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时评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9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建设统一的全国碳市场,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绿色化、低碳化发展的重大制度创新。中国的碳市场是由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强制碳市场),以及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自愿碳市场)组成。强制和自愿两个碳市场既各有侧重、独立运行,又互补衔接、互联互通,共同构成了全国碳市场体系。这对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建设美丽中国意义重大。

2021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正式上线交易。据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全国强制碳市场启动近三年以来,总体运行平稳,制度规范日趋完善,市场活跃度逐步提升,碳排放数据明显改观,碳排放管理能力全面提升,价格发现机制作用日益显现。

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经顺利完成了20192020年和20212022年两个履约周期,实现了预期的建设目标。第二个履约周期成交量比第一个履约周期增长了19%,成交额比第一个履约周期增长了89%。同时,第二个履约周期企业参与交易的积极性明显提升,参与交易的企业占总数的82%,比第一个履约周期增长了近50%

截至2023年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已达到4.4亿吨,成交额约249亿元,覆盖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1亿吨,纳入重点排放单位2257家,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同时,碳价整体呈现平稳上涨态势,已由启动时的每吨48元上涨至每吨80元左右,上涨66%左右。

(取材于董鑫的文章)

材料二

2024122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在京启动。这是继2021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后,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温室气体减排行动的又一项制度创新,有利于推动形成强制碳市场和自愿碳市场互补衔接、互联互通的全国碳市场体系,是我国碳市场建设的又一里程碑事件。

碳交易,交易的是什么?目前碳交易的产品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碳配额,就是政府分配给重点排放单位的规定时期内的碳排放额度,即碳排放权。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中,如果重点排放单位的实际碳排放量低于政府分配的配额总量,那么富余的配额就可以卖掉,从市场交易中获得相应的收入;反之,如果实际碳排放量超过配额,那就要从市场上购买其他单位富余的配额,履行碳配额清缴义务。未清缴或未足额清缴碳配额的重点排放单位,将面临处罚。

碳交易的另一种产品是核证自愿减排量,即CCERChina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对于重点排放单位之外的其他主体,政府鼓励大家按照国家规定的方法,自愿开发和实施减排项目,推动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甲烷减排、节能增效等领域发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碳汇。这些自愿减排项目产生的减排量,经国家认可的第三方机构审定核查后登记为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可以在市场上进行交易。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可以为各类市场主体的节能减碳行动提供支持。减排项目业主通过出售CCER获得经济回报,更加主动自觉地参与低碳技术开发与应用;高排放企业可以使用CCER履行碳减排义务;企业和机构可以购买CCER抵销碳排放,实现产品和重大活动碳中和,践行低碳承诺,履行社会责任。

(取材于孙杰的文章)

材料三

根据《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法人、其他组织和自然人可以参与自愿减排交易。也就是说,普通人也可参与自愿减排交易,通过购买CCER抵销自身碳排放,履行社会责任。比如一个人从北京到外地出差,无论是乘坐火车、汽车或飞机等交通工具,都会产生一定的碳排放,形成碳足迹。那么,未来他就可以通过在市场购买CCER,抵销这部分碳排放,为绿色发展做出贡献。

对于普通市民来说,低碳出行是一项参与低碳减排的好方式。北京市依托碳市场,创新性打通了碳普惠和碳交易。碳普惠平台收集的公众低碳出行碳减排量,经审定后,可在北京试点碳市场交易,用于重点碳排放单位配额清缴抵销或主动履行减碳社会责任。截至20239月,共签发低碳出行碳减排量12.7万吨,大部分已出售至重点碳排放单位用于碳排放履约,所得资金通过碳普惠平台回馈参与低碳出行的公众,形成可持续的良性循环。

值得一提的是,为激励市民积极参与绿色出行,北京市发布MaaSMobility as a Service出行即服务)低碳出行碳减排项目评估方法。20209月,北京市交通委联合高德地图、百度地图推出了“MaaS出行 绿动全城碳普惠活动。市民在平台APP注册个人信息,获得个人碳能量账户后,采用步行、骑行的方式出行时,开启导航收集碳能量,行程结束后用户可实时获得碳减排量。个人账户中获得的减排量可捐助植树、修桥等公益活动,也可在平台APP内兑换公共交通优惠券、购物代金券、视频会员等奖品。目前,该项活动仍在持续开展,截至20243月,参与的市民已超过440余万人,累计碳减排量68万余吨。

(取材于骆倩雯、孙宏阳的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的启动和平稳运行,标志着我国建构完成了全国碳市场体系。
B.自它启动至今近三年以来,强制碳市场领域工作成效明显。
C.在它的第二个履约周期,参与交易企业比前一周期增长近50%。
D.2023年底,它已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
2.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启动,早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B.碳配额和CCER,前者强制,后者自愿,二者形成的交易市场互补互通。
C.重点排放单位定期的实际碳排放量,不允许高于政府分配的配额总量。
D.各市场主体自愿参与减排项目产生的减排量,可以直接在市场上出售。
3.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参与CCER交易的市场主体,既可以是法人、组织,也可以是自然人。
B.普通市民乘坐交通工具产生的碳排放,应当通过购买CCER进行抵销。
C.普通市民低碳出行碳减排量,目前多用于重点碳排放单位配额清缴抵销。
D.市民在MaaS碳普惠活动中获得的碳减排量,可捐助公益活动或兑换奖品。
4.根据三则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截至2023年底,碳价整体呈平稳上涨态势,重点单位超额排碳成本变高。
B.CCER有助于调动各类市场主体主动参与低碳技术开发与应用的积极性。
C.CCER的市场交易可以确保各类市场主体均可获得理想配额的碳排放权。
D.未来更多市民加入低碳出行,有助于推动碳减排工作可持续的良性循环。
5.根据三则材料,简要概括在推动碳减排方面,各方有哪些积极作为。
今日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丰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二八定律又名“80/20法则,是一种基于重要的少数与琐碎的多数原则的量化标准。该原理由19世纪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弗雷多·帕累托提出,他发现20%的产品或活动通常带来了80%的收益。在管理学中,二八定律通常用于识别和优化关键的20%因素,以获得80%的成果,从而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尽可能大的应用效益。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总体呈现出这样的统计规律,但占比不一定恰好是20%80%

长尾效应最早由美国的克里斯·安德森在2004年提出,常用于解释在线商业和经济模型,指销量较小或不被重视的产品或服务,由于种类繁多,总销量庞大,累计总收入超过了主流热门产品的收入。从曲线的形状来看,除了较短的头部,还有一条长长的尾巴。(如图1所示)随着互联网和产品信息化的发展,数字产品存储成本的压力逐渐降低甚至抵消,消费者具有更多的选择权和自主性,长尾理论的应用蓬勃发展。

1

在经济学领域,二八定律早已成为重要的商业法则。企业通过重点关注核心客户、大客户和热门产品、畅销产品等,获得最大化的收益。二八定律阐释的是稀缺经济学,其基本假设是资源稀缺,即有形货架、存货成本等较为缺乏,企业没有足够的货架空间为每一个消费者提供所需的每一类产品,也无力承担滞销产品所占有的生产成本。在此情况下,企业要实现盈利,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采用标准化服务战略,通过单一品种的大规模生产,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促使产品快速流通,避免长期占用货架和生产成本。

