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1 道试题
整本书阅读-简答(多)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一词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逻辑和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社会特征。

“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在家族中, 以己为中心,血缘关系越近,关系网络就越紧密。依中国传统家族文化言,五服之内一般被视为差序格局的里层,五服之外则可伸缩,弹性度较大;外戚中,更是“一表三千里”。从广泛意义上论,地缘、友缘、学缘、业缘等关系有时也纳入差序格局中的关系范畴。如“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亲不亲故乡人, 美不美家乡水”“一辈子同学三辈子亲”等民谚俚语对这种情形作了生动的描摹。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反之就越小。

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体现的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模式。当资源稀缺时,如何分配资源,在没有国家计划和市场调节的情况下往往由个人依据与“己”关系亲疏远近这一标准进行。离“己”愈近,得到的资源可能就愈多。究其实质, 这种资源配置模式的根本目的是使自己利益最大化,保持已有差序格局的稳定性,同时具有强烈的排外性。而在整个社会中,差序格局则成了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与自由流动的结构性壁垒。

(摘编自陈占江《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转型》)

1.下列民俗俚语不能体现“差序格局”所具有的伸缩性这一特点的一项是(     
A.同道相合,同行相顾。B.论旁人斤斤计较,说自己花好稻好。
C.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D.姑舅亲,是嫡亲,打断骨头连着筋。
2.近年来,网络视频直播兴起,成为新兴的经济形式。主播们在直播时,经常称呼直播间的顾客为“家人们”,请结合《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这一章内容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2023-11-10更新 | 319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河东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天是赏菊的好季节,作为中国人,细细想想,果真历朝历代的人们对菊花都有各种赞美。正因为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才让南宋绘画家马远画了《陶渊明采菊图》,上面还出现了菊花和松树的形象。

古代文人对菊花真的是赞誉有加,菊花位列植物四君子(梅、兰、竹、菊)之中便是明证。陶渊明喜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     ),司空图欣赏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的(     ),唐寅感受到的是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的(     ),李清照又用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对比烘托着孤独凄凉,黄巢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写出了菊花满城的(     ),似乎人人心中都有别样的菊花。

现代艺术家们对菊花同样是一往情深。新月派诗人闻一多的现代诗《鼓手与琴师》中写到了不同形态的菊花。有鸡爪菊、绣球菊、江西腊,这些菊花颜色丰富,不但有金的黄、玉的白、春酿的绿、秋山的紫,更有剪秋萝似的小红菊、从鹅绒到古铜色的黄菊、带紫茎的微绿色的真菊,以及枣红色的菊花王。在闻先生饱蘸感情的抒发中,______,他用文字描摹出菊花的无数状态、颜色、样貌,让我们非常赞叹。

1.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典雅安静             淡定从容             豪气干云             离愁别绪
B.淡定从容             典雅安静             离愁别绪             豪气干云
C.典雅安静             淡定从容             离愁别绪             豪气干云
D.淡定从容             典雅安静             豪气干云             离愁别绪
2.在选文中横线处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仅我们对他的思乡爱国有共鸣,更能发现作为画家的他训练有素的眼力
B.我们不仅发现作为画家的他训练有素的眼力,更能对他的思乡爱国有共鸣
C.我们不仅对他的思乡爱国有共鸣,更能发现作为画家的他训练有素的眼力
D.不仅我们发现作为画家的他训练有素的眼力,更能对他的思乡爱国有共鸣
3.下列与“菊”相关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就是他对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真实写照。
B.古人称九月为“菊月”。古人在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李清照的《醉花阴》就是写于重阳节。
C.宋朝时的大儒周敦颐《爱莲说》,“菊,花之隐逸者也。”他赞誉菊花超然、孤傲,使它很自然的成为隐士身份人的象征。
D.在我国有源远流长的养菊、赏菊、品菊、咏菊、画菊的传统,从而形成了一种与菊花相关的文化现象和以菊花为中心的文化体系,这就是中国传统菊花文化。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高低陕北石

刘成章

陕北属于黄土高原,缘此,有些人便以为,陕北被黄土尽覆,没有什么石头。那是天大的误会。黄土只是陕北的肉,陕北哪会没有骨?陕北,是一条刚硬的汉子!

在我国一代代传下的山水画里,莽莽苍苍翳翳垒垒,是不绝的山和山上不绝的石头。米芾曾跪拜石头,那是有缘由的。石头可以说是天下至尊。山岳丘陵,无一不是石头,而地球,也是石头,一块最大的石头。石头载土,载水,载风,载云,载众生,载着一部人类史,沉雄,坚硬,厚实,人在其间伸展性灵。

陕北的石头含着雷电之光,粘着牛羊踩过的黄土,遍布山川,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摔在河谷,有悬崖,有的被树根紧勒。亿万年来,它们总是裸露在西北风中,大雷雨中,烈日的暴晒中。西北风、大雷雨、烈日,网织的深重苦难,教会了它们生存本领,也磨锐了它们的精神。它们陪伴着轩辕手植柏,它们是从莽原上、从古歌里长出的人类的脊梁。

