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20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利者义之和论

苏洵

义者,所以宜天下,而亦所以天下之心。苟宜也,宜其拂天下之心也。求宜小人邪,求宜乎君子邪?求宜乎君子也,吾未见其不至正而能也。至正而行,宜乎其拂天下之心也。然则义者,圣人天下之器也。伯夷、叔齐殉大义以饿于首阳之山,天下之人安视其死不悲也。天下果好义也,伯夷、叔齐其不以饿死矣。虽然,非义之罪也,徒义之罪也。武王以天命诛独夫纣,揭大义而行,夫何恤天下之人?而其发粟散财,何如此之汲汲也?意者虽武王亦不能以徒义加天下也。

《乾·文言》曰:“利者,义之和。”又曰:“利物足以和义。”呜呼!尽之矣。君子之耻言利,亦耻言夫徒利而已。圣人聚天下之刚以为义,支派分裂而四出者为直、为断、为勇、为怒,于五行为金,于五声为商。凡天下之言刚者,皆义属也。是为道决裂惨杀而难行者也。虽然,无之则天下将流荡忘反,而无以节制之也。故君子欲行之,必即于利。即于利,则其为力也易,戾于利,则其为力也艰。利在则义存,利亡则义丧。故君子乐趋徒义,而小人悦怿以奔利义。必也天下无小人,而后吾之徒义始行矣。呜呼难哉!圣人灭人国,杀人父,刑人子,而天下喜乐之,有利义也。与人千乘之富而人不奢,人以九命之贵而人不骄,有义利也。义利、利义相为用,而天下运诸掌矣。

五色必有丹而色和,五味必有甘而味和,义必有利而义和。《文言》之所云,虽以论天德,而《易》之道本因天以言人事。说《易》者不求之人,故吾犹有言也。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亦所以天下之心               拂:违逆
B.至正而行                            抗:坚持
C.圣人天下之器                      戕:伤害
D.人以九命之贵而人不骄        爵:爵位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宜其拂天下之心也                                     求宜小人邪
B.与人千乘之富而人不奢                              故君子乐趋徒义
C.天下之人安视其死不悲也                           天下果好义也
D.支派分裂而四出者为直、为断、为勇、为怒        为道决裂惨杀而难行者也。
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辩证地评价义的功用,认为它既可以有利于天下,也可能对天下有弊。
B.举伯夷、叔齐之例责备世人坐视他们饿死却不悲伤,证明了世人不爱道义。
C.天下的刚正之道汇集为道义,在人的品行、五行、五声中各有不同的呈现。
D.结尾作者用五色五味作类比,强调道义必须有义有利才能义利协和的道理。
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武王以天命诛独夫纣,揭大义而行,夫何恤天下之人?
5.结合文本,回答下列问题。
①请结合本文第二自然段内容,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利义”与“义利”的含义。
②请将符合下列名言内涵的概念(“义利”与“利义”)分别填写在相应的括号内。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君子周急不继富。(     
2023-01-16更新 | 25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一零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疫情期间乘坐飞机安全吗?

病菌和病毒在飞机上是否容易传播,很多人对此给予了关注。病菌、病毒要从传染源传给被感染者,一般有呼吸道传播、皮肤接触传播、口腔与眼睛传播、消化道传播等途径。与地铁、火车、市内公交车一样,民用客机机舱内的乘客密度大,空间密封狭窄,空气流通性差,这无疑为病菌、病毒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以常见的空客A320客机为例,飞机密封舱内的容积粗略估计为3500立方米。目前,多数航空公司经济舱内旅客的座位间距,前后约为80厘米,左右约为45厘米;公务舱座位前后间距约为100厘米,左右约为65厘米。据此换算下来,A320可搭载的乘客总数能够达到150人。通常情况下,人们会在中远途出行时选择搭乘飞机,这样一来,飞行时间动辄三四个小时,100多名旅客和机组人员只能长时间停留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内,大家共享着有限的空气。

为了了解飞机机舱中呼吸道病毒的传播情况,一个科学研究小组观察了飞往5个目的地的10个航班,飞机型号主要为波音757,平均航时约为4小时,其中有8个航班是在流感季节飞行。在飞行中,一组研究人员暗中记录乘客和机组人员的所有活动轨迹;同时,另外两组研究人员负责操作两个空气采样泵进行采样。此外,研究人员还随机收集了厕所门内侧和外侧的把手表面、小桌板表面、安全带扣表面的样本。收集到的环境样本最终被送到实验室进行呼吸道病毒分析,检测能代表大多数呼吸道疾病病原体的18种病毒,包括流感病毒、鼻病毒和冠状病毒。

