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时评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9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无一例外受到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产生的文艺精品和文艺巨匠的深刻影响。中华民族精神,既体现在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和奋斗业绩中,体现在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中,也反映在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产生的一切优秀作品中,反映在我国一切文学家、艺术家的杰出创造活动中。

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留下了无数不朽作品。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共同铸就了灿烂的中国文艺历史星河。中华民族文艺创造力是如此强大、创造的成就是如此辉煌,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我们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豪,也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没有历史感,文学家、艺术家就很难有丰富的灵感和深刻的思想。文学家、艺术家要结合史料进行艺术再现,必须有史识、史才、史德。历史给了文学家、艺术家无穷的滋养和无限的想象空间,但文学家、艺术家不能用无端的想象去描写历史,更不能使历史虚无化。文学家、艺术家不可能完全还原历史的真实,但有责任告诉人们真实的历史,告诉人们历史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戏弄历史的作品,不仅是对历史的不尊重,而且是对自己创作的不尊重,最终必将被历史戏弄。只有树立正确历史观,尊重历史、按照艺术规律呈现的艺术化的历史,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才能立之当世、传之后人。

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只有扎根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文艺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正所谓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创作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又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让我国文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

(选自习近平《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

材料二:

在我看来,要真正使中国文化走出去,必须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塑造好中国文化的形象。当我们讨论中国文化走出去问题时,我们所说的中国文化是指什么?作为中国文化的内核的中国的价值观念又是什么?有人认为,是指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观念,这显然是很成问题的。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的演化,形成了一幅众多流别争芳斗艳的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即使是其中最主要的流派即儒释道诸家的价值观念也是各不相同的。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毕竟是在传统农业社会土壤里生长起来的,其中还杂着许许多多的封建糟粕、甚至奴隶制的思想残余,因而就其整体和现成形式而言是不堪其用的。再次,如果把中国文化走出去理解为使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那么,即使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们对这种文化的价值观念表示理解和尊重,也并不意味着中国文化实现了价值论意义上的走出去,因为这种文化并不能完全代表中国文化,这种文化的价值观念并不是当代中国人所真正秉持的价值观念。

我们要推动其走出去的中国文化只能是当代中国文化,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只有这种文化才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形象,也只有对这种文化我们才有理由寄寓充分自信。一方面,当代中国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区别于任何其他文化的根本特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当代中国文化是一种科学的大众的、具有无限开放性并因而能够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另一方面,当代中国文化也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就其整体和现成形式而言在今天已不堪其用,但其中有很多珍品,特别是其在漫长演进中沉淀下来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革故鼎新的发展观、刚健有为的人生观、知行合一的实践和认识理论、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集中地体现着传统社会里中国人的生命体验和独特智慧,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宝贵思想资源。正是在利用这些宝贵思想资源的过程中,当代中国文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发扬光大,也使自身的民族特色不断增强。

(摘编自汪信砚《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路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以强大的创造力铸就了悠久灿烂的文艺历史,诗经、楚辞、唐诗等都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B.历史给了文学家、艺术家以滋养和想象空间,文艺精品和文艺巨匠也深刻影响着世界上每个民族。
C.中国传统文化生长于有天然缺陷的传统农业土壤,杂着许许多多封建的糟粕和奴隶制思想残余。
D.当代中国文化利用传统文化的珍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并不断增强自身的民族特色。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坚定文化自信,既关乎国运,也是作家创作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作品的重要前提
B.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既需要我们以史为鉴,也需要我们与之交流,汲取智慧
C.中国传统文化中众多流别争芳斗艳、色彩斑斓,作为其主要流派的价值观念也难以统一
D.没有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文化,就不能够成为科学的大众的、具有无限开放性的先进文化。
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关于“中国文化走出去”观点的一项是(     
A.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现代化之路——共和国的七十年”展览,向全世界展现新中国文化建设等方面的伟大成就。
B.玄幻电视剧《长相思》故事取材于古籍《山海经》的传统文化元素,并在此基础上建构独具中国特色的“虚构世界”。
C.三星堆遗址祭区考古发掘的文物“跪坐石虎”造型奇特,超出常人想象,具有三星堆文化的“新、奇、特”特点。
D.台湾40余座妈祖宫庙赴福建进香,成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两岸宗教文化交流盛事,推进了中国妈祖文化的交流。
4.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选项对相关词语解说的逻辑顺序不符合文本的一项是(     
A.文化自信:文化重要作用 →→ 文化自信内涵→→ 坚定文化自信
B.民族精神:杰出创造活动→→   产生不朽作品→→ 感受自信自豪
C.历史传承:树立正确史观→→   依托艺术规律→→ 经受历史检验
D.中华文艺:扎根民族土地→→   屹立世界之林→→ 转化学习超越
5.如何塑造好中国文化的形象?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昨日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马鞍山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短视频的内容题材和视听叙事逻辑有别于传统视听表达。一些非专业短视频创作者缺乏基本媒介素养,为博取流量和吸引眼球,故意利用技术手段,通过摆拍或者移花接木合成视频内容,制作和传播虚假短视频新闻,甚至刻意模糊摆拍视频真实记录之间的界限,营造一种记录真实的新闻感,骗取观众关注,引发社会讨论。

短视频快速兴起的现实逻辑是技术赋能、极简操作、碎片消费、深度互动。深度互动指的是短视频这一传播形态能够提供很强的现场感和参与感,视觉上它给人的感觉是不停地还原现场真实情况,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观看者普遍认为短视频提供的是真实的新闻信息,展示的是现实情况,网民在观看过程中更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共情。摆拍短视频的视频作者正是利用了这些特点,刻意调整拍摄手法去迎合观看者,模糊虚假情节和真实故事的界限,企图达到弄假成真的效果,用虚构情节获取观看者的真实感情。短视频创作领域并不拒绝虚构内容,有好剧本的故事同样能够吸引观众,但是,当视频作者用虚假内容伪装成真实,就是对公众的欺骗。

(摘编自林爱瑞《当前短视频创作的伦理审视》)

材料二:

摆拍短视频是指由人为策划、编造和表演,但伪装成真实新闻事件进行传播的短视频。与一般化的以娱乐为导向的剧情短视频不同,摆拍短视频从社会的热点、焦点、病点和兴奋点入手,以网络用户的爱心、同情心和正义感为传播杠杆,吸引用户注意力,赚取网络流量,实现摆拍者不可告人的目的。

摆拍短视频所涉及的领域是多元的,主要集中在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且容易引起人们情感共鸣的领域。例如,芷江县岸摩托车抢小孩”“外卖小哥送餐返回后发现车辆被偷在雨中坐地失声痛哭”“考上清华之后跪谢父亲”“广东夫妻办完离婚手续之后妻子晕倒丈夫冷眼离开等摆拍短视频,涉及民生、教育、社会治安、道德伦理等方面。除了上述领域,也存在政治领域的摆拍短视频现象。2016年,一段据称是从废墟中被抢救出来的叙利亚小男孩阿勒颇受伤儿童的视频在社交媒体走红,当天转发量就超过3万次,但随后有媒体质疑该视频为摆拍,其目的是为西方国家干涉叙利亚创造人道主义理由。