长尾理论阐释的是丰饶经济学,其基本假设是丰饶世界。这里所说的稀缺丰饶,主要是指消费者的选择权。长尾理论关注的是如何从单纯依靠规模经济逐步转向范围经济,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的需求,推动需求分布曲线逐渐从头部向尾部移动长尾理论具有小众化、去中心化等特点,消费者的选择权最大程度地得到了保障,传统的规模经济无法实现的按需定制、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等问题将迎刃而解。

(取材于杨晓宏、周效章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在推进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过程中,可借鉴二八定律和长尾理论来提升服务效益。

据对山东某公共图书馆一年内图书借阅记录的统计,发现16.1%大类的图书的借阅量占总借阅量的81.1%,借阅册数分布、图书大类分布等大部分数据基本吻合二八定律的特征。目前情况下,纸质图书仍是图书馆主要馆藏,二八定律是图书馆纸质传统资源采购的主要指导方针。对于图书馆无法采购的需求量少的文献,可以采用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方式帮助读者寻找资源。面对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多层次、复杂的信息需求,以降低成本、共享资源为宗旨的图书馆联盟的出现,突破了成员图书馆之间存在的数据异构异源和平台建设差异,实现了优势互补。

我国公共图书馆基本设置在县级以上行政区,根据人口密度,呈现出东部>中部>西部的分布特征,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基层人民群众的阅读需求。在此背景下,各种社会力量纷纷在边远地区、贫困乡村、人口密集的城市社区建立各种形式的图书馆、社区书屋等,在此统称为民间图书馆。从长尾理论来看,公共图书馆是头部,民间图书馆是那根长长的尾巴,依靠众多细小的力量满足广泛的阅读需求。

民间图书馆延长了公共文化服务半径,打通了阅读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在城市,形式各异的民间图书馆活跃在社区文化中,为社区群众服务。如徐大伟在北京市东城区国子监街官书院胡同30号发起创建民间流动图书馆,读者只需登记姓名、联系方式即可带走选中的图书,但需在读完之后将书转赠他人。湖南杨光勋举全家之力在其老家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丹口镇下团村创办乡村图书馆自强图书宬,藏书近5万册。开办15年来,天天开馆。河北省内丘县内丘镇北永安村房红霞创办的农家女书社与上级资助的农家书屋合并后,举办春节联欢会、母亲节婆媳春游等活动,鼓励读书学习,营造尊老爱幼的良好风气,并向民间图书馆协会筹备组申请到了乡村家庭阅读点项目,逐步建立了18个家庭阅读点。这些阅读点成为乡村图书馆的末梢神经,在当地点燃了荧荧文化火种。

民间图书馆因资源获取的便利性和适应读者需求的个性化服务拓展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范围,填补了服务内容的不足,为我国图书馆体系建设的多元化发展拓宽了空间,长尾效应正在扩大延伸。

(取材于傅宝珍、张磊、李镜媛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八定律中的20%和80%未必是确数,前者指向产品比重,后者指向收益比重。
B.长尾理论的广泛应用,与互联网发展、数字产品存储成本降低等因素密切相关。
C.二八定律的基本假设是,受有形货架、存货成本等的限制,企业追求范围经济。
D.长尾理论带来了新认识,在二八定律看来不值得投入关注的变得值得投入关注。
2.根据材料一,下列不能体现“二八定律”的一项是(     
A.许多企业在诸多产品中着力打造能代表品牌形象的“拳头产品”。
B.人们在工作中用大部分精力解决关键问题,而不是处理琐碎事务。
C.掌握了3500个常用汉字,基本可以无障碍地进行汉语读写交流。
D.小说作者常以“二分写实,八分加工”创造神奇瑰丽的艺术世界。
3.下列对材料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人口密度,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分布呈现出由西部到东部越来越多的特点。
B.民间图书馆打通了阅读服务“最后一公里”,扩大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范围。
C.“自强图书宬”“农家女书社”促进了社会文明,体现了公共服务的长尾效应。
D.如同“末梢神经”一样的家庭阅读点,在社会的细微之处发挥着文化影响力。
4.根据材料二,依次填入“图2”空缺处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头部   民间图书馆       乡村图书馆   家庭阅读点
B.短头   家庭阅读点       民间流动图书馆   乡村图书馆
C.头部   乡村图书馆       民间图书馆   家庭阅读点
D.短头   民间流动图书馆   乡村图书馆   家庭阅读点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回答“二八定律”和“长尾理论”对我国图书馆体系建设有哪些启示。
2024-04-15更新 | 26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传统纸笔学习与电子化学习孰优孰劣,人们早已争论不休。自1980年以来,心理学、脑科学以及信息科学等许多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就对此进行了不同方面的调查。

在平板电脑还没称霸的时代,人们就对运用笔记本电脑办公展开了一系列研究:2014年,研究者让300多名学生分别用纸笔和笔记本电脑做笔记,研究证实,做纸质笔记的人更善于处理信息,在课堂中表现得更好。

研究者建议我们从使用键盘回到传统的手写,但他们可能没有料到,人们回归手写的方式不是拿起纸笔,而是转向平板电脑。平板电脑似乎成为了完美工具——既能维持传统手写方式,还能实现笔记电子化,易于存储和检索。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2021年,东京大学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探索记忆检索过程的研究。结果发现:相比于使用平板电脑,做纸质笔记的人能记忆得更加准确,大脑活动也更活跃。

研究人员招募了48名大学生志愿者,把他们分为纸笔组、电子平板组和智能手机组,并分别对其进行了识别记忆测试,同时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设备扫描大脑。

在实验中,三组人员都需要默读一段对话,同时将对话中提到的时间表录入日历中。纸笔组和平板组的志愿者都采用手写的方式,手机组使用键盘。一个小时后,研究者测试了他们对于时间点的记忆效果。

结果发现,在填写日历时,纸笔组比其他两组快25%,并且在回忆简单时间点时,纸笔组的准确度明显高于平板组和手机组。同时,功能磁共振成像结果也表明,纸笔组大脑的语言和视觉区域的活动也明显更活跃。相比之下,平板组和手机组记忆更加琐碎,准确度不高。

同样是手写,平板到底哪里不如纸笔?

在上面的研究中,纸笔组和平板组都用了手写,并且笔记的尺寸和方向都一致。为什么平板已经模仿得这么像纸,却依旧不能代替纸张呢?