研究人员发现,飞机上的病毒感染主要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叉感染。如果有人咳嗽或者打喷嚏,包含病毒的粒子会从嘴中逸出,随着空气飞到很远的地方。100微米的小飞沫能够“行走”10米的距离,而50微米以下的飞沫可以在空气中存留很长时间,这使得它们甚至能够扩散到天花板。

皮肤接触是飞机上病菌传播的另一个重要途径。在整个旅程中,值机、安检、候机、登机、机上就餐、如厕、下飞机……旅客难免要触摸座椅、各种把手、安检筐、柜台自动出票机、马桶盖等物品,而细菌是无所不在的,如果接触了含有病菌的上述物品,就可能被感染。

【甲】乘坐飞机难免接触病菌,但是在众多公共交通运输方式中,飞机的疾病传染风险相对较小。相信坐过飞机的朋友都知道,机场的安检是极其严格的,可以禁止那些未经检疫可能带有寄生虫和病菌的物品被带上飞机。此外,在重大传染病疫情期间,许多机场【乙】会增设专门的检验检疫设备、隔离区甚至医疗急救点,以备不时之需。民航系统的公共卫生与防疫制度非常严格、规范,各机场和各大航空公司也严格按照规定执行。另外,民航机场和客机的公共卫生软硬件条件相比其他交通工具都更为优越,【丙】优越的公共卫生条件能够有效抑制病菌的滋生与传播。

(取材于沈海军的同名文章)

1.在文中【甲】【乙】【丙】三处依次填写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既然              
B.既然              
C.尽管              
D.尽管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飞机上,呼吸道传播是病菌传播的重要途径。
B.公务舱座位间距大,可有效阻断病菌的传播。
C.在飞机上频繁走动会增加被病菌传染的风险。
D.机场严格的安检能降低乘客感染疾病的风险。
3.下列对全文行文思路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飞机机舱具备病菌、病毒的传播条件——病菌、病毒的传播途径——如何降低感染风险
B.飞机机舱具备病菌、病毒的传播条件——病菌、病毒的传播途径——乘坐飞机相对安全
C.病菌、病毒在飞机上的传播途径——病菌、病毒传播的原因——乘坐飞机相对安全
D.病菌、病毒在飞机上的传播途径——病菌、病毒传播的原因——如何降低感染风险
3 . 阅读《红楼梦》(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选文一(取材于第二十六回)

如今且说宝玉打发了贾芸去后,意思懒懒的,歪在床上,似有朦胧之态。袭人便走上来推他,说道:“怎么又要睡觉?闷的很,你出去逛逛不是?”一面说,一面拉了宝玉起来。宝玉道:“可往那里去呢?怪腻腻烦烦的。”袭人道:“你出去了就好了。只管这么葳蕤,越发心里烦腻。”宝玉无精打采的,只得依他,晃出了房门,在回廊上调弄了一回雀儿;出至院外,顺着沁芳溪看了一回金鱼。只见那边山坡上两只小鹿箭也似的跑来。宝玉不解其意,正自纳闷,只见贾兰在后面拿着一张小弓,追了下来,一见宝玉在前面,便站住了,笑道:“二叔叔在家里呢,我只当出门去了。”宝玉道:“你又淘气了。好好的,射他作什么?”贾兰笑道:“这会子不念书,闲着作什么,所以演习演习骑射。”宝玉道:“把牙栽了,那时才不演呢。”说着,顺着脚一径来至一个院门前,只见凤尾森森,龙吟细细【注】。举目望门上一看,只见匾上写着“潇湘馆”三字。宝玉信步走入,只见湘帘垂地,悄无人声。走至窗前,【甲】觉得一缕香,从碧纱窗中暗暗透出。宝玉便将脸贴在纱窗上,往里看时,耳内忽听得细细的长叹了一声道:“‘每日家情思睡昏昏。’”宝玉听了,不觉心内痒将起来。再看时,只见黛玉在床上伸懒腰。宝玉在窗外笑道:“为什么‘每日家情思睡昏昏’?”一面说,一面掀帘子进来了。林黛玉自觉忘情,不觉红了脸,拿袖子遮了脸,翻身向里装睡着了。宝玉才走上来,要扳他的身子,只见黛玉的奶娘并两个婆子却跟了进来,说:“妹妹睡觉呢,等醒了再请来。”刚说着,黛玉便翻身坐了起来,笑道:“谁睡觉呢!”那两三个婆子见黛玉起来,便笑道:“我们只当姑娘睡着了。”说着,便叫紫鹃,说:“姑娘醒了,进来伺候。”一面说,一面都去了。黛玉坐在床上,一面抬手整理鬓发,一面笑向宝玉道:“人家睡觉,你进来作什么?”宝玉一歪身坐在椅子上,笑道:“你才说什么?”黛玉道:“我没说什么。”宝玉笑道:“给你个榧子吃。我都听见了。”


