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时评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7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AI变脸技术产生的风险呈现出多样性发展态势。非法AI变脸生产出的虚假新闻、虚假广告等内容,经由不同平台的传播,以场景再现的技术优势,颠覆受众的已有认知,对伦理与道德提出挑战。AI变脸技术以数字嫁接创造、加工出高仿真虚拟场景,民众生活在虚拟与现实交织的世界,导致真实自我在现实社会中的认知迷失。AI变脸技术通过深度伪造,以混淆视听的虚假叙事,冲击民众心理,侵蚀社会信任,扰乱政治舆论生态。AI变脸技术既可突破对方基于生物特征的身份认证体系,窃取情报信息,又可伪造突发事件,发布虚假信息,制造舆论恐慌。

如何规避AI变脸技术所引起的风险呢?AI变脸技术风险的规制涉及范围广、领域宽、内容多,蕴含活力与秩序、自由与安全、责任与信任等诸多方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从数据算法、合作共治、信息保护、法律法规等维度同向发力,良性互动,聚力推进AI变脸技术异化治理体系的构建创新,有效管控风险,提升整体治理效能。

以数据算法为基石,深化源头治理。规避AI变脸技术的风险,要强化算法治理。强化主流价值引领算法,引导算法设计者、信息分发者坚持正确价值取向,引导算法应用向上向善。构建算法数据库,收录AI变脸技术的生成算法、识别算法和检测算法等模型,以溯源防伪、反向破解辅助识别判定AI变脸作品,并将其同步收录数据库,通过样本的累积迭代,提升比对判定能力。优化传播媒介平台内部算法,强化外部算法治理,协同优化算法的准入、监督、投诉和评估等配套制度体系。

以合作共治为架构,推进协同治理。要秉持合作精神,培育共治价值,优化完善合作治理、共同治理机制。要以主体跨域协同、路径集成协同、信息交互协同为路径,优化协同治理界面。强化政府部门、社交平台、科研院所的良性互动,厘清权责关系,共同开发检测审查AI变脸的技术算法,画好协同治理的同心圆,共同应对AI变脸技术产生的风险。

以信息保护为支撑,构筑立体屏障。生物识别信息具有人身表征性、不可替代性特点,既是AI变脸的原始材料,也是基础根基。AI变脸技术异化的风险规避应以隐私控制为原则,构建从收集到存储再到应用的多维立体保护体系。细化采集入库规则,建立媒介平台动态征询和信息披露机制,基于适度透明、隐私侵犯最小化原则收集信息。完善保管存储规则,媒介平台应采取加密技术,隐名化、匿名化储存用户生物识别信息,严格限定储存期限和敏感应用场景。丰富加工利用规则,制作者、上传者对原始视频采用语音标识、数字水印等方式进行信源标注,优化信息公开、转让,确保检测核查有据可循。

以法律框定为红线,厘清技本边界。秉持技术—经济—社会的模式,平衡调和公共利益和个人叙益之间的张力。持续完善行政与民事相结合的法律规制体系构造,健全法律规制体系的层次性和梯度性。厘清AI变脸源头制作者的法律责任,细化AI变脸可能带来的侵权行为,做好追踪溯源。构建要素上贯通生产、使用、维护、监管等节点,内容上统合审查、商议、监督、互动机制的法律规范框架体系。加大平台处罚力度,以疏堵结合的策略,细化不同场景应用的法律规制,以法律为AI变脸框定红线。

(摘编自陈磊《规避AI变脸的技术风险》)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AI变脸技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产生的风险对伦理与道德提出挑战,不容忽视。
B.强化算法治理,多方合作共治,保护生物信息,就能彻底规避AI变脸技术产生的风险。
C.政府部门、社交平台和科研院所的良性互动,有利于共同应对AI变脸技术产生的风险。
D.生物识别信息是AI变脸原始材料,收集信息时应遵守适度透明、隐私侵犯最小化原则。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首先阐释了AI变脸技术产生的风险,然后针对风险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B.材料按照主次顺序依次从四个方面进行阐释,思路清晰,层次分明,观点明确。
C.材料在阐述观点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如“画好协同治理的‘同心圆’”。
D.AI变脸技术产生的风险涉及诸多方面,且后果严重,可见AI变脸技术弊大于利。
3.某市公安局电信网络犯罪侦查局发布一起使用智能AI技术进行电信诈骗的案件,不法分子利用AI换脸技术制作虚假的视频或图片,以此进行诈骗活动,请依据材料,谈谈你对此现象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7日下午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新时代新征程推动东北全面振兴,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实现新突破的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东北在维护国家“五大安全”中的重要使命,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锻长板,补短板相结合,坚持加大支持力度和激发内生动力相结合,咬定目标不放松,敢闯敢干加实干,努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子,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

(摘编自《习近平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强调:牢牢把握东北的重要使命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

材料二:

东北全面振兴面临四大挑战。

第一,体制机制方面。长期以来,以国有经济为主体的体制机制对东北地区有着深远影响,在企业、市场、制度等方面均有所体现。一是交易成本亟须关注。交易成本不是直接取决于价格参数,而是取决于制度建设、法治建设、政府的各种规章制度等,是影响区域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二是市场监管还存在盲区、死角。市场监管不力会导致一些领域存在市场准入壁垒,降低市场效率。

第二,经济结构方面。经济结构升级的关键在于产业结构,高质量的产业结构是经济协调发展的内生动力。从产业结构的比重上看,东北三省一区的三大产业结构比重为7.240.352.5,与全国平均水平6.238.755.1相比,第三产业的比重略低,反映出“原字号”产业链较短、产品缺乏深度的挖掘和加工、产品附加值偏低的问题。从产业结构的质量上看,东北三省一区2023年前三季度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数为1.3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2。产业链条长度不够完整、集群效应不明显,产业结构的协调性有待加强,加快形成上下游关联的集群式发展模式,是东北亟须解决的问题。