手写是一个复杂的动作,需要多个关节的熟练协调。在平板上书写时,由于屏幕的纹理和摩擦力与传统的纸张不同,我们需要重新学习对手臂运动的控制。而书写时遇到的困难,也影响了笔迹的易读性。

PDF电子文档,固然可以轻松地查阅大量信息,但也许会造成“触觉失调”。阅读时,电子设备会干扰我们对于文本的处理。

详细点来说,当你在看纸质书时,你可能会记得某个细节在书中的物理状态:比如书页的厚度,纸张的粗糙感,翻动时书页的响声……每翻动一页,都像是留下一个足迹。而当资料装进电子设备,阅读时我们感受不到明显的形状、尺寸和重量,这些差异会造成一定的“触觉失调”,没有纸质阅读那样的沉浸感。

作为传统的阅读和学习手段,纸张在书写、阅读和记忆过程中依然有它不可替代的优势。但不能否认的是,屏幕为我们带来的体验也是不可替代的,屏幕上能够呈现文本、图片甚至视频等更加复杂、有趣的多媒体作品。电子设备具有存储大,便于检索、交互,容易修改等特点,我们也会常常感叹,它们为我们的学习及生活方式都带来了更多新的可能。

(取材于Skin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从学习资料的呈现形式来看,应将现代电子化资料与传统纸质版资料进行适度融合,二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从而改变学习资料来源单一的问题。电子化学习资料虽然存在安全性难以保证等问题,然而其可以便捷、高效地获取,便于学习者及时剔除陈旧的内容,补充新的资料,时效性比较强,从而使学习资料保持静态与动态之间的相对平衡,不像纸质版资料内容容易固化。电子化资料的这些特点有利于开发丰富的信息化学习资源,构建立体化课程体系。

电子化学习方式更适合学习一些具有普适性、大众化特征的信息,学员对此仅作一般性的了解即可,其学习目的主要是用来丰富常识性知识,拓宽视野,基本上属于浅表性学习类型。

从经济学的视角看,电子化学习方式确实用相对少的投入完成了既定的学习任务,投入产出比高。从教育学的视角透析,问题可能就没那么简单了。学习者利用电子设备学习,容易导致脑力投入不足,未经深入思考、重组和加工,获取的可能只是一些显性、碎片化的信息,学习效率大大降低。学习者应选取一些适宜于电子媒体呈现的学习资料,由此彰显在线学习不受时空限制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师生都能参与其中,充分交流,积极分享,在一定程度内尽可能弥补这种学习方式的固有缺陷,取得应有的学习效果。

(取材于郑延福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纸笔学习与电子化学习优劣的争论始于本世纪初。
B.研究证明用电脑笔记本作笔记的人更加善于处理信息。
C.功能磁共振成像的结果能佐证纸笔组脑活跃程度更高。
D.屏幕呈现的文本、图片和视频会造成读者的“触觉失调”。
2.根据两则材料,下列对“电子化学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板电脑能够把手写方式和电子化笔记结合起来。
B.用平板电脑完成电子笔记的效率要高于使用键盘。
C.使用电子化学习资料有利于构建立体化课程体系。
D.电子化学习方式更加适合学习一些普适性的信息。
3.下列观点来自材料二,其中能被材料一中东京大学的实验直接证明的一项是
A.现代电子化资料应该与传统纸质版资料进行融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B.电子化学习方式用相对少的投入完成了既定的学习任务,投入产出比高。
C.学习者利用电子设备学习,有时获取的只是碎片化信息,其效率并不高。
D.电子媒体呈现的学习资料具有在线学习不受时空限制等方面的独特优势。
4.根据两则材料,下列哪一项做法不能体现“电子化学习”的优势(       
A.同学甲在平板电脑上快速检索到与海明威相关的文字、图片与视频。
B.同学乙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读到最新的关于《老人与海》的研究论文。
C.同学丙建立《老人与海》的电子素材库,可随时编辑、梳理,剔旧更新。
D.同学丁阅读《老人与海》电子书,可以听到翻书的声音,看到翻页动画。
5.下面是根据以上两则材料列出的表格式提纲,请填写①—④处,将提纲补充完整。要求简要概括。

记笔记方面的优势阅读方面的优势学习资料载体的缺点
传统纸质学习速度快,效率高(2)(3)
电子化学习(1)可以轻松地查阅大量信息(4)
2024-03-15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央视将聚光灯对准了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中国书法,推出传统文化节目《中国书法大会》。该节目甫一开播就溅起不小的水花。过去几年,以传统文化为核心内容的综艺节目持续受到各个年龄段观众的关注。尤其是年轻人,他们毫不吝惜肯定与赞美,为这些节目打出超高评分,并多次将相关话题送上社交媒体热门话题榜。

宣介传统文化的节目受到追捧,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在当下年轻人中持续升温的传统文化热的一个侧面和缩影。近年来,去博物馆打卡成为年轻人旅游的优先安排,逛馆甚至成为新年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穿着传统服装自信地行走街头,俨然是一种新时尚;在短视频平台上,戏曲、民乐、武术、杂技、古玩、篆刻等也从来不缺少年轻人的关注,更有同好组成各种兴趣小组,安放自己对传统文化的那份热爱……

为什么传统文化能在年轻人中如此?新一代年轻群体出生并成长于中国经济快速腾飞的时代,中国体量与声量的显著提升,增强了他们的向心力和认同感,也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自信。成长于全球化语境中的平视一代,于开放的信息环境和开阔的视野中,能以更平和从容的心态面对各种文化之美,也更能参透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他们对国潮、国风的追逐,是自我审美品位和生活态度的展现,更是自我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彰显。

因此可以说,国潮热是经济现象,更是文化现象。

年轻人身体中的传统文化基因被唤醒,还因为他们走近并接触的传统文化是的,换句话说,是经过各种现代化演绎和创新转化的,沉浸式体验和时尚化表达的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品类愈加多样的各种文创产品、基于VR技术的博物馆云游、文博机构的各种奇妙夜活化探索……每一次这样的创新尝试,都是传统与现代的一次碰撞与融通。审美元素是传统的,而演绎视角和趣味是现代的;精神内核和价值是传统的,其呼应的情绪与主题是当下的。历史融入当下,传统与现代共振,年轻人张开双臂拥抱传统文化,后者亦在这种创新传承中获得更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更令人欣喜的是,年轻人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忠实粉丝,受到传统文化滋养的他们亦是创新表达并传播传统文化的主力军。我们乐见这股文化传承中的力量不断壮大,乐闻更多古韵现新声,期待青春共鸣激荡起更多的文化回响!

