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4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祖父瓷

张建春

那年,冬天的雪大,迷迷茫茫地封了门。天黑下来,祖父去收门,见场地下沿,有一个黑黑的影子躺在地上,在雪地里特别戳眼,祖父冒雪走向前去,是一个倒卧的人。

祖父不吃惊,这年头饿殍不鲜见。祖父还是低下身子,用麻木的手探访倒卧人的鼻息。还有口气!这倒让祖父大吃一惊。

祖父一把拖了倒卧的人向家门拽去,雪地上留下了一道深深的犁痕。

不用说是饿坏了。祖母看了祖父一眼,再望了眼倒卧的人,忙去缸里抓米,先抓一把,想了想,又添了一把。祖母生火熬米汤,火在灶洞里急急地舔。祖父也忙,把倒卧的人平放在床上,不忘给他盖上家中唯一的一床薄薄的被絮。

祖父撬开倒卧人的牙关,祖母把米汤一勺勺倒进他的口中。倒卧的人喉结蠕动,一碗米汤灌下去,倒卧的人长长嘘了一口气,哦——啊,醒了。

祖父和祖母互望了一眼,他们也饥肠辘辘,还是会心地笑了。

倒卧的人开口了:我叫羊,多谢了!

祖父回了句:哦,羊朋友。再也没有一句多余的话。

羊朋友摸摸周身,把手指向门外。祖父明白了,走进黑了的雪地,随之拎回了一个蓝花布包袱。羊朋友一把搂进了怀里,搂得紧紧的。羊朋友在祖父家住了三天,祖母还是天天熬米汤,一顿两把米,先紧了羊朋友喝。羊朋友也不客气,一口气喝一碗,再一口气喝一碗。喝完了,再紧紧搂着包袱。

第四天早晨,羊朋友不见了,门口的雪地上的脚印深深地通向了大路。

羊朋友走了,祖父发现堂屋的桌子上多了个青花瓷瓶。祖父早发现,羊朋友搂着的包袱里是个瓷瓶。

瓷瓶留下了,蓝花布包袱带走了。

祖父望着雪地,野外一片白茫茫,不见个尽头。瓷瓶戳在桌子上,冷冷地泛着光亮。

祖父自言自语:放这吧,存着,存着呢。祖父年轻时走南闯北,知道青花瓷瓶的重量。祖父也因此指望着羊朋友回头。

羊朋友没有再回头,一年,两年,三年,五年……不在了?

吃饱饭了,祖父开始谋划,将家中的土墙草顶的房子翻建了,这是祖父的一个梦想。

没钱,去不远的山砍荒草,一担荒草能卖上八角钱。祖父思谋,砍上几个冬天,或许能攒上买瓦的钱。

瓦买了一堆,就差砖的钱了。不可预料的是祖父吐血了,再也砍不动荒草、挑不动荒草了。

还是冬天,一个人进了祖父的门。说想买祖父手中的青花瓷瓶,开口出价五百元。祖父把青花瓷瓶从旮旯里取出,灰积了一层,擦干净了,还是清朗明丽。祖父心中算了一笔账,五百元是六百多担荒草,足能盖三大间一砖到顶的瓦房。

祖父的三间草房快趴架了。祖父望了眼透亮的屋顶,长叹了一声。祖母也在边上,续上了一口叹息。

祖父紧接着回了句话:不卖。祖母摇头:不卖。来人以为给钱少了,忙加价,八百,一千,一千五……五千。祖父和祖母还是不卖,祖父态度坚决,又含糊不清:不值钱呢,两把米的钱。祖父没住上瓦房,在土墙草顶的屋子里咽了气。临死前指着青花瓷瓶,说:存着,存着呢。祖母懂祖父,说:说不定,羊朋友会回头,人家的东西。

