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初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39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无处不在的书单

①当下人们的阅读越来越依赖书单。书单的本质是清单。作家艾柯在《无限的清单》里写道:清单是文化的根源,是艺术史和文学史的组成部分。清单并不破坏文化,而是创造文化。至于为何要开列清单,艾柯认为世界的无限不能被全部掌握,却带给人们一种不安的快感,开列清单就成为一种用具体暗示无限的尝试、一种对事物界限尽可能的把握,为漫无秩序的事物赋予新的秩序。

②书单作为一种历史悠久且极为重要的清单,既指引人们阅读、构建知识体系,也展现着开书单者辽阔的精神世界。传统的书单既有教育部推荐的必读书目,也有大学老师开具作为修读学业的门槛,以及传媒通过开书单来表达自身的文化定位与品味。最热闹的是自媒体开列的书单,相比纸质媒体的品味标榜,自媒体则基于社会热点和人性痛点,一遇到重大事件发生,就迅速以开书单的形式帮人们了解状况,或是帮人们通过阅读自我疗愈。还有大数据计算的书单,如阅读人数最多书单”“评价指数最高书单,满足了从众心理。个人书单也不断涌现,既是对阅读经验的总结、对阅读成果的展示,也是对自我思绪的整理,从个人书单能清晰地看出一代人知识结构的变化和他们的所思所想。

③于是,书单日益演变为固定形式。主题分为设身处地类——这份书单你没看我一定会伤心,一生总结类——一生值得反复读的书单,名人推荐类——百名北大教授力荐的经典图书”……书单有着越来越短的趋势,不是因为精炼、浓缩,而是看起来容易被完成,不会造成读者的心理负担;很多书单把经典和新书进行大杂烩,把很多未经历时间检验的书籍加入到序列中来。书单曾经是以有限来接近无限,但现在却变得越来越局限,知识不断被压缩,直至成为15本一天就可以读完的经典好书

④到底需不需要书单?弗吉尼亚·伍尔芙曾嘱咐:关于读书方面,一个人能对另一个人所提出的唯一劝告就是:不必听什么劝告,只要遵循你自己的天性,运用你自己的理智,做出你自己的结论,就行了。1925年《京报副刊》请各界名流为青年推荐十部必读书籍,鲁迅回复说:从来没有留心过,所以现在说不出。他以传授阅读经验代替给青年人开书单。作家阿来也说读书讲的是缘分和私人化阅读体验,书单没有必要。

⑤但当下人们不光需要书单,甚至越来越依赖书单。面对一个知识膨胀、话语冲突的时代,人们感到迷茫,不断经历着各种信息、人性的反转,想要从书籍这种稳固的形式里找寻意义的确定感。同时人们把读书视作获得知识、具备某种素质的快速通道,讲求速成。

⑥依赖书单的同时也暴露出人自身的惰性,书单本是用来不断完善人的知识体系,一方面给出指引,该读什么书?另一方面给出线索,还可以读什么书?这需要一个主动探索的过程,根据书单的提示再结合自己的知识结构、兴趣、能力,不断扩大阅读的范围。但事实上人们以为有书单在手就可以一劳永逸,把收藏书单变成了一种阅读风尚,忽略了背后知识体系的搭建和各种知识间的相互关联。

⑦从胡适先生开列的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到复旦大学严锋教授开出的不必读书单”,从《纽约日报》常年运营的畅销书榜单到豆瓣、知乎等社交平台利用大数据筛选而得的必读书单,丰富而庞杂的信息量或多或少影响着阅读选择,引导了阅读方向。然而,作家伍尔夫在《一个人应该怎样读书》中却建议:关于读书方面,一个人能对另一个人所提出的唯一劝告就是:不必听什么劝告。只要遵循你自己的天性,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脚踏实地地认认真真去翻阅,做出你自己的结论就行了。

1.关于“书单”,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书单能让我们通过有限的信息去掌握世界的无限。
B.不同人开出的书单能显示开列书单者独特的精神气质。
C.不同时代的书单能呈现这一时期的知识、思想的面貌。
D.书单形式日益固定,主题多样但内容逐渐局限。
2.关于“依赖书单”,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人们依赖书单是因为想在不确定的世界里找到确定感。
B.人们依赖书单是因为它可以让知识素养得以快速形成。
C.依赖书单会让人养成惰性,缺乏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
D.依赖书单影响了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知识网络的形成。
3.读第⑦段内容,简要概括我们该如何正确地对待书单。
7日内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5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腊月·故乡

