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64 道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下列对加点字含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先王之政     ②杀人如不能     ③冀君实或恕也     ④今君实所以教者
A.①②不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
名校
2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蟹六跪二螯                      不舍,金石可镂
B.挟飞仙遨游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C.惟江上清风                      泰山
D.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不拘于时,学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3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A.倚叠(倚靠)如山             二川溶溶(河水盛大的样子)
B.明星荧荧(美丽的样子)        缦立(久立)远视
C.廊腰(萦绕)回               戍卒(叫嚷)
D.多于在(谷仓)之粟粒        弃掷逦迤(连续不断)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字。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后,乡村社会中的变化确实如有些学者所观察到的,行政村中的村民之间相互认识而不熟悉,缺乏共同生活的空间,而大批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更是带来乡村社会普遍的空巢现象。尤其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既有的伦理观念、道德、价值等正在失去约束力。但是,这可以称之为物、周围环境的变化,而长期浸淫于熟悉社会而习得的给予亏欠的人情传统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规则等还存在巨大影响。

众多研究表明,生活在乡村社会的农民,虽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但依旧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也由此不断延续下去。而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中虽然遭遇到大量陌生关系,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依靠血缘、亲缘、宗缘和地缘等,结成亲密的社会关系网络,并且依此确认其自我身份,进而形成一种新的地方认同。可以看出,熟悉社会已遭遇强烈冲击,但在日益变动的社会结构中仍有影响。

(摘编自黄锐《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

材料三:

熟悉的社会是对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的一种概括,而非指微观的、个别的人际关系或社会网络状况。经历经济转型、社会与文化变迁之后,乡村社会中诸多微观结构与行动都可能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其中就包括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的变化。然而,村落共同体的地方性以及共同体的整体性特征依然留存。

在村落共同体中,村民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熟悉的关系并非指具体的两个个体间的交往情况和熟知程度,而是指村落社会关系是相互熟知的。熟悉的社会是一种信息非常对称的社会,也是一种信息透明的社会。信息对称指的是自我与他人是知根知底的、相互能达成默契的。不论两个村民个体之间是否有直接的交往和互动,也不论一个人对其他个体具体情况的熟知程度如何,人们都能达到相互熟知或知根知底,因为村落共同体本身就是一个信息透明的社会。在一个固定的场域里,个人及其社会关系的信息其实是有目共睹的,而且人们的行动信息也容易被村里人所知晓,并不一定需要专门的努力就能达到。

熟悉关系仍代表着乡村社会的一种特质,因为这是与城市社会关系有着本质区别的。尽管在城镇化扩张和乡村劳动力流动的冲击下,乡村社会熟悉关系也处于变迁之中,但在村落生活共同体依然存续的情况下,基于地缘和血缘而形成的熟悉社会关系的特征也就继续留存。

(摘编自陆益龙《后乡土中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里,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谋生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固守乡土。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乡村之间的彼此关系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微型村落的存在。
C.乡村社会的农民,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而现在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很难延续下去。
D.“熟悉的社会”是指个体的人际关系、交往方式和微观的社会网络状况;在村落共同体中信息对称,村民个体之间知根知底、能够达成默契。
2.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是有区别的。
B.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知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C.乡土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D.材料二认为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与材料一的一些说法相近。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B.“乌鸦反哺,羔羊跪乳。”
C.“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D.“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乡土社会需要做出哪些改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3-04-22更新 | 381次组卷 | 40卷引用:高一语文必修 上册(2019版)单元质量检测(五)
22-23高一下·全国·单元测试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自题一绝