陕北的石头缺乏大理石的精细纹理,但那是一种粗犷霸气的美。它们刀劈斧砍的棱角,那刺破黄土层的棱角,只能用毛辣二字形容;它们原油流贯般的线条,那骨力感、顿挫感、节奏感极强的线条,除了天才画家石鲁,没有人能够描绘出来。那几笔确是不同凡响,画出了陕北石头的真魂,恢宏磅礴。

宝塔山山根的石头,就是如此。几代青年初见它的时候,都激动得跳跃欢呼。这石头上的面和块,没有笔墨和宣纸之气,是铁打钢铸,是史前洪水的凝固。在这里,我多次赏读范仲淹题刻的八字隶书: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既是小范老子自信和自豪的倾吐,也是他对这些石头的讴歌。这些石头所显露出的强劲力量,就是数万甲兵。若非如此,巍巍宝塔山,何以能被托起?其实,清凉山也是由石头托起的,石头给陕北的每座山都当了沉稳高雅的底座。

延安的城墙不是用砖砌的,而是用石头砌的。感谢斯诺夫人,她曾为这城墙拍过照片。那时,厚厚的雪盖在城墙上,依然难掩石头的质感。而我,正是降生于她拍摄照片的那一年。我有幸且自豪。我最先看到的世界,是炕头上宠物一样陪着我的小石狮,然后是石床、石桌、石凳、石碾、石磨,还有明五暗四的石窑洞、石穿廊挑檐。上学时,我常走到清凉山下,见延河波浪拍古城,拍出了石磬之音。一块块就地取材的好石头,实锤细雕,镶满了延安街道的路面,砌出了窑洞的朴拙和满城的石头纹理、诗意歌情。有朋友曾问我为何会成为作家,作品为何充溢着阳刚之气,我说那是因为延安的石头和我的灵魂发生了反应。

陕北有一个县名,水意溶溶,叫清涧。清涧的石板和米脂的美人齐名。它们一层层地生在那里,发育在那里,成熟在那里,在山根河畔一叠一叠的,宛若竹简,宛若册页,宛若八百册线装书,宛若两万本新印的课本,使山河充溢着书卷之气。如果说别处的石头是古典散文,那么清涧的石板就像南北朝的庾信写下的骈文,对仗工整,声律一如神曲。那一页页石板一页页书,仿佛一阵轻风就能把它们哗啦啦吹起——轻风且慢,它们虽然页面平整,薄厚均匀,质地细腻,但是,翻它们的指头应是铁,应是铁的撬杠。有的石板上的纹理,俨然名家的书法,铁画银钩,力透石板,那应是柳青失落的信札。

除了书文信札,石头里还有美术作品。神木的万镇山上,奇石遍布,宛如举行着雕塑展览,一件件浮雕圆雕,有如出自米开朗基罗之手。它们的形成,除了源于风雨的剥蚀,还有黄河水汽的万载渗溶。受伤愈深,风姿愈美。在靖边、甘泉和志丹,丹霞地貌魅力无穷。那是石头的云霞在飘逸,像仙女不慎落下的缎披肩,像红葡萄酒流淌的起伏波浪,更像万物共做的迷离的梦。

石崖上铁云一样岁月纹理,斑驳陆离,参差纷杂,就像一部神话传说或地质史。在这儿,你会联想到火星的地貌,你会联想到古希腊的神庙。石头使人懂事、自知、谦卑。从这儿南下数百里,就是惊雷一样的壶口瀑布。瀑水狂泻,瀑石威严。十里龙槽,水石长啸。这些石头,有如在炼丹炉里炼过,紫色内达,赤芒外射,随时可以搬起补天。露出水面的一组石头,已经成了浪涛的模样;而浪涛的气势,就像一块块石头。石头和水,共同造就了瀑布的壮观和伟力。在瀑布中,时时有《黄河大合唱》响起,其烈度、速度、震撼力,惊天动地。人的精神穿透了石头和水,而石头和水都带着人的志气、血气。