摆拍短视频伪装程度较高。网络空间是一个高风险社会,具有行为主体隐匿、社会网络关系复杂、信息演化转化过程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等特点,这些都增加了网络社会引导和管控的难度。一些摆拍视频博主将自身塑造为公民记者正义化身,有的甚至还打着传播正能量,倡导主旋律的旗号公然进行摆拍创作。与那些明显违反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的短视频不同的是,有些摆拍短视频在表面上看起来也兼顾和整合了如守望社会、传递文化、娱乐用户等传播的社会功能;有些低级红高级黑的摆拍短视频虽然标榜真实性,但与剧情短视频有着显著的传播目的差异。

无论是从艺术形式还是艺术内容方面来看,摆拍短视频往往并不精彩,甚至粗制滥造,不具备广泛传播的价值。然而,摆拍短视频善于拿人性善恶或者极端现象"做文章,很容易击中用户内心深处的情感软肋,牵动用户的爱心和同情心,激起用户的悲伤或者愤怒的情绪。用户在情绪化状态下可能忽略了对短视频本身真实性的核验,将其当作真实事件看待,反而积极转发扩散,使得摆拍短视频在很短时间内得以大范围传播。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短视频平台大有算法不坏,用户不爱的发展趋势。平台利用算法争夺用户的注意力,让那些煽情、夸张和刺激的短视频被优先推荐,以迎合用户的猎奇欲望。短视频创作所使用的新闻框架会影响用户对真实世界的认知,当短视频使用摆拍的新闻框架创作并推送时,用户误以为这些就是全部的事实真相,也容易被这些短视频所蕴含的价值观所感染,形成某种固定的认知。在信息茧房效应的积累之下,用户可能出现价值观迷失和选择性敌视的情况,逐渐落入逃避现实和虚假臆想的圈套中,这一主观想象的世界实际上颠覆了社会的真实面貌。

(摘编自曾润喜《短视频创作生态的失范现象与纠偏研究》)

材料三:

VR(即虚拟现实)的未来方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很强的现场感和参与感使网民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共情,这成为推动短视频快速兴起的关键原因和现实逻辑。
B.当短视频作者企图“弄假成真”,用虚假内容伪装成真实时,就是对公众的欺骗,因此短视频绝不能通过虚构内容来吸引观众。
C.“考上清华之后跪谢父亲”的摆拍短视频正是利用了高考升学这种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来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D.短视频平台利用算法优先推荐煽情、夸张和刺激的短视频,最终是为了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和迎合人们的“猎奇”欲望。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分析了摆拍短视频刻意作假、“弄假成真”的手法,借“移花接木”这一比喻论证强调作假的主观性和欺骗性。
B.材料二第一段从下定义人手,“伪装”“不可告人”等含有强烈贬义色彩词语的使用表现出对摆拍行为鲜明的反对立场。
C.材料二第一段引人剧情短视频的概念,意在强调其以娱乐为导向,与摆拍短视频形成鲜明的对比关系。
D.材料二第二段运用例证法论证摆拍短视频涉及民生、教育、社会治安、道德伦理等方面,强调其拍摄题材的多元性。
4.根据材料三图示的内容,下列对VR(即“虚拟现实”)技术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VR技术能提供三个维度的体验:知觉体验、行为体验和精神体验。
B.现有的VR技术在精神体验上发展较快,而在知觉体验上发展较慢。
C.VR技术的未来方向是知觉体验、行为体验和精神体验的均衡发展。
D.期许的VR体验将极大提高行为体验的自由度和精神体验的满意度。
5.国家网信办统筹指导24家网络直播平台和9家网络短视频平台统一上线“青少年模式”,请根据两则材料分析出台这一模式的原因。
7日内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新征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

早在19世纪,马克思就曾提出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的著名论断,强调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有机整体,彼此相互影响、不可分割。人类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是慷慨的;人类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是无情的。如果人类无度破坏自然环境,必然会打破生态系统的平衡,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朴素生态观,同样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所面临的生态问题的重要启示。《周易》认为,“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给予“生生”和“共生”极高的价值期许。“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吕氏春秋》强调要遵循“天时”来进行生产生活,体现顺应规律、适度节用的发展思想。中国古代思想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将天地人统一起来、将自然生态同人类文明联系起来;“顺时”“以时”“不违时”,顺应和保护自然,按照大自然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厚的思想滋养。

生态兴则文明兴。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生态环境质量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同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相比,都还有不小的差距。如何达成“人类与自然的和解”,如何历史地、实践地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再次摆在了我们面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阐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重大安排部署,科学回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指明了方向。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我们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以和谐促进共生、以共生消解对立,不断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的形成。

(摘编自袁秀《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材料二: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文明史,归根结底,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面对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中国“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和实践日益受到关注和推崇。

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即自然观,东西方文明的哲学起点不同。

英国学者李约瑟指出,在对待自然这个问题上,西方思想在两个世界之间摆动:一个是被看作自动机的世界,按照编定的程序运行;另一个是神学世界,按照上帝意志运行。

无论“摆”向哪个世界,在西方看来,人并非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被人认识、使用和改造的对象。这种主客二分法有利于人类大胆突破蒙昧与陈规,发现和掌握自然规律,但其弊端在于令人过度自信,索求无度,最终与自然对立起来。

中国的自然观则“别开生面”。

在认识论方面,中国传统思想在思考人与自然关系时主张“天人合一”。“人”并非“天”外之物,也就无所谓对立。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庄子•齐物论》中所言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张载在《西铭》中说得更明白,“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即人处自然之中,人类固是同胞,万物亦为同类。

在实践论方面,与西方哲学相通,中国哲学也强调“知天”。如老子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但了解和认识“天”以后,中国哲学指向的并非使用和改造,而是“于自然无所违”“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福建土楼的出现就印证了这一理念。福建土楼在建造时往往依山就势,能巧妙地利用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客家人就地取材,用最平常的土料筑成高大的楼堡,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

出于对近代以来西方自然观念的反思及对当代人类现实生存困境的关切,马克思主义也强调人与自然相互依赖。马克思指出,“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恩格斯提醒,不可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这与中国的传统自然观如榫遇卯,实现有机结合,产生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等重大理论成果,这些强调人与自然辩证统一、互利共生的辩证法为认识当下的生态问题提供了思想武器,中国开出的对症之方正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认同。

哲学家们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对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改变世界。面对全球环境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难,国际社会应勇于担当,戮力同心,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天人合一”未来可期。