第三,对外开放方面。2022年,东北三省一区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约为19.1%,而同期全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约为34.8%,说明东北地区亟需以产业结构的高质量转型升级支撑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第四,思想观念方面。思想观念短板是导致其他短板的内生原因,关系着能否建设良好营商环境,影响着东北振兴的进程。思想不解放、观念陈旧就容易导致对“市场的力量”“民营的力量”“中小微企业的力量”的认知不够深刻,行政效率相对较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较高,创新激励措施有限。进一步解放生产力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摘编自余淼杰《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机遇和任务》)

材料三:

这个冬天,“冰城”哈尔滨火了,不仅在国内成为顶流,也引来国外媒体的密集关注。哈尔滨“冰雪经济”爆火并非偶然,驱动力来自中国消费升级的新潜力。以哈尔滨为代表的北方城市依托资源优势、政策扶持、创新策划,持续扩大冰雪旅游优质产品供给,用“掏家底”的诚意和高性价比的服务,努力接住“冰雪热”的流量。

“尔滨”火了,是中国经济迸发新活力的生动体现,展现出中国14亿多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蕴藏的深广力量。节日消费旺盛是经济活跃的表现,是对过去一年经济复苏趋势的延续,更是对未来前景的积极预期。“尔滨”火了,折射出大国经济发展纵深回旋新空间。从“尔滨”“滨子”“南方小土豆”“广西砂糖橘”这些双方间亲密、趣味的称呼和各方的好评可以看出,哈尔滨在这个冰雪季推出的活动很受欢迎,并得到认可。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元旦假期,拥有900多万常住人口的哈尔滨累计接待游客超过3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9亿元,双双达到历史峰值。随着更多人关注冰雪、参与冰雪活动,中国多地发展冰雪旅游大有可为。推动文体旅深度融合,将更好地释放中国旅游消费潜力,拉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摘编自《从“尔滨”火了看大国经济新纵深》)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坚持加大支持力度和激发内生动力相结合,东北全面振兴才能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B.交易成本既取决于价格参数,又取决于制度建设、法治建设和政府的各种规章制度。
C.从产业结构的比重来看,东北三省的产品存在缺乏深度的挖掘和加工、产品附加值偏低的问题。
D.“尔滨”火了,展现出中国超大规模市场蕴藏的力量,折射出大国经济发展纵深回旋新空间。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市场监管不力会降低市场效率,进而出现管理盲区和死角。
B.高质量的产业结构是经济协调发展的内生动力,是提升东北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
C.加快形成上下游关联的集群式发展模式,有利于东北三省一区的经济结构升级。
D.北方城市依托资源优势、政策扶持、创新策划,就能接住“冰雪热”的流量。
3.结合三则材料,简要说明“冰城”哈尔滨的爆火给东北全面振兴带来的启示。
2024-04-15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榆林市高三下学期4月大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3年,随着淄博烧烤的火爆出圈,淄博从一个不知名的三线城市,一跃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对于这一文旅现象,人们进行了大量分析和总结。不管何种分析,都无法忽视游客们的共同感受:来到淄博感受到的不仅有烧烤的热度,还有城市的温度。从感性角度看,正是那种流淌在血管之中的城市温情,推动了淄博烧烤火爆出圈,让淄博烧烤不再仅仅是一炉烧烤,而演化为一道文化大餐。全国游客涌向淄博,表面上是为品尝淄博烧烤,实质是大众对淄博文化认同后产生的情感共振。

梁漱溟先生说:“文化就是过日子的方式。”当烧烤现象演化为一种过日子的方式时,淄博烧烤能火多久其实就不那么重要了。就像淄博烧烤的火与不火,淄博人说了不算一样,淄博烧烤能火多久,他们同样说了不算。但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当这一拨客人离店后,洗刷好碗筷,抹干净桌子,打扫好地面,静候下一拨客人的光临。

(摘编自周其森《淄博烧烤走红:文化认同带来情感共振》)

材料二:

近年来,网红”似乎成了东北流行文化的标签。但网红文化只能短暂吸引眼球,难有持久的生命力,东北作为老工业基地。要想真正实现振兴,须重视“无烟工业”,以文化振兴促进文旅市场的繁荣,从根本上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

繁荣东北文旅市场之难,很大程度上在于人气不旺。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东北三省人口自然减少48.6万,而这一年东北三省常住人口减少86万,说明有约37万人口流出东北。怎样能让东北恢复人气?东北缺乏一个能“站出来”的城市,只要有一个“领头羊”,就会有其他城市接二连三“试水”,从而实现区域联动,为东北全面振兴带来人气。

从这个角度看。最近哈尔滨的出圈足以让人欣喜。据新华社报道,元旦期间,哈尔滨累计接待游客304.7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9.14亿元,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总收入全面赶超2019年,达到历史峰值。

有网友亲昵地称哈尔滨为“尔滨”,将最近哈尔滨在旅游市场上的爆火称为“尔滨出圈”。这背后是哈尔滨举全市之力支持文旅工作的不懈努力——为了欢迎“南方小土豆”们,全城上下倾其所有,许多民宿老板自发当起志愿者,许多餐厅老板从早忙到晚,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哈尔滨的付出,获得了回报。相关数据显示,全国不少城市周末飞往哈尔滨的机票一票难求,连寒假期间的机票都被“炒”出了近年来的新高。网友称哈尔滨终于可以“笑哈哈”了。

其实,哈尔滨还未到可以“笑哈哈”的时候。目前,哈尔滨借助文旅积攒了大量人气,但如何将这股人气转化为助推地方经济振兴的动力还要进一步探索。

(摘编自韩晗《冰城旅游出圈:文旅发力助推地方振兴》)

材料三:

如果说“淄博烧烤”火的是人间烟火气,“特种兵旅游”火的是青春,“CityWalk”火的是慢节奏的悠闲。那此次哈尔滨的出圈,火的便是冰雪中的人情味。热情豪爽本就是东北人的性格特点,如今东北人豪爽热情的形象在互联网语境下有了更具象的解释,成为东北旅游新的文化符号。

当下,年轻消费群体的文旅消费,注重线上口碑与线下体验相结合。这是网上口碑可以不断带动线下消费的重要原因。一个地方要形成好的网上口碑,离不开流量的加持。网友们将网络上突然集中的流量戏称为“泼天富贵”,这既彰显了互联网流量巨大的加持作用,也说明这种流量具有“从天而降”的偶然性。

