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观(1049-1100)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2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千秋岁

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①词人于绍圣元年贬监处州酒税。②元祐七年三月,作者等二十六人同游西池。
1.下列对本作品体裁的称呼,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曲子词B.长短句C.乐府D.散曲
2.对这首宋词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描写初春的景色,显得鲜明生动。
B.“花影乱,莺声碎”描摹百花齐放的春景,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C.“携手处,今谁在”照应“人不见”、“空相对”,突出作者与恋人不得相见的伤感。
D.全篇语言哀婉幽怨,感情细腻,韵味悠远
3.“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是传颂千古的名句,请结合全词内容对其进行赏析。
2 .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千秋岁 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千秋岁   次韵少游 苏轼


岛边天外,未老身先退。珠泪溅,丹衷碎。声摇苍玉佩,色重黄金带。一万里,斜阳正与长安对。
道远谁云会,罪大天能盖。君命重,臣节在。新恩犹可觊,旧学终难改。吾已矣,乘桴且恁浮于海。
【注释】①绍圣元年(1094),宋哲宗亲政后起用新党,包括苏轼、秦观在内的一大批“元祐党人”被贬。这里所选的两首词分别作于苏轼被贬儋州、秦观被贬处州之时。②西池会:元祐七年三月上巳,奉诏赐,秦观与僚友在西池宴集赋诗唱和。③鹓鹭:指朝廷百官。④次韵指依次用所和诗中的韵作诗。本词为苏轼和秦观(字少游)《千秋岁》而作。
1.下面对这两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花影乱,莺声碎”:这两句描绘了花影摇曳而纷乱、莺声清脆而杂乱的景象,正与前句的“春寒退”相呼应。
B.“珠泪溅,丹衷碎”:这两句紧承“未老身先退”而来,以泪溅心碎,抒发了词人远谪儋州的沉痛。
C.“碧云暮合空相对”:这句借写碧云和暮天徒然地相对着,直接地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孤独、落寞。
D.“斜阳正与长安对”:句中的长安代指北宋都城开封,本句抒发了身在万里蛮荒的词人对帝都的惦念。
2.下面对这两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欧阳修有言“酒逢知己千杯少”,而秦观却说“飘零疏酒盏”,从“疏”中可见词人贬谪远地、知交零落的孤独、落寞。
B.秦观的《千秋岁》上片重在写今,下片转而提及昔日,在今昔对比中,写出词人人生境遇的巨大变迁,也自然而然地牵出了如海般的深愁。
C.苏轼说自己一面“觊觎”着新恩,一面想坚持原有的学术和主张,从中读出他对原有政治主张的怀疑、不坚定。
D.秦词即景抒情,情景交融,写得清丽深婉;苏词多直抒胸臆,寄慨深沉而又酣畅淋漓,老健中有清旷之气。
3.对于这两首《千秋岁》,有人评价说,与秦词相比较,苏词更多一份家国襟怀。你赞成这种说法吗?结合两首词中画线的句子进行分析。
2021-09-14更新 | 234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题目。

纳凉

秦观(宋)

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首句的“追”字表现了作者(1)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而结句“风定池莲自在香”寄寓了诗人(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志趣。
2021-09-04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三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这两首词,完成小题。

千秋岁

[宋]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千秋岁·次韵少游

[宋]苏轼

岛边天外,未老身先退。珠泪溅,丹衷碎。声摇苍佩,色重黄金带。一万里,斜阳正与长安对。

道远谁云会,罪大天能盖。君命重,臣节在。新恩犹可觊,旧学终难改。吾已矣,乘桴且恁浮于海。


[注]绍圣元年(1094),宋哲宗亲政后起用新党,包括苏轼、秦观在内的一大批“旧党”纷纷被贬,这两首词分别作于苏轼被贬琼州,秦观被贬处州(今浙江丽水)时。
1.苏轼的词属于________________之作,次韵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抒情手法和语言风格的角度比较两首词的不同。
2021-09-03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第三板块 古诗文阅读 (十七)“古诗歌阅读”配套检测
5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八六子·倚危亭

秦观(宋)

倚危亭、恨如芳草①,萋萋铲尽还生。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②公时,怆然暗惊。

无端天与娉婷③,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


①恨如芳草: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芳草,更行更远还生。②袂(mèi)红:红袖,指女子,情人。③娉(pīng)婷:美貌,指美人。
1.下列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以景起,出笔突兀。“恨如芳草”两句,兼有写景与比喻两意,意象很美,思巧语也巧。
B.“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是虚写,“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是实写。
C.下片无端怨天,看似无理,实则有情,而且正是作者那种不能自制的痴呆之情。
D.本词是一首离别相思之情的词,语言清新自然,情辞相称,精工而无斧凿之痕。
2.这首词的意境蕴藉含蓄,情致悠长,耐人寻味。词的下片创设了三个情景体现这一点,请简要赏析。
2021-07-20更新 | 180次组卷 | 3卷引用:云南省玉溪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期末)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这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破阵子·春景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如梦令·春景