祖母也是想住上大瓦房的,她接着做添砖加瓦的事。不过祖母不卖荒草,祖母身子弱,只能从牙缝里省,从鸡屁股里抠。砖添置了些,但离砖墙瓦顶远着呢。

打青花瓷瓶主意的人又来了,张口给一万。祖母惊得合不拢嘴,鸡蛋一角一个,一万元可是十万个鸡蛋。一万元如若盖砖瓦房,可盖一溜十多间。

祖母不置可否,来人急了,一五一十加价,加到了十万元。祖母还是决绝地摇头:不卖,不值,两把米的事呢。来人骂了一句,悻悻地迈出门,不忘回头,就这一回头,虚弱的门差点被刮倒了。

祖母决心起房,房翻建了,但仅是土坯,半瓦半草的房子,可也明亮、结实多了。

祖母死在她翻建的“杂交”房里。死前,祖母没忘青花瓷瓶,擦亮了,放在她的面前。祖母交代:存着,存着,两把米呢。

青花瓷瓶传到了我的手里,我早住进了单元房,窗明几净,青花瓷放在了耀眼处。依然有人上门,开口五百万。不卖,给价千万,再不卖,又升价。

我哈哈大笑:不值钱的,我爷爷、奶奶说,两把米的事呢。我把故事和来人说了,来人眼中有泪,说:存着吧,祖父瓷。

祖父瓷放在耀眼处,我常听到两把米相互摩擦的声音。

(摘编自《安徽文学》2021年第11期)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祖母抓米时“先抓一把,想了想,又添了一把”,又写祖父“给他盖上家中唯一的一床薄薄的被絮”,说明祖父家生活贫困。
B.“一把搂进了怀里,搂得紧紧的”,说明包袱里的东西对羊朋友来说特别重要,他不告而别留下青花瓷,展示了他的报恩心理。
C.祖父“知道青花瓷瓶的重量”,说明祖父很重视青花瓷瓶;“放这吧,存着,存着呢”,表明祖父已经决定等羊朋友回来取走。
D.祖父砍荒草卖钱,奶奶从牙缝里省,从鸡屁股里抠,都是为了实现梦想——翻建房子。但他们仍坚决不卖青花瓷,说明他们固执死板。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从冬天雪大封了门写起,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令天气,也为下文祖父发现羊朋友并对其施救做了铺垫。
B.“瓷瓶戳在桌子上,冷冷地泛着光亮”一句中的“戳”“冷冷”,表达了作者对青花瓷瓶的厌恶,对金钱的鄙视。
C.“祖父望了眼透亮的屋顶,长叹了一声。祖母也在边上,续上了一口叹息”运用细节描写,真实地写出了他们内心的纠结。
D.小说多处列举数据,如“八百,一千”“一角一个”等,使文章更真实可感。从祖母住土坯房到“我”住进单元房,则体现了时代的变迁。
3.小说中多次出现“两把米的事”“不值钱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4.试探究小说标题“祖父瓷”的意蕴。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经炀帝行宫

【唐】刘沧

此地曾经翠辇过,浮云流水竟如何。

香销南国美人尽,怨入东风芳草多。

残柳宫前空露叶,夕阳川上浩烟波。

行人遥起广陵思,古渡月明闻棹歌。

1.下列对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以反诘句陡峭而起。“浮云流水”转眼而逝。“竟如何”三字,尽情的嘲弄了这个昏君的迅速亡国。这种寓严肃于调侃的笔法最为警策。
B.“怨入”承上句,主要写“美人”之怨。美人香销,其愿随东风入而化为芳草;芳草无涯,人怨无边。这就把抽象的感情写成了具体而真实可感的形象。
C.颈联写出宫所见。隋堤之上,残柳空自露出叶片无人欣赏。烟波浩浩,龙舟安在?这里虽无一讥讽语,却得思与景偕,物与神游之妙。
D.诗人咏古别具一格。全诗共八句,句句是即景,句句含深意。景真,情长,意远,构成了本诗特有的空灵浪漫风格。
2.南宋沈义父《乐府指迷》说:“结句需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语结情最好。”结合全诗,请分析本诗结尾是如何“以景语结情”的。
2022-12-16更新 | 238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三新”改革联盟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六)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出居庸关