腊月在一年的年底,故乡在一个人的心底。

到了腊月,人们就会想起故乡。“腊月”本是一个与冷有关的词,但就是那么怪,腊月在我整个童年的印象里,竟是丰盛的、喧闹的、蓬勃的,比任何一个月都要红火。

③腊月里的每个晴日,都值得珍惜;每个雨天,也不能浪费。一桩桩迎新年的活计,都热热闹闹的铺展开来。准备年货,缝制新衣,洒扫门闾,换门神,贴春牌……其中最让人记忆深刻的是忙年食。“腊”通“猎”,跟食物有关,也跟祭祀有关。物资匮乏的年代,只有到了腊月,人们才舍得在吃上大费周章。炒豆子、炸薯片、蒸年糕、磨豆腐、擀糍粑、杀年猪、熏腊肉、宰鸡鸭、捉塘鱼……里面含着约定的风俗、熟稔的工序、温暖的亲情和喧闹的烟火,那是一帧帧热火朝天、色彩斑斓的流动画卷。

④腊月里,在远方谋生的村人陆续返回。山村就像一个静寂的池塘,多一人,就多一分鲜活与丰盈。渐渐地,满池鱼跳虾跃,整个村庄人喧马嘶,那是浓浓的、暖暖的、热闹的过年氛围。

⑤等到自己在长沙安了家,于我,腊月开始带着淡淡的愁绪。这时的自己,就像那条漫长的乡路,一头系着故乡与父母,一头系着城里的小家与妻儿。故乡是我与父母的故乡,不是妻儿的故乡,他们没在那个山村奋斗、挣扎过,没有那种贴心贴肺的感觉,却为了我的心心念念,每年要在大年三十,与我一起奔赴家乡。晨起,一路颠簸,步履艰难,辗转腾挪;夜深,坑洼泥泞,妻倦儿困,前路漫漫。等到归家,妻儿已然一肚子怨气,却又不好发作,而我只能愧疚心疼。除了故乡,亲人们也在一点点地往岁月深处隐退。又是一年腊月三十,人家喜气洋洋过大年,我们哭哭啼啼送母亲上山,一家人就着葬礼的剩菜剩饭,度过了一个寒冷而漫长的春节。随着人事的变迁,关于腊月与故乡的记忆,也遥遥地抛在了脑后。

⑥近几年,老父亲执意要守在乡下生活,回乡的次数多了,故乡竟变得新奇起来

⑦我想象不出,在我的有生之年,一辆小车可以从长沙我所在的住宅小区,直接开到老家禾坪,一路都是平坦的柏油马路。老屋都湮失不见了,洋楼东一幢,西一幢。远处,茶园、花海、竹林、田间,村前樱桃成簇,水边蒌蒿满地;近前,民宿、书院,咖啡厅、茶室,鳞次栉比,安静内敛。清凉的风里,有大自然的芳香,也有因殷实富足带来的甘甜气息在流转。这种气息,我曾经只有在腊月才能在故乡感受到。

⑧即便是故乡没有改变的地方,也呈现出异质的美丽。从小到大,我们一直认为那个叫瑶池的村落没有风景,它一地鸡毛,充满了悲欢和离合,就像一幅浮世绘。然而有一回,邻村的一个女孩,在她家的房顶上架了一台摄影机,以瑶池为背景,对着山麓下的一垅梯田拍摄了一上午,又将视频浓缩成三分钟。微雨的天气,四野青翠欲滴,我的瑶池掩映在这浩阔无边的绿意之中,就像许多文学名著里描写过的艳丽的山庄。一部分白云,纱巾般在山腰处神奇地出现,又神秘地消失。更多的白云,大片大片,从故乡的头顶流过,天河一般奔赴天际。

⑨我看得痴了,也就是从那一刻开始,我的世界观发生了变化,我从旧壳里挣脱出来。故乡还是那个故乡,然而我心中,不再背负那份没来由的沉重乡愁。故乡的变化不可阻挡,儿时熟悉的记忆已然湮灭,但只要经常回家,就会有美好而似曾相识的事物不断出现。

⑩告别了物资匮乏的年代,如今,在任何时候返回故乡,心与身都能获得童年时在腊月里才有的慰藉和满足,想起故乡,只一会儿,骨子里所有的荒芜,都变得水灵水润起来。这时才发现,无论一个人多么苍老,故乡永远是他返老还童的秘境,是他丰沛情感的根源,是他人生旅途的原点。

1.第②段说“到了腊月,人们就会想起故乡”,请结合②-④段内容分析原因。
2.第⑤段说“腊月开始带着淡淡的愁绪”,这里的“愁绪”具体指什么?
3.第⑥段说“故乡竟变得新奇起来”,结合⑥-⑧段说说“新奇”表现在哪些方面?
4.结合⑨⑩段,说说在“变化了的世界观”的指导下,我们该如何对待故乡?
7日内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中考模拟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囤积癖与断舍离