秦观

莺嘴啄花红溜②,燕尾点波绿皱。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③春透。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注】①此时诗人因党祸被贬到杭州做官,继而又被削职,流落到湖南郴州,其间跟家人朋友聚少离多。②红溜:形容花朵娇红。③《小梅》:乐曲名。唐《大角曲》里有《大梅花》《小梅花》等曲。
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两首词题目相同,都描写了春天的景物。但表达的情感却有所不同,《破阵子》主要表达的是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如梦令》主要表达的是伤春怀人之情。
B.《破阵子》下阕采用了白描的手法,刻画了一群天真活泼的采桑少女的形象。风格朴实,情调欢快,洋溢着清新的生活气息。
C.《如梦令》三、四句写天寒指冷,玉笙冰凉,一曲《小梅》呜咽回荡,响彻天空,这使得诗歌境界一转,可见诗人心中更留恋的还是点点梅花盛开的冬景。
D.“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为点题之笔,感叹春色渐老,春光即逝,更有那刻骨的相思深情。整首词构思新颖,轻柔典雅,工丽含蓄。
2.这两首词在描写自然景物时,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21-07-06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永济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统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诗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三月晦日偶题

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绛唇

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1.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请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
秦诗之理趣
元词之情趣
2.《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结句“梦里寻春去”        
2021-06-22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实验中学滨海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

秦观①

碧桃②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潆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注]①秦观:“苏门四学士”之一,却不为世所用,一生仕途抑塞;②碧桃:又名千叶桃花,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篇“和露”两个字,让人想到碧桃的枝叶上挂着的晶莹的露珠,把水灵灵的碧桃呈现在读者面前
B.“轻寒细雨情何限”中,寒是“轻寒”,雨是“细雨”,诗人以动衬静,写出了春天风物宜人的特点
C.“不道春难管”,跟上一句构成对比,春光是如此美好,但是却不能长留在人间,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惋惜和无奈之情
D.本诗为一首咏物诗,仕途不顺的诗人以碧桃自喻,从中寄托了无人赏识、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
2.“乱山深处水潆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两句描绘了碧桃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2021-05-30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四中(宝塔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望海潮

秦观

星分牛斗,疆连淮海,扬州万井提封。花发路香,莺啼人起,珠帘十里东风。豪俊气如虹。曳照春金紫,飞盖相从。巷入垂杨,画桥南北翠烟中。

追思故国繁雄,有迷楼挂斗,月观横空。纹锦制帆,明珠溅雨,宁论爵马鱼龙。往事逐孤鸿。但乱云流水,萦带离宫。最好挥毫万字,一饮拼千钟。


【注】①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秦观访隋朝遗迹,作此词。②万井:古代以八家为一井,指人口稠密众多。③迷楼:隋炀帝修筑,故址在今扬州市西北。④爵马鱼龙:爵,同“雀”。指各种鱼龙雀马之类的戏玩之物。⑤拼:pīn,同“拼”。
1.对比柳、秦两首《望海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望海潮”这一词牌为柳永所创制,柳词所写的城市是钱塘(今浙江杭州),秦词所写的城市是扬州。
B.柳词下阕“羌管弄晴”三句生动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画卷,“嬉嬉”二字表现了渔翁与采莲姑娘欢乐的神态。
C.秦词上阕“豪俊”句写扬州多有才智杰出、气度宏伟之才,“曳照”句写达官贵人络绎不绝,华丽飘曳的服饰映照着春光。
D.两首词都运用了铺叙和对比的手法描摹城市的盛况:疆域辽阔,人口稠密,景色优美,人们生活奢华。
2.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与秦观的《望海潮(星分牛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试做简要分析。
10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次韵太守向公登楼眺望二首(其二)

秦 观

庖烟起处认孤村,天色清寒不见痕。

车网湖边梅溅泪,壶公祠畔月销魂。

封疆尽是春秋国,庙食多怀将相思。

试问李斯长叹后,谁牵黄犬出东门?


【注】①太守向公,指向宗回,时任蔡州太守,有治绩。向有《登楼眺望》诗,此诗为次其韵而作。蔡州治所在今河南汝南,汝水流经城旁,入夏以后水患严重。②庙食,蔡州有祀狄仁杰的狄梁公庙,有祀李想的李太尉庙,秦观曾代州守为文祭告以上先贤。③李斯,上蔡人,官至秦朝宰相,秦始皇死后,他与献高合谋,伪造遗诏,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一度成为二世帮凶。后为赵高所忌,被腰斩。临刑时,李斯顾谓其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庖烟遥认孤村,天寒未见人影,诗人借助“庖烟”二字,于无人处写出 人来。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
B.水灾之后虽然人们生活艰难,但是祠畔的明月光辉依旧,给人以希望,“销魂”二字点明诗人的欣喜之情。
C.从五、六两句看,汝南是一个历史悠久、人才辈出的古城,人们立庙祭祀先贤、追怀恩泽,民风古朴淳厚。
D.诗人由当地灾情联想到历史名人,咏史悯时,感慨良多,其心系百姓生活、着眼国家利益之心,令人赞佩。
2.这首诗是用哪些手法表达诗人感情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021-05-11更新 | 343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