人们常常刻名于石,企望不朽,殊不知在风吹雨打中,名字也会磨灭。只有像陕北石一样身连大地、支撑群山,才会与宇宙同在。

(节选自《光明日报》20210409       15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开篇从纠正人们对陕北的误会入手,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塑造出陕北硬汉的形象,令人耳目一新。
B.“石头给陕北的每座山都当了沉稳高雅的底座。”作者特别列举宝塔山和清凉山,因为它们是革命圣地延安的重要标志和象征,更能表达作者对陕北石坚毅沉稳的赞叹,对家乡的自信和自豪之情。
C.本文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写作者从陕北石中得到的感悟。全文结构有序,层次分明。
D.人们刻名于石,企望不朽,所以说石头才是天下至尊,可承载众生、万物,坚不可摧。
E.陕北石不仅尽显陕北独特的地理风貌,更暗含着陕北特有的人文历史和精神品格。
2.初中我们学习了刘成章的《安塞腰鼓》,高中我们欣赏了贾平凹的《秦腔》,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陕北独特的风土人情孕育出极具陕北风情和神韵的散文。请赏析作品画线句子的语言特点。
3.黄土只是陕北的肉,石头才是陕北的骨。结合全文分析陕北石何以成为“人类的脊梁”?它具有哪些独特之处?
4.作品行文中自然援引古今中外的文人典故,例如:米芾拜石、轩辕植柏、范仲淹题刻,还有画家石鲁、斯诺夫人、柳青等。这是作者随手拈来,还是精心安排?请分析这种写法的妙处。
5.作品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陕北石和作者的灵魂发生了反应,造就其作品的阳刚之气。结合全文,谈谈陕北石带给你怎样的人生启示。
2022-05-07更新 | 38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天津市河东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宋词,按要求作答。

念奴娇·海云四敛

【南宋】张孝祥

海云四敛,太清楼,极目一天秋色。明月飞来云雾尽,城郭山川历历。良夜悠悠,西风袅袅,银汉冰轮侧。云霓三弄,广寒宫殿长笛。

偏照紫府瑶台,香笼玉座,翠霭迷南北。天上人间凝望处,应有乘风归客。露滴金盘,凉生玉宇,满地新霜白。壶中清赏,画檐高挂虚碧。

【注释】①张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他善诗文,尤工于词,其风格宏伟豪放,为“豪放派”代表作家之一。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用“酣眠”和“小睡”来拟写月光流照的情态,本词上片所写的月照之态正与“小睡”相符。
B.本词中的“城郭山川历历”与崔颢《黄鹤楼》中的“晴川历历汉阳树”都是写景物清晰可辨,但所借助的光照条件各不相同。
C.词人的想象驰骋天地,上片结尾虚写广寒宫内三弄笛音,良夜添意趣;下片结尾实写楼檐斜逸浮于天际,句中有画意。
D.本词所描绘的情境与词人《念奴娇·过洞庭》中所写的“表里俱澄澈”相类,且不单写景,也是词人理想人格的外显。
(2)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良夜悠悠,西风袅袅,银汉冰轮侧”。
(3)请指出词人借笔下之景表现了怎样的胸怀和情致?
2023-03-28更新 | 301次组卷 | 3卷引用:2023届天津市河东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卓吾曰:晁错对策,直推汉文于五帝,非谀也,其臣皆莫及也。故曰:五帝神圣,其臣莫,而自亲事。亲事则不可不知术数矣。今观其时在廷诸臣,仅贾生耳。贾生虽千古之英,然与文帝远矣,是岂文帝咸有一德之臣乎?夫既不得如五霸之,贤于其主,又不得如三王之臣,与主而俱贤,则孝文真孤立无辅者矣。是故晁错伤之,而推之以与五帝并也。然谓汉文无辅则可,谓其不知术数则不可。夫治国之术多矣,若谓人尽不知术数,必欲其皆就己之术数,则亦岂得谓之知术数哉?汉文有汉文之术数也,汉高有汉高之术数也,二五帝霸又自有二五帝霸之术数也。以至六家九流,凡有所挟以成大功者,未常不皆有真实一定之术数。唯儒者不知,故不可以语治。虽其间亦有一二偶合,然皆非性定神契,心融才会,真若执左券后为之者也。是故因其时,用其术,世无定时,我无定术,是之谓与时消息而己不劳,上也。执其术,驭其时,时固无常,术则有定,是之谓执一定以应于不穷,次也。若夫不见其时,不知其术,时在则术在,而术不能违时;术在则时在,而时亦不能违术:此则管夷吾诸人能之,上之上也。若晁错者,不过刑名之一家,申、商之一术,反以文帝为不知学术,而欲牵使从己,惑矣!

(明·李贽《焚书·晁错》有删节)

(二)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名。而天子不察,以错为说。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而不知错之有以取之也。

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已居守。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之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惋而不平者也。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不免于祸。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使吴、楚反,错以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袁盎,可得而哉?

(北宋·苏轼《晁错论》,有删节)


