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1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重建孟渎河闸记

杨荣(明)

君子之立政,有可以益国而利民者,知无不为,为之有力,虽疲民力而民忘其劳,耗其财而民不自恤。苟或役于非所当务,则谤怨随之。其能留声当时,为利后世者几希。孔子曰:择可劳而之,又谁怨?孟子曰: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其信然矣乎。工部侍郎庐陵周君忱,奉命巡抚苏常诸郡。常之武进,有孟渎河闸,以通东南漕运及商贩之舟,且溉傍近田数千顷。岁久闸坏,公私病焉。常守莫君愚,图改作之,以役费繁重,弗敢专,谋于周君,议以克合。遂发往岁节省税赋浮费,以市财僦工砻石姑苏洞庭山,而舟致之。郡民皆欢忻趋事,作于旧址之南丈余……闸废民失其利,今得周莫二君子,协谋而更置之,二君子之惠足以继简而流于无穷,是可尚也。

材料二:

常州府重建黄田闸记

王直(明)

水之有闸所以时启闭谨蓄泄通舟楫之去来资田畴之灌溉其为利大矣。然唯仁民爱物之君子,斯能其利而利之,不然则怠惰纵弛,苟目前之安,忽经久之利,其为民病岂小哉?予于黄田闸之重建而知其用心之厚也。常州江阴城北黄田港,引江潮贯城中,而出于南门,凡二十里,会夏港之蔡泾以达于运河,实舟楫走集之地,附郭良田数千顷皆赖其灌溉,港因潮之消长为浅深,长则溢,消则涸,溢则舟通而足以溉田,涸则田不得受利舟胶且败者有矣。唐长庆中,李德裕观察浙西,始建闸于城北。潮长即启以行舟,消即闭以蓄水,人赖其利。历岁滋久,缮治不继,日颓毁。自洪武丙子以来,人失利也久矣。前之郡县者数十人,莫有少概于心者。宣德中,工部郎中桂林莫侯愚,被简拔来为郡,上赐玺书,兴利除害,侯询知其事,叹曰:此亦利害之大者也,今田利漕舟皆赖此,其可后乎?然以始至,不暇为,久之,政通民和,即具奏其事……经始于正统元年八月,而以其年十月成,自是岁获大穰,舟行无害,耕夫楫徒商人估客鼓舞而赞诵焉。郡中父老皆大喜曰:兹闸之建,吾郡襟抱严固,风气完复,吾民永有利哉!

[注释]①简:指的是最早修建此河闸的太守孟简。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择可劳而                 劳:使……劳作
B.有孟渎河闸                 故:因此
C.日颓毁                       就:接近
D.兴利除害                    俾:使、让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有可以益国而利民者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B.斯能其利而利之                                     蒙故业,遗策
C.消                                                     耻师焉
D.涸则田不得受利舟胶且败者有矣             有是四端自谓不能者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水之有闸\所以时启\闭谨蓄泄\通舟楫之去来\资田畴之灌溉\其为利大矣
B.水之有闸所\以时启闭\谨蓄泄通\舟楫之去来\资田畴之灌溉\其为利大矣
C.水之有闸\所以时启闭谨\蓄泄通舟楫\之去来资田畴\之灌溉其为利\大矣
D.水之有闸\所以时启闭\谨蓄泄\通舟楫之去来\资田畴之灌溉\其为利大矣
4.下列文化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     
A.孟子所说的“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体现了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B.江阴,地名,根据我国古代相对山水位置来命名的规律可以推断这座城市的南边应该有一条大江。
C.《白氏长庆集》《杜工部集》《韩昌黎文集》《六一词》几个诗词文集的命名分别是以皇帝年号、官职、郡望和自号来命名的。
D.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治置。后世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荣文中,孟渎河闸的修建无论是出发点还是具体操作过程,都能得到百姓的真心拥护,算得上是古代的惠民工程。
B.黄田闸始建于唐朝,在明朝时彻底废弛,这里面既有历经漫长的岁月这一客观原因,也有许多官员对此事并未上心的人为主观因素。
C.王直文中,莫愚被皇帝派到常州重建黄田闸,仅就此事而言,这一对君臣可称是“圣主贤臣”了。
D.莫愚在就任常州太守期间,先后重建两处之前的河闸,不仅反映出他熟悉水利民生,还体现了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品格。
6.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或役于非所当务,则谤怨随之。其能留声当时,为利后世者几希。
(2)此亦利害之大者也,今田利漕舟皆赖此,其可后乎?
7.两篇文章中都将修建水闸这件事归为君子之行,请分析两个工程中体现出的相同的君子执政理念。
2024-04-26更新 | 23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河东区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相国何病,上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对曰:“知臣莫如主。”帝曰:“曹参何如?”曰:“帝得矣!”参闻何薨,告舍人:“趣治行!”居无何,使者果召参……