(摘编自文龙杰《“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为何越来越受推崇?》)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然”的重要论述为当代所面临的生态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也契合“天人合一”的朴素生态观。
B.中国哲学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不是对立关系,这与英国学者李约瑟分析的西方哲学不同。
C.在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东西方文明的哲学起点不同,这导致东西方对待“自然”的态度也不相同。
D.面对全球环境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难,国际社会应休戚与共,携手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过两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并不相同。
B.只要我们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上,就可以解决和应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诸多矛盾和挑战。
C.在自然观的实践论方面,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指向的都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D.强调人与自然辩证统一、互利共生的辩证法为解决当下的生态问题提供了思想武器,并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3.下列选项中,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白居易《琵琶行》)
B.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苏轼《赤壁赋》)
D.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4.材料二中采用中西方自然观对比论证的方法,突出了中国自然观尊重、保护自然的特点。除此之外,材料二还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5.安徽黄山风景区是我国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风光秀丽。安徽黄山现在以“生态型国际化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城市”为战略定位,充分发挥黄山市文化、生态、自然、旅游四大叠加优势。为进一步保护黄山风景区生态,发挥黄山风景区的生态优势,请你结合两则材料向当地政府提出合理建议。
2024-03-18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六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①新技术当真是最伟大的“改变者”。如果以山峰为喻,从山脚的村歌社鼓,到山巅的阳春白雪,不同层次、不同人群、不同类型文化构成的群落,拼贴出文化中国的四季春秋。而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文化的重峦叠嶂架起高速通道,不必费力攀爬,便可悠游其间、览尽风光。

②打开微信“朋友圈”,就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文化微缩景观:既有“小清新”,也有“情怀党”;既有痛心质问“传统文化怎么了”,也有娓娓道来“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美国”;既能看到古典乐迷的“高大上”,也能看到各种“非主流”、“脑残体”……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他们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风尚的制造者。

③然而,新技术的生死时速,是否会纵容“所见即所得”的肤浅,带来“既得繁花,亦生野稗”的乱象?已经有人痛心于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图书馆修得越来越好,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实体书店和报刊亭逐渐凋零,城市正在失去文化之肺;地铁上的“低头一族”,看的不是书报而是手机……商业和消费主义冲刷之下的大众审美河床,最低水位正在下降,有些地方甚至裸露出干涸的河底。难怪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甚至有人说,拔掉网线,关闭手机,才能回到真正的文化生活。

④事实上,翻阅近几个世纪的文化史,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尼采曾对报纸的出现怒不可遏,认为这意味着忙乱、廉价的“短暂之物”取代了“永恒之物”。海德格尔以哲人姿态发问:技术化的时代文明千篇一律,是否还有精神家园?美国学者罗斯扎克更是一针见血:相比在黄昏时分去附近的咖啡馆,网络真的能更有效地交流思想吗?

⑤这样的感叹固然有其价值,但放宽视野却会发现,从印刷术的普及,到声光电的传播,再到信息技术的兴起,任何一次传媒工具的重大变革,都会带来文化话语权的转移。新中国“17年文学时期”全国仅发表长篇小说200部左右,谁又能想到如今某一文学网站号称有123万个作者,其中很多以每天1万至3万字的速度写作?正是报纸、影像、网络等技术手段的普及,让人类的文化空间拓展了而不是枯萎了,让知识和文化更能服务大众而不是被一小群精英所垄断。

⑥哲人的忧思,倒是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历史的惯例: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能更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新事物。看看我们的互联网,微博是近6亿网友鼎力支撑的舆论广场,微信是无数中产白领激情互动的文化领地。有人做过统计,在当代中国,活跃在网上的知识分子只是知识界的表层,更庞大的群体基本不在网上发声,比例甚至低于领导干部。在抱怨新技术让信息碎片化、文化浅表化的同时,谁愿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知识、人文的情怀,主动涵养席卷天下的网络文化?文化之河能否源远流长,乃是取决于“最低水位”,谁来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⑦正如学者所说,当代中国正在“共时性”地经历着传统、现代与后现代。对于有数千年文化的中国来说,信息化和技术时代带给我们的冲击更为猛烈,产生的问题也更加复杂。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反映在文化领域,将使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注定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对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主流文化的建设者固然不必过分沉溺文化乡愁、伤感于“吾道衰也”,也不能闭关自守、以和大众文化划清界限来标榜自我,但更应该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为整个社会的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士志于道”曾经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一代代士人无不“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理应是当代文化人的历史使命。

⑧古人云:“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条件如何升级,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不会改变。我们要做的,就是以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01月06日)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要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使文化之河源远流长,就应该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智识和人文的情怀,去主动涵养网络文化。
B.如果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没有改变,就能以比以往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去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C.“士志于道”曾经是中国文化与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为时代文化加厚土层理应成为当代文人的历史使命。
D.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文化共存的现象,为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主流文化建设者应为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任何一次新的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这是近几个世纪以来文化史上所特有的现象。
B.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需要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
C.当今社会,读书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了,但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以至于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
D.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使一部分人对此十分痛心,这些人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图书馆修得越来越好,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实体书店和报刊亭逐渐凋零,城市正在失去文化之肺;地铁上的“低头一族”,看的不是书报而是手机……文化生活在商业和消费主义冲刷之下完全丧失。
B.技术手段升级引起的人们的文化焦虑是没有价值的,因为放宽视野就会发现,任何一次传媒工具的重大变革,都会带来文化话语权的转移。
C.文化之河能否源远流长,乃是取决于“最低水位”,谁来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谁就能决定文化之河的源远流长。
D.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反映在文化领域,将使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注定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
4.联系文章标题,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评析本文最具特色的论证方法。
5.王蒙首开新时期国内创作先河,倡导作家学者化、学者作家化,掀起人文精神大讨论,是中国当代文学走向现代写作技巧的开拓者。

经著名作家王蒙、文学评论家陈晓明郑重推荐,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审议后,最终批准青年作家郭敬明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成为协会成员。王蒙和郭敬明做客北京卫视一档名叫《书香北京》的节目,在夸郭敬明“聪明、谦和、语言好”后,又不客气地批评他“爱堆砌华丽辞藻”“文章华而不实”等,最后他还点了郭敬明的死穴:太做作。


结合文本观点,分析王蒙在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上层中所起到的作用。
2024-02-27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说文》里讲:“匠,木工也。”今天的“匠”,已成为心思巧妙、技术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差别。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国家。“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

一盏孤灯一刻刀,一柄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节选自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材料二:

记者:近日,您和您的团队创作的铁画作品《湾区万象》在深圳会堂揭幕,反响热烈,您能简单介绍一下这幅“大制作”及其创作过程吗?