细品因网络出圈而爆火的城市,无论是此前的淄博,还是如今的哈尔滨,我们不难看到它们的共性:有温度、接地气、肯倾听。面对不断释放的文旅需求,淄博和哈尔滨都加强互动意识,快速反应,在服务、监管等方面齐发力。也正是这样的特点,让它们顺利地接住了“泼天富贵”。

当然,功不在一时。今天哈尔滨旅游的爆火,离不开多年来哈尔滨冰雪产业的发展和冰雪品牌的传播,也离不开当地政府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的提升。

(摘编自《功夫下在平时,才能接得住从天而降的流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淄博本不是一线城市,烧烤在各地也很普遍,但淄博烧烤却跃居第一,这都是由游客们感受到的淄博城市温情决定的。
B.数据显示,东北三省无论是总人口还是常住人口,近几年减少最为明显,表明想要以文化振兴东北,就必须先恢复人气。
C.今年元旦的文旅成果使哈尔滨成为东北的“领头羊”,但哈尔滨在助推当地经济振兴方面仍然有许多方面需要深入探索。
D.哈尔滨因网络出圈而爆火,但得到良好的网上口碑并非偶然,而是因为城市能够正确回应不断释放的文旅需求。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分析淄博烧烤走红的现象,侧重于文化认同的角度,认为有了文化认同才能引发情感共振。
B.材料二分析哈尔滨旅游出圈,侧重于区域振兴的角度,认为文旅振兴可以推动东北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C.材料三主要从互联网流量加持的角度,分析当下促进文旅消费的办法,指出功夫要下在平时。
D.在文旅消费方面,如果消费群体不注重线上口碑,那么他们消费的次数就会因为失去线上口碑的带动而减少。
3.材料一中提到梁漱溟先生的话“文化就是过日子的方式”,请联系三则材料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4-04-11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安康市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中国校园欺凌调查报告》指出校园安全事件发生的时间存在明显的周期性、季节性。从整体上看,每年下半年校园安全事件的发生频率整体要高于上半年,在节假日、开学以及毕业季,校园安全事件频发。具体来看,校园暴力、校园欺凌、设施安全、意外伤害等事件为多发事件。按照校园欺凌的方式进行分类,语言欺凌行为发生率明显高于关系、身体以及网络欺凌行为,占23.3%。该报告还指出,中部地区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率最高,占46.23%。

某重点中学的刘博告诉记者,外貌、成绩等不是他欺负别人最直接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被欺负者的性格不太合群,或者自己不认同。“一般学生没人欺负,容易被欺负的是那些让我们感觉有点‘假’的人”,“说话方式让我不喜欢”,或“看起来很不顺眼,很欠扁”。

旁观者也是校园欺凌行为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如果旁观者对欺凌行为默不作声,或者叫好,就会助长欺凌者的行为,导致欺凌现象越来越多。如果旁观者能够给予受欺凌的同学以支持,欺凌行为再次发生的概率就会减少。

(选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材料二:中小学生之间的欺凌现象,是个全球性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今年发布的报告显示,全世界每年有近2.46亿儿童和青少年因体貌特征、性别、种族与文化差异等遭受欺凌。在我国,全国检察机关2019年共受理提请批准逮捕的校园涉嫌欺凌和暴力犯罪案件1988人,经审查批准逮捕1180人。

在我国,对欺凌概念认识不清、处置乏力,一直困扰着现实中的欺凌治理。一些欺凌现象要么被“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要么干脆当作正常“打闹”而不被重视,处理上表现出浓重的“随意化”特点。这既无法形成有效治理,也对被欺凌方的权益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此次综合治理方案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明确了欺凌防治的制度框架。当然,方案再详尽,能否发挥实效,关键还在于能否落实。

(选自《羊城晚报》,有删改)

材料三:犯寻衅滋事罪,一人获刑四年,另四人被判11个月。这是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对一起校园欺凌案进行的宣判,而五名被告人均为北京市西城区某职业学院未满18岁的女学生。

今年2月28日下午15时至晚22时之间,北京市某职业学院的一名女学生朱某和另外四名女被告人在女生宿舍楼内,随意挑选两名女生进行辱骂殴打,还脱光了一名被欺凌女同学的衣服予以羞辱,并用手机拍摄了羞辱、殴打视频,在小范围内进行传播。尽管北京市针对未成年人已经有了成熟的处理方法——不起诉的教育感怀模式,但是,情节恶劣且无悔改之人,显然法律的惩戒更适合。

(选自《新闻周刊》,有删改)

材料四:“实施欺凌学生可送工读学校”并不是什么新法新规,只是对相关上位法的某种具体化。《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明确规定,“未成年人实施严重不良行为的,可以送工读学校进行矫治和接受教育”。现实中发生的校园欺凌,很多时候都与上述条文所规定的“严重不良行为”相吻合,而这也决定了有关法律具备理所当然的适用性。最新公布的“治理方案”再次重申了这一已有的法律条款,自然是期待其能在校园反欺凌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实施欺凌学生可送工读学校”之所以能够得到舆论的强烈回响,根本原因还在于现实中反欺凌手段的捉襟见肘。在学校批评教育太软,行政刑事处罚门槛太高的前提下,不少人难免会感叹“拿作恶者没太多办法”。而“送工读学校教育”一项恰好充实了现有的反欺凌惩戒体系,并使之更具层次性和可操作性。激活这一制度工具,势必会对反欺凌工作大有助益。

可问题在于,这一步或许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在短时间内,工读学校还很难对校园欺凌治理产生直接帮助。这首先是因为现存的工读学校已经少之又少;而除此以外,还有法律方面的限制。《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都没有赋予任何部门介入并强制问题学生去工读学校的权力。这意味着在现实操作中,必须经家长、学生、学校三方同意,学生才可转入工读学校——如今的《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仍然未能就此破局。