参代何为相举事,无所变更。一遵何约束择吏木讷重厚长者召为丞相史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宾客见参不事事,皆欲有言,参辄饮以醇酒,莫得开。……参子窑为中大夫,帝怪参不治事,使窑私问之,参怒,笞窋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帝参曰:“乃者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臣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以陛下言是也。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勿失,不亦可乎!”帝曰:“善。”

——清·吴乘权《纲鉴易知录》(有删节)

材料二:

读汉史者多曰:曹参守萧何之规,日醉以酒。民歌之曰:萧何为法,顜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谧。其为汉之二贤相也至矣哉。

论曰:非也。暑牛之渴也,竖子饮之渟淖之污,牛渴已久,得渟淖之污,宁顾清泠之水乎?设使竖子牵之于清泠之水,则涤乎肠中之泥也。牛然后知渟淖之污,不可终日而饮之。百姓罹秦之渴已久矣。萧何曰:吾所以法律,是权天下之草创也。若不止此,将致君为成康之君,使民为成康之民。是牵民于清泠水也。曹参日荒于酒,惠帝讯焉。参于惠帝曰:高帝创之,陛下承之,萧何造之,臣参遵之。陛下垂拱,臣等守职。惠帝以为是也,民又歌之也。呜呼!汉之民汉之污,愈于秦之渴,不知牵于清泠之水,涤乎肠中之泥也。

萧何之传曹参也,若木工能构材而未果覆,而终者必待善覆者成焉。何既构矣,谓参为覆者。参守其构而不能覆,徒欺君曰:陛下不如高帝,臣参不如萧何……吾汉史以萧何为善求继,以曹参为堪其后,故为之论。

——唐·程晏《萧何求继论》(有删节)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参辄饮以醇酒,莫得开                  同“脱”,解除,免除
B.至朝时,帝参曰                                      责备
C.参于惠帝曰                                                    欺骗
D.吾汉史以萧何为善求继                  认为……有弊病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帝得                                 句读不知
B.遵勿失                                 我非爱其财易之以羊也
C.吾所以法律                    王使屈平
D.汉之民汉之污             然后六合为家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一遵何约束择吏/木讷重厚长者/召为丞相/史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
B.一遵何约束/择吏木讷重厚长者/召为丞相史/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
C.一遵何约束/择吏木讷/重厚长者/召为丞相史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
D.一遵何约束择吏/木讷重厚长者/召为丞相史/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
4.下列选项中,都能反映出曹参清静无为思想的一组是(       
①参闻何薨,告舍人:“趣治行!”②参辄饮以醇酒,莫得开说。
③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④曹参守萧何之规,日醉以酒
⑤载其清净,民以宁谧                    ⑥将致君为成康之君,使民为成康之民
A.②④⑥B.①③⑥C.①④⑤D.③④⑤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参接任相国后,清静无为,赢得了百姓的赞誉,没有辜负君王对它的信赖和萧何对他的极力举荐。
B.面对君王的疑虑试探,曹参先是责罚了自己的儿子,后又在皇帝询问的时候直言不讳,打消了皇帝的疑虑。
C.程晏认为,曹参的法其实是利用了百姓的急切心理,并没有真正做到在其位谋其政,而萧何在寻找继任者这个问题上也算不上有眼光。
D.《萧何求继论》观点鲜明,作者面对历史上著名的人物,敢于大胆批驳,不落窠臼,眼光见识自有独到之处。
6.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参怒,笞窋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
(2)暑牛之渴也,竖子饮之渟淖之污,牛渴已久,得渟淖之污,宁顾清泠之水乎?
7.材料一中,曹参为自己的不治事所找的理由是什么?请结合原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材料二作者又是如何通过设喻反驳了他的这种说法。
2024-04-02更新 | 22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河东区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青瓦流年

刘景明

南的青瓦非同寻常,古朴素雅,沉稳宁静。聚集的房屋楼宇、散落的茶亭寺庙,哪里少得了它的形影踪迹?

⑵最初,我从甲骨文字形中,窥测到瓦的久远存在。它点缀了西周少许屋脊,普盖东周春秋的栋梁。瓦与砖并驱于秦汉,合成了“秦砖汉瓦”。可见,烧瓦技术,比我想象的速度来得快。早在公元前640年,它起始北方,波及南方继而兴盛,甚至传播到国外,欧亚洋瓦房就融入中国遗风,世代相传,日新月异。

⑶赣南的瓦共泥一色,流行青灰色彩的瓦片,俗称“青瓦”。瓦匠,在古时中原迁徙过来的祖辈当中,编入手艺一族,被叫成“玩泥巴巴”的做瓦佬。

⑷老家的村子,遍布黏土洼地。做瓦佬选定坡地,刨开表层沙泥石土,精取纯净的黄泥巴,铲进粪箕,装上独轮车,倒入瓦坊的蓄泥池。泥土堆满半亩大的池子,引进渠水浸泡。两个昼夜后,池中浮现的球泡沉破,做瓦佬便将水牛灌饱米糠盐水、喂够青草,然后,罩上它的眼睛,拿根鞭条牵它进池。做瓦佬前行,水牛牯随后,如耕耘稻田般循环踩泥翻泥,推石磨一样转来转去。做瓦佬赤膊露肌,汗珠落雨样密集;水牛牯鼻呼粗气,摇尾拍臀,持续干到“八道犁九遍耙”为止