【注】凤尾森森:比喻竹林茂盛。龙吟:指箫笛之类的乐音,此处比喻风吹竹林之声。脂砚斋对这八个字的批语是:“与后文‘落叶萧萧,寒烟漠漠’一对,可伤可叹!”

选文二(取材于第一〇八回)

(宝玉和宝钗成亲之后,在宝钗的生日宴会上,宝玉想起了已经去世的黛玉,内心难受。)

且说宝玉一时伤心,走了出来,正无主意,只见袭人赶来问是怎么了。宝玉道:“不怎么,只是心里烦得慌。何不趁他们喝酒咱们两个到珍大奶奶那里逛逛去。”袭人道:“珍大奶奶在这里,去找谁?”宝玉道:“不找谁。瞧瞧他现在这里住的房屋怎么样。”袭人只得跟着,一面走一面说。走到尤氏那边,有一个小门儿半开半掩。宝玉也不进去。只见看园门的两个婆子坐在门槛上说话儿。宝玉问道:“这小门开着么?”婆子道:“天天是不开的,今儿有人出来说今日预备老太太要用园里的果子,故开着门等着。”宝玉便慢慢的走到那边,果见腰门半开,宝玉便走了进去。袭人忙拉住道:“不用去,园里不干净,常没有人去,不要撞见什么。”宝玉便仗着酒气说:“我不怕那些。”袭人苦苦的拉住不容他去。婆子们上来说道:“如今这园子安静的了。自从那日道士拿了妖去,我们摘花儿打果子一个人常走的。二爷要去,咱们都跟着,有这些人怕什么。”宝玉喜欢,袭人也不便相强,只得跟着,宝玉进得园来,只见满目凄凉,那些花木枯萎,更有几处亭馆彩色久经剥落,远远望见一丛修竹倒还茂盛。宝玉一想,说:“我自病时出园住在后边,一连几个月不准我到这里,瞬息荒凉。你看独有那几竿翠竹菁葱,这不是潇湘馆么。”袭人道:“你几个月没来,连方向都忘了。咱们只管说话,不觉将怡红院走过了。”回过头来用手指着道:“这才是潇湘馆呢。”宝玉顺着袭人的手一瞧,道:“可不是过了吗!咱们回去瞧瞧。”袭人道:“天晚了,老太太必是等着吃饭。该回去了。”宝玉不言,找着旧路,竟往前走。【乙】你道宝玉虽离了大观园将及一,岂遂忘了路径;只因袭人恐他见了潇湘馆,想起黛玉又要伤心,所以用言混过。岂知宝玉只望里走,天又晚了,恐招了邪气,故宝玉问他只说已走过了,欲宝玉不去。不料宝玉的心惟在潇湘馆内。袭人见他往前急走,只得赶上,见宝玉站着,似有所见,如有所闻,便道:“你听什么?”宝玉道:“潇湘馆倒有人住着么?”袭人道:“大约没有人罢。”宝玉道:“我明明听见有人在内啼哭,怎么没有人!”袭人道:“你是疑心。素常你到这里常听见林姑娘伤心,所以如今还是那样。”宝玉不信,还要听去。婆子们赶上说道:“二爷快回去罢,天已晚了。别处我们还敢走走,只是这里路又隐僻,又听得人说这里林姑娘死后常听见有哭声,所以人都不敢走的。”宝玉袭人听说都吃了一惊。宝玉道:“可不是!”说着,便滴下泪来,说:“林妹妹,林妹妹,好好儿的是我害了你了!【丙】你别(yuàn)我,只是父母作主,并不是我负心!”愈说愈痛,便大哭起来。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加点字的注音、填写在横线上的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甲】觉得一缕香,从碧纱窗中暗暗透出
【乙】你道宝玉虽离了大观园将及一
【丙】你别(yuàn)
A.“幽”是“浓郁”的意思;“载”读作“zài”;横线上应填“怨”
B.“幽”是“浓郁”的意思;“载”读作“zǎi”;横线上应填“恕”
C.“幽”是“清淡”的意思;“载”读作“zǎi”;横线上应填“怨”
D.“幽”是“清淡”的意思;“载”读作“zài”;横线上应填“恕”
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听到贾兰不念书便习武,宝玉颇为欣慰,嘱咐他要小心。
B.因不想宝玉被婆子们劝走,装睡的黛玉赶紧翻身坐起来。
C.宝玉担心贾珍夫人的生活条件不好,因此特意去探望她。
D.袭人唯恐宝玉误了吃饭使自己受责骂,因此劝宝玉回去。
3.两篇选文都写到了宝玉到潇湘馆,一次是“顺着脚”,另一次是“找着旧路”,这两处表达的内涵有什么不同?请根据情节简要分析。
4.从脂砚斋的批语来看,曹雪芹曾用“落叶萧萧,寒烟漠漠”描写黛玉去世后宝玉进入大观园见到的景色,这个描写和选文二画波浪线的句子相比,你更喜欢哪一个?请谈谈你的理解,至少说出两条理由。
4 . 阅读《劝学》,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蓝;冰,水为之,而寒水。木直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然也。故木受绳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绝江河。君子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直                    中:合乎
B.而闻者                    彰:清楚
C.君子非异也                                 生:习惯
D.金石可                    镂:雕刻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青,取之               而寒
B.𫐓使然也                      不如须臾所学也
C.故木受绳               知明而行无过矣
D.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非能水也,绝江河
3.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A.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B.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C.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4.用原文语句,将下面一段文字补充完整。