(取材于莫洁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源泉。传承好、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全民赛,又是接力赛。时代召唤青年紧握接力棒、勇做先行者,肩负起守护、践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荣使命。

留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重在守护。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不可再生、不可替代。一大批青年为文化遗产保护凝聚青春力量:南京金陵刻经处的青年古籍医生,耐住寂寞让破烂不堪的古籍在望闻问切下延年益寿;三星堆的挖土青年,不畏艰辛从破碎的青铜器残片中拼接出三千多年前的历史画面;西北戈壁的青年研究团队,常在沙漠烈日下的炙热和莫高窟洞穴内的寒凉之间切换,运用现代化手段对文物实施抢救性保护,并将数字敦煌呈现在大众面前。古老的中华文明在青年守护者的手中焕发出崭新的光芒。

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重在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核心价值观的沃土,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时代精神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方向和科学路径。传统文化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江山代有才人出”“自古英雄出少年等一系列精华词句,激励青年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的责任和担当;在冬奥会、冬残奥会等各项赛事中迎难而上,迸发出为国争光的精神动力;在科学研究、技术攻关领域勇挑重担,创造出惠及千家万户的利民成果;在偏远、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战中冲锋在前,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随着中国的影响力持续增强,越来越多的国家希望进一步了解中国,走进中国。广大青年致力于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洲四海,借助新颖方式亮出中医、武术、美食与汉服等代表中华文化的靓丽名片;通过鲜活视角展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突出特征,介绍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以及价值追求,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让中国可触摸”“有温度”“更亲近

青年强则国家强。在奋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要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武装、引领青少年,增强他们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增添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可靠的后备力量,把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推向新高度。

(取材于高移东的相关文章)

1.下列为“材料一”所拟的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
B.传统文化何以引发青春共鸣
C.新时代青年怎样做好文化传承
D.青年要做文化传承发展的主力军
2.根据材料一,下列做法不属于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演绎或创新转化的一项是(     
A.音乐课上,老师指导学生将古诗《将进酒》改编成流行歌曲。
B.校园文化节上,同学们制作印有古诗词的帆布袋等文创产品。
C.科技展上,同学们用VR技术再现《阿房宫赋》中的奢华景象。
D.在图书馆,同学们查找、搜集与《岳阳楼记》相关的古籍资料。
3.为材料二横线处补写句子,使文意完整、贯通。
4.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为什么新时代青年人能够成为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主力军。
2024-03-11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我国始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不断扩大同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共识,在众多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已经从大写意1发展为工笔画2

基础设施是互联互通的基石,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十年来,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持续推进陆、海、天、网四位一体互联互通,传统基础设施项目合作扎实推进,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合作亮点纷呈。如今,中国境内已铺画时速120公里的中欧班列运行线86条,联通中国境内112个城市,通达欧洲25个国家和地区超过200个城市,以及11个亚洲国家和地区超过100个城市。像中欧班列这样开放的大通道为发展经贸和产能合作、拓展能源资源合作空间奠定了坚实基础。

政策沟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保障。十年来,我国已与152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覆盖我国83%的建交国,遍布五大洲和主要国际组织,构建了广泛的朋友圈,政策沟通更加广泛深入。我国已成功举办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为各参与国家和国际组织深化交往、增进互信、密切往来提供了重要平台。

在资金融通方面,我国与共建国家及有关机构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金融合作,推动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网络化布局,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强大动力。截至2022年底,已在17个共建国家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参与者、业务量、影响力稳步提升。

数字丝绸之路建设不断推进,叠加中国已经形成的数字化金融服务能力,不断弥合国家间的数字鸿沟,为更多国家参与一带一路经贸合作提供新的机遇,也将进一步拓展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等数字基础设施投资新机遇,进而加速产业链供应链革命,催生一带一路数字经贸合作新模式。

我国工业体系健全,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产业链供应链与共建国家互补性较强,分工协作、协同发展潜力巨大。我国与共建国家及有关机构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金融合作,推动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网络化布局,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强大动力。

(取材于《光明日报》刘坤、董蓓文章)

[注](1)写意: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不求工细,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抒发作者的情趣。(2)工笔: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工整,注重细部的描绘。

材料二

霍尔果斯在蒙古语中意为驼队经过的地方,自古就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隘口,有着一百多年的通关历史,是我国面向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距离最近、最便捷的窗口。中国在2013年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而霍尔果斯正处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

位于中哈边境的霍尔果斯铁路口岸,是中欧(亚)班列西线大通道之一。20121222日开通试运营,按照中哈双方协定,当时铁路口岸实行7天×12小时勤务模式,但每天出入境货运列车只有七八列。20163月,开通了中欧(亚)班列,凭借自身独特的区位优势成为国际物流陆路运输的黄金通道。为了更好地适应不断增长的通关需求,铁路口岸调整为365天×24小时勤务模式,任何时候都能对出入境班列做到即到即检即放。口岸逐步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查验流程,强化科技手段,对出入境班列进行全方位监护。

在铁路口岸西北方向矗立着20189月启用的第六代国门。每天都有数百辆货车从公路口岸出境,将中国制造源源不断地运往中亚和欧洲。新国门的设计理念更先进,旅客只需要指纹、刷脸,仅用15秒就可通关;货车采用一站式查验和一次性通关,提高通关效率。202311日至721日,出入境车辆突破10万辆次,超过以往历年公路口岸全年的通关量。2023815日,开始试行24小时货运通关。越来越多的旅客到霍尔果斯观光旅游,各国的淘金者也在不断涌入,这座边城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取材于《南方人物周刊》刘李、张文文文章,有删改)

1.根据材料一,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基础设施建设是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开始。
B.数字“一带一路”拓宽了“一带一路”的内涵。
C.在不断努力下“一带一路”合作空间更加广阔。
D.“一带一路”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2.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境内已铺画中欧班列运行线86条,通达36个国家和地区,证明了“一带一路”构架基本形成。
B.目前我国已与152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多种共建合作文件,这表明中国的朋友圈在不断扩大。
C.至2022年底,17个共建国家建立了人民币清算安排,说明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影响力在稳步提升。
D.在联合国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四成以上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证明了我国工业体系健全。
3.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霍尔果斯因为是丝绸之路重要隘口,所以处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
B.霍尔果斯口岸具有突出的区位优势,因此一直以来人员车辆经济贸易往来密切。
C.边境勤务模式的变化要适应边境通关的需求,边境通关有赖于科技成果的运用。
D.霍尔果斯口岸包括铁路口岸和公路口岸,随着交流扩大,口岸周边地区日益繁荣。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放的大通道为发展经贸和产能合作、拓展能源资源合作空间奠定了坚实基础。
B.十年来,“一带一路”自倡议提出到现在的稳步推进见证了中国的大国担当。
C.推进数字丝绸之路建设为更多国家参与“一带一路”经贸合作提供新的机遇。
D.改变勤务模式使霍尔果斯口岸每天通关的列车由原来的七八列到现在的几百列。
5.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解释材料一中画线句的含义。
2024-02-25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延庆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杭州第19届亚运会,既是一次体育盛会,也是一场科技盛宴。开幕式上,“数字人”吸引了全球观众的目光——踏着钱塘潮涌,步履坚定,奔向“大莲花”上空,跃入185米立体网幕,和第六棒火炬手相汇。除了“数字人”,开幕式的许多环节都充满了科技感、数字感、智慧感。譬如打破以往大型活动实体烟花表演模式,借助三维动画、AR技术等数字科技,用灿烂的电子烟花为观众奉上视觉盛宴。

作为史上首届提出智能办赛理念的亚运会,中国有备而来。这些年,我们从“3G突破”“4G同步”到“5G引领”,数字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式发展;“掌上办”“指尖办”已经成为各地政务服务的标配,数字政府治理服务效能显著提升……城市发展呈现出“一屏观天下,一网治全城”的新气象。数字中国的巨轮已扬帆起航,开拓出智能时代的发展新航线,人民群众在“数字海洋”中向着“智时代”前行。

