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47 道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好一个安塞腰鼓!

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与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

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

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简直来到另一个星球。

1.下列句子中的“像”和文中加点处的“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就说那个野葱吧,香气和家葱一样,味道却像刚结出的李子。
B.雨后的彩虹就像一座长桥卧在水面上,让来此旅游的人欣喜不已。
C.像水稻这样的一朵花只结一粒种子的“单颖果作物”,利用杂种优势必然制种困难。
D.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2.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感叹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麻果记   

铁凝

大人在孩子面前一遍遍重复着自己的故事,他们每次都能觉出这故事的新鲜。由于那些故事被过多地重复,在孩子耳朵里,它们早已变成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一样的索然无味了。

由于爷爷奶奶的早逝,我没有听过爷爷奶奶的重复,却听过父亲重复过去的爷爷奶奶。我想象里的奶奶,总是一位少言寡语、站在灶前做着麻果月饼的农村妇女。因为我小时,一个奶奶和麻果月饼的效事,父亲在我们耳边重复过无数遍,我竟然没有觉出它的乏味,每次听来还能以它展开些新的联想。

父亲讲这故事,总是先从麻说起:这麻,是一种草本阔叶植物,分为朽麻和线麻,朽麻打绳。线麻捻线。故事的开篇没什么听头,我听时也常盼它快过去。父亲讲麻主要是为了引出麻的果实——麻果,那是朽麻上的果实。朽麻长得齐房高,叶呈桃圆形,碗样大。当一阵火星般的黄色小花撒向天地之后,便是这麻果的出现。麻果像一簇朝天的小酒杯,制服扣子般大小,口如一朵平面多瓣的花。瓣中嵌着乳白色的麻籽,剥开嚼嚼,有淡苦味儿,但清香。麻籽成熟后,由白变黑,酒杯炸开,它们被弹入大地,来年一齐破土而出。

于是中秋时,乡间女人总是采下一朵麻果,找来红色,用它来点缀这天烤烙的月饼。这月饼的外形虽同于真正的月饼,但远不具月饼的价值,它只是那些购不起月饼的人家一种节日的替代,实则发面火烧矣!如果多一点豆馅或枣泥,再以麻果做印,便是更好的替代了。

那时的我家,中秋时真正的月饼也有,但总是不能满足家人的需求,这种供与求失调的解决办法,便是这填入枣泥、豆馅,钤有麻果印记的火烧的补充,这火烧的制作者即是奶奶。

父亲从来没有讲过他对这天月亮的记忆,在他的印象中这天最美的是下午那明丽的天空,和乡村大道上那盛开的老鸹喝喜酒——一种藕荷色的小喇叭花。大概那是因为这时奶奶正在灶前劳作吧,又是因了这天下午那明丽的天空,和那路边老鸹喝喜酒的盛开,使他执拗地认为,最好吃的不是细馅果子月饼,而是这钤有麻果印记的火烧。我常看到一个虎势的男孩一手举着这火烧,跳过一棵棵老鸹喝喜酒在明丽的天空下奔跑,然后钻进一片朽麻地里找他的伙伴去海阔天空。

我插队时,也注意过这天下午的天空,感觉它明丽得就要溢出颜色,就要染蓝天边的大地。才意识到原来我和我们的冀中平原就是被这么好的天空笼罩,也才忘掉手上因努力开掘这土地刚打下的血泡。也只有这时,我才想起为什么不去找找那朽麻、那老鸹喝喜酒?但我没有成功过。我们那里也有麻,长得不到人高,几个尖尖的叶片像放大的枫叶,也不结麻果,果实是黍子模样的小颗粒。我想,这是线麻吧。

我也问过村里的乡亲,关于老鸹喝喜酒,他们好像听到了什么稀罕,笑得一时喘不过气来。也许是这里没有麻果的缘故,这天人们也不烙火烧,有人只从城里买回由供销社一家垄断生产的、同一种形式的月饼,大人和孩子分吃着。我们也互相着捎些回来,艰难地掰。

历史前进得毕竟太快了,转眼间我们的周围变成了另一个天地。中秋时那月饼盛况,你会觉得那简直成了生产厂家和顾客的共同奢侈了。谁也不曾料到,单只这么个圆饼会有这么多名堂。这一年一度的月饼节,由于一年比一年豪华,过节的时间延续也越来越长了——你得吃呀。先是兴高采烈地吃,继而是无所谓地吃,然后是无可奈何地吃,直到最后该分配消灭了。然而总有一批不可消灭者要被扔掉的,扔时还要看准时机,轻步掩面,避免落个浪费的罪名。