老人爱囤东西是一个普遍现象,如今这种囤积癖甚至蔓延到年轻人身上,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的储物空间不够用,很多家庭主妇甚至要专门学习收纳术。

为了对抗囤积癖,断舍离的生活主张应运而生。这种主张要求断绝物的进入,舍弃不需要的物,进而远离物,以获得内心的平静。很多人觉得自己是为外物所累,是物造成了自己的痛苦,所以只要将物欲降到最低,把物从生活当中尽量去除,就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

断舍离看起来是一个简单纯粹的解决方案。主张断舍离的杂志的经典画面,常常是一间空空如也的白房子,一个人身披禅衣,枯坐其中。他们认为要摆脱物造成的痛苦,只需舍弃、远离物就行。其实真正的苦是内在的,它源自一种错误的价值观——把人看成宇宙的主宰,把物看成工具,人们可以任意使用它。这种任性的使用关系将人同物的多维关系割断了,当东西仅仅是工具而没有别的什么维度时,它们就会显得太多、太琐碎。

要真正摆脱物的困扰,靠断舍离是做不到的。而且沉迷于断舍离的人一旦走火入魔,人就会患上仇物症,就像减肥者不幸得了厌食症一样。他们以为通过对物的排斥,就能纯化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特别单纯的错误。人都是物品依恋者,物是走入精神深处的梯子。如果你真的践行断舍离,很可能变成一个冰冷的人,要过一种萧条的人生。感觉到为物所累,关键不在物本身,而在未能对物有充分的认识和丰富的体验。物不是一个被动的工具,它实际上具有意向性,能参与构建我们的知觉和心灵

物不单是工具,它还关乎过去。铁丝做的衣架多年后还在用,但做衣架的父亲已经不在了,看着这个衣架,你会想起父亲的深情。一个中年女人,把母亲去世前做的豆包冻了起来,一两年舍不得吃,就那样存放在冰箱的角落里,仿佛母亲还在世,自己还享受着她的关爱。物比人坚挺,能够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形成一个完美的时间琥珀,看着它,就让人想起围绕它所发生的人间苦乐。

物也关乎未来。当看到一屋子杂物的时候,这些满载过去的物件,其实也是被储存在未来之中的。老人们经常说,这些东西不要扔,以后还用得到。对老人来说,旧物在将来到底用不用得到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将自己看成一个有未来的人。每次母亲掏出一个囤积许久的布袋子并拿着它去买菜时,都像完成一次心灵的疗愈,它确凿地说明旧物可以新用,枯木也能逢春,自己还有未来。

其实在东方文化里,人们对天下万物一直抱有很深的感恩情怀。中国古人从来没有把物仅仅当作简单的工具,把人和物割裂在两个存在领域,而认为人和物有着根本上的联系。中国古人的精神世界,值得我们再一次走入。

1.下列关于“断舍离”的理解,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A.断舍离被很多人视作解决囤物癖的手段
B.断舍离主张尽量地断绝、舍弃和远离物
C.断舍离提倡降低物欲且在空房子里生活
D.断舍离只看到了物作为工具的使用价值
2.下列关于“仇物症”患者的说法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A.其症状往往表现为对物的过度排斥
B.他们常常因被物所束缚而感到困扰
C.他们认为净化心灵能治愈“仇物症”
D.他们可能会因此成为情感淡漠的人
3.阅读⑤⑥段,概括物能“参与建构我们的知觉和心灵”的原因。
7日内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中考模拟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文旅融合新动能持续加持文化年

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春节期间,各地可以多举办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让节日更喜庆、更欢快。富有文化气息的文旅假日活动,会带来浓浓的年味儿。

②文化是旅游的内在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文旅融合通过文化和旅游双向赋能,以产品融合、要素关联等方式聚合重组,是提升旅游品质、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

③文旅融合持续产生新动能,衍生行业新态势。根据文化和旅游部统计信息,2023年前三季度国内旅游总人次达36.74亿元,同比增长75.5%。居民国内出游总花费3.6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14.4%。不同于以往主要依赖旅游景区的传统旅游模式,文旅深度融合融出了新思路、新样本、新高度。许多城市纷纷卷起,将特色文化创造性融入城市旅游,成功吸引大量游客到访,淄博烧烤、榕江村超、哈尔滨冰雪世界等成为文旅网红打卡地。文化与旅游相得益彰,假日旅游人潮涌动,绘就出一幅幅充满消费活力、富有文化气息的生动图景。