材料二

全球共有超1亿人通过“智能亚运一站通”成为“数字火炬手”,成功打造了覆盖区域最广、参与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线上火炬传递活动。由上亿网民进行线上“数字火炬”接力形成的“数字人”,和场内的火炬手一起“数实融合”,共同点燃了杭州亚运会主火炬。亚洲人民心手相连,穿越网络虚拟空间,跨越地理限制,将共同的心愿聚焦在亚运圣火之上。“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古代诗人的梦想在亚运火炬点火中有了独特的呈现。

亚运会是宏大的,展示人类对自身“更快、更高、更强”的挑战;亚运会又是由无数人的小心愿、小日子支撑起来的,其中有亿万普通人的身影,他们是人生赛场上的英雄。杭州公交车司机孔胜东是亚运火炬手,亚运期间一直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交通保障工作。不顾自身安危跳江救人的快递小哥彭清林也是亚运火炬手,当他跑过自己救人的大桥时,他感到无比美妙和光荣。还有很多普通人,他们有的在线下奔跑,有的是线上火炬传递中的一分子,在杭州亚运会开幕之夜,他们的心愿汇聚成熊熊火焰,跳动在主火炬塔,跳动在每个人的胸膛。

亚运会是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盛会。赛会中,到处都有志愿者和工作人员在忙碌;赛事外,亚运效应带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浙江各地近年来充分利用城市乡村的河道绿地、桥下空间,推进“金边银角”嵌入式体育场地建设,使之成为体育惠民的重要载体,极大提升了周边居民的生活品质。

亿万人线上火炬接力,展示了浙江快速发展的数字技术,点击鼠标,联通的是整个世界。杭州深入参与数字领域国际合作,越来越多的人在数字技术带来的便利中实现信息沟通、资源共享。这种合作共享跨越了空间限制,正如杭州亚运会主题歌所唱的:“同呼吸同感受同梦想,同爱同在同分享。”

材料三

“两个亚运,同样精彩”,有爱无“碍”彰显人文关怀。杭州亚残运会赛场内外的诸多贴心细节,让各国残疾人运动员真切感受到办赛的专业水准和贴心服务。在赛事场馆,19个亚残运会竞赛场馆实现功能完善、安全舒适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场馆各处可见人性化设计,在点滴细节之间彰显“中国温度”。在亚残运村,杭州亚运会志愿者“小青荷”们温暖续航,继续厚植“亚洲一家亲”的深情厚谊。

亚残奥委员会主席表示,很高兴看到以亚残运会为契机,杭州无障碍环境建设越来越完善,这些由亚残运会带来的改变将为当地留下更多实惠。升级硬件设施之外,杭州充分发挥数字技术优势,为无障碍环境建设提供“软服务”。比如,在“浙里办”服务端上架“家医助残”应用,为群众提供残疾预防、在线预约、云上诊疗等服务,目前已直接服务辖区残疾人2200余人次。

尽管杭州亚残运会只有短短几天,但这场盛会的精彩不仅体现在赛事期间,还将体现在长期推动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和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进程中,为“残健融合”搭起一座坚实的桥梁。

(以上材料取材于李群、方益波、栾雨时等人的文章)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对“杭州亚运会”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幕式上的“数字人”是网络虚拟形象。
B.践行“智能”理念,展现了中国数字化技术的深厚积淀。
C.点火仪式包蕴了“天涯若比邻”的诗意。
D.在“共享”理念下,公交司机和快递小哥都参加了比赛。
2.根据材料三,下列对“中国温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服务意识”的体现B.主要表现在贴心细节上
C.包括了志愿者们的劳动D.升级了当地的硬件设施
3.第19届杭州亚运会的主题口号是“心心相融,@未来”。其中,“@”被译作“爱达”,口号呼吁人们拥有共同的理念和美好向往,友爱而通达。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说明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在哪些方面体现了该主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种以时间紧、游览景点多、花费少为特点的高强度旅行方式被称作特种兵式旅行,这种旅行方式曾经火遍全网。2023年夏天,一种叫作City Walk,即城市漫步的旅行方式悄然兴起。如果说特种兵式旅行强调的是紧张和饱满,旅行者期待在单位时间内能够游览更多的地方,进行饱和式景点打卡,完成高性价比且内容丰富的旅行计划,那么城市漫步的旅行观念和方式则与此有明显的不同。

选择城市漫步的人认为,旅行的意义和价值在于追求静谧和恬淡,像特种兵式旅行那样盲目从众,前往网红景点排队打卡,未必能获得旅行的最佳体验。与其在拥挤中潦草地感受,不如避开热门景点和热闹人群,从容地徜徉于城市中隐秘的角落。在这样的漫步中,旅行者能够发现一座城市的独特面貌,同时,也能够融入当地人,体验当地人在城市生活中的平静和安逸。城市漫步使旅行者拥有相对充裕的时间去感受旅行的意义和价值。

选择城市漫步的人常常在旅行之前不做攻略,不盲目追寻热门景点,不打卡网红地标。他们于城市之中漫无目的、随意随性地游走,在这个过程中往往能够发现种种惊喜。别具风格的街巷和建筑,以及人们在某一个时间点上与它们发生的或紧密或松散的关联,都会给旅行者带来意外之喜。

城市漫步强调松弛感,但不排斥提前做功课。想深入淘宝某个城市的人,会事先了解当地的自然地理和文史知识,然后按照划定的区域一路徒步,领略当地各式各样的自然风光与城市建筑之美,探寻背后的历史故事。以南京为例,古老城墙、大江大桥、桨声灯影,都布满了岁月的痕迹,向漫步者讲述着历史的沧桑和传奇故事。人文历史底蕴和城市发展、现代生活相交融,又给漫步增添了独特的兴味。文旅深度融合,拉近了旅行者与城市的距离,有助于传承城市历史文脉。

(取材于江音、薛蓓等的文章)

材料二

2023年,看似与遛弯儿无异的城市漫步成为最受欢迎的旅行方式之一。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某网络平台上与城市漫步相关的搜索量同比增长超30倍。北京、上海、广州、长沙、成都等地成为城市漫步的热门目的地。

与先前兴起的特种兵式旅行不同,城市漫步既不要高强度的千里奔袭,也不要匆忙的走马观花,它强调慢节奏与松弛感。人们选择用脚步丈量城市空间,用心品尝当地美食,以贴近当地人日常生活的方式阅读城市,沉浸式感受城市的风土人情与发展脉搏。

城市漫步火了,因为这种方式更贴近旅行的本质,能够满足人们通过旅行放松身心、探寻新趣的需求。按图索骥的特种兵式打卡旅行,易陷入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套路,一天下来,赶路的疲累与照片的雷同,很容易影响旅行的好心情。而以漫步的方式探索城市,无需精心规划,更不必拘泥于打卡清单,只需随心而行。城市漫步既可跟随向导走特定路线,在社区街道、市井小巷中触摸城市历史文化印记,又可漫无目的地走走停停,一家小饭馆,一座老建筑,一次与当地居民的对话,都是旅途中不期而遇的风景