《劝学》是我国古代探讨学习问题的名篇,文章善用比喻推进论证。如第二段,先以“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论证学习能使人进步;接着进一步设喻,以直木𫐓为圆轮后不再变直的现象,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作用;最后则以“_______”引出结论“______”,强调学习的重大意义。

2023-01-08更新 | 23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1年北京市第一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
5 .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策》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长于叙事和议论。《烛之武退秦师》出自此书。
B.辛弃疾是南宋时期的著名词人,他的词作多用典故,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C.鲁迅的《祝福》通过写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封建思想对普通民众的毒害。
D.俄国作家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畏首畏尾,保守僵化,充满奴性。
2023-01-08更新 | 21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1年北京市第一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试题
6 . 《论语》常用生活中的现象来说明抽象的道理,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用“北极星处在自己的位置上,而众多的星辰环绕着它”这一天文现象作比,说明“仁德”在国家治理中的核心地位。
B.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輗,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用“大车子没有安横木的輗,小车子没有安横木的輗,就无法行走”作比,说明人如果没有信誉,就无法立身处世。
C.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
用“风吹草伏”这一自然现象作比,说明在上位者的德性一定会对老百姓产生明显影响。
D.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用“日食”“月食”的天文现象作比,说明君子有过错时,就会有人见到;再犯这样的错误时,人们便都能看见了。
2023-01-05更新 | 252次组卷 | 2卷引用:2021年北京市第一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春雪

刘白羽

入春以来,接连下了几场大雪。每次看到这一片白茫茫的世界,心头总涌出无限的欣喜,是的,这是八十年代第一个春天的雪啊!

我生在北国,从小爱看雪。少年熟诵“为嫌诗少幽燕气,故向冰天跃马行”的诗句,至今记忆犹新。鲁迅对北方和江南的雪,作了精细入微的描写:“江南的雪,要以滋润美艳之至了”,而“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它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下、枯草上”。不过我觉得这里写的北方的雪是冬雪。至于北方的春雪,我倒觉得颇有江南雪意呢!旧历正月初三那头一场春雪不就是这样吗?我住在高楼上,从窗上望出去,阳台栏栅上堆积着厚绒绒一层雪,是那样温润滋融,带来清新的春的消息。天晴气朗,从我这窗口,可一目望到苍翠的西山。而这一天,北京城一片洁白,一望无际、鳞次栉比的积雪的屋脊,黑白相间,构成一幅十分别致的画,好看极了。

