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47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雍丘令令狐潮以县降贼,贼以为将,使东击淮阳救兵于襄邑,破之,俘百馀人,拘于雍丘,将杀之,往见李庭望;淮阳兵遂杀守者,潮弃妻子走,故贾贲得以其间入雍丘。庚子,潮引贼精兵攻雍丘。贲出战,败死。张巡力战却贼,因兼领贲众。

三月,乙卯,潮复与贼将李怀仙、杨朝宗、谢元同等四万余众奄至城下。众惧,莫有固志。巡曰:“贼兵精锐,有轻我心。今出其不意击之,彼必惊溃。贼势小折,然后城可守也。”乃使千人乘城,自帅千人,分数队,开门突出。巡身先士卒,直冲贼陈,人马辟易,贼遂退。明日,复进攻城,设百炮环城,楼堞皆尽;巡于城上立木栅以拒之。贼蚁附而登巡束蒿灌脂焚而投之贼不得上。时同贼隙,出兵击之,或夜缒斫营。积六十余日,大小三百余战,带甲而食,裹疮复战,贼遂败走。巡乘胜追之,获胡兵二千人而还,军声大振。

令狐潮围张巡于雍丘,相守四十余日,朝廷声问不通。潮闻玄宗已蜀,复以书招巡。有大将六人,官皆开府、特进,白巡以兵势不敌,且上存亡不可知,不如降贼。巡阳许诺。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帅将士朝之,人人皆泣。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斩之。士心益劝。

巡使郎将雷万春于城上与潮相闻,贼弩射之,面中六矢而不动。潮疑其木人,使谍问之,乃大惊,遥谓巡曰:“向见雷将军,方知足下军令矣,然其如天道何!”巡谓之曰:“君未识人伦,焉知天道!”未几,出战,擒贼将十四人,斩首百余级。贼乃遁,收兵入陈留,不敢复出。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

[注]①贼:指安禄山。②楼堞:泛指城楼与城墙。③开府、特进:当时的官职名。④阳:通“佯”,假装。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贼蚁附A而登B巡束蒿C灌脂D焚E而投之F贼不得G上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妻子,古今异义词,文中是指妻子、儿女,其意义与现代汉语中的“妻子”不同。
B.庚子,在文中表示纪年。我国古代常用天干、地支来纪时,且地支在前,天干在后。
C.幸,我国古代皇帝到某处称为幸某处,文中幸蜀指唐玄宗在战乱中仓皇逃往四川。
D.夜,名词用作状语,与《过秦论》中“天下云集响应”的“云”字用法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争爆发时,雍丘县令令狐潮不但没有积极抗敌,反而率城投靠叛军安禄山。
B.当令狐潮与同党率领四万多名士兵突然到了雍丘城下时,城内军民都众志成城。
C.为了抗击叛军,张巡和士兵穿着盔甲吃饭,带着伤痛作战,最终击退叛军。
D.部将雷万春脸部被叛军射中六箭却立于城墙纹丝不动,以至于叛军以为那是木头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使千人乘城,自帅千人,分数队,开门突出。
(2)向见雷将军,方知足下军令矣,然其如天道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蒙铁尔寡妇

[哥伦比亚]马尔克斯

堂·何塞·蒙铁尔一命归阴,人人都觉得解了心头之恨,只有他老婆例外。可是让众人深信此人确死无疑,却着实花了好几个钟头。得赶紧把棺材盖板的螺丝拧上,送进奢华的祠堂供着,好让众人放心,他并非躺着装死。

下葬之后,除他老婆之外,有一件事真让人难以相信:何塞·蒙铁尔竟是自然死亡,并非暴卒。大伙儿一直以为他大概中了埋伏,挨了冷枪,可他老婆一口咬定他是年迈归天,寿终正寝。他虽则忏悔了,却没有露出一丝痛苦,活像一名新教徒。不过有些细节,这女人还是给弄混了。何塞·蒙铁尔是某个礼拜三下午八点钟未遵医嘱而大动肝火死在吊床上的。他老婆满心希望全镇居民都来参加亡夫的下葬仪式,希望她的房子变得窄小,花圈多得容纳不下。然而,只来了几名志同道合的老熟人和几个宗教团体,仅仅收到镇公所敬献的几个花圈。她的儿子以驻德领事的身份拍来了唁电,而她的两个女儿则从巴黎拍来了长达三页的唁电。显而易见,他们是站着用邮局里的公用墨水草拟电文的。他们费了许多电报稿子才凑满耗资二十美元的字数。他们谁也没答应要赶回来。那天晚上,六十二岁高龄的蒙铁尔寡妇伏在曾给她带来幸福的亡夫枕过的枕头上呜呜地哭,第一回尝到痛楚的滋味。“我要永远隐居起来,”她想,“反正我觉得我跟何塞·蒙铁尔一样,也给塞进那个盒子里去了。这世界上的事,我什么都不想知道啦。”