城市漫步并非游客专属,对一座城市的居民来说,同样颇受欢迎,这反映了人们想与城市建立深度关联的精神需求。繁忙的城市交通和两点一线的工作生活,往往使人们忽视了对居住地和办公地附近的深入观察与了解,遑论对城市产生归属感与情感认同。利用闲暇时间,在夜间集市上游逛、到滨河步道上吹风,这些日常化的漫步,能够帮助人们发现消失的附近,重新认识并爱上所在的城市。

城市漫步能够把我们从热闹、拥挤中解脱出来,让我们把目光更多投向菜市场、老街巷、小院落,投向寻常巷陌中的人间烟火。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可以暂时逃离忙碌的工作学习带来的压力,回归内心本真,寻找生命真谛。所以,这是一场更为深刻的、触及灵魂的游走,人们离开高楼林立的职场,一改往日的行色匆匆,拥有了更为丰富的思考空间和精神生活。

有人认为,城市漫步只是一种随意的休闲活动,其兴起是昙花一现的潮流。其实,网红地标、风景名胜毕竟不是城市的全部,烟火气十足的生活场景才是城市的血肉肌理,只要人们对城市怀有好奇心,希望与城市深入对话,同频共振,那么,城市漫步就不失为一种颇有意义的选择。

(取材于朱金宜的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漫步”这种旅行方式悄然兴起,体现出人们的旅行观念发生了变化。
B.与“特种兵式”旅行相比,“城市漫步”是一种性价比较低的旅行方式。
C.选择“城市漫步”的游客更注重旅行体验,更加懂得旅行的意义和价值。
D.选择“城市漫步”的游客旅行前从不做攻略,也不事先准备和设定目标。
2.根据材料二,下列海报宣传语不符合“城市漫步”理念的一项是(     
A.用脚步丈量城市,感受独特的风土人情,满眼皆是最美的风景。
B.与拐角处充满格调的咖啡厅不期而遇,在香气四溢中找到“小确幸”。
C.青春需要肆意地挥洒,挑战时间与体力的极限,来一场旅行的“拉练”。
D.夜幕降临,盛夏的燥热褪去,沉浸在夜色中,感受升腾的烟火气。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对“特种兵式”旅行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间紧,游览景点多,强度高,花费少。
B.计划性强,游览路线和项目容易雷同。
C.热门景点、网红地标更受旅行者欢迎。
D.旅行过程中旅行者无法获得意外惊喜。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特种兵式”旅行不能让人获得最佳体验,是因为参观景点需要排队。
B.2023年上半年,选择“城市漫步”的游客比往年同期增长了30多倍。
C.本地居民可能存在对其所生活的城市缺乏归属感与情感认同的情况。
D.旅行者只要对城市怀有好奇,希望与其对话,就会选择“城市漫步”。
5.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以“城市漫步”的方式游览北京,下面这条路线受到了广泛欢迎。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分析这条路线受欢迎的原因。

路线:泰安里(藏在北京老城区的具有上海风格的弄堂)——留学路(汇集当地居民喜爱的各色美食)——杨梅竹斜街(原汁原味的老北京胡同片区)——三里河公园(毗邻居民区和写字楼,环境优美)——西兴隆街(有一座微型的历史博物馆北京地下城

2024-02-03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不少传播学者认为,媒介不仅通过它的内容影响人的认识、价值观和行为,一种媒介的出现、使用和普及以及它所形成的媒介工具环境本身,都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的个性或人格。

在这方面,日本学者的观点很有代表性。例如,林雄二郎将印刷媒介环境和电视媒介环境中完成社会化过程的两代人加以比较,明确提出了“电视人”的概念。所谓“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表现在行为方式上是“跟着感觉走”,这一点,与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的他们的父辈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由于收看电视是在背靠沙发、面向荧屏的狭小空间中进行的,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弱。

另一位学者中野收用“容器人”这一形象说法描述了现代人的行为特点。他认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装”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其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互相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距离变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他们的行为也像不断切换镜头的电视画面一样,力图摆脱日常繁琐性的束缚,追求信息空间的移位、物理空间的跳跃,而现代社会中忽起忽落、变幻不定的各种流行和大众现象正是“容器人”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具体写照。

“电视人”和“容器人”概念是建立在对现代人的一种社会病理现象——“媒介依存症”的批评的基础上的。“媒介依存症”有几个特点,包括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价值和行为选择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等。

(取材于郭庆光的著作)

材料二

今天,人们在几乎各种公众场合——火车上、饭店里、街道上——那种常见的、不自觉使用手机的现象,表明了人们对传媒亲密感所具有的文化态度发生了显著的变革。

手机能够使人们无视城市环境中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有别的特定秩序,它打破了场所的不可更改性,在保持个人私密空间完整性的同时,极力地向外扩张自己的领域,实现对公共空间的“殖民”。比如在音乐会现场、歌舞剧院等公共场所接打电话就是明显的通过手机把私人空间强行带入要求保持静谧的公共空间的例子。另外,乘坐拥挤、嘈杂的火车、地铁和公共汽车上下班的人群经常使用手机为自己在这样的环境中创造一些个人空间。常常可以看到身处闹市的男男女女(以青年人居多),或戴着音乐手机的耳机,摇头晃脑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或飞快地操纵着手机按键,在手机的游戏世界里恣意纵横,现实世界里的人和物,他们的喜怒哀乐、各种嘈杂的真实的声音一概被手机屏蔽在身外。这样,手机使我们可以从喧闹和争吵的现实世界躲入一种“第二世界”,既与每个人为邻又与每个人分开的世界。手机把人装在一个自我包围、自我设置的气泡中穿过城市。

(取材于王萍的文章)

材料三

网络媒介由人创造产生,网络作为人的劳动成果脱离人之后,转而成为指导、限制甚至“奴役”人的异己力量。这种现象就是一种典型的异化现象。

如今,异化问题已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用来描述人的本质的丧失,人的主体的消亡,人的性灵的沉沦。在网络时代,网络作为人的劳动成果,反过来成为指导、限制甚至“奴役”人本身的力量,这是异化问题在网络时代的新表征。在异化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完全丧失。马克思说的好,“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所谓异化,实质就是非人化。

此外,网络汇集了海量庞杂繁复的信息,在这一大熔炉中,信息资源良莠不齐,精华与糟粕并存。网络又是一个新媒介,相关管制建设滞后欠缺,“把关人”严重缺位。这就使得大量低级趣味、不健康的信息有机可乘。而网民中青少年占很大比例,他们对信息的甄别能力有限,往往被各种色情、暴力、虚假等低俗信息侵蚀,致使其信仰缺失,并对其世界观与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

长时间接触网络也会对受众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如运动过少引起的免疫力下降或肥胖,视觉疲劳引起视力下降,肩背肌肉劳损或生物钟紊乱等,严重者甚至会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诱发种种疾患。

(取材于梁培培的文章)