【注释】
①晁错对策:晁错是西汉政治家、文学家。“对策”指晁错写的政论文《贤良对策》。②咸有一德:《尚书》篇名,这篇经文的主题就是“一德之事”。作者据传是商之重臣伊尹。伊尹一生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多方面都做出过卓越贡献,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贤能相国、帝王之师。③左券:古代称契约为券,用竹做成,分左右两片,立约的各拿一片,左券常用做索偿的凭证。后来说有把握叫操左券。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臣莫                    及:比得上、赶得上
B.夫既不得如五霸之             佐:辅佐
C.谋山东之诸侯       弱:削弱
D.可得而                           间:离间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臣皆莫及也                           三矢赐庄宗
B.真若执左券后为之者也             吾力足以举百钧,不足以举一羽
C.以诛错                                 壹是皆以修身
D.为变岂足怪哉                           还也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之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惋/而不平者也
B.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之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惋而不平者也
C.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之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惋/而不平者也
D.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之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惋而不平者也
4.下列六句编为四组,都属于作者评述晁错直推文帝于五帝原因的一组是(     
①其臣莫及,而自亲事                                        ②今观其时在廷诸臣,仅贾生耳
③夫既不得如五霸之佐,贤于其主                           ④又不得如三王之臣,与主而俱贤
⑤则孝文真孤立无辅者矣                                        ⑥汉文有汉文之术数也
A.①②⑤B.③④⑤C.①③④D.②⑤⑥
5.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李贽认为,汉文帝并不是不懂得治国的方法和谋略,只是文帝身边没有得力的辅助之臣而已。
B.李贽认为,儒者在谈论治国方法的时候,虽然其中也许有一二次的偶合,但那并不是儒者的认识所致,也不是思想和才能相融合的结果,而是好像事前先有把握而后才去做的。
C.五帝、五霸、六家、九流,凡是有把握成就大的功劳的人,都有着适于自己的那一套治理方法和谋略。
D.苏轼认为,吴楚七国发难,晁错却只想保全自己,留守京城,加上袁盎的挑拨离间,最终给晁错带来了杀身之祸。
6.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晁错伤之,而推之以与五帝并也。
(2)执其术,驭其时,时固无常,术则有定,是之谓执一定以应于不穷,次也。
(3)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而不知错之有以取之也。
7.以上两段历史评价从不同角度出发,均指出了晁错的失策所在。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两段评论的侧重点。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山影奔腾

张锐锋

①巨大的山鹰从地上起飞,它有不可阻挡的力量,翅膀张开,尖利的鹰喙撕开了夜空,它的影子的轮廓线被银辉包围,银辉好像来自它自身,实际上来自另一面的大海的反光。一颗佛头露出了群山,他从高处俯瞰人世,却看不见他的面孔。他不是来自遥远的佛国,而是来自人间,来自巨石的阴影。同样是大海的反光,雕刻着他的形象,让他的暗影边沿镶嵌了一圈光晕。这里的每一座山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样貌,都有着对人间事物的暗指,有着大自然深邃的寓意。

②山峰连着山峰,它们都不是笔直的,而是微微倾斜,这在夜色中尤其明显。这样的倾斜赋予山峰运动的姿态,它们都是奔跑者,从一个基座上向着自己的方向奔跑,而山脊线上的辉光将这样的动感进一步推向极致。它们有着同样的服饰,却有着完全不同的身姿。它们自动形成了一定的间隔,好像为了同行而彼此靠拢,甚至在很多时候几座山峰的身影叠加在一起,我们只有从身影的浓淡中分辨它们的层次,确认它们不是同一座山峰。它们完全是梦幻组合,奇特的夜景在可能与不可能之间,就像一幅构思精妙的木版画,没有豪华的彩色,却能够引发观赏者无限的遐思。

③雁荡山似乎违反我们的日常经验,颠覆了我们对山的认知,却在真实和虚幻之间建立起不朽的连接。它的层次错落和高峻挺拔,它的变化莫测和惊险陡峭,它的穹崖巨壑和奇峰飞扬,它的超绝大气和撼人心魄,它的高低比例中蕴含的视觉风暴和美学合理性,乃是出于大自然的精心缔造。它的非凡的哲学暗示和丰富寓意,它的对人世的俯瞰身姿,它的层层构筑的边沿光感,乃是人间圣者光辉的显耀。

④这是古代书法家怀素曾来过的雁荡山,他是不是发现了自己的狂草原型?山势蜿蜒、山峰飞动、连峰奔呼、草木飞扬、飞瀑流畅、流水喧哗、奇石迭出,这不是他所追求的自由吗?这不是他所向往的狂放不羁吗?这是旅行家沈括曾来过的雁荡山,他发现了深藏不露的奇峰,发现了飞奔的河流,发现了万山回应自己的声音——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瞰望大海而背靠大地,山巅的雁湖芦苇丛生。诗人谢灵运不曾见过的奇山奇景,沈括看见了。他是一个真正的观赏大自然的美学家,是一个用双眼扫视大自然的伟大旅行家,一个在大自然中独享自由的人。这是清代思想家黄宗羲曾来过的雁荡山。他思考土地和税赋,思考朝代的兴衰,思考经史和地理,也思考天文历算和教育,却在这里找到了置身于世外桃源的人生理想。盈天地皆心也,他意识到大自然和人心性之间的联系。在自然美景中,人间的一切似乎变得遥远和渺茫,而大自然给予的启示录却将转化为人间的智慧和思想的源泉。