④以人民为中心做好文旅深度融合,让人们能够舒心出游、乐享假期。文旅深度融合旨在推动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满足人民群众更加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例如,年轻人热衷于特种兵旅游”“Citywalk等新模式,喜爱南方小土豆”“广西小砂糖橘”“云南小野生菌等亲切温情的语言表达形式。各地在提供便捷周到的文旅服务方面也下足了功夫,换着花样把远道而来的游客宠上天,促进流量变为留量。许多城市开通旅游专列,为乘客送上特色礼品;遇降雨降温天气,景区免费提供红糖姜茶;游客深夜堵车,文旅局冒雪上山送物资。部门联动强化社会治理,营造和谐文旅市场环境,丰富文旅服务内容,以文明旅游风尚浸润心灵。

⑤推动文旅融合转型升级,加强节假日期间文旅精品产销保供。文化和旅游实现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交叉融合、跨界结合,不断培育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产品,让头回客成为回头客

⑥一方面,深入挖掘文旅基础资源。北京市统筹全市文旅资源,以欢乐春节,畅享京城为主题,推出文化过大年、非遗过大年、演艺过大年、冰雪过大年、亲子过大年、京郊过大年共六大系列7000余场活动,满足市民和游客对春节文化旅游生活的美好期待。

⑦另一方面,以文旅+带动多产业同驱并进。文旅+科技利用大数据、云计算、5G等现代信息技术带来游玩全新体验,文旅+教育助力各学段开展行走的课程文旅+乡村以中国乡村文化打造村晚等沉浸式春节民俗和群众文化活动,这些跨界融合使人们得以充分享受风格鲜明、品质优异的文化旅游产品。

⑧当前,文旅融合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旅消费需求加速释放,全国多地文旅市场持续升温、繁荣向好。文旅融合大有可为,必将持续释放新动能,营造欢乐祥和的文化氛围,助力人民群众过上更加欢腾热闹的文化年

(选自《光明日报》,2024年2月9日,有删改)

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文旅融合”就是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通过文化和旅游双向赋能,以产品融合、要素关联等方式聚合重组,是提升旅游品质、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
B.用淄博烧烤、榕江“村超”、哈尔滨冰雪世界等成为文旅网红打卡地做事实论据,论证了许多城市纷纷“卷起”,将特色文化创造性融入城市旅游,成功吸引大量游客到访。
C.不同于以往全都依赖旅游景区的传统旅游模式,文旅深度融合融出了新思路、新样本、新高度。
D.“留量”与“头回客”都运用了仿词的修辞手法,“留量”与“流量”对比,“头回客”与“回头客”对比,语言新鲜活泼,风趣幽默,而且言简意赅,犀利深刻。
2.为什么文旅融合是提升旅游品质的有效路径?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3.为推动旅游发展,湖北发布文旅宣传语“知音湖北,遇见无处不在”,请你为自己的家乡文旅设计一则宣传标语。
2024-05-21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湖北省荆楚联盟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语言表达 | 适中(0.65) |
5 . 初雪过后,马路结冰,一片狼藉,然后,各人自扫门前雪。小玟认为这么做太自私了,你对她说:“___________。”
2024-05-21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湖北省荆楚联盟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在生活的琐碎里,寻找诗意

①昨天晚上做饭,惊奇地发现,被我随手插入花瓶的那块白菜根部,竟然开出了很精致的小黄花它如同一个淡雅的女子,立在橱面的角落里,安然享受着生命的美好。

②这是我前几天晚上炒白菜时,看见削剩的白菜底部中心尚有嫩嫩的叶芽,觉得扔掉有些可惜,便找来了花瓶,注入清水,把它放了进去,心想,它们也许会长出新的叶片吧。没想到的是,它们却兀自开出了美丽的花朵

③凝视着这小小的花朵,我脑海自然地跳出了一句话——在生活的琐碎中,去寻找去创造生活的诗意

④生活不仅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是曾经特别流行的一句话。可是,如果我们仅仅把生活的诗意与远方结合在一起,那么,眼前,便只有柴米酱盐的琐碎生活了。

⑤生活中的诗意是什么?这个问题常常让人们困扰,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们与诗意的生活好似越来越远,诗意好似成为了遥不可及的代名词。我想,当我们从繁乱的生活琐碎中去发现隐藏的美好,就如同在荒芜的杂草中去寻找那隐藏着的绿意,从干枯的树枝中去看见那吐露的蓓蕾,也许能够发现诗意生活的真相。如果我们以欣赏山川湖泊的心情去凝望生活中的是是非非,以仰望星空的情怀去对待生活中的形形色色,取了一种看风景的姿态,那么琐碎的生活不就有了诗意了吗?