朱彝尊

居庸关上子规啼,

饮马流泉落日低。

雨雪自飞千嶂外,

榆林只隔数峰西。


【注】①朱彝尊:清初浙江嘉兴人,一生热衷于探访名胜古迹。②子规:即杜鹃鸟,叫声凄凉。③榆林:著名古塞,距居庸关七百多里。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要出居庸关远游塞北,他伫立雄关之上,听到子规凄凉的啼鸣,不由得触动内心深处的一缕愁绪。
B.次句写诗人在山泉边给马饮水时所见夕阳西下的情景,“低”字透露出视野受阻无法纵目远望的遗憾。
C.第三句写塞外的雨雪之景,在重峦叠嶂之外,雨雪横扫天际,气势磅礴,展现出塞外寥廓壮美的景象。
D.这是一首写景诗,诗人放眼关外,从苍茫落日到千嶂雨雪,远及榆林古塞,虽句句写景,却是景中含情。
2.这首诗前后感情有较大的变化,试分析第四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4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十月十五日观月黄楼,席上次韵

苏轼

中秋天气未应殊,不用红纱照座隅。

山下白云横匹素,水中明月卧浮图

未成短棹还三峡,已约轻舟泛五湖。

为问登临好风景,明年还忆使君无。


注:①浮图,同“浮屠”,对佛或佛教徒的称呼。②使君,指诗人自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观月时的节日和天气,渲染出诗人和朋友一同登楼赏月时的良好氛围。
B.颔联诗人着重描绘了眼前所见的高山、白云、湖水等美景,并赋予其独特的意蕴。
C.颈联“未成”“已约”对举,极写行程紧凑,流露出诗人观月时轻松愉悦的心情。
D.尾联诗人向席间诸位好友发问,感叹不知明年的今日是不是还有人会想到自己。
2.本诗的颔联“山上白云横匹素,水中明月卧浮图”与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都写明月,其写法和目的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022-12-09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南白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周大夫

刘夏

周大夫是我们村不可或缺的人物,经他手送走的村里老人有几十个。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医术也越来越高明。通常他看一眼某个病重的老人,便会准确告诉其家人准备后事的时间,如三天或者两天后,几乎没有误判的。周大夫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医者。据说他父亲当年临终时,躺在炕上气息微弱,一家人正准备后事,大门猛地被推开,架进来一个胳膊错了骨缝的,“哎哟哎哟”地叫着。老人家挣扎着起来,指挥着把伤者胳膊接好,才躺下咽了气。

从我记事起,周大夫就在村里走街串巷地看病了。他个子很高,有点儿驼背,面容安详,脾气温和,说话慢悠悠的,柔声细气。大家都信任他,觉得他的医术比镇上医院里的医生还高明。最难得的是,无论什么时候去请他看病,他都二话不说就赶来。冬天的夜晚天寒地冻,很多老人都会生病,甚至离世。周大夫常常从温暖的家里赶过去,给病人医治。他家住在村中心,正好便于四处看病。我有时看他提着药箱在街上匆匆地走着,觉得他真是一个伟大的人,经历了那么多人的临终时刻,依然平静地活着,是可钦佩的。这么多年,我们村哪怕得了大病的,也很少去城里看病,通常都是找周大夫给开几服药,实在没治了就听他说个准确日子,该准备的准备,最后安然迎接那个日子。

因为有了周大夫,死亡在我们村里变成不那么可怕的事。他化解了死亡带来的恐惧,“生老病死”的最后一关变得不那么神秘恐怖了。“某某走了”这句婉辞不再饱含悲伤,仿佛那人只是去了某处远游。我无法想象有一天周大夫要是“走了”村里该怎么办,好在他一直身体康泰,今年大概也有近八十岁了。我父母有时回老家待一段时间,回来后还称赞从他那儿拿了点儿很便宜的药,对头疼脑热的症状有奇效。我想如果他待在城里的大医院,早就成了医学泰斗了,身边弟子无数。但这恐怕只是我的一厢情愿。周大夫几十年如一日面容平静地医治各种病人,大概早就有了圣者心肠。如果说“医者父母心”,他算得上是我们全村的老父亲了。