我家的月饼导致被扔,除了它的过剩,另一个原因大约是父亲对它们过分冷淡。他由于厌甜的胃口,对月饼这东西总是给以贬义。在他看来,世上的月饼名称任你千变万化地出新,也不过是糖加面,纵有几丝火腿、几粒果仁也早已埋没在糖面之中。

父亲的理论不无道理,然而我却觉得父亲对各路月饼的淡漠,还是基于他的麻果火烧,那麻果总是随着这天下午的天空在他脑海中出现吧,或者因了这天下午的天空,他脑海中总要出现些麻果的。于是各路月饼变得无奈了。虽然我也感受过这日下午天空的明丽,但我毕竟没有亲自尝过麻果火烧,甚至连朽麻都没有觅见。后来我无数次地进山,无数次地出省,总不忘记去询问那朽麻,却总未得见。

几年前,我和我们这个城市的许多居民一样搬进了新居,写作疲劳时我可以投笔凭窗而望。一次我又凭窗而立时,却发现了意外:一簇阔叶植物正从煤山的边缘蹿出来,几片碗大的桃形圆叶在逆光下显出格外的活泼,几朵火星般的小花就在黑颜色里闪烁。我凭着过人的视力还发现,它的枝干上分明有几个朝天的酒杯——呀,朽麻!我迅速跑下楼去,跑进这三角形院子。来到这麻的跟前,一点儿不错,房样高的枝干,桃样的阔叶,火星般的花序,酒杯样的麻果。

我采下一个麻果,回家请父亲验证。父亲惊异地问我麻果是从哪儿得来的,我指给他说就在窗外,就在眼前。他说,这麻果刚长出,还柔软,里面连籽都不曾有。成熟变硬要到中秋节,现在还不到阴历七月。我说,今年中秋节咱们也烙麻果月饼吧,哪知父亲却显得冷漠了。他说,想想罢了,真做出来你们倒不一定吃了,那不就是火烧嘛。我不知父亲为什么一下子对麻果失去了兴致,他指的你们又是谁。也许是专指我,也许是对一代人的泛指。他一定在想,为什么要拿这久远的想象来冲击眼前呢?难道父亲真的捋胳膊挽袖子为我们做下这火烧后,我担保就不去月饼风景里奔跑了吗?到头来被冷落的或许还是这填了些豆和枣的面饼子,虽然它有我久觅不到的麻果作钤记,当今我们也不再需要这东西来作补充。这时父亲的淡漠,也许是对他从前那热烈想象的冷落吧。

然而,世间哪有不被冷落的热烈呢,热烈应该和想象同步才是。

让麻果永远是麻果吧!还有我未曾见面的老鸹喝喜酒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和其他大人一样喜欢重复讲述过去的故事。“我”虽然并不喜欢故事的开头,但每次都耐心听他由麻讲到麻果,并由此联想到新的东西。
B.“我”家乡的人们用麻果点缀的月饼只是发面火烧,但人们觉得其中乐趣无穷,“我”插队的地方没有麻果,人们也就没有什么乐趣可言。
C.父亲是执拗的,他对细馅果子的月饼总是过于冷淡。在他的心目中,钤有麻果印记的火烧才是最好的,中秋下午美好的天空和麻果一直都在。
D.虽然“我”见到了麻果,但父亲并不赞同做麻果月饼,文章结尾也表明了“我”的态度:麻果、“老鸹喝喜酒”将永远成为“我”心中的美好。
2.本文以“我”为叙事视角,有何好处?
3.本文情感浓郁,这一效果是如何取得的?请结合文本内容从选材、描写方法、语言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量子世界的神秘舞台上,阿秒光脉冲技术如同一道闪耀的星光,照亮了科学家们探索微观物质世界的道路。这个引人注目的新工具以其独特的方式,开启了量子物理学研究的新篇章。安妮·吕利耶、皮埃尔·阿戈斯蒂尼和费伦茨·克劳斯,这三位杰出的科学家因为他们在阿秒光脉冲发展中的卓越贡献,获得了202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阿秒,是指一百亿亿分之一秒。这个时间如此短暂,以至于光在1阿秒内仅能前进0.3纳米,而光在1秒内却能行走30万千米。这种难以想象的瞬间,恰似闪电刻破夜空,转瞬即逝。

光脉冲是光源按着一定时间间隔时断时续发光,而阿秒光脉冲由超级短暂的闪光构成。它是科学家们手中的利器,用以探索瞬息万变的微观世界。阿秒光脉冲的特点是短暂到极致,却足以揭示微观世界的奥秘。