曹雪芹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咏 菊

林黛玉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题一绝》是作者以自己的身份来写的唯一的一首诗。由于作者在书中对许多人物抱有同情心,所以说自己是饱含着“一把辛酸泪”来写这部著作的。
B.《自题一绝》中“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句,作者唯恐后人不知他的真实意图,全诗表达了作者难以直言又深怕为世俗所不解的苦闷心情。
C.《咏菊》颈联“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所题写的是作者面对着凌霜傲雪的菊花时那一瞬间的哀怨。
D.《咏菊》的尾联借写陶渊明歌咏菊花的高风亮节,暗示作者高洁的品格。
2.请比较这两首诗在内容情感方面的相同之处以及在表现手法方面的不同之处。
2023-04-21更新 | 262次组卷 | 2卷引用:第七单元(B卷·能力提升练)(与2023新高考题型接轨)-【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必修下册)
21-22高一上·全国·课前预习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众人

众人纷纷何足竞,是非吾喜非吾病。

颂声交作莽岂贤,四国流言旦犹圣。

唯圣人能轻重人,不能铢两为千钧。

乃知轻重不在彼,要之美恶由吾身。

【注】①莽:王莽,汉平帝时为大司马,时群臣奏言“大司马功德比周公”,一时“颂声交作”,王莽后篡汉建立新朝,民不聊生。②旦:姬旦,即周公,成王幼年时即位,由周公摄政,其弟管叔、蔡叔等造谣攻击他。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首联的“众人”指普通人,兼指变发反对者,面对他们的纷纭议论,作者态度很坚决。
B.诗的颔联用典,巧妙暗示自己的处境,直接点明贤圣标准,同时与尾联呼应。
C.颈联说只有品行完备的圣人才能正确评价衡量人,不会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D.尾联写面对众人的批判,作者具有鲜明的立场和看法,由此可以看出其不凡的个性。
2.面对非议,王安石的态度与屈原在《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中表达的态度由何相近之处?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由。
2023-04-18更新 | 102次组卷 | 7卷引用:第八单元(B卷·能力提升练)(与2023新高考题型接轨)-【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必修下册)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乐毅报燕王书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余城,尽郡县以属燕。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齐田单卒败燕军。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敝以伐燕,乃遗书使人让乐毅,且谢之。

乐毅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对曰:‘夫齐,霸国也。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举天下而图之,莫径于结赵矣。赵若许,约楚、魏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夫免身全功,以明先主之迹者,臣之上计也。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有删改)

【注】①燕昭王用乐毅为上将军,联合五国军队攻破齐国。后来,燕国中了齐国的反间计,乐毅被迫出逃至赵,齐国大破燕军。燕惠王写信给乐毅,乐毅用这封信来回答。②畜幸:宠信重用。③霸国:齐桓公曾称霸诸侯,故称齐国为霸国。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B.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C.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D.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顺左右之心”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左右”含义相同。
B.“而又不白于臣所以事先王之心”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中的“所以”含义相同。
C.“南使臣于赵”与“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遥游》中的“南”含义不同。
D.“离毁辱之非”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水调歌头》)中的“离”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毅被迫出逃后,燕国大败,燕惠王很后悔,且害怕赵国任用乐毅,趁机攻击燕国。乐毅希望通过回信表明自己的想法,借此打消燕惠王的顾虑。
B.燕昭王很欣赏乐毅,把他从宾客之中提拔出来,与族中长辈商议后,任命他为亚卿,位居群臣之上。乐毅因为燕昭王的宠信,接受了任命。
C.燕昭王为报国仇,问计于乐毅。乐毅认为齐国是“霸国”,提出要借助天下诸侯的力量来对付齐国的建议,得到了燕昭王的认可与支持。
D.乐毅给燕惠王的这篇回信,措辞委婉得体,体现了他长于谋划,精于用兵,善于保名的才能与智慧,是历代传诵的名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
(2)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
22-23高一下·全国·单元测试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某启:昨日蒙教,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B.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C.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D.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2.下列对课文中有关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某启”是我的陈述。“某”是作者在草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暗含对司马光的不屑。
B.“窃”有私下、私自之意,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辞。
C.“盘庚之迁”是商朝君主盘庚即位后,认为国都设在商地,不适宜实行教化,决定迁都,改国号为殷。
D.“区区”是表达自己的情意诚挚到了极点。此句为古时书信常用的客套话。
3.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以此信回应司马光的诘责,此文是观点鲜明、维护新法的驳论文。
B.本文因为是书信体的驳论文,词语委婉,免得开篇就火药味十足,使对方不能往下看,从而不能宣传自己的主张。
C.王安石从“名实”入手,是因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司马光也不例外。因此从“名实”入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D.文章在结尾既承认自己知罪,又说对对方的观点不敢领教,实际上是用委婉的语言道出坚定的信念。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2)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5.作者引用“盘庚之迁”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2023-04-14更新 | 350次组卷 | 2卷引用:第八单元(B卷·能力提升练)(与2023新高考题型接轨)-【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必修下册)
22-23高一下·全国·单元测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老屋