⑸做瓦佬把一团团稠软熟泥兜到瓦坊一角,堆成一条弧形泥胚子,用弓形的竹片拉根铁线把它切成四个等份。接着,便换成削笔刀模样的木块钢丝刀向泥胚平拉,割出一片三分厚的薄泥,双手像揭纸张那样托起来。圆桶模型台边,做瓦佬将这块泥片包紧在圆桶外壁的贴布上,拿着木梳状划片,围绕转轴旋转一圈,在外壁划出四条凹界,旋即提去晾晒地放置。等它风干掀开贴布,自然裂成四片瓦。这期间,有四个圆桶和贴布轮流替换,褪下来的浸入木盆里,保持润滑不滞泥胚。这些情形类似于如今的手机、电脑屏幕贴保护膜。

⑹瓦窑酷似平卧的客家围屋,窑内容纳三四栋房屋的用瓦量。一座瓦窑,里头不闷气,不暗火,不出“生瓦”,是要有绝活的,它跟剥竹笋恰好相反。做瓦佬先在窑底垫平一层火砖,请几个帮手外挑担内传送,自己窑内掌控把关。找个中心点起堆,砌成半圆形,上下层瓦背靠背垂直,沿吊绳横排竖列。每圈隔开两片瓦宽的隙,再朝外围一层层、一圈圈积砌,然后借助靠窑壁的梯子,堆到两个人的高度。窑膛内的瓦胚造型,好像螺。

⑺烧窑用劈开的干柴,开始不封闭窑门,烧一阵细火预热,烘烤几个时辰,去除湿气,均衡温度。等闻到股股焦炭味时,就塞严窑门,只留一道洞口,不断地将一根根木柴丢进去,熊熊烈火嗡嗡作响,窑顶浓烟如火箭发射喷向云天。烧完十立方米的柴火,封住洞口,四周放水冷却三日开窑。新出窑的瓦片,青里透灰,色泽亮堂。轻轻一敲,如古银元发出清脆的“当当”声,让人垂涎。

⑻我的一位堂叔,做了大半辈子瓦,深这门手艺的诀窍。堂叔家里人丁多家道寒,他年少时跟表兄学成瓦艺,租赁了一块集体山地挖窑。秋冬季节,晴多雨少,风吹地,堂叔集中在这个时节动工生产。遇突来的骤雨,那些来不及盖塑料薄膜而被毁在篷外的瓦胚,只得重新拉回泥池。烧窑的木柴,是平时雇工推大板车砍回来。儿时的我同几个小伙伴,有个周末帮堂叔进山砍柴,闯进封山育林区,被护林员逮住了,堂叔费尽口舌赔礼说情,才把锁在茅屋里的我们“解救”出来。

⑼烧瓦点火前夕,有个仪式称作“打瓦祭”。堂叔从灶前点亮油灯火,一路护送到窑前,烧着松毛引燃干柴。之后,朝窑前正门宰杀一只狗崽,狗血滴入泥土,祈祷烧瓦吉利,不出红颜色的“次瓦”。

⑽堂叔在村民中享有的威望,在众多门类的手艺人中排得上号。盖新房子的最后一槽收尾瓦,主人要请堂叔亲自交叠铺设,寓意堂叔的技艺源远流长,新房的隔音隔热,防雨防漏效果千秋如故。办“下水”宴时,堂叔被邀到首席桌上坐,带头喝下第一杯敬酒,即兴拉开“华厦落成”的庆贺序幕。

⑾我年幼时常去瓦窑坊玩耍,捡拾零散的残瓦当锅灶,摘些树叶、野菜之类的东西,玩起“炒小菜”的儿童游戏。有次偷偷动了真,用砖头架起瓦片,搭成灶台样,烧火烤红薯,一阵风吹得火苗四溅,把旁边一堆喂牛的稻草烧了个精光。那一回,我被奶奶一顿鞭条抽打。

⑿不知何时起,我看见村前屋后耸立的松、杉、樟、榕等树种跟前,繁星般插上了裹紧红布条的瓦片。放置了红布瓦片的树,统称“社官”树,没人敢去砍树移瓦。每年大年初二,村民们端斋饭、放鞭炮膜拜“社官”,然后增添新瓦新布,以求“十年树木”长存,风调雨顺常驻。多少年来,古树星罗棋布浓阴匝地,与青灰瓦片交相辉映。