男人的尸体从家里抬出三天之后,她流了不少眼泪才明白自己应该做出某种反应,可是不知今后应该如何开始新的生活。

蒙铁尔寡妇叹了一口气。十月份的日子拉长了,淫雨连绵,积水成潭。她感到晕头转向;漫无目的地在何塞·蒙铁尔杂乱但巨大的庄园里漂流。家里那个勤奋的老用人卡尔米恰尔先生一直掌管着产业。如今丈夫既已归天,蒙铁尔寡妇便走出闺房,独当一面,管起家业来。她把房子收拾得整洁朴素,把所有家具统统涂上一层悲哀的色彩,给挂在墙上的死者遗像披上一圈丧带。整整两个月,她闭户不出,养成了咬指甲的毛病。

寡妇打开窗户,这是她丈夫死后第一回。

“这世道真坏透了。”她叹了一口气。

丈夫死后,蒙铁尔寡妇濒临绝境,她以为卡尔米恰尔先生能力挽狂澜,但事情并不尽如人意。何塞·蒙铁尔过去倚仗权势垄断了地方商业,如今老百姓摆脱了他的胁迫,就进行报复了。没有顾客光顾,牛奶便成罐成罐地堆积在院子里凝结起来,蜂蜜发了酵,而奶酪则搁在仓库阴暗的柜子里喂肥了蛆虫。在装着电灯,供着仿大理石天使塑像的陵墓里,何塞·蒙铁尔在为他六年来杀人和欺压的暴行付出代价。国家历史上谁也没有像他那样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如此大发其财。独裁政权的首任镇长进镇那会儿,穿着裤衩、坐在谷仓门前度过了大半生的何塞·蒙铁尔还是个谨小慎微、不论谁当政都拥护的人。他财运亨通,笃信宗教,有一阵子名声不赖。他曾扬言,要是他彩票中了奖,就给神殿捐赠一个真人般大小的圣约瑟塑像。过了两个礼拜,他得了六份奖,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人们第一次看到他穿着鞋子是在新镇长走马上任那会儿。这位新镇长当过警长,是个左撇子,为人粗野,负有消灭反对派的特别使命。何塞·蒙铁尔当起他的秘密情报员来。这位谦卑的商人虽说是个性情平和的胖子,但整起他的富的和穷的政治对手来,丝毫没有不安的神色。穷的,由警察在公共广场上执行枪决;富的,则限令其在二十四小时内离开本镇。何塞·蒙铁尔整日跟镇长躲在闷热的办公室里策划着这场屠杀。

有一段时间何塞·蒙铁尔忙得不可开交。其实,穷人死也罢活也罢,他没啥油水可捞;轰有钱的主儿,倒有笔好生意哩。自从镇长开枪打烂了有钱人的大门,要他们限期离镇以来,何塞·蒙铁尔便买下了他们的土地和牲畜,而且,价格是由他自己定的。

不到一年,反对派便按这种速度被清洗干净,何塞·蒙铁尔变成镇上最有钱有势的人物。他把女儿送去巴黎,给儿子谋到驻德领事的职位,自己挤出老命来巩固他的帝国。可惜,他虽攒下偌大一份产业,只享了不到六年的清福。

何塞·蒙铁尔去世已经一年,他的遗孀倒没有听见楼梯咯吱作响,只感到一个坏消息沉重地压在头上。傍晚时分,总有人来。“又闹贼啦,”有人说,“昨天,五十头小牛给偷走啦。”蒙铁尔寡妇坐在摇椅上一动不动地咬着指甲,只感到心头一阵绞痛。

“我一直跟你说,何塞·蒙铁尔,”她自言自语,“这地方的人没良心,你尸骨未寒,人们就变了嘴脸。”

儿女们谁也没有回家。那几个月淫雨连绵,能见到的人就是不屈不挠的卡尔米恰尔先生一人。卡尔米恰尔先生给何塞·蒙铁尔的儿子写了好几封信,劝少东家最好回来出面经管生意,甚至答应由他本人负责照顾寡妇的身体,可他老是得到含糊其词的回答。最后,何塞·蒙铁尔的儿子坦率地回答说,他不敢回国,因为怕挨枪子儿。于是卡尔米恰尔先生上楼走进寡妇的卧室,硬着头皮向她承认由他经管的产业已濒临破产。

“这倒好了,”她说,“我受尽了欺骗,吃足了苦头。你想拿什么就拿什么吧,让我安安静静地死了就得了。”