李朝俊

一棵桐树,一句承诺,人树合一,成了父亲一辈子归宿的老屋

老屋是故乡桐柏的人们对棺材的隐喻,表示人终老后的去处,永远居住的屋子。

乡下人比城里人实诚,不避讳生老病死,年过五十就会想老屋的事。有人老屋做好二十来年,脸上红花雨点,没病没灾,健健康康,端碗能吃肉,丢饭可喝酒,手提肩挑,往返庭院,心在庄稼,想干啥干啥,该干啥就能干啥。也有人老屋做了一个又一个,都被近亲族人、急用者走了。人即便没病没灾,吃啥啥香,旧的老屋别人占去,新的老屋也得快快做好,要不就是块心病悬在那。人们常说:晚上脱了鞋上床,明个儿还能不能穿上,谁都不敢打包票儿。看着装满自己喜好的老屋,拥有者心里踏实满足,邻居们称赞这家子孙孝顺懂礼。

父亲早早就没了双亲,我也就没见过爷爷奶奶,家里自然不放老屋这物件。孩童时,心理上对油黑发亮、阴森森放在房山墙下或房廊拐角上的老屋,我有种天然的惧怕。走亲戚或到村里老辈人家去,总是绕着老屋远远跑开,或躲在大人侧后背立而行,眼不见但心里还是很烦,想早点离开这有黑木头的地方。

那年到西乡盘古山表舅家拜年,父亲和表舅,还有一群不认识的亲戚们,热闹非凡地在一个菜园地边放树。只见众人脱去棉上衣,有的挥镐挖泥土,有的奋力拉大锯,有的爬到树上,将粗粗的牛耕绳,拴在更粗的树杈上……我们这些看热闹的小不点,也被一个我们喊小舅的组织起来,在又粗又长的牛耕绳尾上,肩膀斜跨绑在大绳子上的布带,在数十丈开外的沙地里,伴着表舅好听的号子声,和大人们一势使劲,像抵头红了眼的牛犊,弓腰曲腿死死地拉着绳子不放,人和树展开拔河比赛,几番较劲,几番镐起锯响,人们把一棵大桐树拔输了,我们在嬉笑声中倒了一片。一个我叫舅姥的慈祥老人,将头巾取下擦眼泪,她满心高兴地笑着说:我的老屋这回又有指望了!

放倒一棵大树,菜园显得天阔地宽,树林透出一片青亮。几棵四、五把粗的桐树,在雪原土地上,格外挺拔向上。爱说爱笑的表舅,对着几个老汉儿开腔:那棵长得上下一般粗的树,是留给我自己做老屋的。别的几棵你们谁相中了就言语声儿。