与此同时,阿秒光脉冲还拥有惊人的能量密度和精细的波长控制。这使得科学家们能够轻松地操控和探测微观粒子。而在能量传输方面,阿秒光脉冲的强大瞬间功率更是展现出了其巨大的潜力。它的极短持续时间使得它在瞬间产生极高能量,有望成为未来能源领域的重要选择。

光是电场与磁场振动而形成的电磁波,它的振动频率受到物理极限的约束。正是这种自然规律的限制,光脉冲的最短持续时间无法低于1飞秒,这是20世纪80年代时科学界的普遍共识。要跨越这道时间之樊篱,阿秒光脉冲的追求者们明白,仅靠改良现有技术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开拓全新的技术领域。

每一项新技术皆非凭空而降,它们都是在前人的智慧与努力中孕育的,阿秒光脉冲也不例外,它的诞生基于飞秒光脉冲。飞秒与阿秒,虽只一字之差,却有千倍的时间差。科学家通过精密的计算,大胆推测:我们可以巧妙地利用多个飞秒光脉冲组合,来实现阿秒光脉冲。

这个猜想的关键在于,让飞秒光脉冲与原子相互作用,激发出高次谐波。这是一种能量之波,一种在原始波的一个周期中完成多个完整周期的波。它如同分割飞秒的节奏,分割得越多。越可能产生阿秒光脉冲。

吕利耶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原子与短强激光脉冲的相互作用,这为她的阿秒光脉冲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早在1987年,吕利耶就在法国原子能委员会的实验室里,用一束红外激光穿过惰性气体,产生了预期的高次谐波。与以往实验中使用的波长较短的激光相比,红外激光生成的高次谐波更多、更强。

但吕利耶并没有止步于此,她继续在后续的实验中深入探索这种效应。这些实验为阿秒光脉冲的产生铺平了道路。1992年,她在瑞典隆德大学参与安装了欧洲第一批飞秒脉冲钛蓝宝石固态激光系统。11年后,也就是2003年,她带领的团队创造了170阿秒的光脉冲,打破了世界纪录。

在吕利耶开展关于高次谐波的卓越研究之后,其他科学家也开始投身于识别与测试阿秒光脉冲的实验。真正的突破发生在2001年,法国物理学家阿戈斯蒂尼的研究团队成功地研究并制造了一系列连续的光脉冲。他们运用了一种独特的技术,将光脉冲系列中靠后的光脉冲与原始激光脉冲的延迟部分叠加起来,以探索高次谐波的物理特性。这一过程也让他们找到了测量光脉冲持续时间的方法,结果他们探测到了持续时间为250阿秒的光脉冲。

与此同时,奥地利物理学家克劳斯的研究小组正在研究一种可以控制单个阿秒光脉冲的技术,就像一节车厢从火车上脱离并切换到另一条轨道上。他们成功地在阿秒光脉冲系列中分离出单个脉冲,并让其持续了650阿秒。利用这种单体阿秒光脉冲,克劳斯成功地观察到电子从原子中被拉出的过程。这个实验标志着阿秒物理学的诞生。

吕利耶、阿戈斯蒂尼和克劳斯三位科学家的连续突破显示,科学家们不仅能够生成阿秒光脉冲设备,还能够对其进行观测和测量。他们对阿秒光脉冲的研究成果吸引了科学界的大量关注,并在2002年被著名的学术期刊《科学》和《自然》同时评为世界十大科学突破之一。

(摘编自晓阳《用阿秒光脉冲探索微观世界》)

1.下列关于“阿秒光脉冲”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秒光脉冲”属于量子物理学研究范围,其特点是短暂到极致。
B.“阿秒光脉冲”可以为科学家们探索微观物质世界提供帮助。
C.吕利耶利用红外激光生成的高次谐波创造了170阿秒的光脉冲。
D.“阿秒光脉冲”拥有惊人的能量密度,能在瞬间产生极高能量。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中“如同一道闪耀的星光”“开启了量子物理学研究的新篇章”等语句高度肯定了阿秒光脉冲技术的卓越贡献。
B.为了突出阿秒的短暂特点,作者将光在1阿秒内能前进的距离与光在1秒内行走的距离做了比较说明,便于读者理解。
C.阿戈斯蒂尼的研究团队将光脉冲系列中靠后的光脉冲与原始激光脉冲的延迟部分叠加起来,为“阿秒光脉冲技术”带来了关键性突破。
D.材料中把克劳斯研究小组正在研究的技术比作从火车上脱离并切换到另一条轨道上的车厢,用来凸显克劳斯研究小组的卓越贡献。
3.阿秒光脉冲技术的成功有哪些重要因素?请根据材料进行概括。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文化究竟是越来越一体化、趋同化,还是更应该注意保存文化的多元性?