⑥别去抱怨当下,而是即刻做自己喜欢的,如果不能做自己喜欢的,那就喜欢自己即刻能够做的,让每一个当下的细微行动,都是一个达成。很多人之所以感觉眼前的生活只是苟且,只是琐碎,是因为他们既不满现状,又每天厮混其中,不去努力改变它。

⑦我们都不知道从日升到西落的这一天,会遇见什么样的人,发生什么样的事,但我们知道,这一天,是生命赐予我们的一份名为时间的礼物。不要让昨日的生活琐事,成为今日心情的羁绊。在每一个新的早晨,都要有一种自我洁净的能力。

⑧生活,如果就是一场旅行,这个旅程,最大的意义,是去遇见,去体验,去热爱,去融入。我们所遭遇的一切,喜欢或者不喜欢,都是我们的生命生发出来的花和果。很多问题并没有标准的答案,坦然面对就是了;很多事情并没有太多的意义,欢喜去做就是了;很多工作只是简单地重复,安然接受就是了。

⑨向前看,总觉得时光很慢。回头望,却发现走过的时光似乎就是刹那。曾经得意的事,也过去了,曾经糟糕的事,也淡忘了。充盈在我们心间的,滋养我们心灵的,却往往就是在生活的细节与琐碎中,得到的那些诗意。

⑩生活中的很多琐碎,是因为我们太在意的缘故。因为太在意一些人一些事,便形成了心中的羁绊和纠缠。放开来,迈着追寻诗意的脚步前行,被忽略的琐碎便如同撒于河流,转眼流逝无踪。我们的生活和心灵也因此洗掉了一层层厚重,只剩下令人愉悦的轻盈。

⑪有人说,生活的诗意,是在好日子里。对这样的说法,我并不赞同。什么样的日子才叫好日子?是白玉为堂金作马,还是功成名遂了?恐怕都不是,这些很难说能给人带来真实而恒久的快乐,更和诗意毫无关联。我相信,生活的诗意,是在我们每个人,每一天的生活中。无论看起来好与坏,都值得我们去体验,去感受。因为,这就是生活,这就是我们的人生。

⑫在一个平常的午后,泡上一杯清茶,阖上一本好书,轻轻拂去花瓶上的灰尘,美丽的花朵还在绽放。此时此刻,就是好日子。

1.第①②段中,作者记述了怎样一件有“诗意”的事情?
2.读⑤~⑧段,说说怎样才能让琐碎的生活拥有诗意。
3.读⑨⑩段,说说为什么要让生活充满诗意。
4.读⑪⑫段,说说作者为什么不赞同“生活的诗意,是在好日子里”的说法。
2024-05-20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硚口(经开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青少年究竟该怎样读四大名著?

①如果用现代的眼光来挑刺”,《西游记》包含妖魔鬼怪,有悖科学;《红楼梦》涉及情情爱爱,容易助推早恋;《三国演义》充满权术和阴谋,教人学坏;《水浒传》滥杀无辜,是人心的地狱。可这四本书,也是很多人的人生之书。为什么同一部作品会有差别这么大的评价?主要是因为作品内在的复杂性。名著不是白开水,里面有很多不同的成分,所以见仁见智。

②以《水浒传》为例,南开大学陈红教授对这本书的判断是亦侠亦盗”“正义和野蛮的交响乐的一面表现在见义勇为,仗义疏财,一诺千金。的另一面,包括破坏社会秩序、人身侵害、血腥、暴力等。

③对于青少年读名著不能一味地强调其经典性而忽略引导,也不能因噎废食,一禁了之。我们在做判断的时候,要把名著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去认识,保持整体感和分寸感,不去简单地完全抹杀其好处。只要教育者能够正确引导,教会学生何为美与光明,何为丑与黑暗,进而让学生养成健康、稳定的价值观,大可不必担心把孩子教坏。在经典书籍中吸取精华,才能真正让阅读为学生打好精神底色。

④青少年应该有权利阅读,甚至应该自己决定所读的内容,即使书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观点可能存在争议。与其限制阅读,不如展开建设性的对话和辩论。随意用片面刻板的价值观或者道德观来衡量一部艺术作品而建议封杀,绝非理性的做法。名著往往指向世界与人心的真相,不肯给读者以虚假的的满足。很多作品中的反面人物自然是不善的,作为文学形象却可以是美的。《西游记》中的妖怪,《三国演义》中的姦雄,《水浒传》中的强盗,《红楼梦》中的死鱼眼们,在文学中都有其自身的美感。

⑤在无菌环境中成长是不可能的。人从小到大,就是在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成长才能逐渐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不断地接受外界的刺激,汲取不同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判断能力进行分析处理,并最终习得技能,与环境共生。世界有美好的一面,也有不那么美好的一面,这才是现实,才是生活。一个幸运的孩子不是永远生活在彩色泡泡中,而是在面对恐惧的时候有守望相助的成年人在身旁。

⑥当代作家、教育家叶圣陶认为:处理现实生活是目的,读书只是达到这个目的的许多手段之一。要使书为你自己所用,不要让你自己去做书的奴隶。我们阅读名著要设身处地去体会更为复杂丰富的价值观念,拓宽我们的价值视野,使我们对世界与人性有更多理解,而非更多偏见,使我们的心灵更加细腻敏感,而不是更加冷漠麻木。