从那时起,她跟这世界唯一的来往便是每月月底给女儿写信。“这地方人坏透了。”她告诉女儿。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堂·何塞·蒙铁尔一命归阴,人人都觉得解了心头之恨”,小说一开场就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他们谁也没答应要赶回来”与后文“儿女们谁也没有回家”相照应,使结构更加紧凑,更加完整。
C.小说两次写到“淫雨连绵”的天气,属于环境描写,渲染了凄冷悲凉的氛围,烘托了蒙铁尔寡妇的心情。
D.“这地方的人没良心”“这地方人坏透了”运用语言描写,旨在刻画蒙铁尔寡妇脆弱无力的形象。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含意丰富,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3.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写到“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请结合小说简要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工智能是以信息科技为基础,以基于大数据的复杂算法为核心,以对人类智能的模拟、延伸和超越为目标的高新科学技术。同时,人工智能又是一种探索中的、远未成熟的高新科学技术,一种革命性、颠覆性的前沿科学技术,它的研发和应用正给人类带来难以预料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它在以其强大的智能技术范式重筑社会基础设施、重塑人们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过程中,正在“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甚至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外在的异己力量。

人工智能本身及其应用所导致的新异化现象不胜枚举。它既包括人工智能作为最具代表性的前沿科学技术、以及作为智能社会的基本技术支撑所强化、导致的异化,也包括它所引发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调整导致的新异化,还包括它作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具有“类人智能”的机器,对人的思维、人的本质以及人的主体地位的新挑战。目前来看,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尚处于早期阶段,它变革世界的潜力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所导致的各种新异化现象的呈现还只是初步的;随着社会日益信息化、智能化,很可能还会产生更加多样化、更加严重的异化现象。

关于科技与人的关系,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是工具论者的“价值中立说”。这种观点认为,技术是人类创造的工具,是达到特定目的、满足特定需要的手段;技术本身是“价值中立”的,并没有善恶之分;只有那些创造和使用技术的人,才使它成为行善或作恶的力量。典型的如梅塞勒指出:“技术为人类的选择与行动创造了新的可能性,但也使得对这些可能性的处置处于一种不确立的状态。技术产生什么影响、服务于什么目的,这些都不是技术本身所固有的,而取决于人用技术来做什么。”

“价值中立说”虽然忽视了技术是人类“人为的”且“为人的”一种本质性活动,却得到广泛的认同。这主要是因为以往科技的发展水平有限,科技成果的功能有限,其运行机制和“道德表现”基本都在人类的掌控之中。然而,现代科技的异质性发展、复杂结构和强大功能正在使情势发生革命性变化。海德格尔在《关于技术的追问》一文中认为,技术已经不再是“中性”的,而作为“座架”(Gestell)支配着现代人理解世界的方式,“限定”着现代人的社会生活,成为现代人无法摆脱的历史命运。马尔库塞揭示,科学技术是现代工业社会中的决定性力量,同时又具有政治意识形态的职能。“技术拜物教”在社会上广泛蔓延,技术的合理性已经转化为政治的合理性,“技术的解放力量——使事物工具化——转而成为解放的桎梏,即使人也工具化了”。人们在科学技术造就的富裕的“病态社会”中得到物欲的满足和“虚假的快感”,但丧失了对现存社会否定、批判和超越的向度,丧失了对解放、自由和美的精神追求,而成了被操纵、被控制的“单向度的人”。哈贝马斯进一步指出,技术和科学在现代社会具有双重功能:作为生产力,它们实现了对自然的统治;作为意识形态,它们实现了对人的统治。芒福德、雅斯贝尔斯、弗洛姆以及不少国内学者以马克思的批判理论为武器,对现代科技污染人的生存环境、压抑人的本性、物化人的自然生活,甚至使人成为无信仰、无思想、无生气的干枯灵魂,等等,都做过振聋发聩的揭露和批判。