储金霞:这个作品是为了展示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40年发展成就而创作的,因此我们希望将它呈现得气象万千、大气磅礴。为此,我特地到深圳采风,之后和设计师、十几位弟子一起奋战5个多月才最终完成。

记者:您的铁画创作生涯中还有不少这样的“大制作”,您能和大家说说吗?

储金霞:我印象最深刻的要数半个世纪前随家父为人民大会堂创作的《迎客松》。当时各省都接到人民大会堂内部软装布置的任务。安徽很有名的当属“文房四宝”、“徽州三雕”以及我们的芜湖铁画。我们按照安徽省新安派著名画家王石岑的《迎客松》画稿潜心进行锻制。创作了两年,过程极为艰辛,例如迎客松的枝干上一圈一圈的鳞皮有凸有凹,有明有暗,需要各种形状的锤痕来呈现;每一节小树枝到大枝干,由60到80枚松针为一组锻接而成,需要通过手工一根一根锻打出来;枝干到主干的组接奇巧无比,在连接的时候,要将刚从炉里烧红的枝干趁热黏合在一起,这个过程持续时间只有几十秒,但需要多人配合且步调一致。这次创作,是我在铁画生涯中第一次感受到创作铁画需要千锤百炼。

记者:谈到铁画生涯,您方便说说您的铁画生涯是怎么开始的吗?

储金霞:我学铁画,其实是父亲要求的。16岁的女孩子,当时想考艺校,所以最初我是不情愿的,尤其是学徒阶段,基本上天天捶煤炭。晚上回家哭鼻子,母亲都为我感到委屈。父亲说:“如果她过不了这一关,就不可以去打铁画,铁画就要有铁的意志,我就是在磨练她必须要吃得了这个苦。”母亲被说得哑口无言,只能回来又劝我。于是我只能咬牙坚持。之后,我开始学铁画创作。有一次,我偷偷地作出了一朵小菊花,正自我陶醉的时候,发现父亲就站在身后,我以为父亲又要训我了,谁知父亲对我露出了笑容。

记者:这个笑容既是对您坚持的鼓励,更是对您发自内心地爱上铁画的赞许。一路走来六十年,关于您与铁画,您最大的领悟是什么?

储金霞:铁画的精髓是“铁为肌骨画为魂”,虽然我是一个打铁的女人,但我要做铁打的女人。如果不做铁打的女人,就成为不了打铁的女人。

(改编自史凯、董宇平《芜湖铁画传人储金霞:60年与铁打交道,我要做铁打的女人》)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从“匠”的文字意义出发,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阐述了“工匠精神”的多重内涵。
B.工匠的世界虽然简单,看似与外界脱节,却强化了中国制造,培铸了中国文化,凝聚了中国力量。
C.推崇工匠精神,体现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
D.“时代品质”包涵时代中个人、企业、国家在品质、审美、价值、精神等方面的崇高追求。
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访谈前记者对储金霞的相关情况作了一定的了解,这一点从四个问题中都能看出。
B.储金霞在讲述自己的铁画代表作品及创作过程时,也提到了铁画的一些创作技艺。
C.记者从储金霞近期的作品《湾区万象》谈起,提问环环相扣,使整个访谈充满趣味性。
D.作为铁画艺术的传人,储金霞认为要传承好铁画创作技艺,才能继承好铁画精神。
3.下列各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为展示深圳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成就,历时5个多月,创作《湾区万象》。
B.按照新安派著名画家王石岑的同名画稿,潜心锻制《迎客松》。
C.遵从父亲要求,放弃考艺校的愿望,选择学习铁画,开始艰难的学徒岁月。
D.秉承铁画“铁为肌骨画为魂”的精髓,做一个“铁打的女人”。
2024-02-21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夫妇和孩子聚居于一处有着两性和抚育上的需要。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里,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檐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

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下列几点:一、每家所耕的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过分远。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三、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个地方一代一代的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远。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前段时间,一些地方“合村并居”的新闻不断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合村并居主要是将一些人口偏少、位置偏远的小村子甚至“空心村”进行整合,将这些村落的人们迁往大村子或城镇并居,从而整合资源,节约土地,提升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

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合村并居无疑是一件好事。可合村并居后,对一些群众而言,“人住进了城镇的楼房,心却在牵挂老家的祠堂”。这说明,合村并居不是简单的“拆旧房、建新居”的物理迁移,它还应包含“人心搬迁”“文脉传承”等软性内容。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乡土性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本质特色。中国人素来就有安土重迁、聚村而居、终老是乡的习惯传统。乡村是承载中国文化与精神的基石,是乡土文脉赓续的重要空间。

不管是被动的合村并居,还是自然的城市化进程,大量村庄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这是客观现实。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大约拥有360万座自然村,而到了2010年该数字已下降到270万。长期关注传统村落保护的学者冯骥才评估,中国每天大约有80到100 个村庄消失。

一旦村庄消失,中国传统的乡土精神和历史记忆也将失去依托。比如,遍布乡村的祠堂是乡村中重要的传统文化建筑,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其主要功能是祭祖敬祖、宗亲联谊、家风传承。合村并居过程中,如果村子里的祠堂被简单拆掉,那真的可能会祭拜祖宗都找不到地方,孝亲敬祖的传统可能因此就断裂了。

面临同样命运的,还有那些农村的老房子。不少村子尤其古村落都有极具历史价值的古建筑或古民居,但有些村落规模较小,离城镇较远,人口也流失严重,如果按照一些地方合村并居的标准,可能会一并了之、一拆了之。 当那些老房子、古建筑,在推土机的轰鸣中应声倒下时,我们丢掉的不是几片残砖断瓦或几根石柱木梁,而是老房子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是通过老房子与历史进行对话的机会。

不幸的是,合村并居过程中,不少地方将经济价值和商业考量置于首要地位,更多关注合村并居中“钱值”(经济价值)和“颜值”(景观价值)的开发,而忽略了“文值”(文化价值)的保育。有的地方按照城市商业住宅的统一标准,给村民设计房子,楼越盖越高,可原来各具特色的村落格局全都消失了。还有一些,生硬照搬外国风格改造农村的院子,结果使得乡村建筑中出现“欧洲补丁”“美国碎片”等不伦不类、不中不西、不土不洋的奇葩景观。乡村景观城市化与建筑西洋化,不仅割裂了乡土原生文化传承,也污染了乡土文化精神。丢弃乡土文化特色,一味地进行克隆,很难将新社区建成让群众拥有独特记忆的精神家园,也很难让搬入其中的村民拥有踏实的幸福感。

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要住更新的房子,村庄要修更宽的马路,于是土窑洞被水泥瓷砖取代,青石板路上覆盖了厚厚的水泥,合村并居也成了一种现实选择。只不过,环境变了,生活变了,基于生活之上的习俗、文化、历史等也都会随之改变。因此,合村并居与保护乡土文脉之间存在天然的矛盾,这其实也是现代社会发展中广泛存在的一个文化悖论。