⑤这是无数人来过的雁荡山。它意味着地球演化和漫长历史的在场,包含着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国近代文学家和翻译家林纾精于文辞,以文言文意译域外小说著称于世。他还是一位山水画家,其画作精细灵秀而美趣淋漓。他在《记雁宕三绝》中以一个画家的细腻观察记录了他眼中的雁荡山。他用古色古香的文辞写下了雁荡山的惊险和雄浑,他笔下的雁荡山乃是绝壁四合、天地纯绿的雁荡山,是空立而隆、危云积雨、行客惊骇、万竹梗道而不知所穷的雁荡山,是连云叠嶂、涧水寒碧、石亭久圮的雁荡山。而同样的景观在思想家和政治家康有为看来,则有另一番趣味。他毕竟有着更大的视野架构,先历数自己所见的印度的须弥山、美国的洛基山以及欧洲的比利牛斯山和阿尔卑斯山等山岳,然后将雁荡山放到了世界山景的坐标系中,以作比较认定。他的结论是——上则群峰峭壁,与青天白云相摩。耳不绝于奔泉之声,目相接于奇石之色,丘壑之美,以吾足迹所到,全球无比,奚独中国也。而另一位著名学者、教育家蔡元培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域中山岳之至奇者,尽于此矣!

⑥1934年4月,教育家黄炎培舟车劳顿,一路辗转来看大龙湫……他写下了一副对联:未必道可道,来寻山外山。这一对联说出了山与道的联系,也许没有道可以说出,但却可以找到山外山。因为山外有山的景象说出了变化和无穷,那么真正的道也在这变化和无穷之中。当黄炎培用对联说出自己的感悟时,就已经告诉我们,宇宙的道也许就在我们眼前的山影中,尤其是雁荡山梦幻般的变化和静止、蜿蜒和精微、沉重与飘逸、风轻云淡和草木浩荡、单一和无穷、危石悬空和巧妙的平衡稳定,已经是道的显形。老子说水接近于道,而山又何其不是道的化身?

⑦对才华横溢的现代作家郁达夫来说,印象最深的乃是雁荡山的秋月:“海水似的月光,月光下只是同神话中的巨人似的石壁,天色苍苍,只余一线,四周岑寂,远远地也听得见些断续的人声。奇异,神秘,幽寂,诡怪,当时的一种感觉,我真不知道用些什么字才能形容得出!”是的,郁达夫如痴如醉地望着雁荡山的秋月,在露台上对着月光峰影,坐到了天明,坐到了日出。这一切,符合他的性格和气质,符合他的柔弱和刚强,符合他的忧郁和惆怅,也符合他面对大自然的心境,他心中的秋月和雁荡山的秋月完全重合了。

⑧正如张大千的推断,雁荡山起源于几亿年前的地质变迁。那时,洪荒时代的巨变呼啸而起,海潮推起了一个个巨浪,雷霆在咆哮,闪电一次次从高不可攀的天穹贯穿了乌云,地火从岩层下突然升起,浓烟和火焰笼罩了大地,暴雨和飓风交相摩擦,漫长的时间沉浸于暗夜,星月晦暗,大地在翻天覆地的痛苦中叫喊,冰川在凝结,在消融,在运动,在漂移,河流在溶蚀,在冲刷,在奔腾。火焰在冷却,在冷凝,在重新提炼。岩石在形成,在崩解,在重新组合。一场颠覆乾坤、伴随着阵痛的孕育和自我改造,席卷了世界。这一切,都是为了几亿年后诞生的人类,为拥有灵魂的人类预备浩渺纷繁、山影变换和奇峰迭起的视觉盛宴。而尚未出现的诗人、画家、旅行家、游客、农夫、樵夫和所有对雁荡山的渴望者,在遥远时光的另一端,耐心地等待。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年05月06日第07版,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以雁荡山影开篇,跟随时间的脚步,历代文人墨客纷至沓来,观赏感悟雁荡风光。读者从中可领略奇山奇景之美,感受深厚人文内涵。
B.作者把山峰、大海和夜空构成的奇特夜景比作一幅构思精妙的木版画。它并不需要丰富的颜色,只以其墨色的浓淡就能引发观赏者的遐思。
C.同样的雁荡山景观在林纾、康有为和蔡元培眼中却有不同的趣味,反映出文学家画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学者教育家不同的审美趣味和文化视野。
D.雁荡山秋月带来的“奇异,神秘,幽寂,诡怪”之感和故都的秋引发的“清,静,悲凉”一样,都符合郁达夫的审美倾向,后者也折射出民族的审美传统。
E.文章语言生动形象,用词新颖,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在描写中杂有议论,阐发了拥有灵魂的人类面对这场视觉盛宴的个性化认知。
2.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3.简析文章题目“山影奔腾”的妙处。
4.浙江省温州市文旅局想为雁荡山拍一个主题明确的宣传短视频,由你负责拟写视频拍摄脚本,请依据文本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雁荡山宣传短视频分镜头拍摄脚本时长:15秒
拍摄主题_______
概述远景或近景画面______
解说词(不超过50字)______
5.第④段最后作者说:“大自然给予的启示录却将转化为人间的智慧和思想的源泉”。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4-03-29更新 | 26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河东区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整本书阅读-简答(单) | 适中(0.65) |
7 . 中国自古以来是礼仪之邦,家人团聚、朋友聚会等吃饭场合在座位上面的谦让与讲究并不简单,结合你读过的《红楼梦》的相关情节,举例分析一下其中有何讲究?现代人是否还需要这些讲究?
2023-04-28更新 | 27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天津市河东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8 .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将《红楼梦》举为“人情小说”的代表作,他说:“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事(世)故,则摆脱旧套,与先在之人情小说甚不同”。这种“摆脱”既表现在思想意趣上,也表现在艺术表达上。此前的人情小说多为才子佳人。阅读过《红楼梦》的你被小说中的哪些“人情”所打动?请结合相关情节分析打动你的原因。
2024-04-28更新 | 32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河东区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安乐居