(选自光明网,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材料一可知,我国校园欺凌有鲜明的周期性和季节性,语言欺凌是校园欺凌的主要形式,中部地区是校园欺凌的高发区。
B.由材料二可知,由于对欺凌概念认识不清、处置乏力,欺凌现象难以有效治理,中小学生之间的欺凌现象成为全球性问题。
C.由材料三可知,校园欺凌是非常严重的不良现象。要采取教育感怀模式和法律惩戒相结合的方式来处理。
D.由材料四可知,由于工读学校稀少,且受法律方面的制约,激活“实施欺凌学生可送工读学校”制度并非易事。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上述四则材料分别从校园欺凌的特点、校园欺凌的国际化和中国治理校园欺凌的现状、对校园欺凌的惩戒、“实施欺凌学生可送工读学校”法规等方面介绍了校园欺凌。
B.材料一运用作比较、列数字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分析了校园欺凌的周期性、季节性特点和出现的原因;材料二则运用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分析了校园欺凌的国际化现象。
C.为了使校园反欺凌工作取得良好效果,“实施欺凌学生可送工读学校”应运而生,成为反校园欺凌的新手段。
D.材料三作者对欺凌者被处以刑事处罚表示了明确支持,虽然有一定的主观性,违背了新闻客观性的特征,但也更好的表明了文本的态度。
3.根据上述材料可知,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治理校园欺凌现象?
2024-04-02更新 | 52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西安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4年,文旅市场以持续沸腾的方式开场。从尔滨山河四省。从网友自发监工到文旅部门在线听劝,各地文旅局奇招频出。

元旦假期,让人陌生的尔滨创纪录实现旅游收入近60亿元。携程公司发布的2024春节旅游市场预测报告显示,春节期间哈尔滨旅游订单同比增长超14倍。

各地文旅部门纷纷开始抄作业,效仿哈尔滨向全国游客抛出橄榄枝。

先是喊麦。多地文旅局长跑到哈尔滨中央大街,带上土特产录制视频邀约全国游客;山东、河南、甘肃、江苏等地也纷纷创作我姓……喊麦文旅宣传曲,用魔性音乐和洗脑歌词剔屏短视频平台。再是听劝。网友留言想在洛阳看飞鱼服帅哥,洛阳文旅部门迅速组织专业表演团队在火车站和地铁站与行人互动;听劝的山西文旅、河北文旅也疯狂输出,河北文旅创下日更视频纪录。接着,多地文旅部门纷纷邀请各路流量明星助力家乡上分,引发新一轮关注热度。此外,北京圆明园派出安陵容冰嬉、河北太行五指山专设可投喂孙悟空、辽宁抚顺展示超长雪道游龙……

这波热潮不仅令旅游市场更为活跃,也调动了更多人的参与热情。文旅领域专家表示,年轻人已成文旅消费生力军,移动端大量宣传可以有效提升文旅产品曝光度。相比传统单向输出的营销方式,线上宣传具有低成本、大众化的特点,网友互动的不确定性可能带来高流量的回报。然而,随着各地都想分一杯羹,线上跟风模仿又未能凸显本土特色的内容也层出不穷,同质化严重,易引发审美疲劳。业内人士认为,基于地方特色、文化底蕴打造的差异化产品才能形成竞争壁垒。一些网友更是直言:没有宰客、提高服务,才是王道!

(摘编自2024年1月29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

在陕西省宝鸡市西府老街文昌街,社火脸谱绘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星的马勺脸谱展示,吸引不少游客驻足。插花脸谱、梭子脸谱、铲子脸谱、木锨脸谱等琳琅满目,挂在墙壁上,令人目不暇接。

近日,宝鸡市推出50多项丰富多彩的新春文化旅游活动。西秦刺绣、木版年画、凤翔泥塑、社火脸谱等非遗技艺展示、非遗年货展销活动,吸引游客前来。威风战鼓、高跷赶华驴、秦腔等节目展演,引来观众阵阵喝彩。

古色古香的牌楼、青砖灰瓦的建筑,坐落于宝鸡市金台区胜利塬的西府老街,集观赏性、参与性于一体,其中,非遗体验、展示、研学是老街的一大特色。邻近的西府里文化艺术村,邀请非遗传承人入驻,游客可以在这里领略多彩的非遗文化,体验非遗的多种业态。

近年来,宝鸡市深入实施记录、传承、传播、利用四大工程,以文化旅游节为载体,每年精心策划春、夏、秋、冬文化旅游季等特色主题活动,在巩固毗邻省区市场的同时,积极拓展‘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市场,让城市品牌辐射更多地方。

(摘编自2024年1月29日《人民日报》)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24年初,文旅市场持续“沸腾”,携程公司发布的2024春节旅游市场报告显示,哈尔滨旅游订单同比增长超14倍。
B.2023年冬天,火爆的冰雪游让哈尔滨火出了圈。各地文旅部门纷纷开始“抄作业”,效仿哈尔滨向全国游客抛出橄榄枝。
C.各地文旅“抄作业”让旅游市场更为活跃,调动了更多人的参与热情,但要真正吸引游客、必须打造差异化产品,提高服务。
D.为吸引游客,宝鸡市春节期间推出西秦刺绣、木版年画、凤翔泥塑、社火脸谱、非遗年货展销等丰富多彩的新春文化旅游活动。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为宣传推介旅游,全国各地文旅部门都邀请当地名人特别是流量明星,为家乡旅游呐喊助威,效果显著。
B.各地文旅局尊重游客,“听”游客之“劝”,山西文旅、河北文旅“疯狂输出”,河北文旅创下最高视频纪录。
C.线上宣传具有低成本、大众化等特点,能有效提升文旅产品曝光度,传统的单向输出的营销方式已不合时宜。
D.非遗体验、展示、研学是宝鸡西府老街的特色,游客可在老街领略多彩的非遗文化,体验非遗的多种业态。
3.家乡是生活的地方,也是文化熏陶的场所,本地文旅局来校征求你对家乡文旅宣传的建议,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
2024-03-28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宝鸡市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网络热词“多巴胺穿搭”成为不少年轻人春夏穿衣的主要风格。“多巴胺”这种脑内分泌物主要传递兴奋以及开心的信息。而“多巴胺穿搭”是对高饱和度的色彩进行协调搭配,以玫红、宝蓝、粉红、粉蓝、亮黄、紫色等鲜艳的色彩为主,通过撞色或是独特的款式给人以感官上的刺激。这种与快乐相关的穿搭风格其实早在古代就已流行。