⑦名著也需要我们的再创造。既不能简单粗暴,以网文的方式理解名著也不必将名著作为禁区,仅供顶礼膜拜。我们要不断用时代精神去重新理解、阐释名著赋予它新的价值和意义,使其不断生长,焕发出勃勃生机,常读常新。

1.关于青少年读名著,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我们要把名著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去认识,保持整体感和分寸感。
B.教育者要注重引导的重要性,教会学生辨别美与丑,光明与黑暗。
C.青少年应该拥有阅读选择的权利,自己决定阅读的内容也是可以的。
D.青少年在阅读名著时应有所选择,多读正面形象,不读反面形象。
2.关于不能限制青少年阅读名著的原因,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用片面刻板的价值观或者道德观来衡量一部艺术作品是非理性的做法。
B.文学名著中的反面人物虽然不善,但是他们具有文学上的美。
C.人只要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成长,就能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D.在现实的生活中,世界既有美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
3.根据⑥⑦段内容,说说作者认为青少年应该怎样阅读名著。
2024-05-20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硚口(经开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灵感是一种唤醒

①每一个以文学为生的人,都不会推辞灵感的眷顾,当我们的写作陷入走投无路时,我们常常会本能地祈盼灵感降临。迟迟不能与灵感相遇的愁苦,在艰难的跋涉中灵感突然光顾的狂喜,以及由灵感催生出的文思如泉涌的酣畅状态,我们一定都体验过这其中的千般滋味。我们会心一笑,更愿意把这件事看作只可意会难以言传,或者用中国人惯常的一种形容叫做冷暖自知。

②关于灵感,《现代汉语词典》这样描述: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活动中,由于艰苦学习、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

③由此,我们发现,灵感虽然如此轻灵,但支撑它存在的,是作者笨拙而长久的内心积累,就这个意义而言,灵感是笨的。灵感又是讨喜的,它的近在咫尺,远在天边突然,灵感是上苍给艺术家珍贵的馈赠,如同神灵之光,刹那间照亮浑沌的海面。所有艺术家都体验过灵感降临时内心喜悦或者说小得意。

④路边一棵折断的牛蒡草让托尔斯泰写出了《哈泽·穆拉特》;一只婴儿的粉嫩光滑的后脚跟让契诃夫突然找到描写一个脑满肠肥的官员的办法,他写那人粉红色的下巴好似婴儿的后脚跟。婴儿粉嫩的脚后跟长在婴儿脚上是多么可爱,但若长在一个脑满肠肥的官员脸上,也许就令人生厌了。这样的比喻我至今难忘。

⑤我也曾体会过灵感光顾的快乐。某个深夜,我在梦中被一个绝妙的句子惊醒——灵感来了。我生怕这句子随着梦醒而溜走,急忙起身找出纸笔记下。然而,当我早晨醒来,阅读我那半夜写下的句子时,才发现那句子其实非常平庸。我们有时也有可能完全误会灵感,同时也误会了我们自己。当然,我也有被灵感照耀的时候。我在写作长篇小说《无雨之城》时,很久都为找不到如何描写开头而发愁。某天中午,我站在窗前,无意中看见一个放学回家的小女孩,一路踢着一只高跟鞋走进院子大门。这个快乐的踢着一只被遗弃的旧鞋的女孩子激发了我的灵感,因为这情景正符合我那部长篇小说的气质。一部长篇小说的开头几乎奠定整部作品的风格。

⑥灵感是一种唤醒。我们真正要做的倒是要常问自己:您心中有富矿吗?

⑦我不禁想要话题回到开始:我为什么要在这个亿万信息都唾手可得的时代讨论文学灵感呢?就因为获取信息——特别是各色八卦信息太过容易了吧?就因为这些无需想象,不必殚精竭虑、更不惧文字简陋的社会情报,对文学可能的淹没和蹂躏吧?就因为一条网络信息中的社会影响,有时能够轻易覆盖一部长篇小说的容量吧?就因为时代的诸多不耐烦和作家自身诸多不耐烦的顽强干扰吧?若果真如此,那便是文学的失败。当一个信息社会自信而响亮地踏上经济高速公路时,写作者在拥抱取之不尽的写作资源时,更应该有能力留神文学的险情,这是不可逃避的责任。

⑧我们到底要如何寻找创作的灵感呢?如同信息不是智慧,智慧不等于灵感,灵感亦无法捏造。也许,寻找就是不寻找,等待就是不等待,期盼就是不期盼。要得到灵感就要先忘记调动灵感,这其实是一种积极的遗忘,当我们把全部的情感,智慧和敏锐的观察力,把对生活不疲倦的热情投向对人生世相的追问和对生命的诚实体察时,灵感才会不期而至。