汪曾祺

安乐居是一家小饭馆,挨着安乐林。安乐林围墙上开了个月亮门,门头砖额上刻着三个经石峪体的大字,像那么回事。走进去,只有巴掌大的一块地方,有几十棵杨树。当中种了两棵丁香花,一棵白丁香,一棵紫丁香,这就是仅有的观赏植物了。这个林子是没有什么逛头的,在林子里走一圈,五分钟就够了。附近一带养鸟的爱到这里来挂鸟。他们养的都是小鸟,红子居多,也有黄雀。大个的鸟,画眉、百灵是极少的。他们不像那些以养鸟为生活中第一大事的行家,照他们的说法是“瞎玩儿”。他们不养大鸟,觉得那太费事,“是它玩我,还是我玩它呀?”把鸟一挂,他们就蹲在地上说话儿,——也有自己带个马扎儿来坐着的。

安乐居其实叫个小酒铺更合适些。到这儿来喝酒的比吃饭的多。这家的酒只有一毛三分一两的。一毛三他们喝“服”了,觉得喝起来“顺”。

酒菜不少。煮花生豆、炸花生豆,暴腌鸡子,拌粉皮,猪头肉,——单要耳朵也成,都是熟人了!猪蹄,偶有猪尾巴,一忽的工夫就卖完了。也有时卖烧鸡、酱鸭,切块。最受欢迎的是兔头。一个酱兔头,三四毛钱,至大也就是五毛多钱,喝二两酒,够了。——这还是一年多以前的事,现在如果还有兔头也该涨价了。这些酒客们吃兔头是有一定章法的,先掰哪儿,后掰哪儿,最后磕开脑绷骨,把兔脑掏出来吃掉。没有抓起来乱啃的,吃得非常干净,连一丝肉都不剩。安乐居每年卖出的兔头真不少。这个小饭馆大可另挂一块招牌——“兔头酒家”。

酒客进门,都有准时候。头一个进来的总是老吕。安乐居十点半开门。一开门,老吕就进来。他总是坐在靠窗户一张桌子的东头的座位。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如此。这成了他的专座。他不是像一般人似的“垂足而坐”,而是一条腿盘着,一条腿曲着,像老太太坐炕似的踞坐在一张方凳上,脱了鞋。他不喝安乐居的一毛,总是自己带了酒来,用一个扁长的瓶子,一瓶子装三两。酒杯也是自备的。他是喝慢酒的,三两酒从十点半一直喝到十二点差一刻:“我喝不来急酒。有人结婚,他们闹酒,我就一口也不喝,——回家自己再喝!”他一边喝酒,吃兔头,一边慢条斯理地抽关东烟。这人整个儿是个慢性子,说话也慢。他也爱说话,但是他说一个什么事都只是客观地叙述,不大参加自己的意见,不动感情。一块喝酒的买了兔头,常要发一点感慨:“那会儿,兔头,五分钱一个,还带俩耳朵!”老吕说:“那是多会儿?——说那个,没用!有兔头,就不错。”

西头有一家姓屠的,一家子都很浑愣,爱打架。屠老头儿到永春饭馆去喝酒,和服务员吵起来了,伸手就揪人家脖领子。服务员一胳臂把他搡开了。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去跟儿子一说。他儿子二话没说,捡了块砖头,到了永春,一砖头就把服务员脑袋开了!结果: 儿子被抓进去了,屠老头还得负责人家的医药费。这件事老吕目睹。一块喝酒的问起,他详详细细地叙述了全过程。坐在他对面的老聂听了,说:“该!”坐在里面犄角的老王说:“这是什么买卖!”老吕只是很平静地说:“这回大概得老实两天。”老聂原是做小买卖的,现在退休在家。电话局看中他家所在的“点”,在他家安公用电话,每月贴给他三十块钱。老聂的日子比过去“滋润”了,但是他每顿还是只喝一两半酒,多一口也不喝。