⒀我乡下的老屋,早已不居住了,那些祖上用过的磙子、砻磨、风车和衣、斗笠等农具,静静地摆满各个角落。前些年,堂叔家拆土屋建楼房,他把曾经相依为命的整套做瓦工具,统统收拾过来存放,还挑了一箩陈年旧瓦。他说,衣服穿破洞了,可以缝块补丁;老屋漏雨,再找瓦添上可难了。上次,一位年逾八旬,半个世纪前移居陕西的至亲爷爷,携子孙三代回老家祭祖,沿村子四周转了一大圈,努力唤醒消逝的记忆。面对已变成花木观赏园的瓦窑旧址,他讲起最早发掘的瓦窑遗址,如陕西的岐山和凤翔秦雍城均有完好遗存。因此,他提议这里也立块碑石,记载瓦窑的流年事。家族的后生们围在老人身边拍照合影,定格了意味深长的瞬间。

⒁若干年以后,倘或聊起瓦的话题,我想村里人照样会津津乐道。

1.下列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南(ɡàn)               水牛(ɡǔ)          (dūn)
B.瓦(pēi)               样(mó)             螺(tuó)
C.隙(jiān)             (ān)             烤(wēi)
D.风吹地(jìn)        衣(suō)            流年事(yì)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开篇点明赣南青瓦的特点:古朴素雅,沉稳宁静。运用设问的修辞突出青瓦在赣南建筑中随处可见,有非同寻常的重要地位。
B.第⑶段介绍青瓦俗称的由来,由物及人,引出“做瓦佬”,为下文细致描绘青瓦制作工艺做铺垫。
C.本文语言朴实,运用方言,亲切自然。第⑸段选用读者熟知的事物类比,将陌生的制作工艺生动细致地描绘出来。
D.文中描写烧瓦点火前举行“打瓦祭”仪式,大年初二村民放鞭炮膜拜“社官”树,对这些封建迷信活动作者并不赞同。
E.文章深婉地叙述了赣南青瓦兴衰历程,文势起伏、文采摇曳,让人追怀相随的同时,又渗透了时代气息与文化价值。
3.读到文中划线句子,你是否也有一种画面感?请从赏析的角度说说画面感由何而来。
4.请简要概括青瓦制作过程,并探究作者为什么花大量笔墨细致描绘青瓦制作工艺?
5.纵观全文,作者通过记写青瓦抒发了哪些情感?
2023-03-28更新 | 26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届天津市河东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雪拥蓝关马不前

钱红莉

1)我家主卧、书房之间一长溜白墙上,任何装饰画都无,只挂一张巨大的中国地图。每当心事莽莽,打开射灯,伫立地图前仔细端详,仿佛化身行旅之人孤身在外,颇有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的孤寒。那感觉异常奇妙,如同深夜,失眠的我忽然想吃一钵腌笃鲜而不能,那么,便在心里默默过一遍:冬笋三四枚,剥去外衣,露出象牙白肉身,没有火腿,以咸肋排替代之,再来新鲜五花半斤,一股脑儿焯水、切块,放入黑罐中,咕噜咕噜……那一刻,如若闻着了食物的香气。

2)祖国偌大版图,许许多多地方,未曾涉足。

3)以往,对岑参的边塞诗颇为无感。近年,不知怎么了,渐被他诗中的独特气息打动,尤其读到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对祖国西部的广大浩瀚,有了非一般认识——无边无际的雪地寒天之中,无论晨昏熹晚,总是站着一个满腹诗情的人,仿佛漆黑的舞台为他追了一道光……正当军中饮酒送客时,胡琴、琵琶、羌笛的余韵,一直萦绕。接着一个蒙太奇,镜头切至诗人送客,至关隘处,所有的路覆于大雪之下,何等苍茫寥落之境——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4)漫天大雪中,唯他一人耳。何其孤单的诗,比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还要孤绝。这种孤独,是荒无人烟之中的孤胆,也是空旷无声的寂寞,每一个字,皆可拧出水来,遍布雪意。

5)我忽然懂得了岑参的羁旅之伤。边陲诗的内涵,因其孤独而更加深厚,总在意想不到之处,与人慰藉。于是,对诗中的边地充满了无限神往。

6)那么,我一定要去凉州。

7)还是岑参。工于七律的他,有一首《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8)这首诗,既伤感,又浪漫。月色下的凉州古城墙绵延一片,高耸的城楼连接着无尽的垛口,倒映一弯新月。亘古的静谧下,男人们在屋里斗酒大笑,而琵琶声声,肝肠欲断,羁旅之人忽然在心里一个踉跄,似被什么给绊了一下,想起家来,也是想着故人了。楼前秋草贫贱相看老,这思绪令人颓然,月色仿佛也被这伤感一点点地啃噬掉,感觉更加寒凉。

9年轻时的生命过于单薄,本能地向往繁华靡丽之地,一心只想往江浙、云南走。中年以后的生命,有了荆棘、荒凉以及积淀,才配得上去往辽阔荒寒之地。

10)有一个心愿,待疫情结束,我一定要走一趟甘州、肃州,寻着《凉州词》中的风光走一趟,定西、嘉峪关、玉门关,这一带都是要经过的,不住城市中的酒店,要去最僻野的乡下,借宿于老乡家,但凡能有一碗苞米粥一碟小咸菜,便已满足,我会像杜甫那样记录一切——山川风光人事浮沉,逐一来到目前,无须布局架构,笔下便汩汩如泉了。

11)有一夜,读韩愈,又见《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满纸悲怆,仿佛触到了一个人冰冷的骨头: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2)韩愈自长安被贬潮州,何其遥远的路途,走着走着,到了蓝田,一场弥天大雪,阻断了马的脚步。家人尚未跟上来,只有侄孙韩湘陪着他。人生叵测,还有比这更难堪凄凉的吗?