1.根据材料一,关于媒介改变人的途径,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媒介的内容B.媒介的使用
C.媒介工具环境D.社会互动环境
2.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电视人”“容器人”诞生于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
B.印刷媒介环境比电视媒介环境培养的人更缺乏感性。
C.“容器人”反对一切来自权威的和外部强加的认知。
D.“容器人”的行为像电视画面一样,追求空间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一“媒介依存症”的特点,对材料二中用手机躲入“第二世界”的人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沉湎于手机媒介B.回避与现实社会互动
C.带有自闭症倾向D.保持人际关系的距离
4.根据材料三,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网络异化现象的一项是(       
A.通过微信视频与异地的亲人沟通近况。
B.遇到作业难题就使用搜题APP查答案。
C.如果手机没有wifi或没电就焦躁不安。
D.浏览、分享、转载不健康的网页或信息。
5.手机集多种媒介技术为一体,既可以用来通话、发短信,又可以用来看电视、上网等。依据以上三则材料,概述如何理性使用手机。
2024-01-15更新 | 158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大兴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7年10月29日,“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在京举办。清华大学教授、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中国科技大学教授、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首席科学家潘建伟,北京大学教授许晨阳分别获得“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中国未来能否回到科学的制高点?对此,施一公说:“中国在过去的两三百年间科学技术没有领先过,一直是受惠于世界科技进步带来的成果。现在的年轻一代应该有危机感,中国的科技水平与国家命运__________。”潘建伟表示,量子研究在二十年前是做梦都不敢想的。许晨阳称,是时代造就了他今天的成功,“作为年轻的获奖者,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来从事科学研究,在科学中实现自我价值应该成为当代更多年轻人的选择。”

当代世界正处于从经济社会向智力社会转变的历史时期。未来社会,科学将作为“社会中轴”起决定性作用。科学在塑造人类思维方式和完善人类理性方面将持续发挥作用。

中国要成为世界科学强国,必须进行文化上的推陈出新。这不仅要求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有自觉意识,还要求进行爱因斯坦所说的“真理的再发现”,即“真理必须一次又一次地被强有力的人物重新加以雕刻,使之适应雕刻家为之工作的那个时代的需要”。

(取材于“中国日报网”相关报道)

1.填入材料一第2段横线处最恰当的成语是(       
A.相辅相成B.不离不弃C.息息相关D.并行不悖
2.根据材料一,我们“为之工作的那个时代”最本质的特征是(       
A.中国在未来重回科技制高点
B.由经济社会向智力社会转型
C.自觉认识本民族文化的长处
D.对本民族传统文化推陈出新

材料二

这几个中国年轻人正在致力于用科技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随着传感器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逐渐成熟,智能驾驶已经慢慢从“概念化走向了”实用化,吴甘沙就瞄准了这个对很多人来说完全陌生的领域,他要颠人们对无人驾驶的认识,完成一个全天候,全区域、全速度的无人驾驶过程,一辆真正的无人驾驶汽车应该像一个舒适的移动包厢,没有方向盘,刹车、仪表盘,使用者只需“告诉”汽车自己的目的地即可,“无人驾驶”值得所有人期待,试想一下,如果实现了无人驾驶的话,那么车与车、车与路会形成完善的网络。每辆车都会按照待定的次序,待定的速度通行,车辆在十字路口不用等待,也不会撞上其他的车,这将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大变革,交通事故以及交通拥堵大幅下降,城市的通行效率不断提升。可以想象,未来10年到15年,无人驾驶将重构未来的城市,给这个社会带来更多的便利,也会解决很多社会问题。

最近,全球第一部人工智能配音的纪录片《创新中国》播出,为配音提供技术支持的就是科大讯飞集团。“讯飞超脑计划的主要负责人魏思,领导着一个被称为“超脑小组的团队,目标是实现”让机器能听会说,能理解会思考”。魏思带领他的团队在语音识别语义理解、机器学习等领域取得多项成果,并拿下国际权威比赛的冠军,科大讯飞翻译机操作起来十分简单,只要连接网络,按住蓝色按钮,对着翻译机讲中文,它就可以立刻翻译成英文。按住红色按钮,就能把对方的英文翻译成中文。最神奇的是它还能分辨各种方言,比如:东北方言“干哈呢以及河南方言恁弄啥呢”,都能准确地翻译成“What are you doing”。因为操作简单,所以对小朋友和老年人来说十分便利。魏思和他的团队更希望制造出可以“思考”的翻译机,可以分辨谈话对象细微的表达变化。展望下一个10年,他们表示,“希望我们能触及智能的本质,解开智慧之谜”。

很难想象,脚下的土地会和天上环绕的卫星有什么关系,它们的相遇源于一位年轻人,他叫张弓,曾是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大数据科学家。两年前,张弓返回中国并意识到中国土地碎片化的问题,希望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驱动中国农业向数据化方向转化,解决中国农业发展的难题。张弓和他的团队表示,“太空和土地并不是完全无关的两个领域,卫星技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耕作,获得更大的产出,通过卫星,我们可以获得每一块土地的数据从而做出更合理的决策。比如北京75%的蔬菜都来源于山东寿光,先让卫星拍摄下这个地区的图片,再通过机器自动计算大棚的数量。然后通过大数据分析,为当地农场提供一系列服务,如:种植面积测算、作物长势监测、生长周期估算、产量预估、自然灾害预测、病虫害预警等,从而实现科学种地。张弓提出了一个概念: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只有了解外界环境的各种信息,充分掌握各种数据,才能给出最合理的规划。

(取材于“科技前沿”相关报道)

3.根据材料二,无人驾驶技术能解决很多交通问题,对此评价最恰当的一项是(       
A.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B.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C.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D.举直错诸枉,可使枉者直
4.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智能翻译应用前景的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A.退休老夫妇可以没有任何语言障碍地畅游世界
B.不会外语的人也能欣赏各个国家的原声影视剧
C.智能机器人在与人类交流时善于“察言观色”
D.促使方言消亡,人们用同一种语言交流
5.根据材料二,下列对知天而作的成果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利用卫星数据解决中国土地碎片化问题
B.通过卫星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系列服务
C.将太空设备用于蔬菜种植
D.通过大数据分析消除自然灾害

材料三

现代科学诞生在欧洲而未诞生在中国,但是这并不表明中国科学传统也失去了其未来的意义。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中国文化传统中保存着内在而未诞生的最充分意义上的科学,“好于道”则“进于技”,道是客观规律,技是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道高于技。他并不把传统中国科学视为近代科学的一个失败的原型。

《庄子·天地》一篇中写道:“故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道也;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艺者,技也。”中国传统科学的学科是各自独立的,天文学家在朝廷里计算历法,医生在社会上为人治病,道士在山中炼丹,并不感到有必要彼此发生技术上的联系。但是各个学科都有大体一致的宇宙观。《易经·系辞》说“仰观天文,俯察地理”,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历史学家钱穆认为,“天人合一”的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最大贡献。