画家来了。画家风度翩翩,梳着长长的背发,永远一丝不乱。衣着入时而且合体。春秋天人造革猎服,冬天羽绒服。——他从来不戴帽子。这样的一表人才,安乐居少见。他在文化馆工作,算个知识分子,对人很客气,彬彬有礼。他这喝酒真是别具一格: 二两酒,一扬脖子,一口气,下去了。这种喝法,叫作“大车酒”,过去赶大车的这么喝。西直门外还管这叫“骆驼酒”,赶骆驼的这么喝。文墨人,这样喝法的,少有。他和老王过去是街坊。喝了酒,总要走过去说几句话。“我给您添点儿?”老王摆摆手,画家直起身来,向在座的酒友又都点了点头,走了。他的画怎么样?没见过。

这天,安乐居来了三个小伙子:长头发,小胡子,大花衬衫,苹果牌牛仔裤,尖头高跟大盖鞋,变色眼镜。进门一看:“嗨,有兔头!”——他们是冲着兔头来了。这三位要了十个兔头、三个猪蹄、一只鸭子、三盘包子,自己带来八瓶青岛啤酒,一边抽着“万宝路”,一边吃喝起来。安乐林喝酒的老酒座都瞟了他们一眼。三位吃喝了一阵,把筷子一挥,走了。他们都骑的是亚马哈。嘟嘟嘟……桌子上一堆碎骨头,咬了一口的包子皮,还有一盘没动过的包子。

老王看着那盘包子,撇了撇嘴:“这是什么买卖!”

安乐居已经没有了。房子翻盖过了。现在那儿是一个什么贸易中心。

一九八六年七月五日晨写完

1.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详细描写了安乐居周围的环境,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营造出浓厚的市井氛围,为“老酒客们”的出场作了铺垫。
B.“老聂的日子比过去‘滋润’了,但是他每顿还是只喝一两半酒,多一口也不喝”,这一细节体现了老聂的小气和吝啬。
C.“挂鸟”“地道下酒菜”“准时来喝酒”“添酒”等情节,表现了酒客们日常的闲适,也体现了老北京人身上传统文化的印迹和人情味儿。
D.作者采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细节、心理描写等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千姿百态的老酒客人物群像,他们行事或从容、或古板,有着老派的闲适与淡定。
E.文章结尾以三个短句简要地说明了安乐居的结局,暗示着时代的改变、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碰撞,同时也暗示着一种生活方式或一个时代的消失。
2.文章除了写老酒客们,还特意写了“三个年轻小伙子在安乐居吃饭”的情节,这一安排有何作用?
3.文章中老王两次说到“这是什么买卖”,各自的含义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4.本文和小说《百合花》,在叙述视角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药引

聂鑫森

正是江南三月,天阴阴的,细雨霏霏。

年近花甲的湘楚市古城中医院名医池北鸥,在星期天的早餐后,乘坐一辆猩红色的出租车,车子开了半个来小时,在一座清幽的小院前停了下来。

这是副市长杜心宇的家。他的妻子清早打电话来说,请池北鸥老先生务必出个急诊,并会派车来接。池北鸥说:不必派车,我自个儿去!

平心而论,池北鸥对杜心宇的印象不错。杜心宇管的是城市基本建设,修环城公路,开辟沿江风光带,建花园式社区,保护老城区的大街小巷,他的成绩有目共睹。杜心宇为官清廉,池北鸥没听过老百姓对这位副市长有什么非议。不过,杜心宇不大注意身体,饮食起居不规律,不到五十岁,就患了心脏病,头上白发丛生,脸上满是疲惫之色。

在中医院,池北鸥擅长治疗心脏病及其他内科疾病,下方奇妙,救治了不少患者。杜心宇信奉中医,自然成了池北鸥的病人。每次来看病,杜心宇总把小车停在中医院的百米之外,而后一个人步行而来,这一点儿让池北鸥很称意。

每次看完病后,杜心宇也不着急走,总要和池北鸥说说闲话。杜心宇在大学是学中文的,读了不少书,恰好池北鸥古文底子深厚,又精于书法和古玩鉴赏,两人非常投缘。这回,杜夫人请池北鸥上门出诊,定是杜心宇病得不轻,无法下床走动。

池北鸥提着小药箱,刚走下车,杜夫人就撑着一把伞迎了上来,说:池先生,辛苦您了。老杜他偶感风寒,又发高烧,又说胡话,出了一身虚汗,只好劳您大驾了。

池北鸥说:别急,别急,我保他无事。

小院里杜鹃花开得闹喳喳的,有猩红、粉红、素白、淡黄各种颜色,一丛丛,一簇簇。池北鸥问:是你们两口子侍弄的?

是。

很好。养花可养性,对心宇来说,则可治病。

杜夫人带池北鸥走进了明亮而简洁的客厅。

池先生,您先歇歇,喝口茶。

不必。领我去心宇的卧室,看病要紧。

太感谢了。

杜心宇果然躺在床上,盖着一床棉被。蜡黄的脸,满头的汗,眼睛闭着,嘴里含糊地说着胡话。床头柜上,摆着一只青花山水笔筒。池北鸥眼睛一亮,这分明是清雍正时期的东西,他家祖上就传下了一个类似的笔筒,随手就能卖个好价钱。再认真扫了几眼,池北鸥马上断定这是个仿品,是刻意做旧的。

池北鸥摸了摸杜心宇的额头,很烫,体温该有四十度。他摆上小迎枕,为杜心宇切脉,敛声屏气,眼半闭,如老僧入定。切过脉,池北鸥半晌无言。这症状似乎与心脏病无关,偶感风寒自是外加条件,但按理不应是这个样子啊。他站起来,说:杜夫人,借一步到客厅说话。

杜夫人着急了,问:老杜怎么啦?