这春雪,引起我喜悦,引起我深思。我静静伫立窗前久久凝望,我想起我一生中难忘的几场春雪。在延安搞大生产的那个早春,那是如何艰苦而雄伟的时代呀!我们为了战胜饥饿,为了把火与血的战斗进行下去,但等天暖,我们就要放火烧山,开荒下种。恰恰在这个时候,一场大雪忽然从空中飘飘扬扬洒落下来,喜得我奔出窑洞,用炽热的两颊,迎接冰冷的雪花。我写了一篇小文章,题目记不清了,好像是落雪的晚上,其中有这样的意思:雪,一点一滴深深渗入土地,滋润着种籽,让它早日发芽。我现今还记得那年的春朝,曙光微放,延安山岭上这里,那里,一行行蜿蜒蠕动的人影。然后,飞扬的锄头,挥洒的汗水,令人真正体会到“劳动人民创造新世界”的快感。

已近三月末,早该下雨,谁知今早起来一看,又是一场好雪。大概因为温度上升,雪花都粘连在树身上,远远近近的树木,有如一丛丛雪白的白珊瑚,好看得很。这雪树使我想起另一段艰苦而雄伟的生活,那是东北解放战争最困难的时候。楹花江边,二三月还是满天风雪,雪深没膝,行军人,一脚拔上来,一脚陷下去,尽管是零下四十度的严寒,由于艰难跋涉,却还一身热汗淋漓。但一眼看见东北人叫做“树挂”的奇景,一株株树从树身到每一纤细枝条,都像冰雪精雕细刻出来的,晶莹婀娜,不禁从心头掠过一阵惊喜。我就带着这美的心境穿过风雪,走进硝烟,这又是何等英雄而豪迈的生活啊!

今年,八十年代第一春,这几场大雪自与往昔不同了。但是,历史的脚步,却静悄悄而又坚实实地从遥远深处走来,把往昔和今日紧密相连。正因如此,那艰苦岁月的春雪,赋予今日的春雪以无限深情。如果说有什么不同,那就是时代不同了。那时我们从黑暗旧世界中用鲜血与生命博取光明;今天,我们迈进一个大时代的门坎,走向新的长征,要以更坚毅的力量去博取更大的光明。从一个战场走上另一个战场,这就是我们的历史的延续与伸展。“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这话说得多好呀!我们是为了纪念过去而迎接明天。对于创造未来的人来说,他懂得他是多么需要往昔那种披荆斩棘、开荒辟莽的精神的,这样想时,我又听到开荒的歌唱,又听到火线的雷鸣。

这几场雪,一次比一次更接近温暖的阳春。我静静地凝视着,这春雪啊,一点动静也没有,绵绵落了一夜,又绵绵落了一天,这雪多么洁白纯净,如花似玉,但是没有让我沉醉,却使我亢奋。从我的经历、我的性格,我是更爱暴风雪的。正如鲁迅所写:“……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这是怎样的豪情,怎样的奔放。谁料今天下午,当我从窗口望着白杨树,我却给一种天工造化,神妙奇绝的景象所惊住。原来,白杨树身、树枝上融化得发温发黑,已经静悄悄的长出梢头的茸茸嫩蕊上却沾着雪,像千千万万点洁白的花,那样密,那样美。一刹那间,我仿佛到了苏州的香雪海,看见千树万树的白梅。今天,只有今天,这绵密的春雪,使我暂时忘记了我心头上呼啸的暴风雪,使我更加深沉地喜爱起春雪来了。古语:“瑞雪兆丰年”,而这八十年代第一个春天的雪,不是为八十年代、为新长征,带来美好的预感了吗?……没一点风,我静静走到一株高大的白杨树下,一片积雪又一片积雪,从树顶上扑突一响,扑突一响,附落下来,立刻溶入潮湿的黑土。我忽然想起:“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当然,用浇花比拟雪花很不确切,可是,以生命肥沃着大地的雪花,不在催发着即将开放的春花吗!?