(摘编自《合村并居,别丢了乡土文脉》)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家庭是除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的最基本的抚育社群,所以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
B.美国人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特性,以及人少地多的特性,导致了美国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
C.合村并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如果实施得当,能整合资源、节约土地、提升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
D.在合村并居的过程中,建造高楼等城市化景观固然能让农民拥有踏实的幸福感,但是会丢弃乡土文化特色。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乡下大多的农民聚村而居,这一特点直接决定了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
B.中国农民聚村而居,有利于合作起来利用水利、进行农业生产、保卫安全。
C.祠堂是重要的传统文化建筑,如果简单拆除,可能会割裂孝亲敬祖的传统。
D.合村并居时,既要关注其“钱值”和“颜值”,又要尽可能地保护乡土文脉。
3.对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论述了“合村并居”的目的、正确做法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
B.材料二第三段引用《乡土中国》的内容,论证乡村存在的重要作用。
C.“360万”“270万”等数字,有力论证了当前大量村庄消失的危害。
D.“欧洲补丁”“美国碎片”等比喻,辛辣讽刺了照搬外国风格的后果。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在合村并居的同时,如何保护乡土文脉?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
2024-02-16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近年来,舞蹈艺术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国风舞蹈”悄然成为文艺星空中熠熠闪光的明星。从网上刷屏的舞蹈《丽人行》,到火爆“出圈”的河南卫视春晚节目《唐宫夜宴》;从播放量过亿的舞蹈综艺《舞千年》,到央视春晚广受好评的节目《只此青绿》,以传统文化创新呈现为特色的国风舞蹈在网络短视频和电视综艺的推动下走出剧场,在更广大的社会文化空间中持续引发关注和传播。这让我们思考:国风舞蹈为何表现得如此惊艳和出众?其想象力和创造力持续迸发的原因何在?

舞蹈具有视觉表达的独特优势

舞蹈艺术的特质是以身体为媒介,超越语言和文字,诉诸感官和直觉,进而抵达观众心灵与情感深处。在互联网视频平台强力传播的推动下,国风舞蹈作品凭借中国古典舞的身体语言优势,触动观众身体里的文化基因。

这里的中国古典舞并非指复原重现业已失传的我国古代舞蹈,而是指由当代舞蹈艺术家在提炼传统戏曲和武术等动作元素的基础上,构建的舞蹈语汇体系。同时,编导和舞蹈研究者依托丰富的文史资料和出土文物,不断丰富中国古典舞的身体表达方式,使其更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质感与气韵。以往普通观众对中国古典舞如汉唐古典舞、敦煌舞和昆舞等了解较少,很多经典的中国古典舞作品也仅限于剧场演出。随着短视频平台的海量传播,在舞蹈综艺中获得影视化呈现的中国古典舞经典之作《踏歌《相和歌》等,获得广泛关注。

同时,新创精品舞剧中的精彩段落也频频登上热搜,不断成为“爆款”,如舞剧《杜甫》中的《丽人行》《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晨光曲》《只此青绿》中的《青绿》以及《五星出东方》中的《锦绣》。这些精彩舞段原本在舞剧作品中担负推进情节发展的叙事功能,但在短视频平台和电视综艺里,作为独立作品得以传播,原有意涵得以扩展,其传统文化气质得以彰显,或清丽典雅,或大气磅礴。例如在《五星出东方》的舞段《锦绣》中,万千丝线交织的深蓝星空下,身着汉代风格服装的舞者缓步起舞,国家一级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呈现在舞台背景之中。这段舞蹈从演员的妆容和裙裾,到舞台背景中的织锦护臂与汉代宫阙,都可以看出编导力图展现的不仅是汉代宫廷乐舞,更多的是古拙庄严的汉代风韵。舞段中顿挫感十足的形体动作,带给人们直观震撼的审美体验。

用跨媒介表达增强艺术表现力

舞蹈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其完整呈现离不开表演、音乐、服装、道具和舞美等的深度融合。取材于唐三彩陶俑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和取材于北宋古画《千里江山图》的舞蹈节目《只此青绿》,将中国传统文化中诗、书、画、乐、舞一体的综合审美体验淋漓尽致地传达给当代观众。这充分显示出舞蹈艺术处理传统文化题材具有独特优势。在影像新技术的助力下,国风舞蹈凸显了文化与科技融合带来的跨媒介叠加效应。

国风舞蹈将文物、古画、典籍等文化遗产中富于美学意蕴的元素,转化为身体语言并进行跨媒介表达,是其成功的“流量密码”。2023年央视春晚创意交互视觉节目《满庭芳·国色》以中国古典舞的动作语汇演绎中国传统色彩。作品在视觉设计上运用计算机图形、增强现实、人工智能图像生成等技术,使舞者的动作韵律与背景色彩的泼洒、飞溅、晕染等动态实时互动,或雅致婉约,或雄浑豪迈,造就了诗画合一、气韵生动的创意视觉作品。这部作品使人们看到属于中国人的浪漫诗意和文化情怀,让更多年轻观众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原来可以如此个性鲜明、飘逸洒脱。

用持续创新打造传世经典

从钟情于视听效果,到在舞蹈中找到文化共鸣,人们喜爱国风舞蹈是因为它能给当代观众带来审美愉悦、情感价值和精神力量。如果深入观察这些国风舞蹈作品,我们会发现,其审美价值正是源自创作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成功提炼和转化。

在舞蹈综艺《舞千年》中,很多古典舞作品取材于程婴救孤、昭君出塞、桃园结义等家喻户晓的传统故事,以舞蹈形式向观众传递忠义正直、侠肝义胆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尤其是舞剧《赵氏孤儿》选段的高潮部分,程婴舞蹈动作的大开大合,以无声的身体语言表达强烈情感,其审美力量无需文字描述,令观众动容。这样的作品通过层层递进的情感共鸣,让今天的观众走进历史,在古今对话中获得对历史、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实现精神的升华和境界的提升。

在国风舞蹈持续“出圈”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清醒认识到,“爆款”舞段的根基是成熟的舞台作品,是最具舞蹈艺术特色的身体语言及其审美体验。只有不断创造和打磨出更多经典舞台作品,才能将舞蹈艺术以更加多元的形式传播开来;只有积累足够丰富厚重的舞台作品,才能让舞蹈艺术历经时代变迁依然充满活力;也只有充分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并不断将其转化为具备当代审美价值的舞台作品,才能获得广大观众的共鸣与共情,进而创造出真正的传世经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当代观众提供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为文艺创作提供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国风舞蹈以身体语言触动当代心灵,引领更多观众探寻传统文化之美。