在文化层面,我认为要有主体意识。如果缺乏主体意识,这个民族的灵魂就没有立足点。我们只有确立了自己的文化主体意识,才能够去跟其他的文化交流、对话,才能够去向别人学习和吸收。正因为我们自己的文化主体意识不坚定,或者不明确,所以对外来文化吸收也就非常盲目。进而对文化走向不明确,所谓的主体意识,其实就体现为对传统文化的自尊和自信。

近百年来,我们一方面不停地在批判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又不断削弱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使人们对传统文化越来越不了解。

文化的核心首先体现在价值观念上,西方文化比较重视个体的价值,而中国文化更多地重视群体的价值,强调个人利益及从群体利益。这种差异来源于不同的生命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一直认为天地是一切生命的根源,所谓天地合气。阴阳之气一合,万物就生长,所以天地是生命的根源。而生命是分类的,每一类都有它自己的根源,就是祖先。天地是生之本,祖先是类之本,所以每个个体生命只是价值生命链中的一个环节,只有在整体的生命链中才能体现它的价值。个体生命有生有死,但族类生命是要不断延续的。我们常讲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中国人的这种生命观就是一个非常大的生命观,你做事情一定想到要给后人留有余地,应该给后人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而不是我这一代用完就完了。

文化还体现为思维方式。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里有很多独特的东西,比如说,强调考虑问题要从全局出发,当各个部分集合成一个整体以后,整体里面的每一个部分都是其中的一部分,它跟其他的部分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我们不能够再把它从整体中还原出来;强调我们思考问题、读书、倾听人讲话时,不要停留在语言文字的表面,而是要去体会语言文字所要表达的精神、含义,因为中国人讲文以载道,所以我们要去发现语言文字里面承载的道理;强调在动态中看待问题,而不是静止地看问题等。

中国传统文化以人文思维方式为主,它确实缺少像西方近代理性主义那样的科学思维方式,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但是我们也要明白,实证科学思维模式到了20世纪相对论出现以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物理学中大量使用庄子所谓的混沌理论、模糊逻辑的理论,把中国的阴阳、道家的自然、禅宗的修禅这样的概念都用到现代物理学中去了,科学的研究也已经不再是一个静态的研究,而是把很多动态的研究方式、思考方式关联进去了。

我们现在很多人还留恋科学的、静态的、逻辑的线性思维模式,他们难以明白中国原来那种人文思路。所以说思维方式非常重要,我们现在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要树立起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意识,首先必须改造我们的思维方式,或者说重新了解中国传统的人文方式,

文化还体现为生活样式、衣食住行的方式,以及信仰习俗等。不同文化背景下面的生活样式是不同的。不同的文化拥有不同的信仰以及不同的风俗习惯。生活样式、信仰习俗都是可以看得见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相对来讲则是隐藏在背后的一种文化,这四个方面两两相生。比如说香港比内地洋化得多,但是他们的传统习惯方面又比我们深刻得多,他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变了,但是生活样式和信仰习俗的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得以保留。而在我们内地,文化大革命彻底从生活样式和信仰习俗两个层面铲除了传统的根子,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都会受到影响。所以说,要真正树立起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必须要从这四个层面来做,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把它重新落实到我们的生活样式和信仰习俗里面去。

(摘编自楼宇烈《增强中华文化的主体意识——以仁者自爱说开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我们的传统文化缺乏自尊和自信,将会导致文化主体意识缺乏,文化走向不明确。
B.文化主体意识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的立足点,是与其他的文化交流、对话、学习的基石。
C.我们认为个体生命必须在整体的生命链中才能体现它的价值,这是一种非常大的生命观。
D.要真正树立起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首先要从价值观念、生活样式的坚守方面着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三个方面阐释了文化的具体体现,这三个方面在逻辑上是逐层递进的。
B.文章对文化是应该一体化、趋同化还是多元化虽然没有直接作答,但表现出了明显的倾向性。
C.文章以现代物理学中大量使用中国的理论及概念一事来解释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
D.除了举例论证,文章还使用了对比论证等方法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突出优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要树立文化主体意识,就必须认真审视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并通过教育传承传统文化。
B.不同的生命观使得西方文化比较重视个体的价值,而中国文化更多的是重视群体的价值。
C.我们要抛弃以人文思维方式为主的思维方式,学习西方近代理性主义的科学思维方式。
D.当前,实证科学思维模式已发生了变化,它把很多动态的研究方式、思考方式关联进去了。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然亭记