蹲在树桩上吸烟的父亲,将烟锅在老树黑皮上敲了敲烟灰,顺手将烟袋别在腰间战带上。起身走到树林,张手测量了一遍桐树,抬头看了各树的长势,返回树桩弄好一锅新烟丝,一边吧嗒吧嗒享受,一边望着表舅开口道:你那靠东边的一棵给我留住,过几年够老屋材料了,遇上机会找人放倒拉走。在一片笑声中,表舅说:肯定给你留住!活到八十是你的,活到九十也是你的。随后将其儿子叫到跟前,收起笑脸严肃开口说话:我活着啥话不用说!若我不在了,那棵树也是你姑父的。这事你得往耳朵里记住。随后表舅又拍拍我的头,这个小外甥也帮忙一起记住这事!说得我满脸通红,众人又一片笑声。

第二天我们离开时,表舅送到村外竹林山上。父亲说千里相送终有一别,你就站这儿别往外送了,我们爷俩也快点往东乡赶。走了几步,父亲回过头来,好像忽然想起件事,轻轻地对表舅说:我把20块钱压在柜橱的酒瓶下了,多少算是这桐树板钱的意思。你回到家顺手收好,别让小孩子们给弄扔了。表舅说:大哥你这是何必呢!咱们这样的亲戚,还说啥钱不钱的?!我说过的话,吐口唾沫就是钉。那树说是你的就是你的,谁也不能够要去了。

父亲说,咱俩兄弟啥话都好说,孩子们很快长大了。咱们当老个儿的,要让孩子明白亲兄弟明算账的道理,别让小孩子们把路走歪了。

从此我记住这棵桐树,记住了父亲和表舅的情谊,记住了父亲年过五十岁,记住我这当儿子的责任,记住了父母笑声背后的不易。打这儿之后,我懂了些事,似乎知道用功读书,对桐树有种说也说不出,道还道不明的复杂感情。闻到清香的桐花,想到树下走走看看;望见碧绿的桐叶,想到皱纹爬满面容的父亲;偶尔无意中抚摸桐树硬皮,这沟壑纵横,这坚硬如铁,这世事沧桑……让我不敢深想,泪水就涌满眼窝。桐树在我的心中,比任何树都有用,这树与水泥瓦房,与高楼大厦,与庄园别墅,有了绝妙的相通之处。

从少年走到青年,从山乡高中走进城市校园,随着见识的增长,在书声琅琅的阶梯教室,在高大宽敞安静的图书馆,在大道通天的海防机场,我有时明白,有时茫然,有时觉得大可不必!某一天在品读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这两句诗时,忽然顿悟了老屋的神圣地位。住够了土墙茅屋,在大雨天里,顶上漏雨,墙角过水,与满地乱爬的土蛇蟾蜍、蚊虫老鼠共处生活了一辈子的人们,包括我至亲至爱的父亲,想得到的老屋,实际上是对一世追求未能实现的人生目标,用另一种不懈努力的心灵渴望去达到。拥有一栋遮风避雨的坚实住处,躺在深厚的大地里过上想要的好日子。