⑨我们享受这稀缺的美妙,如果创作过程本身就焕发着某种神秘魅力,这即是其中之一吧,而这魅力的呈现,无一例外地基于作家大量日常的朴素甚至是枯燥的劳动。

(文/铁凝,基于命题需要,有删改)

1.对文学创作中“灵感”的理解,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灵感能应对作者在创作中陷入的困境。
B.灵感在创作中因突然产生而不可以说。
C.灵感是对长期坚守创作的作者的奖赏。
D.灵感与作品的内容、风格等要素相关。
2.关于“要讨论文学灵感”的原因,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一项是(     
A.因为低质信息的获取太易,对文学创作有害。
B.因为网络信息的影响太大,盖过了长篇小说。
C.因为时代和作家太过急躁,会干扰文学创作。
D.即使面对的资源多,作者也有能力警惕险情。
3.说说怎样寻找创作的灵感。
2024-05-20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红操场

梁其山

①红操场一点也不红。它本是一块平坦坦绿茸茸的长方形草坪,略微比一个足球场大。它是当年工农红军琼崖纵队女子军连的练兵场,也是区、县的苏维埃政权召开群众大会、举行盛大庆典的地方,于是便被叫做红操场了。

②当年琼崖纵队在这里开辟红操场也许是费了番心思,有着不寻常意义的。它三面临敌,与国民党反动民团的三座炮楼遥遥相峙。北面,一河之隔的是龙山炮楼。据说,从炮楼顶上依稀可见娘子军操练的情景。可敌人人却只能隔岸兴叹,始终奈何不了她们。西边,几里之外是学道炮楼;向东,稍远些是桥园炮楼。只有南面,背靠巍巍青山莽莽林海,区、县苏维埃政权的部分后方机关,还有一所琼崖高级列宁学校,一所红军医院,就设在层峦叠嶂中,真是风景这边独好。在南排岭红区,红操场和它周围的几个村落是最突出的前哨阵地,就像一把出鞘的利剑,剑锋直指敌人的炮楼。那一场发生在红操场附近的沙帽岭战役。至今还有口皆碑。它不仅在娘子军连成长的历程中,更是在琼崖革命斗争的史册上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红操场也因此闻名遐迩了。(批注A:①②两段写了“红操场”的由来及其环境,突出了当时娘子军斗争环境的恶劣与艰险,表现出娘子军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和智慧)

③随着山乡小城的兴起,如今红操场虽失却了往日的飒爽坦荡,却添了几分繁华,几分热闹,几分安详。

④瞧,绿荫下。一群身着蝙蝠衫牛仔裤的姑娘在嬉戏打闹,随便花几角钱便可买得到的耳坠在她们的笑声中摇曳。那不知真假的项链一挂,尼龙袜高跟鞋一穿,村女们也多了几分都市女郎的风采。茶店里,一位老伯舞着那杆黄澄澄光溜溜的毛竹水烟筒,绘声绘色地讲述着娘子军连的故事,几个小伙子沉醉在这壮美的故事中。集市上,商贩们、赶集的乡亲们,一串串爽朗朗的笑声,惊得树上的鸟儿也扑啦啦飞走了。

⑤伫立在红操场上,举目四望。各种各样的建筑高高低低,掩映在挺直刚劲的木麻黄和潇洒秀逸的椰子树组合的绿的色块中,丹丹碧血般的木棉花,莹莹白玉似的橡胶花在村口热热烈烈地笑着,互相辉映。

⑥操场南半部,有一个水泥地面的灯光球场和一座方石垒砌的戏台子,是乡民们的娱乐场所。戏台子后面是一口鱼塘,明镜般的水面上,荷花亭亭玉立,不甘寂寞的鱼儿,不时跃出水面,扰乱了池中倒映的白云蓝天。操场西侧,一条水渠蜿蜒曲折,从西南面的山坡奔跳而来,渠水银子般闪着悦目的光,那是滋养着禾苗的乳汁在流淌!她流进田野,流进庄稼人的心里,孕育了一个个金灿灿的希望。操场东侧,记得有一棵遒劲奇伟的海棠树,如今却不见踪影了,我不由感到十分遗憾。那树,目睹了红操场的风风雨雨,它浓浓密密的树荫,深沉幽邃,包藏着多少悲壮的故事啊!稍远处,田野含青吐翠,油油如黛,欣欣向荣。施肥的农妇,撒出一条条雪白雪白的弧线,曳起一片片碧绿碧绿的涟漪。更远处,青山翠岭绵延起伏,宛若江涛海浪般汹涌奔腾;飞瀑从山崖上轰然倾泻而下,泉水在山谷里悠闲地浅唱低吟。多豪放而粗犷的山野,多美好而壮丽的景色!