陆春祥

自然亭是我命名的,在富春庄的西面。富春庄也是我命名的,在自然亭的东面,但它们在高德地图上,你都找不到。我不是玩逻辑诡辩,事实就是这么个事实。别急,听我慢慢说来。

四年前的一个雨天,我去富春山健康城的郑家样村,为书院选址。这个村早就整体搬迁了,留下近五十幢完好的民居,健康城想改造成一个与康养文化有关的艺术村落。我们在村中心的大古樟树下站定,这两棵古樟有三百多年了,粗壮的枝丫在空中肆意横叉,树叶茂密,在树下都不用打伞。我喜欢老树的虬枝乱盖,有它们相伴,觉得安全,它们就如慈祥的世纪老人,会为你遮风挡雨,而事实上,它们就是这么活过来的。

离古樟群五十米左右,有个几幢房子的院子,院中不少杂树,一棵高大的雪松醒目,院前还有一口百来平方米的水塘,那棵造型优美的樟树,枝丫已经伸过半个水塘。塘的南边,一片高大的杜仲林,我也喜欢中药材,一看这杜仲,味甘,性温,不就是替人排忧解难的老中医吗?塘的西边全是农家菜地,田野外的山林,如挺立的战士,一排排站着岗。

望着前方雨中朦胧的大奇山,当下就决定,就选这里吧。大山,农舍,杂树,田野,雨敲屋檐,虫声透窗,马克思对生活的向往,一下子又涌到了我眼前:上午种田,下午钓鱼,晚上看哲学。我看这里有实现这个理想的可能。

书院被我命名为富春庄。那个水塘,也动静很大地改造好了,成了景观池,太湖石层层叠叠,池中有管子可以喷水,夜间能发光生雾,池边居然还建了个木头亭子,亭盖茅草,四面穿风。这亭,必须要有个名字,我脑子里跳出自然两字,自然的本义是自己本来的样子,这里的山水,不就是它们自己嘛。至于两边的对联嘛,简单,将辛弃疾的《西江月》词改造了一下,也十分应景:书院天外七八个星,寨基山前两三点雨。大奇山又叫寨基山,明朝的时候就这样叫了。我倒喜欢寨基山这个名,山高树深,流泉飞瀑,寨门用石头垒叠,有旗帜在风中飘扬,忽地一声哨响,斜刺里就横杀出一队人马来。这场景,想想就好玩。

至此,自然亭虽小,也算有名有联了,作为一个亭子,我觉得对得起它了。

自然亭,自然要去坐坐的,不过,更多的时候,我是坐在书院文学课堂门前的遮阳伞下看亭,富春庄时有好鸟相鸣,卧看《老子》坐看云。

老子的自然,我们自然耳熟能详。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眼中,这是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深层运行规律,一层一层递进而上,最终的道也必须遵循自然。而在此前,老子就认真地和我们打了个比方;再大的狂风也刮不了一个早上,再大的暴雨也下不了一个整天,天地制造的狂风暴雨尚不能持久,何况是人?那就希言自然吧!少言或者不言,是符合自然之道的。谁希言?老子笑笑:就是那些管理者,你们要少发号施令,即便制定号令也要顺其自然。

自然,确实是天地之大道。

东汉班固的《白虎通义》上说:帝喾有天下,号高辛;颛顼有天下,号曰高阳;黄帝有天号曰自然者,独宏大道德也。这个自然,是宏大道德的意思。我在想,如果是黄帝自己取的号,那重点就是借号自然,意在号召天下之人都以此为目标,做一个有大道德的好公民。嗯,在一个人人讲道德的社会中,你谦我让,春风骀荡,着实美妙。

亭前池子中,有数条游弋的金鱼,去年末,我们将家里养的小金鱼放养到了这个池中。那些金鱼长得极快,半年以后,我们就看到了不少如银针一样的小金鱼了。我们放养的金鱼虽没有标记,但我觉得它们一定快活。

最美妙的是,夜幕初临,亭前水池的喷管中,会喷发出层层的薄雾,极细极薄,连续不停,头顶星光灿烂,眼前阵雾翻涌,虽是电声光制造出来的仙境,远看近观,都有一种让人恍如隔世的感觉。

一天早晨,瑞瑞起床后,拿着小绘本,我们一起到自然亭读书,她认不了几个字,但会翻书看图,每次都会读半个小时以上。过了一会,瑞瑞朝我看看,又朝书院那边看看,飞鸟在水池上空横来横去地飞翔,鲜艳的晨光映着书院C、D楼的白墙面,小朋友忽然就感叹了一声:这地方真好啊!我一点也没有编造,她真这么感叹,我忍住笑。

我想,坐亭可以观天,读天下自然书,观天下自然事,写天下自然文。

夏日来了,如果朗月明照,我会端一个粗瓷茶碗,闲坐此亭,此时,墨青的碗中,茶汤中盛满了月光;或者,新月既成,寨基山间微风吹来两三点雨,星星就在夜空中扑闪双眼盯着你,你吹着口哨向他们问候,当然也可以与星星们谈谈心。这样自然的夜空下,你还会在意尘世间的得失吗?