(摘编自孙伟平《人工智能与人的“新异化”》)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是一种通过对人类智能进行模拟,延伸和超越的高新科学技术。
B.人工智能的应用已经导致现代社会出现了一些异化现象,这种现象将来可能更严重。
C.“价值中立说”认为,技术没有善恶之分,是人类“人为的”且“为人的”的活动。
D.海德格尔、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人的观点都推翻了“价值中立说”的观点。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价值中立说”得到广泛认同,主要是因为人们基本掌握以往科技的运行机制和“道德”。
B.材料主要阐述了作者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异化现象的担忧以及对解决异化现象问题的探讨。
C.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了富裕,使人们既享受了物质生活,又获得了更高的精神追求。
D.人工智能技术越发达,人的功能就会越退化,人最终会成为无思想、无生气的干枯灵魂。
3.人工智能给人们带来了哪些影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代化是人类主体力量的增长,是文明程度的提高,也是世界不同地区人们的普遍追求,但不同民族、国家由于社会、文化的差异,其现代化的路径和进程也会显示出很大差异。看待不同社会、文化间的现代化程度和差别时有两种基本思路:一是差序化思路,二是差异化思路。差序化思路突出的是不同社会、文化间的文明程度差别,表现出对现代化道路的单一性理解;差异化思路强调的是不同社会、文化在文化性格、类型上的差异,认为不能简单地用文明程度的高下取代文明性格的差异,体现出对于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理解。中国近现代遭遇西方现代文明,不论是器物和制度,还是观念和思想都遭到巨大冲击。在看待中国与外部世界尤其是西方文明之间的关系时,存在种种不同看法,既有鲁迅的“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的创造性转化,也存在全盘西化论的倾向,如胡适说:“我们必须承认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上不如人,不但机械上不如人,并且政治社会道德都不如人。”胡适认为中国文明完全落后于西方文明,所以要全面向西方学习。这种倾向体现为一种差序化的思路。所谓差序化思路并不在于是否向他者学习,也不在于是否批判传统,问题的要害在于,要实现自身的文明进步,实现自身的现代化,还要把自己变成他者,变成他种文明。

具体到文学领域,乡土小说在早期虽然体现出一定的启蒙色彩,但并没有构成对于现代化发展的差序化的思路。大约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现代化道路问题逐渐上升为一个理论热点。八十年代中期,学术界在对历史探索进行总结时,忽视了历史过程的复杂性、多样性,逐渐形成一种差序化的思路。这是因为,一旦我们认为现代化只有启蒙这一条路径,启蒙就成了必然的不可跨越的历史环节。这样,对于中国社会来说,现代化就不是一种主动选择,现代化过程也就谈不上来自一种独立文化样态的主动选择。其结果就如同论者所说,“现代性的故事已经成功地构造了一个‘历史的必然’,一切似乎都是以西方的文化社会为终极范本。”需要借鉴、学习是一回事,无主体性和不加反思地借鉴、学习则又是另一回事。

差序化思路从根本上说是对社会、文化间相互关系的理解,却是一种偏颇的理解。乡村变革书写中,差序化思路往往体现为两种方式,一种是文化问题社会化,一种是社会问题文化化。文化问题社会化在早期乡村建设运动中就已经出现,并且比较典型。比如晏阳初对于乡村社会的判断,认为其病根在于“愚、贫、弱、私”。他认为,乡村社会绝大多数农民不识字便是其中的“愚”。对此,费孝通提出了质疑,认为晏阳初把文化问题社会化了,应回到文化的角度来看待农民的“不识字”现象。他们不识字并不是他们没有识字的能力,而是他们没有识字的需要和条件,所以谈不上“愚”。与此相联系,对那些传统文化底色比较突出的作品,研究往往从启蒙的视野出发解读为“静态的”文明,言下之意是过时的,不符合现代社会即动态文明要求的审美表达。不难看到,不少研究从这一角度来解释和评判沈从文、废名、汪曾祺等作家的乡土抒情小说。又如,从当代寻根小说的宣言来看,寻根小说似乎有着一种文化自觉。韩少功的《文学的“根”》强调“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虽然说在理论上不乏清醒的认识,但对照具体的文学表达及相关批评,我们见到更多的则是与启蒙视野相联系的对传统文明的批判。

出于对现代文明的渴望,差序化思路从社会变革的层面要求乡土文明作出相应的调整与改造;然而,富有意味的是,当中国乡村社会探索自己的变革路径时,这种思路也同样表现出一种批判的姿态,表现出把社会问题文化化的倾向。说到底,其背后存在着一个以西方文化为旨归的参照,进而影响到作品的叙事架构和情感表达,使作品呈现出二元式架构和鲜明的焦虑化心态。

