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初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793 道试题
1 .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有机整体。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间隔30年的两份诏书

《五条誓文》

广兴会议,万事决于公论;上下一心,盛行经纶;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毋使人心倦怠;破除旧来之陋习,一本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国之基础。

(1868年3月)

“明定国是”

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迩者(注:近来)诏书数下,如开特科,裁冗兵,改武科制度,立大小学堂,皆经再三审定,筹之至熟,甫(注:刚刚)议施行……

(1898年6月)

材料二   我国饮食结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时段特征。两汉至隋唐时期,一批西亚乃至北非、欧洲特有的农作物品种传入中国境内,如葡萄、胡萝卜等水果蔬菜品种,丰富了我国的食物种类,弥补了中国本土所产蔬菜水果种类较少的饮食缺陷;明清时期,一大批美洲高产作物开始影响中国的农业生产,如番薯等迅速成为民众重要的主食来源。这些来自域外的农作物经历百余年的引种驯化与本土化发展之后,深度融入了中国的饮食文化,最终确定了现代中国人伙食的基本类型。

——摘编自王思明、周红冰《中国食物变迁之动因分析——以农业发限为视角》

材料三   长城汽车公司是我国一家集体所有制汽车制造企业,下表是其研发、生产基地分布

研发中心中国保定、中国上海、美国、德国、日本、韩国、奥地利等
生产基地中国徐水、中国日照、中国天津、中国泰州、俄罗斯、印度、泰田、马来西亚、保加利亚、突尼斯、厄瓜多尔等
(1)根据材料一,简述两份诏书反映的事件之间的联系。
(2)根据材料二,归纳我国饮食结构呈现出的时段特征,并分别分析呈现出这些特征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指出其反映的世界发展趋势,并简述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
2024-06-16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山西省朔州市多校九年级历史下学期中考模拟试题
2 . 瓷器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折射出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在农业、手工业、商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科学技术相当发达。在此基础上,陶瓷业继承了过去的优良传统,盛况空前。……青瓷、白瓷等制作技法有很大提高,在器物造型等方面也有许多创新。各地新兴的窑场如雨后春笋,除“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之外,景德镇窑也驰名古今。在国策的鼓舞之下,加之当时航海技术的迅猛发展,在亚洲的东部、南部、西部及非洲东海岸很多国家都发现了我国宋代瓷器。

——摘编自叶喆民《中国陶瓷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简述宋代制瓷业繁荣的表现及原因。

材料二   在16-18世纪时期,通过欧洲人的参与,当时外销瓷主要有以下几条路线:一条是由葡萄牙人主导,经澳门等地后到里斯本;另一条是西班牙人从墨西哥和南美向亚洲输出大量白银的返程中,携带中国等国家货物运往西班牙的塞维利亚;再一条就是荷兰人和英国人经马六甲海峡、印度,前往中东与欧洲。

——摘编自江建新《瓷器改变世界》

1769年,韦奇伍德陶瓷厂创办。他们把原来由一个人从头到尾完成的流程分成几十道专门工序,分别由专人完成。他们采用机器生产陶瓷,数十倍地加快了生产速度。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瓷器贸易与瓷器生产的趋势,并分析出现这些趋势的背景。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之前,国家用瓷大都由国营企业或机构完成,几乎所有的国家用瓷从下达任务到生产流程都在国家调控范围内。当今的国家用瓷生产模式已不再像20世纪90年代以前一样专限国企供销,而是开始出现一些优异的私人企业或陶瓷作坊承担部分国家用瓷生产的情况,国家用瓷的挑选范围也不限制于国有企业,而是囊括市场内所有的生产单位。

——摘编自陈磬《1949-2019年景德镇国家用瓷设计研究》

(3)材料三中,国家用瓷生产单位有何变化?
2024-05-29更新 | 36次组卷 | 2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多校2023-2024学年中考二模文综试卷-初中历史
3 . 创新和转型能够为人类社会创造出彩的历史华章,但同样也布满着荆棘。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5世纪以来的历史看,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一个普遍趋势是从农业社会的王朝国家转化为现代民族国家。在这一转化过程中,如何利用原有王朝国家的资源来构建新的国家体系,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英国人在这一过程中,曾经历过激烈的冲突和斗争,最终作出了明智的选择,他们在逐步收回王室实权的同时保留了王室。

——摘编自陈晓律《君权变化的政治含义——英国近代政治转型的观念基础》

材料二

日本在6世纪末部民制出现危机,起义斗争频起。646年孝德天皇继位后颁布《改新之诏》,一场向大唐帝国学习的社会变革运动全面展开……这样,日本成功实现了从落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全面转型,甚至取得了在儒家文化圈仅次于中国的国际“站位”。

——摘编自孙立祥《日本三次社会转型及其历史启示》

19世纪60年代,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的背景下,进行了一场自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这次改革使日本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起航。

——摘自苏静主编《知日》

材料三   20世纪以来,中国曾有两次决定现代化命运的重要转型。第一次完成了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转变,彻底扫清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制度障碍……第二次,我们以“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杀出一条血路”的决心,开始了经济体制的转变。