不只是我们村的人信得过周大夫,因为周大夫医术高明、为人和善,周围几个村也常有来找他看病的,还有一些是我们村里人的亲戚,借着走亲访友的机会找他看看,抓几服药。他算得上是中西医并重,来自祖传的秘方自然是中医,但他也不故步自封,将西医的成果也吸纳了进来,因此也常开些有效的西药给病人。他家的药铺里既有中医的药柜子,也有西医的药盒子。西医见效快,可以处理一些紧急病症;中医见效慢,但适于调理一些慢性老病。他扎针的技术也是令人放心的,略微斟酌之后,一针到位。有时病人不便移动,他就到病人家中去。总之,他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尽量减轻病人痛苦,也尽量减轻家属负担。有些病重的老年人,他不再给开药,只是定时打个止痛针,或者开个食疗的小方子。他因此并不多么富裕,只是维持着一个“凭手艺吃饭”的普通家庭。

周大夫看病多年,偶尔也有走眼的时候。我姥姥病重的时候,曾在我们家住过一阵儿,因此经常请周大夫来。他有两次下了病危通知,在把脉之后郑重地说:“没脉了,准备吧。”但姥姥每次都挺过来了,不仅重新有了脉搏,后来还又多活了两年,他因此经常感慨:“这个老人,真是个奇迹!”姥姥年轻时读过书,参加过“民先队”,经常翻山越岭与鬼子作战,练就了一身好体质。有一次她还在村西头的沽河岸边从被鬼子枪毙的八路军中扒出了一个没有咽气的战士,偷偷背回家调治,那人好了以后重返部队。姥姥后来嫁给了姥爷。姥爷根正苗红,父母早亡,一直给地主家当长工,大字不识一个。生了一大堆孩子,姥姥就没有精力再出去干革命了。早年的那些革命经历渐渐成了断线的风筝,她则成了沽河村一个普通的农村老太太。改革开放之后的某一年,沽河村忽然来了个大军官,开着一辆高大的吉普车,停在姥姥家门口。原来是当年那个被救的战士,经多方打听联系到姥姥这个救命恩人,专程回来看望她。我小时候很喜欢听姥姥讲故事,那些在生死边缘的人生历练或许使得姥姥的身体超越了一般的生死规律,也多少超出了周大夫的判断。

周大夫的两个儿子都没有继承父业,这是村民都深以为憾的。我小时候怀疑周大夫把他们家所有的医学天分都吸收了,连渣渣儿也没剩下给儿子们。他的小儿子曾与我是同学,像个终日在宝山中穿行却一无所获的愚钝之子,没有一丝对医术的渴慕,而是热衷于上树捉鸟下河摸鱼,长大后去了县城,在百货商场门口当了一名保安,轻松度日。大儿子在我们村南开了一家养鸡场,终日与鸡和鸡蛋打交道,基本不费什么脑子。多年以后,我忽然想到,或许周大夫的两个儿子是故意不继承父业的,要知道治病救人这项工作是极其耗神而且责任重大的,能够从中脱身,对于普通人来说,未尝不是一种聪明的选择。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年轻人努力进城买房,有病去城里大医院,所以周大夫的医术得不到继承和发扬,似乎也不算什么大事。城市的魅力无疑是不可抵抗的,它正一步步蚕食着乡村,乡村则一点点交出自己的灵魂,连剩下的躯壳都散发着被城市降服的意味,随时准备把自己变成被改造的旧村中的一员。我偶尔想起周大夫,他依然是我印象中那高大清瘦微驼背的样子。他守护我们鸡鸣村几十年,加上他的父亲和祖父,行医至少超过百年了吧?有这么厚的福德,周大夫一定会长命百岁的。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周大夫在村子里的地位很重要,并介绍他成长的经历,他的医术由粗糙到精湛。
B.周大夫对全村人的贡献不只在于治病疗伤,更是化解了村民们内心对死亡的恐惧。
C.由于“我”的姥姥被周大夫下了两次病危通知,导致“我”对周大夫产生了双重看法。
D.“我”对周大夫的两个儿子没有继承父亲的工作持批判态度,并对此感到十分难以理解。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描写周大夫父亲临终时还在行医,而且效果极佳,与后文周大夫的表现形成对比。
B.虽然小说中有多处对周大夫治病技术的描写,但读来并无重复之感,突出作者技法高超。
C.小说中插入一段与“我”的姥姥相关的故事,丰富了文章内容的同时还增加文章的可读性。
D.小说的最后一段有力收束全文,提及对城乡差距扩大的思考,将小说带往更深的层次。
3.请结合全文谈谈“但这恐怕只是我的一厢情愿”的原因。
4.周大夫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022-12-07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兴义市顶效开发区顶兴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贺新郎·赋琵琶