(摘编自赵顺宏《中国式现代化与乡村百年变革的文学书写》)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不同民族、国家的现代化的路径和进程有着很大差异,所以他们看待不同社会、文化间的现代化程度和差别时形成了两种基本思路。
B.差序化思路突出了不同社会,文化间的文明程度差别,它的关键在于要实现自身的文明进步和现代化,要将自己变成他者,变成他种文明。
C.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学术界逐渐形成一种差序化思路,这与当时中国的现代化道路问题逐渐上升成为一个理论热点有关。
D.作者认为,从启蒙的视野出发,沈从文、废名等作家的乡土抒情小说和寻根小说都是一种“静态的”文明,不符合动态文明要求的审美表达。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开头从多个角度详细地阐释了差序化思路与差异化思路之间的区别,论证严谨。
B.材料引用鲁迅,胡适的观点,论证了在看待中西文明关系方面存在种种不同的看法的观点。
C.材料列举晏阳初对乡村社会的判断的事例,是为了证明文化问题社会化早就出现了。
D.材料由现代化引出差序化思路的话题,然后主要围绕差序化思路展开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的“拿来主义”不属于差序化思路。
B.对待西方文明,作者更倾向于差异化思路。
C.费孝通对农民“不识字”现象的看法更合理。
D.差序化思路对作家作品创作有害而无利。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是什么?这是一个关注农村、研究农村、理解农村绕不开的基础问题。追溯学术传统,提及乡村社会的研究,则必须言及《乡土中国》。费老提到“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个“土”是关键词,它揭示了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是“土土的”。

那么,“土”意味着什么?

一、“土”意味着土地。乡里人世代靠着土里的庄稼为生,不像游牧业者逐水草而居或像工人自由搬迁。乡土社会安土重迁,以农为主的特性也就决定了社会人口的非流动性、相对固定性。

二、“土”意味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家。农民的活动范围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小到三两口的小村,大到千百户的大村,基本上就在一个地方相互接触、过日子,保持着社会空间的地域性。

三、“土”意味着“土气”,土生土长。“土气”是一种熟悉的亲切,是“自己人”的感觉。人的一生在村庄度过,重大仪式由村民们见证和参与,乡村形成了一个“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如此,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社会关系是熟悉性的、信任性的,由内而生发出一套稳定持久的社会秩序。

当下,中国处于大转型时期,理解这一时期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就需要与时俱进、观照现实的新思路,而贺雪峰的《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注解。

“新”是指向什么呢?

一、农民们的生产方式与生计来源呈现“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结构”。一方面,家庭中年龄较大的父母在家务农;另一方面,年轻子女外出务工经商,农村流动人口主要以青壮年为主,动态收放、平衡自如。

二、农村的社会类型既有别于传统的熟人社会,也不同于完全的陌生人社会,而是介于“熟人—陌生人”二元之外的第三种可能:半熟人社会。在转型期,青壮年长期在外,缺少共生共情的村庄经历,很难理解村庄规则习俗,渐渐对村庄的主体感就减弱了;此外,地方性共识逐步丧失,致使村庄规范越来越难以约束村民行为,村庄内生秩序能力逐渐消失。

三、村庄社会结构存在鲜明区域差异,不同村庄结构衍生出不同行为逻辑,以致村民个性和交往方式呈异质性。

毋庸置疑,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已经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

(摘编自《中国乡村社会:从“乡土”到“新乡土”》)

材料二:

春节回到家乡盐城,在享受亲情的同时,也充分感受到家乡的美丽、时尚与生机。曾经的苏北农村革命老区,正在加速转型为一座现代化的美丽城市。

切片一:天更蓝地更净。大年初一、初二,盐城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湛蓝的天空没有一丝杂质,记者在街头随手拍下一张张图片,都有满溢的“水晶蓝”。而大街小巷,曾经常见的鞭炮烟花屑,完全找不到踪影。大年初二一早,记者就看到周俊在朋友圈里转发了一篇报道:盐城空气质量再次进入全国前五。这得益于近年来盐城的绿色转型,也离不开春节期间“禁放”等各项措施的严格执行。

切片二:休闲消费在升级。大年初一下午,记者决定带孩子去中南世界城的CGV影城看电影。到了影院,门口人头攒动,60元一张的电影票早已售罄。楼上楼下两层的咖啡店里同样人满为患,记者好不容易才等到座位。大年初三,姨父邀请去盐城著名的韩式汗蒸馆,在两层巨大的空间内,人们或打牌,或按摩,或聊天,尽情享受着愉悦的休闲时光。妹妹说,过去盐城人春节最喜欢打麻将。今年全市“禁赌”深入人心,人们纷纷改换新的娱乐休闲方式。再加上现在人们的收入水平也提高了,消费自然也升级了。

切片三:返乡创业越来越多。初三亲友聚会中,碰到亲戚陈诚。他说,春节这几天,他在欧风花街开的“飞沙走食”小花车生意火爆,一天能卖一两千元!“你真别小看了盐城的消费能力,不比南京差!”他开心地告诉记者。“开始我的一份‘轻食’卖40元时,我妈死活不信,直到我一天卖出二三十盒后,妈妈主动来帮我打下手了!”陈诚笑着说,现在正是返乡创业的好时候,我们是越忙越开心啊!他说,像他这样的年轻返乡创业者,这两年在盐城越来越多了。

(摘编自《江苏:新年晒家乡,家乡变化真的大》)