13蓝田这个名字,一直在唐诗里熠熠生辉,王维、李商隐二位,也曾与此地有过交集。辋川也在蓝田附近起伏着,王维让它玉一样泛光;到了晚唐,李商隐擅写的无题诗中,蓝田一直温情脉脉着,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14)看似无奇的山水,因为古诗的烛照,从而不凡起来。

15)王之涣的《凉州词》里,连春风也吹不到的玉门关,何其远矣,但,当下的我自庐州飞兰州,再租车自驾,五六小时便也到了。时空被缩短又缩短,但,古诗的意义依旧是绵长的。它并非一步跨到,而要用一颗心去体会。

16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你若不去往浩瀚如银河的沙漠,无以体味这句诗的意境——纸上得来终觉浅。

17)站在地图前,我幻想着,一个绸缎般的深秋,我先飞去了西安,再乘高铁,一路向西,甘州、肃州,复遥遥北上,到瓜州、玉门关……秋天转瞬即逝,初冬天山飞雪之际,折返南下,进入陕西境内,过华山,抵达终南山,便找到了闪闪发光的蓝田,是韩愈的蓝田,也是王维的蓝田,更是李商隐的蓝田。

18)雪下一夜,终于到了韩愈的云横秦岭

《光明日报》(2022012115版)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以想吃一钵腌笃鲜而不能,只得心中默念聊以慰藉,与伫立地图前假想化身行旅之人孤身在外形成对比。
B.文章第(3)段例举岑参的边塞诗,描绘出天寒地冻、广大浩瀚的西部景象,营造了苍茫寥落的意境。
C.文章第(4)段选用“孤单”“孤绝”“孤独”“孤胆”等词语,准确形象地表现岑诗中每个字都遍布雪意。
D.作者计划疫情后走一趟玉门关,要住最僻野的乡下、吃农家饭,说明作者是个朴素、俭省之人。
E.文章第(2)、(6)、(14)(18)段,短句独立成段,使得文章的节奏张弛有度。
2.本文引用了大量诗句,请举例说说作者引用诗句的作用是什么?
3.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4.文章最后两段细致描绘我站在地图前的幻想有什么作用?
5.文章写到“看似无奇的山水,因古诗的烛照,从而不凡起来。”疫情结束后,如果可以在祖国偌大版图中挑选一处古诗烛照的山水胜地,你希望去哪里呢?请说说你心目中的“诗和远方”。(不可选用文中引用的诗文, 不少于80字)
2022-06-04更新 | 26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天津市河东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陈情与感动

罗伟章

(1)我读的第一篇古文,是《陈情表》。

(2)那时候,我还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我二哥念初中,好读书,在乡上买了本《古文观止》。寒假里,大雪盈野,土地被雪盖了,农活也被雪盖了,二哥便拿着书,钻进院坝边新修的空房里,不喊吃饭就不出来,出来时必冻得躬肩缩背,脸色青紫。如此十余天后,书变重了——满本都是红色的批注。腊月三十那天,父亲和兄弟姐妹上邻院看灯去了,我和二哥都不爱热闹,兄弟俩坐在火塘边,他把书取来,挑一篇念给我听。念的是《陈情表》。我听不懂内容,但闻到了旧香。语言的美,是美到嗅觉里的。念了,二哥又背诵,很是自得。当他逐句讲解,自得的心淡了。那是一个没下雪却打着黑霜的冬日。

(3)“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这句话给予我的宽慰,至今想来,还心生颤栗。我五岁多,母亲就去世了。家里的天,是母亲顶着的,父亲也要听母亲的,母亲去世,天就塌了。在对未来的惊恐中,我常躲到屋后的林子里,窥视村里小孩跟在各自的母亲身后,从田间地头走过,一声一声地叫“妈”。为啥他们都有妈,唯独我没有?我的妈是一个土堆,冰冷而臃肿,摸上去是粗糙的颗粒。再摸,还是。找不到答案,疑惑就凝结为痛楚。我认为自己是世上最悲苦的人。然而,李密,《陈情表》的作者,半岁就死了父亲,到四岁,母亲改嫁。死别和生离,小小年纪,他就尝透了。那是我第一次受到关于痛苦的教育。

(4)痛苦不是你一个人的。

(5)当痛苦降临,无力除去,便逃脱,不能逃脱,便忍受——岂止忍受,还要担荷。如此,胸襟就撑出别样天地。后读杜诗:“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那门,那窗,是打开的,打开后就看到万千气象:众生之苦里,蕴含着无限生机。杜诗让我更深地理解了《陈情表》对我的意义。