盛唐女子的“敢穿”

说起多巴胺穿搭,来自盛唐的女子最有心得。与初唐时期柔和色调为主不同,盛唐女子干脆来个华丽大转身。她们更偏爱明艳大胆的配色,尤其对高饱和色彩简直是爱到痴狂,并且随性搭配,完全不受社会礼仪的约束。

这种自信又大胆的多巴胺穿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于是唐诗里对女子的穿搭描述非常之多。如徐惠“红衫艳织成”,韦应物“长怀旧卷映蓝衫”,白居易“折腰俱老绿衫中”,韩愈“白布长衫紫领巾”……单看这四句诗,就有红、蓝、绿、紫等高饱和色彩,可谓明艳绮丽,交相辉映。

假如盛唐也有分享平台,那么在“多巴胺穿搭”这个话题中,安乐公主那条关于百鸟裙的笔记点赞数一定最多。在厌倦了绫罗绸缎带来的多巴胺穿搭乐趣后,安乐公主忽然将目光瞄准了山林间的鸟,于是把尚功局的司制叫来:“本公主想把这些鸟的羽毛都穿在身上!”此话一出,但凡长得漂亮的鸟全都被抓进宫里拔毛。终于,尚功局的司制呈上来一件极为奢华的百鸟裙。史料记载,百鸟裙“正看为一色,旁看为一色,日中为一色,影中为一色,百鸟之状,并见裙中”。安乐公主居然用数百种鸟的羽毛进行撞色,还能使之不断变色!当这条百鸟裙上了盛唐“多巴胺穿搭”热搜后,山林间的鸟集体翻了个白眼,原来不少贵族人家纷纷效仿,一时间“山林奇禽异兽,搜山荡谷,扫地无遗”。

明代女子的“报复性”穿搭

与盛唐女子不同,明代女子这种报复性热爱中居然夹杂着偏执,她们在选择多巴胺穿搭时,尤其喜欢红色。明代染色工艺大幅提升,用以作为主色调的红色就多达18种。《松江府志》载:“染色之变,初有大红、桃红、出炉银红、藕色红。今为水红、金红、荔枝红、橘皮红、东方色红。”爱美的女子们以红色为主色调,再配上别的高饱和色彩。据顾起元记载:“红、紫、黄、绿,亡所不有。即妇女之饰,不加丽焉。”

多巴胺穿搭本是为了让穿衣人的情绪得到疗愈,但也有人是为了让别人分泌出多巴胺。《万历野获编》记载,万贵妃为了迎合明宪宗的审美,居然想到穿上艳丽的男装,“每上出游,必戎服佩刀侍立左右”,而明宪宗则是“辄为色飞”。一旁围观的侍卫们只能暗自吐槽:管它是谁的多巴胺,你俩开心就好。

古代男子也豁得出去

在多巴胺穿搭走红后,一件来自秦代的兵马俑频频冲上热搜,得到了许多网友的关注。秦代的工匠在塑造兵马俑的时候,就已经有意识地将这些武士打扮成时尚潮人。这件兵马俑仅是服饰部分就有红、绿、黑、白、蓝、紫、黄、粉8种颜色,共近20种色调,但看起来却无比谐调与鲜活。虽说它的服饰色彩丰富,多色相撞,但一眼让人记住的就是被大面积运用的紫色。

这种紫色被称为“汉紫”,又叫“中国紫”,艳丽却不轻浮,与其余的7种颜色搭配起来,使得这件兵马俑看起来沉静又神秘。而绿色与黑色的运用又让人感到眼前一亮,不由得感到快乐。

东晋时期的谢尚算是男子多巴胺穿搭的时尚先锋。《晋书·谢尚传》记载:“(谢尚)好衣刺文袴,诸父责之,因而自改,遂知名。”谢尚年轻的时候最喜欢穿着色彩艳丽的绣花裤子招摇过市,此举遭到了叔父们的严厉批评,他只好改掉这个癖好,最终成为了一位名士。

由此可见,从古至今,多巴胺穿搭被不少人青睐。毕竟穿衣服这件事,只要自己喜欢就好,不攀比,不骄奢,不刻意猎奇,怎么穿都快乐。

(摘编自王颖《历史上的“多巴胺穿搭”》,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多巴胺穿搭”通过对玫红、宝蓝、紫色等高饱和色彩进行撞色搭配,或借助独特的设计款式,从而使穿衣者本人获得感官刺激,体验到兴奋与开心。
B.“多巴胺穿搭”在初唐时期还未盛行,盛唐女子穿衣大胆随性,高饱和色彩频繁出现在生活中和诗歌里,安乐公主的百鸟裙可算是这种穿搭风的顶流。
C.“多巴胺穿搭”在明代形成以红色为主色调的流行趋势,随着染色工艺大幅提升,紫、黄、绿等18种颜色配上红色,成为爱美女子的“报复性”热爱。
D.“多巴胺穿搭”在历史不同时期也曾被男子所喜爱,谢尚作为东晋时期的时尚先锋,以色彩鲜丽的绣花裤子作为穿着癖好,并因此成为了一位风流名士。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讲述了中国古人“多巴胺穿搭”现象,涉及时尚、文化、历史等话题,读来有趣,开阔视野。
B.文章以“多巴胺穿搭”这个网络热词为核心,意在追溯我国古代的服装史,说明服饰审美古今一体。
C.文章虽然多处援引古例古文,但语言鲜活生动,如“分享平台”“点赞”“翻了个白眼”“热搜”等。
D.文章不只是客观呈现古人穿衣的审美特点,还带有一定的感情倾向,如介绍兵马俑时就有自豪之感。
3.文末写到:“不攀比,不骄奢,不刻意猎奇,怎么穿都快乐。”请结合本文相关内容和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理解。
2024-03-28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咸阳市高考模拟检测(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我们在新时代所应担负的新的文化使命,那就是“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蕴含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诉求和美好愿景,这可以说是对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最核心、最凝练的表达。在五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呈现出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旺盛生命力。面向未来,我们应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培塑文化的民族性自觉与世界性观照,振奋起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精气神”,筑牢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根基。