材料三:

2009年,恩施州正式启动美丽乡村建设,2014年进入标准化提升阶段。10多年来,恩施州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乡村社会面貌变化巨大。

恩施州境内喀斯特地貌分布较广,土地呈点状分布,平坦地块相对较少。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不断优化资源配置,积极推动传统农业转型与升级:“能干型”村民及村集体因地制宜。推动耕作技术更新,结合本地气候条件、农业资源优势或引进外地新品种,大力发展茶叶、蔬菜、中药材、水果、烟叶和畜禽养殖等特色产业,效益凸显。同时,通过壮大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来推动整村发展,如花枝山村、春沟村等已成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美丽乡村要建,更多村庄的基本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也亟须改善。要结合村情村貌,在改善农民基本生活条件、人居环境与乡村“美丽”建设之间有所协调,两者并不冲突。2009年以来,恩施州将“个别试点+全面铺开”相结合,采取“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方式,截止到2013年共争取上级资金累计4.10亿元,从小问题入手,渐次改变面域生活环境。最终,恩施州69个美丽乡村村容村貌实现“旧貌换新颜”,村寨环境改善特别明显,村民生活空间变得整洁、靓丽,层次感增强。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恩施州以建构文化活动物质空间为基础,为每个村修建文化活动广场,配备音响设备设施,使得村民组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具备了基本条件。政府通过深入挖掘地方民族传统文化,并借“元宵节”“社节”“端午节”“女儿会”等节庆,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展演出来,激发并提升村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在认同,使村民在精神享受上感知文化的魅力并成长为抵制文化低俗现象的主要力量。让撒叶儿嗬、摆手舞、肉连响、江河号子、打溜子、丝弦等代表性非遗文化从田间地头逐步走向舞台,在各级各类平台上参演、比赛、传播,有效扩大了土家族、苗族等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与受众面。

(摘编自《从“乡土中国”到“美丽乡村”:我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实践逻辑与路径调适——恩施州个案调查》)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中的“上”可以指乡里人世代以上地为生,且安土重迁,上生土长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熟人社会中。
B.当下,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已经发生了改变,生产方式、生计来源以及社会类型和村庄社会结构都不同以往。
C.恩施州生活环境的成功改善,主要得益于争取到了上级资金,也得益于不放过小问题,紧抓大问题,渐次推进工作。
D.社会建设离不开政策的支持,盐城的“禁放”“禁赌”等各项措施,对盐城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都十分有利。
2.下列对材料论证方面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分条列举,条理清晰,结构分明,利于读者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B.材料一运用了引用、对比、因果等论证方法,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C.材料二运用生活场景特写镜头来展现乡村的现代化转型,直观、亲切。
D.材料三注重方法和具体措施的结合,以事实为依据,论证很有说服力。
3.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城市化将成为一种趋势,只要处理好环境问题,提高居民收入,鼓励年轻人返乡创业就可以实现。
B.现今农村社会类似“半熟人”社会,这与青壮年外出务工有关系,乡村内生秩序将越来越没有约束力。
C.返乡创业不仅可以缓解大城市的资源紧张等问题,也可以促进人员的就业,还能助力乡村更好地发展。
D.让一些有代表性的非遗文化从田间地头逐步走向舞台,给这些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恩施州的做法值得借鉴。
4.三则材料写作内容各有不同,请简要概括。
5.某市下辖A县将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请结合材料,为其提供一些可行的方法。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近,多地文旅局局长“披挂上阵”,走到镜头前,为家乡代言,为旅游助力,一时间圈粉无数。

对于文旅局局长们主动触网并跨界代言,认为接地气、有创意的声音有之;质疑的声音也有之。尽管颇受争议,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些的推介,的确带来了流量,形成了声势。不少原本“藏在深山人未识”的景点因此,在游客数量、旅游收入方面创造出了实实在在的亮眼成绩。

“宣传是为了引流,引流是为了推动投资,投资是为了丰富业态,丰富业态是为了推动经济发展”。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关键还是要靠产品与服务的“硬实力”。文旅局局长们的代言,只是解决了“如何被看见”的问题,但能不能把流量留住,让游客来得了、玩得好,则是更考验内功的地方。如果产品、管理服务跟不上,搞“一锤子买卖”,只有广告没有“疗效”,反过来会加速一个地方品牌形象的消耗。以前,有的景区、酒店哄抬价格和辱骂游客等行为在网上引发舆情,这样的教训殷鉴不远。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请概括上面这段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多年来,学者们通过对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的记录了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论语》的深入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论语》的解读是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学者们通过对《论语》逐字逐句地解读,揭示其中的哲理和价值观念。例如,孔子在《论语》中提到“温故而知新”,这句话表明了重视传统和经验的重要性。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则体现了孔子对于师德和教育的看法。,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儒家思想的内涵,从而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论语》的应用是研究的另一个方面。《论语》中的智慧和道德准则可以指导人们的言行和处世之道。例如,孔子在《论语》中提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种道德准则,即不要。这个原则在人际关系中具有指导意义,可以,促进社会和谐。此外,《论语》中还有关于领导力,教育、家庭伦理等方面的智慧和教诲,对于现实生活的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1.请以“《论语》”为主语开头,将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四个较短的句子,使之与下文衔接自然紧密。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酬乐天八月十五夜禁中独直玩月见寄