制作老屋的桐树,生长于大地,回归于大地,而人的生命传给后人。

一棵桐树,一座老屋,一方民俗,一个追求,一种精神!生生不息的后来人,可知道这桐树的情怀,这不屈不挠民族的渴望,这历史脉动的永远老屋,是人类发展的一块块活化石!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乡下人过了五十就必须考虑老屋的事,老屋实际上就是用故乡桐树做的棺材。提前做好老屋,体现了乡下人不避讳生老病死的人生态度。
B.老屋被人借走就得赶紧做新的老屋,只有看着装满自己喜好的老屋,拥有者心里才踏实满足,邻居们才会称赞这家子孙孝顺。
C.因为爷爷奶奶早已不在世,家里不放老屋,所以孩童时代的“我”对油黑发亮、阴森森的老屋产生了天然的惧怕心理。
D.父亲把钱压在柜橱的酒瓶下,不仅是想给表舅桐树板的钱,更是想为给孩子们做表率,希望孩子们尽早懂得为人处事的道理。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父亲的老屋”为行文的线索,虽用了较多的笔墨写父亲与老屋之间的故事,但行文中穿插了“我”的一些经历和感受,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B.“走亲戚或到村里老辈人家去,总是绕着老屋远远跑开,或躲在大人侧后背立而行”这一心理描写,细腻真实地再现了“我”的恐惧,极富有情境感。
C.文章详细描写了亲戚们在表舅家放树的场面,大家分工不同,齐心协力,渲染了热闹的气氛,以舅姥落泪烘托了大家的努力给人带来的感动。
D.文章语言灵活,如将“弓腰曲腿死死地拉着绳子不放”的人们比喻为“抵头红了眼的牛犊”,形象生动,写人和树“拔河”,趣味盎然。
3.“桐树在我的心中,比任何树都有用,这树与水泥瓦房,与高楼大厦,与庄园别墅,有了绝妙的相通之处。”请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有人认为本文的最后三段可以删去,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2023-04-14更新 | 150次组卷 | 2卷引用:第八单元(B卷·能力提升练)(与2023新高考题型接轨)-【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必修下册)
22-23高一下·全国·单元测试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与传统的纸质阅读相比,不受时间、地点、空间限制,随时随地拿起就能读的数字阅读,可以覆盖更多的用户群,让阅读变得更便捷、更高效。在科技赋能的背景下,数字阅读正在为全民阅读带来新的增量与新的体验,实现各类新型文化业态的深度对接融合聚变。在某平台上,《论语》成为2021年最受欢迎的读物,全年站内阅读人次接近3000万,超过80%是30岁以下的年轻读者。读者们在评论区讨论经典,答疑解惑,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今的国民思想在数字空间里碰撞出新的火花。《迷宫·如意琳琅图籍》、新华字典APP、史学双璧多媒体出版工程、番茄小说AI朗读……数字阅读体验馆里的各类新型阅读产品,为观众提供了专业化、场景化的沉浸式阅读体验。有了数字技术的加持,传统的文化业态壁垒正在逐步被打破,全方位传播、全场景阅读、全产业链构建的数字阅读新趋势正在形成。

(摘编自《让数字阅读更好赋能书香社会》)

材料二:

科技赋能,不只是阅读方式迭代更新,数字阅读的场景也更加多元化。下载有声阅读APP,不仅可以听小说,还可以听新闻等,重要的是解放了双眼,还能达到阅读的效果。安徽省蚌埠市的王女士说,她平时工作忙,所以选择有声阅读,在做饭、做家务的时间听书学知识、了解新闻。

在音频和短视频平台成为阅读推广重要阵地的今天,唯有以变应变,才能跟上时代节奏、满足读者需求。江苏省扬州市全民阅读活动办公室工作人员杨静路说。

互联网时代,数字内容的创新表达和呈现方式令人眼前一亮。书中的人物动起来,演绎精彩故事情节;书中的植物、动物、建筑惟妙惟肖,阅读变成了身临其境的体验⋯⋯在近日举行的首届全民阅读大会上,数字阅读体验馆设置了数字阅读成果、IP精品等展区,集合了VR阅读、5G高清视频、5G高清听书、AI智能导读等创新阅读服务,为用户提供丰富有趣的沉浸式阅读新体验。

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数字出版已经成为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阅读也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重要阅读方式。数字出版形态包括电子书、有声书、视频传播、多媒体课件、虚拟现实3D内容等多元化呈现方式,也包括个性化内容推荐、用户参与内容创造等新型知识生产与传播方式。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的深度融合发展,正成为中国出版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近几年,中国的数字阅读产业规模持续增长,用户规模逐步扩大,用户黏性持续攀升,整体行业市场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王炎龙表示:数字阅读将开启一个全新的阅读时代。对个人而言,书籍是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来源。书籍内容能与多样态的技术形式进行融合叠加,从而带给人们多感官、多时空、多体验的阅读氛围。新的阅读模式也将影响未来社会的文化形态、社交模式等。

(摘编自《科技赋能,阅读越来越有趣》)

材料三:

第27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这届年轻人读书有多狠被推上了热搜。

除了更爱读书的主观原因,这里面也有客观条件使然,比如疫情使得人们居家独处时间变长。此外,数字阅读、听书等新型阅读方式的兴起,也让读书变得更加便捷、自由。但这同时向人们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到底该怎样定义阅读?用手机刷网文或者看漫画,算不算阅读?通过音视频节目速读一本名著,算不算把书给了呢?