(材料选自刘白羽《春雪》一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开篇点出写作对象“春雪”,接着写自己喜爱雪的原因,再引用鲁迅对南北方雪的描绘,引出自己对北方春雪的认识。
B.作者由眼前的春雪,联想到四十年前的一场春雪,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而是通过写景来表达感情,为主题升华服务的。
C.文章对春雪的描写采取了有详有略的描写,着重描写北方的春雪,对南方的春雪却是通过对比手法,突出其绵密的特点。
D.作者对八十年代的第一场春雪倾注了热烈的赞美之情,意在歌颂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表达了对改革开放的拥抱之情。
E.文章开头和结尾引用古人的诗句是为了渲染作者对春雪的印象和喜爱,也透出文章特有的书卷气,增加了历史的厚重感。
2.从延安的春雪、解放战争的春雪中,作者获得了哪些感悟?请简要概述。
3.简要分析画线部分文字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场景,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受?请结合具体词句和手法加以赏析。
4.文章最后一段写出春雪的哪些特点?有什么象征意义?
2022-12-27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通州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
名校
8 .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各地的民歌,称作“国风”。如《周南·芣莒》《秦风·蒹葭》都属于“风”。
B.《荀子》里的大部分篇章为战国思想家荀况的自著,他擅长用大量比喻来阐明深刻道理。《劝学》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C.在阅读古代作品时,可以从某些作品的题目中知晓古代的文体知识。如《短歌行》中的“行”,《师说》中的“说”等。
D.我国古人用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组合为六十甲子来纪年,周而复始,依次类推。2020 年为庚子年,2021 年为壬寅年。
9 . 阅读下面辛弃疾的词,完成下面小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1】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2】,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3】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4】


注释:【1】此词作于作者在建康(现南京)安抚司参议官任上,中秋的夜晚,为他志同道合的朋友吕叔潜而写。【2】姮娥:指嫦娥。【3】斫:砍。【4】安史之乱后,杜甫困在沦陷的长安,农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天,作《一百五日夜对月》诗,其中“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将桂树枝叶比作安禄山和史思明一伙叛军,表达了作者对安史之乱造成人民流离失所的控诉之情。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上片开头两句写景,用“金波”写月亮,用“飞镜又重磨”来比喻月亮像新磨过的铜镜一样明亮。
B.本词上片最后两句,作者对月抒怀,发出“白发欺人”的无奈,表现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心情。
C.本词下片开头三句,作者写明月当空,幻想乘风直上万里长空,看祖国山河,表达了收复河山之志。
D.作者用嫦娥奔月,吴刚斫桂两个神话故事,借助想象来写景抒情,隐晦委婉,有婉约派词作的风格。
2.下列对“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一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三句词的意思是砍去月宫中桂树的枝叶,月光会更加明亮。作者用桂树来比喻南宋朝廷的议和派。
B.辛词化用杜甫的诗句,运用借喻手法。表达了铲除南宋议和派,抗击金兵,恢复中原的强烈愿望。
C.“人道是”与苏轼的“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中“人道是”用法相同,都是引出怀古抒情的对象。
D.这三句词的最后两句是作者抒情高潮,揭示深刻的主题,引起人们的思考和警醒,具有艺术感染力。
3.以中秋赏月为题材的中国古典诗词中,辛弃疾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可以称为璀璨双璧。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两首词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022-12-27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通州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10 . 阅读《师说》(节选),完成下面小 题。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 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句之不知     读:dòu ,句中停顿
B.官盛则近     谀:yú,谄媚奉承
C.君子不齿     齿:牙齿
D.术业有专     攻:学习,研究
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不解                                师道不复
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不必贤弟子
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于”字不同。
B.两个“之”字不同,两个“于”字相同。
C.两个“之”字相同,两个“于”字也相同。
D.两个“之”字不同,两个“于”字也不同。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师”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道之不复,可知矣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
C.孔子郯子、苌弘、师襄
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
4.在“从师”问题上,属于作者批评对象的一项是(     
①圣人 ②君子 ③郯子之徒 ④士大夫之族 ⑤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A.①③B.②⑤C.②④D.①⑤
5.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圣人无常师。
②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6.韩愈提出的“从师”道理,对你有哪些启示,请用你自己的语言概括说明。
7.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是 岁 十 月 之 望 步 自 雪 堂 将 归 于 临 皋 二 客 从 予 过 黄 泥 之 坂霜露 既 降 木 叶 尽 脱 人 影 在 地 仰 见 明 月 顾 而 乐 之 行 歌 相 答已 而叹 曰 有 客 无 酒 有 酒 无 肴 月 白 风 清 如 此 良 夜 何

(材料选自苏轼《后赤壁赋》)

2022-12-27更新 | 13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通州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