元稹

一年秋半月偏深,况就烟霄极赏心。

金凤台前波漾漾,玉钩帘下影沉沉。

宴移明处清兰路,歌待新词促翰林。

何意枚皋正承诏,瞥然尘念到江阴。

【注】①当初枚乘病死后,汉武帝曾下诏寻找他的后代,枚皋自陈是枚乘的儿子,汉武帝喜出望外,便立即召见,并命他当殿作赋。枚皋才思敏捷,下笔立就,从此深得汉武帝的宠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稹是白居易的好友,彼此多以诗唱和,这是一首回复白居易玩月之诗的和诗。
B.“秋半”扣合诗题“八月十五”,“极赏心”则热情赞颂京城之夜月色可心之美。
C.颔联描写月色,河水的清波荡漾、景物月影之浓,都反衬中秋月色皎洁澄明。
D.颈联描写清扫旁植兰花的道路,移动宴席到月光明媚处,进而写出了让皇上赞赏的诗篇。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每一种文明都在传承、演变、竞争与融合中形成关于自身文明和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关系的文明观。不同的文明观不仅造就了不同的国家制度,而且影响着世界秩序的重塑。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需要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需要有宽阔的胸怀和传承文明的气度,更需要有适应时代发展的“新文明观”。这一“新文明观”就是“和”“美”“与”“共”的文明观。

文明之“和”在于平等。世界上的每一种文明都有自己生存的土壤,源于特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条件,凝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智慧与精神追求,包含着特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类文明百花园中的每一支“花朵”,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对人类的文明发展做出过贡献。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人为地贬损、拒绝和排斥不属于自身母体文明的另一种文明,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只会导致灾难性后果。

文明之“美”在于多样。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文明,每一种文明都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在人类文明百花园里,既有一种文明内部表现着不同时代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民族传统的文明形式,也有不同文明体之间体现着人类共同价值观念和智慧的文明形式。理性处理本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差异,维护各国各民族文明多样性,文明之树将根深叶茂。

文明之“与”在于创造。文明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标识,是一个民族贡献给人类的精神瑰宝。无论是东方文明还是西方文明,无论是器物工具还是人文精神,无论是思想观念还是制度规章,不同文明体创造的精神财富,为世界发展和人类进步提供了丰富的文明选择。只有通过创新,才能为人类文明发展增添动力,激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创造出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文明成果。

文明之“共”在于包容。大海之所以“大”,因为有“海纳百川”的容量;文明之所以延绵亘古、历久弥新,因为有包容的智慧和精神。历史上,中华文明既向西方传播中国的哲学、文学、医药、丝绸、瓷器、茶叶等,也从西方吸纳音乐、绘画、文学等文明精华。在中西文明的交流中,既有中国的“四大发明”带动世界变革、推动欧洲文艺复兴的佳话,也有“西学东渐”、近代欧洲先进的天文学、医学、数学、几何学、地理学等科学知识传入中国,开阔中国人视野的神奇。平等而多元多向的交流,超越时空跨越国界的文化交融,使文明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使人类的精神生活精彩纷呈。文明交流互鉴有冲突、矛盾、疑惑、拒绝,但更多是学习、消化、融合、创新。不同文明在取长补短中共同进步,在包容交流互鉴中维护世界和平。

“和”“美”“与”“共”的文明观是多元平等、美美与共、包容互鉴、创新发展的整体文明观,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进步文明观。

(摘编自张乾元《以“新文明观”引领人类发展进步》)

材料二:

文明的通畅交流,依赖于一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中华文明与亚洲其他文明的丰富交流,就中华文明方面来说,是依据于中华文明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尤其是“和而不同”的观念。

《国语·郑语》记载:“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同是单一性的重复,和是多样性的协和。不同事物的调和配合是事物得以产生的根本,相同事物的单纯重复却不能生成。这种推崇“和”而反对“同”的主张,后来被孔子概括为“和而不同”的原理。这是一种真正的中国智慧,也是一种价值理想和态度,为中华文明对于文明交流和文明多样性的态度提供了世界观的基础。