对过去的读书人来说,书籍是随身携带的精神圣殿。而在今天,阅读被许多人寄予了在信息洪流中摆脱焦虑、于风云变幻中栖息身心的厚望,但不能忽视的是,当技术发展给阅读带来便利之余,也存在着与阅读原本承载的价值背道而驰的隐患。

当人们使用阅读软件,平台往往会利用大数据为用户进行画像,不断根据其兴趣爱好精准推荐,有可能读了几十部小说,看的还是同一类故事;当越来越多的工具试图帮助人们提高阅读效率时,殊不知这些精神速食也让原作的营养白白流失。用半个小时说完《红楼梦》故事梗概,如何传达出那些藏在桃花流水间的百转千回,那些锁在朱门深院中的雅趣、荒唐与空寂?看专家学者谈论历史或者经济,但少了独立思考的过程,又怎能将头脑打磨得更加敏锐?在通勤路上听完一本《人类简史》,要是当作背景音乐而不入心,那么所谓的利用碎片时间阅读,恐怕只能沦为自欺欺人的笑话。

需要指明的是,阅读纸质书籍并不一定就优越于数字阅读,无论选择哪种阅读方式,其目的都是为了开卷有益。在全民阅读热潮面前,有必要保持充分的冷静和自省,警惕新型阅读形式大于实质。若忘记了阅读的初心,被新技术的福音所束缚甚至奴役,最终只能是沉湎于无效阅读所带来的虚幻满足感之中却一无所获。

(摘编自《莫让新型阅读变无效阅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阅读比传统的纸质阅读更便捷、高效,不受时间、地点、空间限制,随时随地拿起就能读,其覆盖的用户群更多。
B.在科技发展的助力下,数字阅读的方式在不断地迭代更新,人们不仅可以看电子书、听小说,还可以体验VR阅读等。
C.在首届全民阅读大会上,数字阅读体验馆通过多种创新阅读服务为用户提供了丰富有趣的沉浸式阅读新体验。
D.数字出版已成为当下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的融合发展,早已成为我国出版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广大读者通过在评论区讨论2021年最受欢迎的读物《论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今的国民思想碰撞出新的火花。
B.传统的文化业态壁垒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正逐步被打破,形成了全方位传播、全场景阅读、全产业链构建的数字阅读新趋势。
C.科技使数字阅读的场景更加多元化,音频和短视频平台已成为阅读推广的重要阵地,唯有以变应变,才能跟上时代、满足读者需求。
D.书籍是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来源,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阅读可以帮助人们摆脱焦虑、栖息身心,而疫情使居家的人们更爱读书。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分析了数字阅读带来新的增量、新的体验与实现各类新型文化业态的深度对接融合聚变之间的关系。
B.材料二最后一段通过引用,指出了中国数字阅读产业规模增长和用户规模扩大对未来社会文化形态的影响。
C.材料三第二段通过提出问题,引起人们对“用手机刷网文和通过音视频节目‘速读’名著是否算阅读”等问题的关注。
D.材料一使用数据进行分析,客观具体;材料二以对个人阅读体验的介绍引出话题;材料三指出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的区别。
4.请结合材料二阐述数字阅读已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
5.数字阅读存在哪些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请结合材料三概括。
2023-04-14更新 | 99次组卷 | 2卷引用:第八单元(B卷·能力提升练)(与2023新高考题型接轨)-【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必修下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