战国楚人甘德的《天文星占》和魏人石申《天文》合称《甘石星经》,作为世界最早的天文著作记录了800个恒星的名字,测定了其中121颗恒星的方位,描述了五大行星的运动规律。约成书于西汉时期的《九童算术》,划分为方田、粟米、衰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方程和勾股九童,包括了现在初等数学中的算术、代数和几何的大部分内容。它总结了秦汉以前的数学成就并确立了中国数学的发展范式,即从实际问题出发建立模型的数学观、形数结合的数学理论体系和逻辑与直观结合的数学推理方法。后世中国数学著作多宗《九童算术》体例,成为汉代以降2000年之久数学之研究和创造的源泉。《九童算术》中有关分数、比例和正负数的概念和运算早印度800和早欧洲千余年,它与古希腊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相媲美而东西辉映。东汉张衡著《灵宪》并制浑天仪,阐述宇宙如何从混沌的元气演化出浑天结构的物理过程,其中包括天地的生成、天地的结构以及日月星辰的本质及其运动等诸多问题。它把中国古代天文学水平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一直指引着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在世界天文学史上《灵宪》亦属不朽之作,它所代表的思想传统与同一历史时期托勒密的《至大论》所代表的西方古代宇宙结构古不变的思想传统大异其趣,却与现代宇宙演化学说的精神契合相通。

一个民族的国际地位决定于它对于人类事务所做出的贡献。中华民族曾经在农业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为人类做出举世公认的重要贡献,而在创造和发展工业文明的过程中则贡献甚少。中华民族振兴的关键在于为文明的进步做贡献,并克服当代世界所面临的文明危机。

(取材于《中国科学院院刊》)

6.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易经》与《诗》《书》《礼》《乐》《春秋》都是儒家经典著作。
B.“天人合一”指人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C.庄子,名周,先秦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
D.张衡博学多才,在天文、地理、改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所建树。
7.下列对材料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科学没有诞生于中国,中国传统科学思想是一种失败的原型。
B.虽然中国古代没有一个整体的科学形象,但各学科的思想基础基本一致。
C.《灵宪》一书所代表的宇宙观与西方古代宇宙观不谋而合,交相辉映。
D.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科技发明与贡献将保证我们永远屹立5世界强国之林。
8.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试说明中国未来回到科学制高点的条件。
2023-12-28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牛栏山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需要结绳来记事是为了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我们不能当面讲话,才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在广西的瑶山里,部落有急,就派了人送一枚铜钱到别的部落里去,对方接到了这记号,立刻派人来救。这是文字,一种双方约好代表一种意义的记号。如果是面对面可以直接说话时,这种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的。

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这不完全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我们所要传达的情意是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你用文字把当时当地的情意记了下来,如果在异时异地的圜局中去看,所会引起的反应很难尽合于当时当地的圜局中可能引起的反应。文字之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

在说话时,我们可以不注意文法。并不是说话时没有文法,而是因为我们有着很多辅助表情来补充传达情意的作用。我们可以用手指指着自己而在话里吃去一个字。在写作时却不能如此。于是我们得尽量地依着文法去写成完整的句子了。不合文法的字词难免引起人家的误会,所以不好。说话时我们如果用了完整的句子,不但显得迂阔,而且可笑。这是从书本上学外国语的人常会感到的痛苦。

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当我们有了电话、广播的时候,书信文告的地位已经大受影响。等到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是否还用得到文字,是很成问题的。

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取材于费孝通的《乡土中国》)

材料二

我们常说人类有几十万年的历史,这是指人猿能制造工具从事劳动以生产自己所需要生活资料的历史。而人类的文明史却要短得多,因为文明史是以文字的出现为标志的。文字的出现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国家与民族的文明是以创建文字为标志的,个人其实也如此。我们中国人常以识字表示有文化;再幽默形象点,就以喝了几年墨水”“识了几个字表示有文化。尽管有的文盲能说会道,有文化的人也不一定说得过他,但是会听会说中国话不叫有文化,会识会写中国字才被称为有文化。

中华祖先创造的中国字近乎完美,其智慧之高超、奥秘之深邃、原则之科学、构思之巧妙、内涵之丰富、前景之远大是我们远未认识到的。世界上有多种古老文明和古老文字现在都无影无踪,后继无人了。现在使用拼音文字的人们很难认识几百年前的文字,更不用说几千年前的文字了,而我们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至今的文明。我们的汉字是传说中的仓颉创造出来并不断演变至今的,它们和古代的汉字之间有着清晰的继承发展轨迹和逻辑。两三千年前的书籍中汉字的形与意跟今天相比变化都不大,我们阅读理解基本不难。而其他文字中,能认识几百年前的文字就很难了。

中国文字简洁,中国文字承载的中国文化优美,中国文字承载的中国文明深厚。用不着过多比较,就能看出中国文字的优势来。

(取材于张广照的文章)

材料三

在一个地区内具有可见性和显著性的语言呈现,如各种交通路牌、广告、街名地名、商铺招牌等,构成了语言文字景观。语言文字景观对于语言群体的认知、行为,乃至对于整个社会,都具有重塑的功能。乡村振兴也与语言文字景观密不可分。

在我们的观念中,乡村是脏、乱、差的,是落后的。社会上讲你是农村人,即意味着一种歧视。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乡村长期以来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人才、资本流出乡村,乡村的价值也随之不断流失,从而产生了全社会对乡村的歧视。于是,乡村这个语言文字景观,就不再只是简单地对乡村地理、经济与文化存在的象征性表达,而已包含对乡村的歧视。

有机地运用语言文字景观,有助于改变社会对乡村的歧视。比如,在昭通市彝良县大苗寨的乡村建设中开展了招聘乡村CEO”的工作;很多来应聘的青年人对乡村CEO”这个名称的第一印象是一个现代的、浪漫的职位。简单的语言文字表达,不仅呈现了这个职业的特点,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大家对乡村落后的印象,因为乡村CEO”这样一个语言文字景观制造出了一种想象,这种想象并没有改变乡村和城市地理、经济和文化的差异,却拉近了乡村和城市的距离,搭起了城乡融合的桥梁。

乡村振兴的根本在于对乡村价值的认识。要赋予乡村新的价值,就需要借助像乡村CEO”这样的语言文字景观的力量。

(取材于李小云的文章)

1.下列不具备材料一第一段谈到的“文字”所应起作用的一项是(     
A.给其他部落送铜钱表示部落遇到了急难。
B.古人遇到敌情的时候用点燃的烽火报警。
C.信陵君凭借所得兵符解救了被围的赵国。
D.当面给朋友送生日礼物表达真诚的祝福。
2.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商代的甲骨文可知,那时已经是文明时代。
B.只认识自己名字的人,是不能算作有文化的。
C.现代人可从某个汉字的今义推测出它的古义。
D.中国人理解两三千年前书籍的内容不算难事。
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人如果不认识汉字,是不会被认为有文化的。
B.“十渡”这一地名,构成了风景区的语言文字景观。
C.“乡村CEO”这一名称改变了城乡文化之间的差异。
D.“乡村Style”的语言文字景观能赋予乡村新价值。
4.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给新时代的乡村文化建设提出适当的建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