辛弃疾

凤尾龙香拨,自开元《霓裳曲》罢,几番风月,最苦浔阳江头客,画舸亭亭待发,记出塞、黄云堆雪。马上离愁三万里,望昭阳宫殿孤鸿没,弦解语,恨难说。

辽阳驿使音尘绝,琐窗寒,轻拢慢捻,泪珠盈睫,推手含情还却手,一抹《梁州》哀彻,千古事,云飞烟灭。贺老定场无消息。想沉香亭北繁华歇,弹到此,为呜咽。

[注]①这首词为作者谪居江西上饶时所作。②出塞,指昭君出寨。③辽阳征戍之地。④贺老,指开元、天宝年间善弹琵琶的艺人贺怀智。⑤沉香亭,用沉香建成的亭子,唐玄宗曾在此赏花。李白奉命作《清平调》三首。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杨贵妃抱过的琵琶开篇,目的是批评玄宗沉湎于酒色。
B.“浔阳江头”句以白居易送客闻琵琶事自比,表达谪居之苦。
C.“贺老定场无消息”写出作者为朝中无人、国势衰微而担忧。
D.“想沉香亭北繁华歇”化用李白之典,写出盛世已去的无限悲慨。
2.清人陈廷焯评本词“无一字不呜咽”。请结合具体词句,至少选择三处,谈谈你对此评论的理解。
2022-12-07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凯里市一中、都匀一中新高考协作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开门见山,点出前一夜的景象。“昨夜微霜初渡河”中的“初渡河”,将霜拟人化,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B.颔联“鸿雁不堪愁里听”渲染氛围,“云山况是客中过”接写正题。“不堪”与“况是”前后呼应,往复顿挫,情切意深。
C.颈联诗人对远行客作了充满情意的推想。其中“催寒近”“向晚多”六字相对,暗含着“岁月不待,年华易老”的意思。
D.尾联作者告诫魏万:长安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行乐处”,不要消磨宝贵的时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语重心长。
2.这首诗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所称道,前两联叙事、写景、抒情相交织,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22-12-07更新 | 232次组卷 | 3卷引用:贵州省兴义市顶效开发区顶兴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泰山

石介

七百里鲁望,北瞻何岩岩。

诸山知峻极,五岳独尊严。

寰宇登来小,龟蒙视觉凡。

此为群物祖,草木莫锄芟。


【注】①龟蒙,龟山和蒙山的并称,在今山东省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时的鲁国在泰山之南,所以诗中才有“鲁望”“北瞻”等表达。
B.泰山周围有不少山峰,它们都显得很高,泰山因海拔最高而被诗人歌颂。
C.颈联第一句气势很足,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意思,让人震撼。
D.泰山又称“岱”,“岱者,长也,万物之始”,所以诗里说它是“群物祖”。
2.本诗与杜甫的《望岳》都写到了泰山的特点,在表达技巧上二者手法有何异同?
2022-12-07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三)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人世间(节选)

梁晓声

周秉义从北京调回了本市,终日足不出户,只是看书,冬梅忍不住问:“确实是平调回来了?到底为什么?”