如果自驾,杭新景高速桐庐收费站下,第一个口子左转进大奇山路,再左转行至陆春祥书院停车场,前方五十米的蒿草竹林间,自然亭在等你。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与《醉翁亭记》同是写亭,前者主要表达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后者则表现作者既热爱自然,又沉醉于与民同乐之中。
B.文章在写有个几幢房子的院子时,按照空间顺序对院中、院前、塘南、塘西的景色进行介绍,表现此地景色非常优美。
C.文章开头写在高德地图上找不到自然亭和富春庄,结尾则指明自驾的具体路线,并以“自然亭在等你”作结,首尾呼应,构思巧妙。
D.文章补叙瑞瑞在自然亭“读书”时感叹“这地方真好啊”的事,意在通过天真无邪的小朋友的内心真实感受来衬托自然亭之美好。
2.有人认为画横线的句子写出了作者的自得之情,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3.文章介绍自然亭时,花了不少笔墨写老子和《白虎通义》中对“自然”的理解,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2024-04-16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条道不宽,只能称之为小路。因为通往车站,过往的行人 A 。道旁有一棵柿子树,初秋时节果实累累。行人路过这棵树时,这些橘红的小家伙,时而在他们眼前晃动,时而从他们头顶擦过,竭尽挑逗之能事。然而,路人皆是避让,不为所动。它明明长在热闹的路旁,却像在荒郊野外似的 B

进入深秋,我想象,应该是果子落尽,只剩下枯枝残叶了。不料,竟然还有好些个果子挺立在枯枝上,虽然表皮已起皱,色泽已黯然,但群体效应还是有的。反倒是残叶将尽,零星没几片了。没想到,柿子树的晚景竟是以秃枝和果子来构图的。只能说是我这个生长在城里的人 C 了。然而,我却分明感觉,挂在上面的果子因为没有了枝叶的烘托,愈发突出了它的凋零。就好比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是呀,果实是收获的象征,而收获的景象是需要团队的,繁枝和茂叶是果实的团队,一旦离开了它们,即使有果也不了。①这么想来,人又何尝不像一枚果实?②即便是享受孤独的诗人也会与月亮和影子组团。③可见,一个拥有亲情友情的人,心底是丰润充盈的。否则,④纵然表象光鲜,内心亦难免孤独。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作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这些橘红的“小家伙”
B.竭尽“挑逗”之能事
C.柿子树的“晚景”竟是以秃枝和果子来构图的
D.愈发突出了它的“凋零”
3.“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两句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2024-04-16更新 | 13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正所谓:一日三餐,人间烟火。活着就需要食物来滋养,以往我们食物主要来源于自然界可以直接或者间接食用的自然资源,比如谷薯、蔬果、肉蛋奶和菌藻等。几千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饮食,你可有想过在未来某一天,我们的食物可能是被造出来的吗?

人造食品又叫仿生模拟食品,顾名思义,就是用科学手段把原料制作成类似天然食品口味的新型食品。

人造食品并不是假冒伪劣食品。提起人造,不少人会联想到少数不法分子利用技术手段制造的伪劣食品,比如此前报道过的用塑料制作的大米和紫菜。人造食品与传统食品一样具有可食用性和营养价值,区别就在于获取的途径不同而已。所以,人造食品的安全性是完全可以保证的。

人造食品的制造是仿生学原理和现代科技的结合。首先,需要确定需模拟食品的外形和结构,尤其要考虑到食品的用途、口感、色彩等多个方面因素。其次,根据需求准备相应的原材料,如植物纤维、糖类等,并进行筛选和处理。再则,采用相应的技术手段制造食物,例如3D打印技术和微生物发酵等。不同的食品制造的方法略有不同。

以人造肉为例,可分为两种,其中一种人造肉又称植物蛋白肉,主要靠大豆蛋白制成,富含大量的蛋白质和少量的脂肪。而另一种是利用动物干细胞制造出的细胞培养肉,用这种技术获取的肉类更受关注。

2012年,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的科学家马克·波斯特博士,终于在全球首次成功培育出了细胞培养肉。他首先在活着的动物身上提取一小块肉,然后将他拿到的肌肉组织进行过滤,把它分离成肌肉细胞和脂肪细胞,再把需要的肌肉细胞放置在培养皿中,加入血清进行培养。