“和”是多样性的协和,它所具有的一般和谐或普遍和谐的意义,更在中国文明早期便开始发展。《尚书·舜典》记载,帝舜命其乐官通过诗歌音乐,达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说明古人非常重视音乐的和谐作用,并期望歌乐的和谐能使人与神达到一种和谐的关系。中国古人将音乐的和谐作为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族群与族群、人与天地等关系的模型,对“和”的追求成为中国文化思想的普遍理想,塑造了中华文明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追求。

把追求永久和谐作为对待外部族群的态度,在中国文明中也是源远流长。《尚书·尧典》提出:“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以后“协和万邦”便成为中国文明世界观的典范。一个和平共处的世界,是中国文明几千年来持久不断的理想。

汉魏以后,佛教从印度东传进入中国,使得中国文化不仅吸收了佛教文化,而且在意识中明确了解到在中华文明之外存在着其他的高级文明。这使得中国人开辟了多元的文明视野,而且中国文明与印度文明的交流始终是和平的。这样一个不同文明、多元宗教融合的传统,是古代中国“和而不同”观念的文化实践,中华文明所追求的和谐是以多样性共存互补为前提的和谐观。

中华文明对其他文明的包容态度,得到孔子的仁学的支持。表现在两个方面:“和而不同”与“与人为善”。“和而不同”,指包容差异,尊重差异,注重多元。而“与人为善”,包含着与与自己不同的他者和善相处、友好对待。这两点也是处理文明关系的善好原则。遗憾的是,当今世界上还是有一些人抱持一种“异者为敌”的狭隘观念,坚持单一性的自我中心,把与自己不同的他者都看成是敌人,力图用一切手段甚至是利用武力来改变甚至消灭对方。他们所说的“异者”不仅是指民族、国家,甚至是文明。这既不符合文明发展的世界潮流,也有悖于文明交流的普遍价值。

我们相信,仅仅依靠西方现代性价值和西方文明的文明观去解决,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开放各种探求,包括重新发掘亚洲文明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发挥“和而不同”的文明观与“与人为善”的文明态度,使当今这个令人不满意的世界得以改善。

(摘编自陈来《中华文明的文明观和文明态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明内部既能表现出不同时代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民族传统,也能体现出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念和智慧。
B.文明之“与”在于创造,因而不同文明体创造的精神财富能够为世界发展和人类进步提供丰富的文明选择。
C.在对文明交流和文明多样性的态度上,推崇“和”而反对“同”的这一主张为中华文明提供了世界观的基础。
D.中华文明与亚洲其他文明的丰富交流主要得益于中华文明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尤其是儒家“和而不同”的观念。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美”“与”“共”的文明观是在传承、演变、竞争与融合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一种整体文明观。
B.《尚书·尧典》中“协和万邦”的理念表明,中国把追求永久和谐作为对待外部族群的态度源远流长。
C.中国文化吸收了印度的佛教文化,中印文明始终和平交流,这体现了中国践行“和而不同”的观念。
D.西方现代性价值和西方文明的文明观存在很多不足,但可以通过发掘亚洲文明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去弥补。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举中西文明交流的事例,说明平等而多元多向的跨时空、跨国界的交流能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B.材料一采用总分总式结构,主体部分从“和”“美”“与”“共”四个角度分别论述文明观,内容层层深入。
C.材料二多处引用典籍中的句子,如引用《国语·郑语》中的话论述“和而不同”的观念,使得论证具体有力。
D.材料二第六段先阐述孔子仁学在中华文明观中的表现,再批驳以自我为中心、排斥其他文明的观点。
4.材料二倒数第二段加点的词语“遗憾的是”“还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两则材料都谈到“和”的中华文明观,请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其不同点。
2023-12-17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海南州高级中学、共和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人从湖北给我带了几颗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据说,如果将它埋在淤泥中,能够千年不烂。因此,我在莲子上用铁锤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使它不至于被永远埋在泥中,不过,这都是我的主观的愿望,因为莲芽能不能长出,都还是极大的未知数。反正我算是尽了人事,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了。

我每天都到池塘边看几次。心里总是希望,忽然有一天,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可是,,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叶落,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到了第二年,我翘盼的水面上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此时我完全灰了心,以为那几颗硬壳莲子,由于无法解释的原因,大概不会再有长出荷花的可能了。

但是,到了第三年,奇迹却忽然出现了。我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有校外的农民来捞水草,我总请求他们,不要碰断叶片。但一直到秋天,池塘里浮动的仍然只是孤零零的那五六个叶片。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文中加点词“圆圆”“零零”换成“圆”“零”,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