(摘编自张延杰《展现舞蹈艺术的魅力》)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呈现传统文化创新为特色的国风舞蹈通过网络短视频和电视综艺走出剧场,并受到关注,广泛传播。
B.国风舞蹈以身体为媒介,超越语言和文字,能够抵达观众心灵和情感深处,触动观众的文化基因。
C.舞蹈的完整呈现需要与表演深度融合,舞蹈节目《唐宫夜宴》就是凭借舞蹈与表演的融合“出圈”的。
D.舞蹈综艺《舞千年》以舞蹈形式传递忠义正直、侠肝义胆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常给观众精神力量。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舞并不能复原已经失传的中国古代舞蹈,只能在传统戏曲和武术等动作元素上提炼和构建舞蹈语汇。
B.舞段《锦绣》展现出了古拙庄严的汉代风韵,舞段中顿挫感十足的形体动作,给人们带来直观震撼的审美体验。
C.在处理传统文化题材方面,舞蹈艺术具有独特优势,借助影像新技术,国风舞蹈凸显出跨媒介叠加效应。
D.一些古典舞剧作品能通过层层递进的情感共鸣,让观众走进历史,获得对历史、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在影像新技术的助力下,国风舞蹈凸显了文化与科技融合带来的跨媒介叠加效应”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晨光曲》以板凳蒲扇舞的方式呈现出上海弄堂女人的生活细节,体现了东方女人的独特的神秘的美,刻画了一段静谧美好的弄堂生活。
B.《唐宫夜宴》曾入围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评奖终评,其创作灵感来自1959年河南安阳张盛墓出土的隋代乐舞俑。
C.《满庭芳·国色》用古典舞的形式演绎中国传统的代表色彩,展现国色之美、文化自信,是一个值得大家去深入了解的精品佳作。
D.舞剧《杜甫》中的《丽人行》在短视频平台上海量传播,这部在舞蹈综艺中获得影视化呈现的中国古典舞经典之作,获得广泛关注。
4.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5.鲁迅在《拿来主义》中说“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称为新文艺”,那么,你认为如何“拿来”才能更好地展现舞蹈艺术的魅力?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4-01-11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从过去以“引进来”为主,到如今量质齐升、版权输出至众多国家和地区,近年来中国童书的创作和出版备受瞩目。这既依赖于高质量的创作和设计,也得益于多样化的国际出版合作。扬帆出海的中国童书,有信心让市场检验影响力和传播力,有信心赢得国外小读者的喜爱。

屡获大奖,中国童书受海外瞩目

不久前,一本中国原创童书被列入英国《金融时报》“2019最佳童书”。由陈佳同创作的《白狐迪拉与月亮石》是国际知名出版人巴里·坎宁安引进的第一本中国原创童书,他说:“这本书和作者陈佳同让我感受到一种全新的中国叙述故事的独特文化魅力。”目前“白狐迪拉”系列图书的版权已输出到英、美、法、德等国。

中国童书屡获大奖,受到外国出版商的青睐。在博洛尼亚书展、法兰克福书展等国际书展上,中国童书出版企业的展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外展商。英国著名童书出版社尤斯伯恩出版公司总经理皮特·尤斯伯恩曾对接力出版社总编辑白冰说:“我把我们的员工都放到中国展台上,希望让他们了解中国童书市场。”这说明中国儿童文学创作更加受到关注,中国童书更加引起了国外出版公司的重视。

量质齐升,引进和输出逐渐平衡

从主要引进海外童书,到如今中国童书输出国外,“走出去”与“引进来”正逐渐走向平衡。

我国庞大的市场需要大量优质童书。此前,引进版童书曾是中国童书出版行业的热点。如今,童书已成为我国出版业中发展快、效益好、竞争激烈的板块之一。全国580余家出版社中有520多家从事童书出版,每年印制童书近9亿册,品种多达2.3万余种。2019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中国儿童太空百科全书》与斯洛伐克的奥拉出版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后者曾拿着样书请资深科普出版人审阅,结论是:“这本中国百科全书内容扎实可信、质量上乘。”该出版社对外合作中心主任马丽娜说,近年来我国童书进步明显,外方之所以看好《中国儿童太空百科全书》,最主要的还是看重其品质,现在我们的图书走向国外完全按照国际版权交易规则来做,让图书接受市场的检验。

多种合作,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目前,中国童书“走出去”呈现多种渠道、多种模式并存的新景象。除了版权输出,中外合作创作、开设海外分社等新形式也日渐兴起。

天天出版社目前正与挪威一家出版社合作开展“中挪图画书共创项目”,双方各派出3位作家和3位插画家,两两合作创作6本图画书,同时在各自国家出版。“之所以采用中外合作创作,一是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地市场和读者需求,二是为了取经,看人家是怎么创作和运营的。”天天出版社社长张昀韬说。挪威出版人斯韦恩也表示,“图画书共创”的方式使中挪两家出版社可以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和文化合作。中外合作创作把双方优势集中起来,更有益于中国童书提升质量、开拓国际市场。《白狐迪拉与月亮石》的封面及插图,就由西班牙著名插画师绘制,将书中的奇幻世界生动地展现出来。

如何继续扩大中国童书影响力、加深中外合作?白冰认为,要让国外读者更多关注中国图书,中国出版界还应加强与对象国新闻媒体的联系,加大宣传推广的力度,每次国际书展都可以请使领馆帮助,约请当地媒体参加,利用媒体增加在当地读者中的知名度。张俊显建议,中外合作中要注意选择能进入当地图书发行主渠道的合作方。正是由于与日本一家有实力的出版机构合作,广西师大出版社的童书才得以顺利进入成熟稳定的发行渠道。

(摘编自张贺《中国童书,赢得国外小读者》,人民日报2020年2月10日)

材料二:数据显示,中国原创童书与引进版童书的比例基本保持在3:7。尽管我们一直追求让童书“引进来”与“走出去”达到平衡,但在竞争越发残酷的态势下,为快速抢占市场,很少有人愿意好好创作、打磨自己的精品,而是热衷于引进,经过简单“勾兑”就投向市场。此外,缺乏优质原创人才也是国内童书原创不足的掣肘因素。一些出版社表示,做原创童书就是赔钱买卖。各年度童书畅销排行榜中鲜有新书,基本都是出版两三年甚至更久的老书。新书入榜难也打击了优质原创人才的创作积极性,一般原创作者往往会因“耗不起”而流失到其他创作领域。多年来,我国童书还存在着选题重复、跟风模仿、同质化出版的问题。有报道称,在网络书店搜索《妈妈不是我的佣人》,会出现《爸妈不是我的佣人》《父母不是我的佣人》甚至同名图书等10个不同品种。

可以说,对进口依赖强、国内原创作品不足、结构单一等问题,是当前我国童书面临的老大难问题。中国童书出版要完成从“中国加工”到“中国制造”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从相关部门到出版社、创作者等,都要围绕种种问题,切实完善顶层设计,注重培养创作人才,为童书原创提供充足的发展后劲,这样才能更多地振兴原创,走向海外。