血清会给肌肉细胞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如氨基酸、维他命、碳水化合物等,给细胞营造出仍存在于活体组织身上的感觉。细胞利用培养液中的各种营养成分进行自我复制与增殖,细胞增多后,会形成带状,就像自然的肌肉细胞在活体组织中形成纤维,最终的组织就如同处理过的无骨肉一样,最终就获得了我们想要的细胞培养肉。

与人造肉不同,人造牛奶使用的是3D打印技术。首先将奶牛的DNA序列打印出来,然后插入酵母菌的DNA序列中。再通过酵母菌的发酵获得了酪蛋白、乳蛋白和乳球蛋白。然后再将这些蛋白质与植物营养物质及脂肪进行混合,最终获取与牛奶相近的液态食品。合成的牛奶与普通牛奶营养价值相差不大,但保质期比普通牛奶明显要长许多。

人造食品增加了食品获取途径,缩短了生产周期,有更广的应用前景。受地理、季节、气候等条件限制,传统食品获取存在一定限制性。比如,即便再高产的水稻,也要受气象条件和病虫害的影响,产量也无法做到稳定。人造大米则不同,利用食用菌对粗粮进行发酵加工,可以不分春夏秋冬,也不用在乎雨雪冰雹,只需34个月就可以获取人造的大米。

人造食品可以对食物营养成分进行改良,提升食物的营养价值。无论是人造牛奶、人造肉还是人造大米,它们的出发点都是基于传统食品的营养成分组成和味道,采用合成生物学等手段进行复制与模仿。不但绝大部分营养成分与传统食物一致,而且可以根据人类的需要进行适当的变更。

人造食品和传统食品都将是我们餐桌的主要营养来源。即便人造食品的营养成分与传统食物差异较小,同时也有望在未来进行低成本和批量化生产,但在风味以及人们长久以来形成的饮食文化方面仍无法取代传统食品。

食物中成分和功能的认定需要时间和过程。随着现代食品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对食品中的主要营养成分的种类和含量都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但是对食品中某些成分及其功能尚未完全深入研究。例如,以往我们认为膳食纤维是人类无法吸收和利用的垃圾,但随着对肠道微生物重要性的认知,膳食纤维其重要性也逐渐清晰,乃至于被归结为第七大营养素。

以人造牛奶为例,很多人认为牛奶中87%是水,剩下的就是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和维生素等物质。实际上除了基本营养物以外,还有很多含量极低但有生物功效的活性物质,如具有生物活性的β-乳球蛋白、α-乳球蛋白、乳铁蛋白、免疫球蛋白等等。目前,我们的科学研究尚未完全搞清楚牛奶中到底有多少种生物活性物质,都起着什么样的作用。从这个层面而言,人造奶只能做到对牛奶的简单模仿,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替代和超越。

传统食品在人类的饮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会被人造食品完全取代。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需要在传统食品和人造食品之间找到平衡点,既保留了传统的文化元素,又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健康选项。无论人造食品未来的发展如何,都是必然的趋势。我们在抱有乐观态度的同时,还是需要保持审慎。

(摘编自张宇《太空旅行吃什么?人造食品或成未来主流》)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谷薯、蔬果、肉蛋奶和菌藻等都是自然界的天然食品,可以被直接食用以满足人类的生存需求。
B.人造食品是一种与天然食品并无差别的新型食品,是仿生学原理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的产物。
C.利用动物干细胞制造出的细胞培养肉因更接近天然肉类而比靠大豆蛋白制成的植物蛋白肉受欢迎。
D.食品中以前被认为是人类无法吸收和利用的某些成分,随着研究的深入,其功能可能会被重新定义。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由人们所熟知并习惯了的饮食情况切入,用一个问句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兴趣。
B.文章列举人造肉和人造牛奶的例子,说明不同的人造食品采用的相应技术手段也略有不同。
C.文章讲述马克·波斯特成功培育出细胞培养肉的过程,增强了科普说明文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D.凭借目前的食品分析技术尚不能完全认识传统食品中的成分及其功能,相关研究还有待深入。
3.相比传统食品,人造食品具有哪些优势和不足?我们应该秉持怎样的态度对待人造食品?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说明。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热带洋面上,,我们将它们称为台风的胚胎,因为台风都是由这种弱小的热带涡旋发展起来的。在洋面上大量出现的热带涡旋中,大约只有10%能够发展成台风。一般来说,一个台风的生成,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首先,要有足够广阔的热带洋面,以提供充足的水汽;其次,。因为,①当海水表面温度高于26.5℃以上时,大量的海水会被蒸发到空中,在空中形成一个热带低压中心。②热空气越升越高,遇冷凝结的过程中会持续放热。③于是,低压中心也就越来越热,气压相对周围而言越来越低。④四面八方的冷空气涌向中央,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气团中间慢慢形成一个洞,这就是台风眼。不过,这些都只是台风产生的必要条件,具备这些条件,、台风生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我们至今尚未彻底弄明白。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红树