池北鸥径直走向客厅。

杜夫人,心宇这些日子有什么东西念念不忘吗?

杜夫人想了一下,说:只有那个床头柜上的瓷笔筒。是我一个远房堂弟送给老杜的。

你堂弟又是从哪里得来的?

他说是从古董商那里买的,没花多少钱。

池北鸥点点头,又问:他为什么突然之间送这个笔筒呢?

听老杜说,我这个堂弟中了个建设廉租房社区的标,这本是件好事,可办手续时却不顺利,老杜觉得这是政策允许的范围,就打电话问了一下进度,怕引起不必要的非议,老杜并未说明他们的关系,后来堂弟把该办的手续都办了。过了些日子,堂弟就送了这个笔筒来。老杜一回家,就捧着这个笔筒看,一会儿皱眉一会儿笑。您看,这东西好吗?

池北鸥淡然一笑,说:还……不错。心想:这古董商,肯定用假货哄外行,而杜心宇也只是对古董略知皮毛,把这个笔筒当成真东西了,虽是亲戚间的馈赠,作为一个领导,收之则心有恐惧,退之又怕冷淡了亲情。

池先生,您……好像很为难,老杜的病……

不,心宇之病,自然可医,你不必担心。这个笔筒呢,我要用它做一味药引,不知你们舍得否?

杜夫人说:这有什么舍不得呢?

那就好。你将笔筒打碎,用碎瓷片熬出一大碗水。我开个方子,你们按方抓了药来,再用碎瓷片熬出的水煎药。服第一剂后,心宇立马会清醒过来。

池北鸥坐到桌子边,从药箱里取出铜墨盒、毛笔、处方笺,认真地写起来:药引:疑似雍正青花山水笔筒碎片。正方……末了,又写了一小段话:心不动,欲何以生?药虽灵,意先乎医。一式写了两张。

一张抓药用,一张留给心宇吧。服药后,有什么反应,你们可打电话来。

池北鸥看着处方笺,拈须而笑。他写的是行书,源自宋代的黄庭坚体,行气贯通,笔画之间顾盼生姿,堪称书法精品。他更惬意的是这一味药引,古人未有此例!从病理看,杜心宇身体原本虚弱,又夹带寒邪,无法用补,加之外感风寒,虚汗淋漓,又不能攻,所以,只是开了些比较平和的药。关键是药引,要让病人受大惊而心疼,继而大喜,发出一身真正的透汗,之后再下另外的方子,方可奏效。

晚上九点钟的时候,池北鸥正在自家书房的灯下,摩挲着自己那个祖传的雍正青花山水笔筒,电话铃忽然响了。

是杜心宇打来的。

池先生,谢谢您白天上门,我迷迷糊糊的,也没向您道个谢,对不起啊。

池北鸥微微一笑,说:我用府上的那个笔筒做了药引,你觉得如何?

好得很啊,听内人一说,又看了处方,那一身猛汗把我浇醒了,心动则生邪念、妄念,那才是真正的病根。我已经托内人将药引钱给堂弟送去了。这张处方,我准备拿去托裱装框,挂在办公室里,时时拜读,引以为戒。明日,我再来中医院当面致谢,并请先生再切脉医心!

池北鸥情不自禁地哈哈大笑起来。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开篇交代在细雨霏霏下,名医池北欧依然坚持自己打车出诊,自然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一定作用。
B.池北欧请杜夫人借一步说话,说明池北欧意识到杜心宇的病情十分严重,但又不想增加病人的心理负担。
C.小说最后杜心宇还想请池北欧“再切脉医心”,此处“医心”有一语双关之意。
D.文中池北欧用中医药治好杜心宇,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屠呦呦运用中医药治疗疟疾取得巨大成功,二者都显示出传统中医药的功效。
E.文章在塑造池北欧和杜心宇两个人物时,除了运用不少刻画人物的手法,还善用伏笔使得人物形象更为饱满。
2.文中多次出现青花山水笔简,请分析作用。
3.有人认为,小说中对池北鸥为杜心宇写的处方笺用笔过多,应该删掉。对此你有何看法?
4.文中的两个人物池北鸥和杜心宇塑造得都很成功,请你选择印象最深的一个,结合文本,分析其人物形象。
5.你参加的小说阅读兴趣小组本期有两个活动主题-“精彩的插叙”和“细节的魅力”,请任选其一,结合这篇小说,撰写小组主题分析稿,字数不超过100字。
2024-04-26更新 | 26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河东区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