——摘编自任仲平《决定现代化命运的重大抉择——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英国是如何创造性实现近代政治转型的。
(2)材料二反映了日本的哪两次改革?从背景、影响角度比较这两次改革的共同之处。
(3)根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中国两次“历史性转变”开始的标志,并简述1978年至本世纪初经济体制转变(或改革)的主要内容。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转型的认识。
4 . 构建知识框架能够让知识清晰明了。根据下列知识框架的相关内容可知其主题是(     

A.一战后的世界格局B.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C.冷战后的世界趋势D.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
2024-06-13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三校联考中考三模历史试题
5 . 国际关系的不断变化调整,影响着世界格局的发展演变。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通过长期的反侵略斗争,取代了日本在东亚的主导国家地位,从战前的半殖民地状态一跃而为五大国之一及联合国的创始国。与此相对,日本不再是国际政治中的大国了,并且要在美国的占领和指导下重建经济。虽然老牌的欧洲殖民列强英国、法国在战争中获胜,但昔日的威望却大大降低,因为这些国家在战时被日本赶出了在亚洲的殖民地。另一方面,美国凭借其在打败日本中发挥的主导作用,崛起为最强大的太平洋国家。这一转折预示着亚洲国际关系发展中一个全新篇章的开始。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地位。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世界知识出版社《冷战风云》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初,雅尔塔体系解体后国际政治、经济关系正在酝酿新的组合,某些力量尚属不稳定因素;美苏两极时期被掩盖的地区性问题、民族、宗教问题和矛盾激化;政局动荡,局部战争不断,前苏东地区问题突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潮流,但是世界仍然并不安宁。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朗,人们正密切注视和估量着它对整个世界带来的深远影响。

——黄安年《世界现代历史的基本线索》

(1)材料一中的“反侵略斗争”指什么?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国际格局出现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3)根据材料三,概括当今世界国际关系的特点。
(4)综合以上材料,归纳影响国际格局变化的共同因素。
6 . 追求和谐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某校七年级历史兴趣小组以“唐宋时期的和谐之光”为主题开展了以下项目化学习,请你一起参与完成。
任务一【解读数据——见证经济和谐】
唐宋两朝南北方人口对比表

时间

南方

北方

人口

占全国人口比例

人口

占全国人口比例

唐朝天宝年间(742756年)

2080

40%

3120

60%

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

5500

65.5%

2900

34.5%

任务二【品读诗歌——体会社会和谐】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从军行》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北宋]汪洙《神童诗》节选
任务三【研读史料——认识民族和谐】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

(1)下表数据反映了唐宋时期南北方人口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说明唐宋时期我国经济格局发生的变化及具体表现。
(2)品读下列诗歌,概括唐宋时期社会风气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
(3)阅读下面材料,结合唐宋时期的相关史实,以“多元一体民族格局的巩固与发展”为题,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历史小短文。
2024-04-23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选择题-单题 | 较易(0.85) |
7 . 在北魏平城时代,皇室经常在宫廷内举行宴会,宴会活动多是进行射箭等比赛,全然保持游牧民族的风气。迁都洛阳后,活动变成“或赋诗,或射箭,各尽其能”。这一变化说明北魏迁都后(     
A.地域文化南北分明B.民族交融趋势明显
C.官员素质明显提升D.法家思想受到推崇
2024-06-09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多校中考第三次模拟文综试卷-初中历史
2024九年级下·山西·专题练习
选择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观察下面的世界人口变化趋势图,这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是(     

A.生态环境问题加剧B.地区冲突不断
C.女性社会地位降低D.宗教问题突出
2024-05-28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黄金卷05-【赢在中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中考历史模拟卷(山西专用)
9 . 1965年,联合国大会将安理会的非常任理事国从原来的6个增加到10个,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的理事国从1973年起增加到54个。这些增加的名额,大多数给了亚非拉国家。这些变化(     
A.破坏了美苏政治力量对比平衡B.瓦解了帝国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C.促进了国际政治新秩序的构建D.推动了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2024-04-15更新 | 95次组卷 | 3卷引用:黄金卷01-【赢在中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中考历史模拟卷(山西专用)
10 . 教育在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初期,诸子百家学说流行。汉武帝继位后,在国都长安设立太学。太学生最多时达3万余人。太学以《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学为教学内容,太学生通过严格的考试方可毕业,并按成绩高低授予一定的官职。

——摘编自樊克政《学校史话》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太学的办学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太学创办的背景。

材料二:中世纪时期,德国大学教育权掌握在教会手中,大学以培养神职人员为主要目标。14、15世纪,教会的地位受到动摇之后,大学教育的掌控权逐步向国家转移,服务于世俗政权。同时,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性人才成为这一时期德国大学教育的主要目标,为了迎合不断壮大的工商业阶层,德国大学还开设了商贸、造船等学科讲座。

——摘编自高雪梅《德国现代大学发展研究》

(2)根据材料二,比较14、15世纪前后德国大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经晚清地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和早期维新思想家的推动和发展,到洋务运动后期已基本形成了系统的教育救国思想,开展了教育救国实践的初步尝试,诸如对传统教育进行改革,创办了近代第一批新式学堂……在今天看来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它“代表着向上的、前进的趋势”,故“能不胫而走,迅速发展,广泛传播”。

——摘编自吴春苗《近代以来教育救国思潮的历史演变及其现实意义》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举两例“教育救国”的实践事例,并简述近代以来教育发展的历史影响。
7日内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中考三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