首先,要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文化血脉,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历史是一种绵延性的文化生命,在接续传承中追求日新万变,在日新万变中保持赓续延绵。“第二个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的历史纵深、更加厚重的文化底蕴,使两种彼此高度契合的文化存在样态相互成就,融通创新。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文化新形态作为一种有机生命体,自觉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从而熔铸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磅礴精神力量,使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得以巩固并获得新的生机。在当代中国的文化实践中,要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深入挖掘和提炼中华文化的智慧结晶和思想精华,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适应、与现代文化相融合,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继往开来、推陈出新,不断增强中华文明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其次,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培育文化主体性的全球视野,达至“美美与共”的共生境界。中华文明具有包容性、和平性的突出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共生并进的历史走向,决定了中华文明对其他文明“兼容并包、求同存异”的开放胸怀。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文化“请进来”与“走出去”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封闭保守的狭隘立场只会扼杀文化的多样性,抑制文明的创新性,从而削弱一个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话语权。只有积极参与到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人类文明才能获得发展活力,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方能彰显出世界意义。因此,需要我们不断提升中华文明对现代性文明的自主适应能力,将我们自身优秀的文化传统转化为民族性和世界性的文化共识,使中国在国际上的文化影响力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成就相匹配。

最后,要将文化自信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中,以高度的人文关怀提升全民族文化素养。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以人的现代化为根基与灵魂,将呵护和培育人的文化生命作为目的性指向。文化主体性既蕴含社会进步与文明转型的客观维度,更体现在个体生命意识自我更新和完善的主观层面。恩格斯曾指出:“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社会的素质。”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征程上,我们既要着眼于人类社会的前途和命运,同时也要关注个体的生存境遇和多样化需求,使每个人都能以健全的人类自我意识参与到伟大的文化实践中,形成昂扬向上的文化风貌,涵养理性平和的文化心态,彰显开放从容的文化气度,在敞开与对话中,充实自身的文化生命,提升自身的文化境界,从而不断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总之,一切国家和民族的崛起和昌盛,离不开文化的繁荣与文明的进步。拥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守住自身文化血脉的文明,才能实现旧邦新命,在赓续创新中重焕荣光。我们要立足华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和人类广阔的文化空间,要想真正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就必须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动,秉承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锻造不惧挑战、勇于创新的无畏品格,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主体性自觉,从而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承担起新的文化使命,面向未来开辟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崭新境界。

(摘编自邹广文《文化主体性的哲学审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重要内容之一。
B.中华文明生命力旺盛,我们应继往开来,筑牢中华民族文化根基。
C.赓续文化血脉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为主体。
D.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文化的繁荣、文明的进步,就不能真正独立自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采用先分论、后总论的结构,论证了巩固文化主体性的途径,论证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B.材料第三段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论述了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培育文化主体性的重要性。
C.材料第四段运用引用论证,阐释了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要提升全民族文化素养的观点。
D.材料末尾一段论述了文化主体性的重要意义,以及要实现文化主体性的具体做法和要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赓续文化血脉需要守正创新,不断增强中华文明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B.中华文明具有包容性、和平性的特性,能够对其他文明兼容并包。
C.文化“走出去”比“请进来”更能提升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D.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要着眼于全人类,也要关注个体的需求。
2024-03-28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未央莲湖等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非遗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中国有效推动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讲好非遗故事,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武术、榫卯、龙舞、皮影戏……打开一些海外社交媒体网站,在中国文化专题下,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视频产品热度居高不下。2022年6月,文旅产业指数实验室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非遗相关内容在海外短视频平台的播放总量已逾308亿,春节、中医针灸、京剧等位于关注榜前列。

将米粒大的陶泥精雕细琢成花瓶的样子,轻执毛笔上色后,再在花瓶中插上一朵小花,一个微型陶艺作品随即完成。高超的技艺让江西景德镇陶艺师傅王文化走红海外,相关视频的海外累计播放量超过1亿。“希望陶艺能够引起国外受众对非遗的兴趣,让越来越多的人走近中国文化。王文化说。

戴上醒狮VR头套,就可以沉浸式体验舞狮。在数字技术支持下,赵家狮在海外举办多场演出。5GVRAR等技术的普及与广泛应用,让数字科技与古老技艺相互碰撞,赋予非遗更多元、时尚的表达方式,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非遗正在世界范围内焕发出勃勃生机。

2011年,德国设计师克里斯被余杭纸伞吸引,来到当地一家作坊学习油纸伞制作工艺。用创新设计点亮中国传统非遗,这个共同的梦想让克里斯与余杭纸伞制作技艺传承人刘伟学走到了一起。在他们的密切合作下,一件件具有现代设计感的中国非遗作品亮相米兰设计周展览、雅典博物馆展览等国际展,让国际设计界看到中国非遗产品的神奇工艺。

如今,以中国非遗为主题的文化交流、商贸活动日益增多:在米兰设计周可以欣赏到非遗香云纱;去巴黎米其林餐厅能够品尝地道的茉莉花茶……时尚、多样的非遗产品正在走进海外千家万户。不久前,新加坡戏曲学院主办的2023年戏曲大舞台拉开帷幕,戏曲爱好者可以再度欣赏到专业的表演。新加坡戏曲学院艺术总监张莉告诉本报记者,新加坡戏曲学院和中国艺术同行们通过联合举办文化艺术交流、联合导演剧目等活动,让两国人民在戏曲声中相互理解,相近相亲。

中国非遗见证了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京剧、剪纸等非遗亮相孔子学院课堂;中外博物馆联合举办非遗展览……世界文明的百花园里,灿烂的中国非遗魅力绽放,促进不同文明背景的人彼此欣赏。

(摘编自《中国非遗走向海外,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材料二:

马面裙是汉服的一款代表性服饰,前后共有四个裙门,两两重合,侧面打裥,中间裙门重合而成的光面,俗称“马面”。2023年5月广州海珠区公布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马面裙制作技艺作为传统技艺的项目类别新增入选。

在广州某服饰有限公司,记者了解到马面裙与岭南的渊源。此项非遗制作技艺,主要包括选料、设计制版、刺绣、车缝等工序。裙门上的精美刺绣,是广府地区马面裙的一大特色。此品牌创始人兼总设计师收藏马面裙已有8年的时间,在她看来,她珍藏的近100条马面裙是中国服饰文化的沉淀,也是岭南的时代记忆。作为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她还致力赋予传统马面裙新生命,她表示,“更好的传承,就是使用”。如果人们都无法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地穿着它、感受它,又何谈真正地传承它?