(6)在我心里,李密始终是个孩子。到他写《陈情表》时,已44岁,可依然是个孩子。这感觉真没有错。李密以孝闻名,《陈情表》以孝动人,“孝”字在甲骨文里就有,是汉字的母字,“老”之下一“子”,“子”紧贴“老”,代表晚辈对老人的扶持。李密对祖母,侍奉汤药,“未曾废离”,是一辈子的孩子。

(7)李密是哪里人,我并不关心。人情相类,普天同理。但如果突然撞到他的家乡去了呢?那便是故人重逢。认识作家,无须相见,读了他的作品,就算认识了。作品是作家的内在星空,读过,就不仅认识,还是熟识。我和李密认识的年头,该和他写《陈情表》时的岁数差不多吧?这是货真价实的老友了。因此,来到川西彭山,得知他是彭山保胜乡人,欢喜心如风拂柳。也不是激动,只是心里一亮。是烛光的那种亮,外面的世界退去,只照见两人和两人的秘密。

(8)彭山县属眉山市,眉山有苏东坡,这奠定了一种美,也奠定了一种温度和好整以暇的气质。东坡的厉害,在于个性强却又通达人情,活得诗性,且能用细节之绚烂抵抗人生之大灾。比较起来,李密就过得太苦了。身苦,心也苦。不过,一国一族,总有些人是要受苦的,他们在贫苦、辛苦和苦厄中,参悟生命,自觉承担,缔造出源头性的文化因子。自汉武帝始,孝由家庭伦理延伸至社会和政治伦理,到李密写《陈情表》时的晋武帝,更是强力推行这种伦理,以孝命名的村社山水,由此遍布国中。当孝成为准则,就成了孝道。孝道是个延展概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从一家,到两家,到三家,到千万家,如此升华为价值观和对共同体的认同。在这方面,李密是作了很大贡献的。

(9)仲秋时节,雨气蒙蒙,而眼前身后,光影婆娑,整个彭山,如起伏的园林,低处大河奔流,高处竹木葱翠。李密故居在保胜乡龙安村,倾斜的坡地上,村道、房子错落有致,干净整洁,左面崖壁,刻满字画,都与李密有关。我并不十分在意这些,只悉心察看当地百姓的脸,都安宁祥和。从他们脸上,我看到两个字:充实。人只有在对他人的同情、理解和关照中,才能内心丰盈,从而迈过自我隔绝和自我枯萎的“现代化陷阱”。由此扩展,家庭伦理便成为家国伦理、万物伦理,人也因此走出小我,成为大写的人。

(10)彭山是个孕育传说的地方,远近闻名的彭祖,活了将近800岁,真假不重要,重要的是对突破局限的表达。传说还是一种想象力,是深具可能性的预言,比如张献忠沉银地,多年来也是传说,但考古将传说变成了历史——曾经的事实:沉银处就在彭山江口镇河段,而今已发掘出5万多件文物。一个生长传说的地方,定有传奇的精神在,这传奇的精神,既是勇猛精进,也是笃定持守。在我看来,李密是彭山最大的传奇。他用真实书写了传奇。在李密的时代,孝已可归为传统文化,他以对传统的尊重和身体力行,以一篇《陈情表》,既感动了晋武帝,也感动了苏东坡,还感动了后世的我以及亿万国人。从文学角度,陈情与感动,是文学的根,《陈情表》根深而叶茂,因此成为千古名篇。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开篇回忆“我”听哥哥念《陈情表》的往事,用“闻到了旧香”,形象生动的表现《陈情表》的语言带给“我”强烈的美的感受。
B.第(3)节中作者说:“至今想来,还心生颤栗。”“颤栗”是作者由李密的悲苦触发了自己自幼丧母的内心痛苦、恐惧的复杂感受。
C.眉山苏东坡与彭山李密,虽都命途多舛,但一个豁达洒脱,活得诗性;一个困厄悲苦,以孝动人。必须有苦难,才能使人参悟生命,自觉承担,缔造出源头性的文化因子。
D.文章第9段对李密家乡彭山的描写,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句式整齐,语言简洁,画面清新质朴。
E.最后一节中引入了彭祖的传说,又引入了张献忠沉银的传说,一虚一实,有力地印证了“彭山是个孕育传说的地方”这个观点,同时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韵味。
2.请赏析文章最后一节中画横线句子。
3.作者说:“李密是哪里人,我并不关心。”但却用了大量笔墨写李密的故乡——川西彭山,为什么?
4.综观全文,说说《陈情表》对“我”有哪些意义?
5.结合你学过的苏轼作品,举例分析你对第(8)节中划波浪线句子的深刻理解。
2021-04-16更新 | 624次组卷 | 6卷引用:2021届天津市河东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拘检,如草木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枯槁矣。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

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

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尔诸教读,务体吾意,永以为训;毋辄因时俗之言,改废其绳墨,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念之念之!