(摘编自何勇海《理性看待中国童书“走出去”》,中国作家网2020年3月11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凭借高质量的创作和设计,近年来中国童书扬帆出海,版权输出到众多国家和地区,受到了国外读者的喜爱。
B.在国际知名出版人巴里·坎宁安的推介之下,陈佳同创作的“白狐迪拉”系列图书的版权已输出到英、美等国。
C.中国的童书作家们总是热衷于引进国外童书,经过简单“勾兑”就投向市场,主要原因是竞争激烈,需抢占市场。
D.天天出版社与挪威一家出版社合作开展“中挪图画书共创项目”,对中挪童书提升质量、开拓市场都很有益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童书需求量极大,绝大多数出版社从事童书出版,而这正是童书出版业竞争极为激烈的原因之一。
B.欲使中国童书更好地走出去,中国出版界在推介中国的童书时应该联系国外的新闻媒体,借助其宣传。
C.中国童书越来越引起国外出版公司的重视,从而使中国童书屡获大奖,也使之在国际书展上颇受欢迎。
D.在网上搜索《妈妈不是我的佣人》,会发现同名或类似名字的图书多种,说明同质化出版现象很严重。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的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
A.家长们渐渐意识到童书对孩子的智力开发、品德培养有很大帮助,从而常为孩子购买。
B.真正的原创作品必须经得起翻译,莫言获诺贝尔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作品经得起翻译。
C.原中国新闻出版总署署长于友先认为中国童书要走出去,必须解决原创作品少的问题。
D.秦文君的《变形学校》《会跳舞的向日葵》等儿童文学作品在海外取得了巨大成功。
4.两则材料所持有的对中国童书的主要观点有何不同?对此应怎样理解?
5.材料一在论证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2024-01-09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六安市舒城第一中学高考一轮复习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石化机械四机公司,90后数控车床技师孙野已算是个“老师傅”了。从一名普通的大专毕业生成长为数控操作领域的青年能手,他十年磨一剑,用行动诠释着工匠精神。

大学时参加学校和企业的联合培训项目,孙野第一次来到江汉油田。如今,他已在荆楚大地深耕11个年头。这一路,孙野走得并不容易。袖口隐隐约约的毛边,操作台上细细密密的刻痕……高压管汇事业部1号车间就是他的第二个家。孙野回忆,刚进单位那段时间,年轻气盛的他有些浮躁,工作也相对没那么积极。后来,他看到组里一位老师傅每天都早早到岗清理好周边工作环境,抢着干本来可能不需要他负责的事,对大家一视同仁,在工作各个方面精益求精。孙野为此深受触动,干起活也越来越认真踏实。

在研究175兆帕超高压活动弯头时,对于压裂管汇的要求,正常的误差可能是两个丝,但是孙野和团队经过多次调整,专门定制出7种不同的特殊刀片,将误差控制在了一丝五分,甚至是一丝以内,也就是0.01毫米,六分之一头发丝的精度。高压活动弯头的位置精度、形状精度、尺寸精度都达到了更高标准。这几块元件体量不大,却是目前全球压力等级最高的高压流体控制元件。175兆帕,相当于一个指甲盖大小的面积要承受1750公斤的重量。这一突破不仅提高了深层页岩气压裂作业中管汇元件的安全性、可靠性,进一步奠定了中国石化机械四机公司在高压管汇技术方面的“领跑者”地位,也为中国油气开采深度从千米级提升到万米级提供了支撑。

孙野不仅在自己的专业数控技术上深耕,还在工作之余自学了三维绘图、计算机编程等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闲暇时,他喜欢看短视频平台上涉及航空航天、新型材料等领域的科普内容,开阔视野的同时,也从其他角度观察机械行业的发展。他说,作为新时代的四机人,固步自封是走不长远的,要时常产生新念头,不断尝试新技术,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有突破。

2021年,中国石化机械四机公司成立了“孙野创新工作室”。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两年间共有16名优秀员工陆续加入,致力于新产品试制和复杂工件加工等方面的技术研究。

工作室成立以后,他不仅需要承担生产任务,还要定期组织部门内的一些培训、交流,工作范围从自己的岗位扩大到了整个车间,工作室也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踊跃加入进来。孙野说:“要培养更多的新人还是蛮有压力的,但我觉得这也是一种挑战、一个动力源泉,只有不断给自己这种压力,才能不断地往前走。”

(摘编自杨雅楠《九〇后“老师傅”诠释工匠精神》)

材料二:

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全面崛起,在长期实践中,广大技能人才养成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从“嫦娥”奔月到“祝融”探火,从“北斗”组网到“奋斗者”深潜,从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到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凤凰展翅……这些科技成就、大国重器,超级工程离不开高技能人才的执着,离不开大国工匠的奉献。

工匠精神是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折射着各行各业一线劳动者的精神风貌。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首次将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与战略科学家、卓越工程师相提并论,成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彰显了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彰显了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性。

高技能人才之所以重要,不仅因为他们高超的工艺和技术,更因为他们凭着“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精益求精,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比如,宁波技师学院“00后”学生蒋昕桦,在世界技能大赛重型车辆技术项目中,实现中国“零的突破”,登上国际领奖台;南方电网广东东莞供电局职工何满棠,工作30多年来,拧螺丝逾20万颗,在户外工作可以随手扭出“国标”螺丝,成为全国劳模……

当然,技能成才的道路并非坦途,需要搭建发展通道,不断优化技能人才成长环境。一方面,企业要加强宣传引导,多开展技能人才表彰等活动,让“技能改变人生”的理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政府要完善政策,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相应的培训中心,“正向激励”技能人才,提供更多展示技能和切磋技艺的平台,给追梦者更多出彩的机会。

(摘编自徐根凯《弘扬工匠精神,培育造就更多高技能人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野的工作态度从浮躁不积极到越来越认真踏实,主要是受到了组里一位老师傅对待工作精益求精态度的影响。
B.孙野率领团队精心研制出的175兆帕超高压活动弯头,为中国油气开采深度从千米级提升到万米级提供了支撑。
C.我国的广大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决定性力量,他们在长期实践工作中培育形成了工匠精神。
D.要想成为高技能人才,除了要有高超的工艺和技术,还要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90后数控车床技师,孙野能够成为数控操作领域的青年能手,与他用实践行动诠释工匠精神密切相关。
B.除了深耕专业数控技术,孙野还积极“跨界”学习,自学三维绘图、计算机编程等技能,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C.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一次提到高技能人才,并将其和大国工匠与战略科学家、卓越工程师相提并论,说明国家对高技能人才极为重视。
D.培养高技能人才,需要不断优化技能人才的成长环境,企业和政府都应为人才提供展示技能和切磋技艺的机会。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段浩杰带领团队研发出厚度0.02毫米、宽度600毫米的“手撕钢”,打破了这一工艺长期被国外垄断的局面。
B.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甘愿放弃舒适的城市生活,三十年如一日地为太行山区林业发展、农民生产致富殚精竭虑。
C.钳工郑志明刻苦练习,手工锉削平面可将零件尺寸误差控制在0.003毫米以内,手工画线钻孔的位置误差能控制在0.05毫米以内。
D.无锡一线技术工人何光华率领团队攻克“高落差高压电缆线路无损施工技术”,解决了电缆检测的行业难题。
4.材料一是人物通讯,材料二是新闻评论。两则材料都列举了相关事实材料,但表达特点和表达意图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5.假如孙野入选“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请结合材料二中对“工匠精神”的论述,给材料一中的孙野写一段颁奖词。(100字左右)
2023-12-26更新 | 17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张桌子、两边各竖起一块挡板,隔出一个相对私密的沉浸式小格子间。不少人都对影视剧中的付费自习室印象深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付费自习室开始在国内多个城市出现。