事实上,传统文化正逐步与流行元素相结合,开始走向人们的日常生活。某购物平台服饰数据显示,2023年5月以来,马面裙等汉服及国风汉元素服饰搜索量大幅提升,汉服类目成交额同比增长300%。其中,以宋制汉服为基础的改良日常汉服、马面裙等品类最受消费者欢迎。

广州市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表示,年轻人有更强的文化自信,他们对于传统文化有一种强烈的认同感。以马面裙为例,他认为,谁能将传统的马面裙通过现代工艺技术进行创新改良,通过视觉审美的创新在年轻人心目中成功构建传统文化的美学体系,谁就能铸就国潮品牌的新内核。

(摘编自《行走的马面裙,非遗炫起来》)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非遗走向世界,推动了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走向深入,也起到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B.克里斯到中国学习油纸伞制作工艺,合作推广具有现代特色的作品,创新发展了这项非遗文化。
C.中国和新加坡联合举办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在传播非遗文化的同时,也加深了两国人民的感情。
D.某购物平台在售的宋制汉服由于加入流行元素而广受欢迎,2023年5月以来的成交额同比增长300%。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海外媒体上中国非遗热度居高不下,这对中国海外商贸与文化传播产生了积极作用。
B.中国非遗的传承,需要像王文化等这样既掌握了技艺又能够积极地传播非遗文化的人。
C.非遗的发扬离不开世界这个广阔的舞台,如果缺乏其他文明的欣赏,非遗就不能传承。
D.马面裙如今深受欢迎,这跟其自身的艺术美感有关,也反映了社会整体对非遗的重视。
3.香云纱是一种采用植物染料薯莨染色的丝绸面料,被誉为“软黄金”,明代永乐年间就已经出口海外。2008年,香云纱染整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请依据材料,简要谈谈如何让这一非遗技艺发扬光大。
2024-03-24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榆林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主持人:樊老师,您领导敦煌研究院运用了最新的技术手段——“数字敦煌”,能否向我们介绍一下“数字敦煌”的情况及其价值?

樊锦诗:说来话长。莫高窟是洞窟建筑、彩塑和壁画组成的综合艺术体,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一处文化遗产,这处遗产连续建了1000年。可是1000年之后,大约有500年没人保护,因此变得破败不堪。1978年,我分管保护工作,着手建档案,这个过程中我看了些老照片。1908年的照片跟1978年的相比,同样的地方,洞的变化极大,我很受震动。莫高窟里的壁画与彩塑是用土、泥巴、木头、草料及颜料制成的。莫高窟的文物价值很高,材料却十分脆弱,所以保护工作特别重要。

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工作其实很复杂。首先要保护实物。我们先是设法引进各种专业人才,同时建了简单的实验室并添置各种仪器设备。通过一系列措施,我们从抢救性保护逐步发展到科学性保护。所谓科学性保护,就是把文物的材料通通分析一遍。它为什么有“病”?它的机理是什么?退化原因是什么?然后再选择用什么材料去保护。

还有,我们不能有了“病”才治,要以预防为主,这就需要很多仪器来监测。比如,在洞里设传感器监测温度、相对湿度、二氧化碳和不好的微生物。另外还有自然环境。万一发洪水会怎样?崖体有没有裂缝?有裂缝的会不会坍塌?我们通过一系列的科学监测数据去分析洞窟有没有恶化,有没有变化,要防患于未然,这就是预防性保护。

但不管是预防性保护还是科学性保护,都只能延缓文物的衰退,延长它的寿命,改变不了它最终会完全衰竭的命运。因为这些洞窟处在西北恶劣的大自然环境中,它不可能永远保存下去。洞窟总有一天会消失,我们要把洞窟的信息永远保存下来,这样我们就可以不断地去研究它。只要洞窟的信息在,我研究不出来,别人可以接着研究,而且可以永远研究下去。事实上,我们前前后后用了20年,制定了不可移动文物的标准、程序要求,才做出了合格、高清、既不变形也不变色的数字档案。

数字化对我们的保护工作很有用。比如,过去临摹一幅壁画,把线条摹出来,起稿要占一半多的时间。现在只需提供相关数据,电脑马上就摹出来了,这就省了一半的工作。我们也把数据传到网络上,全球都可以在线看到莫高窟。

数字化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展示。敦煌莫高窟的名声越来越大,游客越来越多,大家都来看,洞窟是承受不住的。人进洞以后呼出的气体会给壁画带来损害,这种损害是肉眼看不见的。要保护,也要发展旅游。二者怎么平衡呢?我们不是已经做了数字化了吗?我们把它做成电影性质的数字资源,把实地参观变成影视展现,我开玩笑说这叫“引蛇出洞”,就是我们把洞里的文物放在洞外头来看,最好的办法就是数字化。

“数字敦煌”实现后,莫高窟的参观模式也变了。我们用了10年,一个洞一个洞地考察研究:哪些能开,哪些不能开,最低限度多少平方米进多少人,一天最大的游客承载量是多少。研究清楚了,才能真正科学地实现总量控制。我们还实行网上预约,通过多种方式合理管控参观人数。这样一来,旅游和保护的平衡初见成效,那些令我寝食难安的问题终于解决了:既满足了游客的需要,也实现了文物保护,达到了文物保护与游客需求的平衡和双赢。

(摘编自凤凰传媒专访《为敦煌续史留史:樊锦诗与百年敦煌学》)

材料二

利用现代计算机数字信息采集与处理技术,可以更精准地采集文物的数字信息,通过对这些文物的数字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处理等,构建出文物的数字模型等来实现对文物最原始的信息保存。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文物保护方法,数字化保护是安全和长久地保护珍稀文物的另一种有效方式。在某种意义上,文物数字化保护是为传统文物保护提供原始依据,为其修复方案的设计与确定提供决策服务,同时在文物展览方面也可达到让人惊喜的展陈效果。