——节选自《传习录》(明·王守仁)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嬉游而拘检                         惮:害怕
B.日枯槁矣                                就:接近
C.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            囹狱:案件
D.改废其绳墨                                绳墨:规矩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先王之教亡                    信而见疑,忠被谤
B.如草木始萌芽                 夫人相与,俯仰一世
C.窥避掩覆遂其嬉游          挟泰山超北海
D.务体吾意                       抑本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
B.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
C.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
D.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
4.在作者看来,当世之人对儿童教育的理解存在很多误区。以下六句编成四组,全都属于当世之人认识误区的一组是(     
①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     ②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
③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        ④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   
⑤鞭挞绳缚,若待拘囚                      ⑥偷薄庸劣,日趋下流
A.①②③B.①③⑤C.②④⑥D.④⑤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针对“古人立教之意”在当世教育中日渐式微的现状,提出了一些有益于儿童教育的具体方法。
B.文章用草木萌芽、生长设喻,强调儿童教育要顺从儿童的本性,多加鼓励,不断增加儿童对学习的兴趣。
C.作者在文章中揭示了当世儿童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其中部分问题与韩愈《师说》中“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所提及的问题极其相似。
D.这是一篇古代论述儿童教育的重要著作,作者批评了“乐嬉游而惮拘检”的心理,提出了当世儿童教育应遵循“蒙以养正”的教育主张。
6.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
(2)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
7.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将古人、当世之人对儿童教育方法上的差异进行了多次对比,请同学们任选一处对比加以简要分析,并概括一下作者通过这组对比想要表达的教育观。
7 . 下列文学常识的搭配,错误的一项是(     
A.《屈原列传》——司马迁——东汉——国别体
B.《苏武传》——班固——汉代——纪传体
C.《包身工》——夏衍——现代——报告文学
D.《荷花淀》——孙犁——现代——小说
2024-02-05更新 | 199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河东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古诗,按要求作答。

嘲守岁者

袁枚(清朝)

有钱尚须散,有岁何必守!不知人世间,此例何时有?

彻夜全家忙,守子直到丑。谁知重门关,依旧岁逃走。

虽烧红烛光,难掩黄鸡口。我道子胡然,别岁如别友;

故人自然佳,新人未必否。任其自去来,只要我长久。

不学傅修期,年年六十九。只学贾浪仙,祭诗且沽酒。

【注释】①傅修期:后汉傅永,字修期。《后汉书傅永传》称其“年八十余为兖州刺史,犹能驰射,盘马奋稍,常讳言老,每自称六十九”。②贾浪仙:唐代诗人贾岛,字阆仙,一作浪仙。传其在除夕取一年所得诗,以酒肉祭之曰:“劳吾精神,以是补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守岁”,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习俗。农历除夕夜,全家通宵不睡,辞旧迎新,正所谓“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本诗中的“守子直到丑”即是体现。
B.诗人劝诫守岁者“我道子胡然,别岁如别友;故人自然佳,新人未必否。”其中的“胡”与“田园将芜胡不归”的“胡”含义相同;其中的“否”为“恶”“不好”之意。
C.“谁知重门关,依旧岁逃走”,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岁月流逝的不可阻挡。“重门”意为“一重一重门户”。
D.时光流逝最易引发诗人们的生命意识,于是除夜便成了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们感时伤怀竞相抒写的对象。袁枚此诗即是如此。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你是否发现这首诗的独特之处?请简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2024-04-02更新 | 221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河东区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金陵怀古

【唐】许浑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桂枝香·金陵怀古

【宋】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①景阳:南朝宫殿名。②松楸:指在墓地上栽种的树木。③洛中:即洛阳,洛阳多山。④繁华竞逐:(六朝的达官贵人)争着过豪华的生活。⑤谩,同“漫”,徒然。
(1)下列对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诗借“玉树后庭花”言隋兵灭陈的史事,直扣“怀古”,王词以“登临送目”领起,视野高远;“故国晚秋”点明地点和季节,为下片怀古作铺垫。
B.许诗结尾发表议论,写今日金陵只有山川地势与六朝相似,暗示世事多变;王词以典作结,责怪商女不知亡国之恨,自己亦陷入对兴亡荣辱的慨叹中。
C.许诗用字精妙,如“拂”字写出石燕掠雨穿云的轻盈姿态;王词用典贴切,如“门外楼头”化用杜牧的“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点出“怀古”之意。
D.许诗首联“王气终”与尾联“豪华尽”前后相应,照应标题;王词上阕为词人登临后所见的眼前之景,色彩丰富、动静相宜,情景交融。
(2)两处画线句写法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2023-01-05更新 | 246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河东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密,字玄邃,本辽东襄平人。尝欲寻包恺,乘一黄牛,被以蒲鞯,仍将《汉书》一帙挂于角上,一手挺牛靷,一手翻卷书读之。尚书令、越国公杨素见于道,从后按辔蹑之,既及,问曰:何处书生,耽学若此?密识越公,下牛再拜,自言姓名。又问所读书,答曰《项羽传》。越公之,与语大悦,谓其子玄感等曰:吾观李密识度,汝等不及。于是玄感倾心结托。