他奇怪地反问:“我信中不是写了吗?”

“你想干的实事,到底是什么实事呢?”

“现在说了也没用,得看这次怎么任命。”

“跟我还有什么不便说的吗?是不是在北京没干好啊?”

“看你,我说不聊了,你偏要聊这个话题!我在哪个岗位上没干好过?我离开北京前,领导还给我开了欢送会呢!干得不好能有那种待遇吗?”

冬梅心中疑惑,也只好不再问下去了。

春节过后,组织部门下达了正式任命,周秉义担任副市长,他的分工只有一项,主抓招商引资,尽快改造城市面貌,整顿棚户区,消除土坯房,促进本市房地产业发展。

一天下午,周秉义来到弟弟家,让秉昆陪他在光字片走一走。那天降了一场大雪。大雪覆盖之下低矮的土坯房一片连一片,东倒西歪,横七竖八。稍一细看,都会从积雪之下发现外露的种种肮脏——垃圾堆,各种令人作呕的脏水结成了冰。不知不觉天黑了……

常进步下班比往日早了些,他从窗口看到秉昆,迎出门来。常进步他妈与周秉义,当年是职工与老领导关系。周秉义做党委书记,常进步他爸常宇怀是他最倚重的中层干部,他们跟周秉义的关系非同一般。

“嫂子!”面对满头白发的烈士遗孀,周秉义的眼泪夺眶而出,“对不起,嫂子,我本该经常来看你们的啊!”他侧身捂面,泣不成声。

“进步,还不快请你周叔叔进屋!”常进步他妈拉开了家门。

周秉昆心里有点儿瞧不起哥哥,觉得哥哥一点儿也没有副市长的风范,在小事上那么感情外露。

天刚转暖,光字片受了一场虚惊。某日来了几组测量小队,临街住户人心惶惶,以为要修路。修路当然是好事,可那得拆除多少房屋啊!一旦被拆除了,都住哪儿呢?有人与测量队的人攀谈,才知道不是要修路,而是要对光字片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那是一位副市长的原话。

人们猜想,那肯定就是周秉义啦!光字片的男女老少奔走相告,测量队接连测量了数日,整个光字片也接连亢奋了数日。

此后,每天晚上总会有几个男人相约来到秉昆家聊天,他们回忆起过去食不果腹而又无瓦遮头的困窘日子。聊来聊去,觉得今后的日子可有盼头了,全光字片的人可算是托上周秉义的福了。谁承想,光字片会出一位副市长呢?他是大救星啊!

“五一”过后,大队的建筑人马浩浩荡荡地向光字片进发,但建筑大军的目的地分明不是光字片。建筑大军一直往前开,开到了马路尽头——虎皮冈,在那里安营扎寨。

光字片的人们疑惑极了,一拨接一拨到周秉昆家问个究竟:难道你哥要在那地方为咱们光字片的人建楼?那可是连兔子都不刨窝的地方啊!咱们光字片就是再烂,毕竟属于城区啊!秉昆,你一定要替我们问问你哥……

与测量队刚离开那几天相比,光字片人们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从满怀憧憬到感觉被耍了,男人女人们询问起周秉昆时都义愤填膺。

虎皮冈昼夜机声隆隆,工程突飞猛进。这么大的事,秉义非要在自己任期内干成,市里当时财政拮据,只能给一部分支持,其他的全凭他靠人格魅力全国到处跑,求爷爷告奶奶似的才好不容易招来了几家商业投资。开弓没有回头箭,他压力多大,可想而知……

十月份,两排十幢二十层高楼拔地而起。市政府发布了正式公告,宣称那里将成为本市的“希望新区”。那天晚上,周秉义终于现身弟弟家……

第二天,秉昆媳妇郑娟去派出所把全家的户口迁出。她又到新区,在市公安局接待点把户口落上。那事成了一条新闻,却没引来多少人效仿。

有人等着看笑话,有人说风凉话:“周家哥俩演起双簧来了!”