吴融

一声南雁已先红,神女霜飞叶叶同。

自是孤根非暖地,莫惊他木耐秋风。

暖烟散去阴全薄,明月临来影半空。

长忆洞庭千万树,照山横浦夕阳中。

[注]①红树,枫树。②吴融,晚唐诗人,浙江山阴(今绍兴)人,薄宦京华,写此诗时,已年逾五十,体弱多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写在大雁南飞的哀鸣声中,枫树的叶子已先于其他树而变红。
B.“孤根”二字写出了枫树在北方的艰难处境,点出了其“先红”的原因。
C.“莫惊他木耐秋风”一句运用拟人手法,“莫惊”写出了诗人的淡定从容。
D.“阴全薄”“影半空”形象地描绘出了枫树兀然独立、枝干光秃的情状。
2.尾联由实入虚,移情于物,请结合诗句对此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主体性凸显出一个民族对其自身文化的自觉意识和自信程度。历史证明,没有文化主体性,不仅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会迷失方向,沦为强势文明的附庸,个体亦会陷入身份认同的迷茫,成为无根的浮萍。因此,文化主体性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一个重大命题,对于我们自觉地肩负起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历史重任,具有基础性和前提性的意义。

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植根于对自身文化传统和价值的自觉自信。作为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彰显出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作为主旋律。构成多元一体的文化主体性的历史存在场域,形成了区别于其他文明的独特禀赋和突出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根脉,经过长期历史积淀孕育而成的中华文化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成为支撑我们国家和民族蓬勃向上、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仁者爱人、贵和持中、刚柔相济、和而不同的多重文化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思想源泉,塑造了国民的精神气质和文化风貌,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对中华文化生命体起到了重要的凝聚和引领作用。

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形塑于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和现实语境。19世纪40年代,中国国门在列强的坚船利炮下被迫打开,在多元文化的交锋中,许多仁人志士第一次睁眼看世界、重新审视千百年来的文化传统,探寻化解古今中西之争的文化方案。文化主体是一种对象性的存在,没有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和对话,就难以达成真正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当今人类已经进入普遍交往的经济全球化时代,共时性的社会结构已然形成,各种文化形态由封闭隔绝的离散时空转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同步时空。随着中国大踏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中华民族以独立的文化主体姿态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这就需要我们摒弃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中心主义范式,在与他者文化的交流交往中取长补短、携手共进。

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生成一面向未来的创新动力和超越意识。《诗经》言: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大学)开篇阐述了新民思想,又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说。正是这种流淌于民族血液中的创新性文化基因,使得中华文明随时代大潮而动,将外部挑战转化为发展机遇,通过不断的自我更新焕发生机与活力,从容自信地走向未来。纵观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探索历史,马克思主义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因子,点燃了人类前行的思想火炬,推动着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文化主体性的现代生成。中国4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历程不仅为唤醒文化的主体自觉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更激发起整个民族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的意识。

总之,构建和培育民族文化主体性,既要尊重历史传统,保持文化定力,又要葆有时代关切,拓展世界眼光,在融汇古今中西的基础上实现综合创新,发展出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

(摘编自邹广文《文化主体性的哲学审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主体性对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意义重大,需要我们将尊重历史传统和实现综合创新紧密结合。
B.中华文明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巨大,其主旋律影响了我国文化主体性历史存在场域的多元一体的特征。
C.保持与别的文化交流交往,取长补短,实现共赢,有助于中华民族作为独立的文化主体立于世界之林。
D.中华民族的创新性文化基因源于《诗经》《大学》,它推动着中华文明抓住发展机遇,自我更新,一路从容走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先论述文化主体性的一般作用,然后引出其对当代中国的作用,为下文张本。
B.主体部分从三个方面阐明了哲学审视下的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特征,思路清晰。
C.文章运用了对比论证,阐释了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与创新动力、超越意识的关系。
D.末段收束全文,在前文论证的基础上,明确了构建和培育民族文化主体性的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丧失了文化主体性,一定是该国家和民族没有发展方向,民众无法认同自己的身份。
B.中华文化精神具有多重性且意义重大,它是中华民族的内在思想源泉,凝聚和引领了中华文化生命体。
C.真正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形成必须有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和碰撞,我国第一次文化交锋始于鸦片战争时期。
D.中国4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历程激发了整个民族的创新精神,是因为它奠定了唤醒文化主体自觉的物质基础。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