隋左武卫大将军李子雄事被收,系送行在所,于路杀使者,亡投玄感,乃劝玄感速称尊号。玄感问于密,密曰:昔陈胜自欲称王,张耳谏而被外;魏武将求九锡,荀彧止而见疏。今者密若正言,还恐追踪二子;阿谀顺意,又非密之本图。何者?兵起已来,虽复频捷,至于郡县,未有从者。东都守御尚强,天下救兵益至。公当身先士众,早定关中,乃欲急自尊崇,何示人不广也!玄感笑而止。

荥阳太宗杨庆及通守张须陀以兵讨(翟)让,让曾为须陀所败,闻其来,大惧,将远避之。密曰:须陀勇而无谋,兵又骤胜,既骄且狠,可一战而擒之。公但列阵以待,公破之。让不得已,勒兵将战,密分兵千余人于木林间设伏。让与战不利,稍却,密发伏自后掩之,须陀众溃,与让合击,大破之,遂斩须陀阵。大业十三年春,密与让领精兵千人出阳城北,逾方山,自罗口袭兴洛仓,破之。开仓恣人所取,老弱襁负,道路不绝,众至数十万。隋越王侗遣虎贲郎将刘长恭率步骑二万五千讨密,密一战破之,长恭仅以身免。

翟让部将王儒信劝让为大冢宰,总统众务,夺密之权。让兄宽复谓让曰:天子止可自作,安得与人!汝若不能作,我当为之。密闻其言,阴有图让之计。明日,让径至密所,欲为宴乐,密具馔以待之,其所将左右,各分令就食。密引让入坐,以良弓示让,让方引满,密遣壮士自后斩之,并杀其兄宽及王儒信。

高祖遣使迎劳,相望于道,密大喜,谓其徒曰我有众百万,一朝至此,命也。今事败归国,蒙殊遇,当思竭忠以事所奉耳!且山东连城数百知吾至此遣使招之尽当归国比于窦融勋亦不细岂不以一台司见处乎?及至京师,礼数益薄,执政者又来求贿,意甚不平。寻光禄卿,封邢国公。

——节选自《旧唐书·李密传》,有删节


【注释】①李密(582年-619年1月20日),字玄邃,一字法主,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祖籍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南),隋唐时期的群雄之一。②包恺:隋朝东海人,字和乐。大业中,为国子助教。当时《汉书》学者以他和萧该为宗匠,聚徒教授,门人数千。③蒲鞯:垫在牛背上的蒲草垫子。④靷:古代拴在车轴上拉着车前进的皮带。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公                                          奇:对……感到惊奇
B.隋左武卫大将军李子雄事被收        坐:犯……罪
C.蒙殊遇                                          幸:敬辞,表示对方这样做使自己感到幸运
D.寻光禄卿                                      拜:拜见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下牛再拜                 今其智反不能及
B.公破之                    旦日飨士卒,击破沛公军
C.遂斩须陀             王坐堂上
D.夺密之权                 请立太子为王,绝秦望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且山东连城/数百知吾至/此遣使招之尽/当归国/比于窦融勋/亦不细岂/不以一台司见处乎
B.且山东连城数百/知吾至此/遣使招之/尽当归国/比于窦融/勋亦不细/岂不以一台司见处乎
C.且山东连城/数百知吾至此/遣使招之尽/当归国/比于窦融勋/亦不细岂/不以一台司见处乎
D.且山东连城数百/知吾至/此遣使招之/尽当归国/比于实融/勋亦不细/岂不以一台司见处乎
4.下列六句编为四组,均表示李密能征善战的一组是(     
①于路杀使者                      ②与让合击,大破之     ③公当身先士众,早定关中
④自罗口袭兴洛仓,破之     ⑤密遣壮士自后斩之     ⑥密一战破之,长恭仅以身免
A.②④⑥B.①②④C.③⑤⑥D.①⑧⑤
5.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李密对学习孜孜以求,曾经把书籍挂在牛角上,一手牵着缰绳,一手翻书阅览。成语“负薪挂角”的“挂角”典故即出自这里。
B.李密借用张耳劝阻陈胜称王、有或劝阻魏武帝求九锡的典故意在为自己的进谏做铺垫。
C.李密听到翟让与翟宽的对话后便萌发了除掉翟让的想法,借宴饮之机,设下伏兵,杀了翟让、翟宽及王儒信。
D.高祖派出众多使者迎接、慰劳李密,把李密接到京城后,对李密的礼节十分周到,待遇十分优厚,李密深感欣慰。
6.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荥阳太宗杨庆及通守张须陀以兵讨(翟)让,让曾为须陀所败,闻其来,大惧,将远避之。
(2)开仓恣人所取,老弱襁负,道路不绝,众至数十万。
7.历史上对李密的评价褒贬不一。读完这篇文章后,你眼中的李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2022-06-01更新 | 25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天津市河东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