光字片的人们仍在观望,希望新区为周家的到来开了欢迎会,周家的门面房和两居室住房都经过了简单装修。

再后来,光字片开来了卡车队,连续替一些人家免费搬家,搬往新区。

周秉义终于在光字片露面,他精神抖擞讲述着:“咱们光字片人家的许多长辈,四九年以前就居住于此,当时这里叫穷人窝。后来,许多人成了东北解放后最早的产业工人,但这里却一直住着本市很穷的人家。我不是在北京当官当不下去了,我是自己要求调回来的。为什么呢?我快到退休年龄了,光字片的存在越来越成为我一块儿心病。各地都在改革发展,光字片却变得比当年更糟糕,处处不堪入目。人掉进厕所的事发生几次了,还淹死过孩子,我知道,从大人到孩子,谁都不愿再生活在光字片了。将光字片彻底改造很不容易,但好日子一定在前头!”

随着时间推移,整个光字片逐渐被清空。从又脏又乱的棚户区搬到新区后,大家对秉义感恩戴德,有些老人一见到他,就想跪下磕头,甚至有人想在广场上为他塑一座雕像……

(有删改)

文本二:

创作《人世间》,就是想将近五十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直观地告诉人们。只有从那个年代梳理过来,才能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最近,我因为整理一些散文随笔,想到了从前许多事,比如年货、布票、肉票、洗澡票、户口簿、厕所等。我很感慨,中国确实站起来了,确实发展了,各种变化之大,不回头比较,印象是不够深刻的。现在普通饭店的任何一桌饭菜,过去北方家庭春节也都几乎吃不到。当时见不到鱼虾,鸡蛋、粉条都凭票,我直到下乡前才第一次吃到点心。这种生活并非城市最困难家庭独有,而是当时普遍现象。1990年,我在北京家里第一次洗到了热水澡。因此,我想将从前的事讲给年轻人听,让他们知道从前的中国是什么样子。

(摘编自《梁晓声:关于小说<人世间>的补白》)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秉昆不理解“哥哥一点儿也没有副市长的风范,在小事上那么感情外露”的细节,侧面衬托了秉义平易近人又情深义重的性格特点。
B.周秉义对乡亲们说“光字片却变得比当年更糟糕……谁都不愿再生活在光字片了”,这是他克服各种困难改造光字片的重要原因。
C.与秉昆聊天的群众忆苦思甜,表达他们对于未来生活的讨论与畅想,为后文搬进新区后乡亲们对秉义表达感激之情作了铺垫。
D.小说中“招商引资”“棚户区”“土坯房”等词语,都指向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生活现实,也吻合文本二中记录历史发展变迁的用意。
2.文本二中,梁晓声提到当时城市中的“普遍现象”,在文本一中有“直观的”描写,请结合文本一画线内容分析其作用。
3.文本一的开头部分,周秉义和冬梅的对话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2022-12-07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三)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其一)

杨万里

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

万物皆春人独老,一年过社燕方回。

似青似白天浓淡,欲堕还飞家往来。

无那风光餐不得,遣诗招入翠琼杯。


【注】①杨万里:江西吉水人,写此诗时他正离家宦游。②无那:无奈。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锦绣堆”形容海棠花团锦簇,如堆锦织绣。这一片繁花似锦的美丽景象为眼前的实景,为实写。
B.诗人从春日海棠开花、万物春回,联想到自己老了,生机勃勃的春景与人的衰飒老气形成了对比。
C.“万物皆春”明点“春”,“一年过社”说的是春社,暗点“春”。海棠花开、燕子飞回,使人感到花也春,鸟也春。
D.最后一联作者说春光“餐不得”,然而却又天真地设想吟诗,让诗把它引到酒杯里,就可以连同酒一起喝下去了。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
2022-12-06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东升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