在文物的文化传播宣传功能方面,文物数字化保护相对于传统文物保护,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其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强大的辐射效应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使文物历史文化传遍世界。同时,文物数字化还可以把文物更深层的内涵展现出来,使公众可以得到更精深的文物文化知识。而数字信息的网络传播及现代软件技术的应用使社会公众愿意主动了解、认识和探索文物,激发和培养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增强公众保护文物的行动力。

传统的文物保护,比如文物实物修复、文化遗址复原与重建,需要耗费大量木材、石材等自然资源,对自然生态环境资源有一定的破坏和浪费。而文物数字化保护虽然也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投入,但通过数字技术来修复、复原文物,不用消耗林木、石材等自然环保资源,这种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使用方式也代表着人类社会未来资源利用发展的方向。

(摘编自张宝圣《数字化技术在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中的思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莫高窟文物价值之高,与其所用材料之脆弱形成的鲜明对比,给樊锦诗带来了极大震动。
B.莫高窟文物的保护工作需要按照抢救性保护、科学性保护、预防性保护的方式循序渐进。
C.有限度地参观,科学地实现游客总人数的控制,就可能达到文物保护与游客需求的双赢。
D.数字化能使公众突破时空、财力、体力等限制,其强烈的现场感已然超过实物展陈效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莫高窟的现状来看,文物实物有可能消亡,但文物的数字档案却可以永远保存下来。
B.文物保护涉及多种学科与专业技术,综合性强,需要进行细致的研究并付出辛苦劳动。
C.莫高窟文物处在大自然中不能移动,若是可移动文物,就能放在适宜环境中进行保护。
D.运用数字技术进行文物保护,其效果远超传统文物保护,前者在将来有可能替代后者。
3.综合上述材料,文物数字化保护与传统文物保护相比有哪些优势?请简要概括。
2024-03-13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西安区县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就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中医对汉字文化圈国家影响深远,如日本汉方医学,韩国韩医学,朝鲜高丽医学、越南东医学等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以天人合一作为理论基础,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疾病及人体内的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再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出“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疗方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平衡而康复。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健康。健康和长寿的需要,也已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新时代人类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关注生命、重视生命、研究生命,寻找生命的密码,把握生命的规律,延长寿命的长度,提高生命的质量。

博大精深的中医,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行医之道和养生之道,比如“养心莫善于寡欲”、“善服药不如善保养”、“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等,都值得我们铭记和研究。

(摘编自汪金友《给中医更大的用武之地》)

材料二: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关系到中医药的前途和命运。

传承是为了保根,没有传承就不能正本清源;创新是为了提升,没有创新就不能与时俱进。惟有秉持“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原则,才能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传承精华,就是要让中医药发扬光大。传承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中医药的精华,沉淀在汗牛充栋的中医古籍中,流传在历代中医大家的临床实践中,散落在疗效显著的民间奇方中,这是中医药学深厚的根基,也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命脉。传承不足,让多种中医技艺面临失传,让中医医道艰难延续。深入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必须培养大批中医“专才”,这样才能使“国宝”代代相传。中医临床功夫、中药炮制工艺,主要靠师徒一代一代口传心授。师承教育能为“草根”中医打开一扇门,让岐黄之术薪火相传。我们应将以“个性化”为特征的师承教育与以“标准化”为特征的院校教育相结合,将传统教育的精粹融入现代教育体系之中,构建适应新时代的中医教育体系,为中医药发展打下最坚实的人才之基。

守正创新,就是要让中医药发展清流激荡。中医药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从《黄帝内经》奠定中医理论体系,到明清时期瘟病学的产生,再到当代青蒿素的诞生……创新,始终是推动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中医药需要源源不断地注入创新的“源头活水”,在更多领域取得新突破。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为中医药研究突破提供了有力支撑,多学科、跨行业合作为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带来广阔空间。

没有传承,创新就失去根基;没有创新,传承就失去未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必将让中医药获得无限生机,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新动力!

(摘编自白剑峰《守正创新,为中医药注入源头活水》)

材料三: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5000多年文明的结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要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打造20个左右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20个左右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20个左右中医疫病防治基地,100个左右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形成一批中医优势专科。在国家的引领和大力支持下,中医药大发展正逢其时。

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各国公共卫生体系带来严峻挑战,在全世界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中医药让患者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有效救治,在抗疫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中医药作为一大亮点备受世界瞩目。

要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就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立足根基、挖掘精华,建立符合其特点的服务和管理模式。同时,要加强研究论证,总结摸索中医药防病、治病的作用机理,切实把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让中医药文化在中华大地根深叶茂、生生不息。

(摘编自侠克《中医药大发展正逢其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医对周边国家影响深远,日本汉方医学、韩国韩医学、朝鲜高丽医学、越南东医学等与中医具有相同的理论知识基础。
B.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为中医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据此撰写出的中医古籍是中医药的精华,值得研究。
C.当今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健康,依靠中医寻找生命的密码、延长寿命的长度、提高生命的质量的想法越来越迫切。
D.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带动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多学科、跨行业合作将为中医药现代化的创新发展开辟崭新天地。
2.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要遵循“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要求,坚持“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原则。
B.传承好中医古籍、历代中医大家的临床实践经验以及疗效显著的民间奇方,始终是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动力。
C.师徒间口传心授的传统师承教育和“标准化”的院校教育相结合,融入现代教育体系,可利于中医药发展的人才培养。
D.要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不能违背中医药发展的规律,还应加强论证研究,总结摸索中医药防病治病的机理。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中医药学是我们的中华瑰宝。在这场没有硝烟的人民战争中,中医药为我国的疫情防控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巨大贡献。
B.在抗疫中,中医凭借历史上对付瘟疫富有成效的“扶正祛邪”思想和灵活的“辨证论治”特征,可因人、因地、因时迅速开出有效的方药。
C.康源全自动重要调剂系统生产线对几千年手抓戥称的调剂方式进行了创新,极大地提高了中药饮片的配药、取药效率。
D.要充分挖掘中医不同学术流派的特色优势,实现中医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确保中医药在新时代有新作为。
2024-03-13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西安区县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