍觉后怕。

人说人越老,胆子越小,为什么呢?经历的事多,尤其是一些心惊肉跳的事,怎能不后怕呢?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开头写1967年盐阜平原发了一次大水“满眼汪洋”,为下文“我”第一次河中遇险埋下伏笔。
B.文中写“我”在水中挣扎闪过的想法,心理描写细腻,体现了“我”后悔吹牛的心情。
C.“我”做噩梦“不停地惊叫”,不敢告诉母亲遇险真相,只是怕她会责骂“我”做事不知轻重。
D.文本讲述了“我”的两次遇险经历。采用了第一人称叙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2.关于文中崔大伯一家运砖沉船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段略写崔大伯家沉船事件,说明寒冷时节,船运遇上狂风而出险,是那个年代时常发生的事情。
B.此段说明崔大伯一家在遇上大风时,不懂得如何自我救助、改变航线,从而出现沉船之事。
C.此段表现了在那个特殊的时代里,人民生活穷苦,普通百姓谋生的不易与艰辛,令人喟叹。
D.以崔大伯家遇险沉船与“我”的成功自救做比较,表明“我”当时能够死里逃生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件。
3.“我”的两次历险经历有何异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有人说,最后一个自然段删了,也不影响全文的情节。你如何看待这个观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3-06-19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海东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6月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文学史略稿》高屋建瓴,大处着眼,从世界文学的界域,从中国文学的发展大势上体察叙述文学现象。长之先生说:“我个人不成熟的看法,觉得现在的分期还多少为朝代所拘。而事实上,两汉前后、中唐前后在中国文学发展上都是分水岭。因而,我心目中的分法是:第一期上古到西汉(古代);第二期东汉到盛唐(中世纪);第三期中唐到鸦片战争(近古);第四期鸦片战争到五四(近代)。”“这样的分法,大体上符合一般历史的发展。”长之先生把这个大视野贯彻于全书的各个重要节点。比如,讲到屈原,他说:“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个伟大诗人。他不但是古代的一个伟大诗人,而且是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站第一流地位的伟大诗人,他的名字是只有司马迁、李白、杜甫、关汉卿、施耐庵、曹雪芹等才可以比拟的。原因是他像这些伟大的诗人一样,忠实地并深刻地反映了他们的时代。他也不但是中国伟大的诗人,他并应该和俄国的普希金、英国的莎士比亚、德国的歌德、意大利的但丁比肩。理由是他也像这些伟大的作家一样表现了当时的进步思想,并优异地表现了祖国人民的真正优长。”在叙说中国文学史时,长之先生随手拈世界文学加以比照,水乳交融,毫不牵强。这既源于他对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全面而透彻的把握,也源于《中国文学史略稿》成自于长之先生一人之手,全书贯穿,一气呵成。

《中国文学史略稿》体现了一个时代的学术成果。其精深处,发人所未见,成一家之言。比如长之先生对于中国文学史的分期是主张“体例多样化”的,认为“客观事物是可以从各个角度来认识的,问题在所认识的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以及深度如何,而不在只可以选择某一角度而不是其他。”他批评当日的文学史著作“分期还多少为朝代所拘”。因他是强调文学史重在研究“文学的演进”的,故《中国文学史略稿》在体例上也便沿此思路,如第六章讲“汉代的散文和辞赋”,第七章就讲“魏晋南北朝的诗歌和文学批评”,第八章讲“唐代的诗歌”,第九章讲“唐代的传奇文学”,第十章讲“宋词的发展”。在叙述上并不怎么“为朝代所拘”。长之先生之所以突出唐代的传奇文学,是因为他认为“传奇文学的特点是:一则接近了后代的小说,二则密切地影响着后代的戏曲。我们现代人所谓文学作品,其主要部分(除了抒情诗之外)是只有到这时才看见了端倪的。”具体叙述作家和作品的时候,《中国文学史略稿》也突出文学演进的脉络和线索,依此标准权衡其大小详略,轻重显晦。不能说《中国文学史略稿》在这方面的选择无可非议,绝对正确。因为体例是多样的,“横切”或“竖切”互有利弊。因为是探索,《中国文学史略稿》也存在疏漏不完美之处,但这种探索的本身特色突出,非常难得。

长之先生是诗人、散文家,他的《中国文学史略稿》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而且文笔明晰简洁、优美准确,不因笔锋带感情便失去评价的分寸;也不因凝练和概括,而显得枯涩难读。虽然是教材,却引人入胜,这是当日它受到广大读者欢迎的原因。

(摘编自于天池、李书《一部具有学术品格而未尽其才的中国文学史教材——谈李长之的〈中国文学史略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世界文学的界域,从中国文学发展大势体察叙述文学现象,是《中国文学史略稿》的一大特点。
B.作者认为,两汉前后、中唐前后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分水岭,批评当时文学史的分期多少为朝代所拘。
C.李长之主张“体例多样化”,他认为如果事物符合客观实际且有深度,是可以进行多角度认识的。
D.《中国文学史略稿》文笔明晰简洁、优美准确,既不失评价的分寸,又不至于隐晦而难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即介绍了《中国文学史略稿》的突出特点,并列举书中相关观点加以论证。
B.文章引用李长之对屈原的评价,来论证《中国文学史略稿》一书具有高屋建瓴的大视野。
C.文章一分为二地评价《中国文学史略稿》“体例多样化”的特点,体现了思辨性色彩。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对《中国文学史略稿》一书进行评述,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之所以说屈原是世界的伟大诗人,是因为屈原能够忠实而深刻地反映所处的时代,表现当时的进步思想。
B.在叙说中国文学史时,李长之对世界文学信手拈来,主要源于他对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全面透彻的把握。
C.唐代传奇接近后代的小说,密切影响着后代的戏曲,是现代文学作品的开端,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D.《中国文学史略稿》在体例上注重文学演进的脉络和线索,在具体叙述作家作品时,依此标准权衡详略。
2023-06-17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六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