广州越秀区的一家付费自习室,该自习室分为公共区域和自习区域,两个区域之间有两道门将其隔开,避免自习区受到噪音影响。公共区域中央摆放了一张大桌子,不时有顾客坐在桌旁吃零食、交谈等。该区域还布置了一整面墙的书架,可小憩的沙发,以及一些零食饮料。公共区域又称为讨论区,学习累了或者需要互相交流时可以前往公共区域就座。

公共区域的对面,则是付费自习室的关键:自习区。自习区分为经济区和舒适区两档,分别收费8元/小时和12元/小时,区别在于舒适区有独立的帘子遮挡,完全看不到其他自习座位。而在经济区,灯光比较暗,要看书只有到每个自习座位打开台灯照明。自习座位之间互相用厚厚的挡板隔开,座位上方设置了置物柜、充电插座等。

除了提供学习空间,付费自习室通常还有一些特殊的规则需要遵守。以越秀区这家付费自习室为例,该店的每个自习座位隔间都会张贴《会员守则及告知事项》,其中包括卫生整洁规定、违规处罚规定、零分贝规定等。守则中称,自习区严格禁言,讨论交流请使用小纸条,或到公共休息大厅。除此之外,该自习室还可提供学习计划监督提醒服务。

(摘编自南方都市报《记者走访广州付费自习室》)

材料二:

根据百道新出版研究院11月26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沈阳、西安、天津、北京、成都、上海等城市的付费自习室均超过50家,其中沈阳付费自习室个数已经超过100家。

付费自习室自今年国庆以来,突然成了流行元素,甚至有不少年轻人把它作为假日打卡圣地。如今,媒体又报道付费自习室数量剧增。部分网友认为付费自习室只是一把虚火,那些买座自习的人不过是跟风、作秀。我以为,付费自习室突然时髦和热闹起来,固然有跟风的成分,但并没有什么不好,这样的跟风应该来得更猛烈些。

付费自习室的兴起,可以理解为一种必然的经济社会现象,是一把实火。随着我国经济长期较快发展,以及社会竞争压力的日渐增大,人们更舍得花钱为自己的成长投资,是完全合乎情理的。这对于那些求上进、求发展的年轻人而言,属于刚需

有网友认为,去付费自习室学习就是作秀,放着家里宽敞舒适的环境不用,非得花钱在小小的幽暗隔间里找罪受。如果持这种观点的人去付费自习,就肯定是为了作秀,因为他不能理解学习对于生命的意义,更无法想象在小黑屋中与自己心灵对话、畅游知识海洋的乐趣。花钱买自习,对爱学习的人来说,不是作秀更不是折磨,而是享受,是充电。大多数人跟风去付费自习室,往往是因为自律能力不够强,需要花钱买环境。他们在家无法静下心来学习,就希望找到一个学习氛围比较浓的地方,倒逼自己沉下心来学习。当然,也有少数人坚持学习,完全出于自觉、自律。

关于环境与个人的关系,出淤泥而不染终究只是个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才是常态。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总体而言,环境对个人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应注重对正向环境的营造,潜移默化地达到以境育人的目的。一个自制力不是特别强的人,如果到了付费自习室学习,就能够静心读书,不是挺好吗?只要经济上能承受,又何须别人替他们喊委屈呢?

总之,让付费自习室来得更猛烈些吧,当跟风到了一定程度,就会成为一种常态的、正向的风气,何乐而不为?

(摘编自李蓬国《打卡付费自习室,跟风又何妨?》)

材料三:

付费自习室的出现,首先,说明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型社会构建卓有成效,活到老学到老理念也越来越得到认同。以往,很多人心中都认为,学习只是学生时代的事情,其实不然,殊不知社会瞬息万变,知识随时都在更新,一旦放弃学习就可能与社会脱节。付费自习室的走红表明要我学正在向我要学转变。

其次,如何面对干扰因素,找回对学习的专注态度,也越来越成为现代人必须要面对的课题了。没有主动屏蔽干扰的意识,即使身处付费自习室,手机照样也可玩得不亦乐乎。让处处都能变成付费自习室,那才是真本事。

最后,付费自习室的走红,也从侧面表明在自习室等学习场所的公共供给上,还存在短板与缺口。图书馆占座抢座的新闻未曾消失,下班后想继续充电的人只能望锁兴叹。如何在学习场所供给不足上破题,最大化利用好现有资源,既关乎着民众的切身权益,更影响着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型社会的构建,需引起足够的重视。

对于花钱找罪受的付费自习室使用者们,我们当致以敬意,可如若能既不花钱也不受罪就能学习好,岂非两全其美?

(摘编自夏熊飞《付费自习室成打卡地映照出哪些现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受一些影视剧的影响,近年来,国内多个城市出现付费自习室,并且付费自习室数量短时间内剧增。
B.付费自习室通常制定一些需要学习者共同遵守的特殊规则,并且将这些规则张贴在每个自习室的座位隔间内。
C.材料二是从付费自习室兴起的必然性这一角度,来阐述付费自习室的产生和存在是有着一定积极现实意义的。
D.材料三强调内因是关键因素,认为学习的主观意识、专注态度非常重要,这个观点和材料二是截然不同的。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习区是严禁交流讨论、发出声响的,以达到室内零分贝的效果,目的是让前来的人始终能够在安静的学习氛围中。
B.付费自习室的自习座位之间,不管是用帘子遮挡还是用厚厚的挡板隔开都着力营造独立的相对私密的学习空间。
C.对爱学习的人来说,到付费自习室来学习、来充电就是一种享受,在这里能够与自己的心灵对话,畅游知识海洋。
D.对于一个自制力不是特别强的人来说,到付费自习室这样的地方,倒逼自己沉下心来学习,应该说是理想的选择。
3.付费自习室成为“流行元素”“打卡圣地”,源于诸多因素的推动,请结合材料谈你的看法。
2023-12-21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二中东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