⑦深情地环视着这使我百般依恋的红操场,我不由十分感慨:是什么让那些正值青春年华的娘子军战士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鏖战?在严刑拷打中坚守?在无怨无悔中奉献?不正是为了今天这繁盛、富庶、喧闹、自在么?活着的和死去的吴琼花们,她们会感到欣慰和自豪的。

⑧沉吟着,耳边似又回荡起那支响彻了多半个世纪的娘子军连歌: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

(选自梁其山散文集《小城如歌》,有删改)

(1)【内容感知】请参照选文中的批注A,完成批注B的内容。
批注B:④一⑧段写了                       
(2)【语言赏析】从描写或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丹丹碧血般的木棉花,莹莹白玉似的橡胶花在村口热热烈烈地笑着,互相辉映。
(3)【情感体味】选文最后一段寄托了作者哪些情感?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4)【迁移拓展】读完选文后,你打算将红操场推荐为学校革命教育研学基地,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述你的推荐理由。
2024-05-20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忘记有一盆花

①记得有一位作家,描绘她家后园的情形: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那绿意盎然的叶片在阳光下翻涌着生命的波浪,每一片叶子都闪烁着活力的光芒,仿佛能听见它们呼吸的声音。它们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似的。我总是忘不了这段性灵独抒的文字,虽然记录的是这位作家跟爷爷走过的一段美好童年,但天底下的生命,倘若都如这般生长,该是多么美好啊!

②有人说,养好一盆花的秘诀,就是你要忘记你有一盆花。否则,浇水太勤,施肥太过,花非但养不好,还极有可能养不活。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中描述过一类种树人的做法: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结果而木之性日以离矣。一言以蔽之,就是爱之太思,忧之太勤”“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③身边有一位学生家长,自孩子上初中始,便如临大敌。孩子考得好,便四处打听,寻能考得更好的秘方;若考得不好,就惶急如热锅上的蚂蚁,八方拜佛,求迎头赶上的灵丹妙药。与孩子在一起,三句话不到,便是谁谁谁说了,要如此这般才能如何如何。初始,孩子还是乖乖女,有方必信,有命必听。后来,唠叨得多了,开始厌烦,开始逆反。再后来,家长魔怔了,孩子也快被逼疯了。大人的世界,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在孩子那里要得太多且要得太急。最后,一地鸡毛,没法收拾。

④一位老兄,今年七十挂零。前些时日,突然失眠,一宿只能睡两三个小时。持续了几天后,他急了,各种求医问药,想改善自己的睡眠。结果,越急越不灵,没多久,便形容憔悴,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于是,开始怀疑身体出了毛病,去了好几家医院,把自己的身体检查了好几遍,诸器官一切正常。既然器官没有问题,那就是精神出了问题。他开始怀疑自己得了抑郁症,为此还去了几次精神病医院。如此折腾了好多趟,状态愈发差了。

⑤有人劝他,你现在上了岁数,晚上睡觉少也正常,多锻炼多活动,再把饭吃好了,对身体是不会有大影响的。老兄说:不行啊,我以前一沾枕头就睡着,一睡就是七八个小时。现在才睡这么几个小时,时间长了,身体抱屈啊。

⑥旁边一位比他岁数还大的老者说话了:我在你这个岁数的时候,也开始睡觉少了,一宿也只睡两三个小时,但我觉得,人活到这个岁数,觉少是正常的。因为没跟自己过不去,也就这么傻吃傻喝傻乐呵地过来了。果然,老者面色红润,声如洪钟。只要身体没病,睡多睡少,你尽可由着它,这样就好活了。老者补充说。

⑦老者的话,我不清楚那位老兄是不是听进去了,但那句由着它,就好活了就像一句偈语,照亮人心。再回到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郭橐驼说: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孽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翻译过来,郭橐驼的大意是:我其实没那么大的本事让一棵树活得好,我不过是能顺应树木生长的天性罢了。

顺应生命的天性,就是对生命最基本的尊重。汪曾祺先生有一小品文,是写栀子花的。栀子花粗粗大大,色白,近蒂处微绿,极香,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

⑨哈哈,我喜欢这般快意恩仇。

1.第①段中,作者引用了一位作家关于她家后园的描绘,她家的后园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概括。
2.②③两段中,柳宗元所说的那一类种树人和那位学生家长的共性问题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3.④-⑥段中,两位老人都有睡眠少的情况,但第二位老人却能“面色红润,声如洪钟”的原因有哪些?
4.结合全文,说说为什么“顺应生命的天性,就是对生命最基本的尊重”。
2024-05-20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4月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中考模拟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