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化学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037 道试题

1 . 乙酸苯酯是重要的药物中间体,它可以转化得到邻羟基苯乙酮和对羟基苯乙酮的混合物。一种制备乙酸苯酯的原理为,利用如图装置制备并提纯乙酸苯酯。

实验步骤:在三口烧瓶中依次加入40mL环己烷和14.1g(0.15mol)苯酚,再逐滴加入14.13g(0.18mol)乙酰氯,控制反应温度,强烈搅拌下反应5h。
已知所用试剂的部分物理性质如表所示:
物质相对分子质量部分物理性质
苯酚94常温下,纯净的苯酚是无色晶体,沸点为181.7℃,溶于水、乙醇,易溶于乙醚等有机溶剂
乙酰氯78.5常温下为无色发烟液体,沸点为52℃,溶于丙酮、乙醚等有机溶剂
乙酸苯酯136常温下为无色液体,沸点为195.5℃,微溶于水,可混溶于醇、氯仿、醚等有机溶剂
环己烷84常温下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沸点为80.7℃,不溶于水,溶于乙醚、乙醇等有机溶剂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甲的名称为_______,冷凝管的冷凝水从_______(填“a”或“b”)口进。
(2)该原理制备乙酸苯酯的反应类型为_______,环己烷的作用为_______,若用乙醇代替环己烷,会导致乙酸苯酯的产率大幅度降低,原因可能为_______
(3)其他条件相同,控制反应温度,不同温度下得到的乙酸苯酯的产率如表所示,选择表中_______(填温度)作为反应温度最佳,高于此温度产率降低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

温度/℃

10

15

20

25

30

产率/%

68.51

83.34

95.55

92.68

91.82


(4)实验结束后,进一步提纯乙酸苯酯的方法为_______
(5)在最佳温度下反应,最终得到乙酸苯酯的质量为_______(保留四位有效数字)g。
2 . 我国科学家设计了一种双位点电催化剂,用电化学催化合成甘氨酸,原理如图,双极膜中解离的在电场作用下向两极迁移。已知在溶液中,甲醛转化为,存在平衡电极上发生的电子转移反应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电解一段时间后阳极区减小
B.理论上生成双极膜中有解离
C.阳极总反应式为
D.阴极区存在反应
今日更新 | 83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高考湖北卷化学试题
3 . 铜、硫及其化合物在工业中用途广泛。请回答下列问题:
(1)基态铜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___
(2)硫酰氟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气体,固态的晶体类型为___________,其F-S-F键角___________(填“>”或“<”)硫酰氯中的键角。
(3)硫酸四氨合铜晶体常用作杀虫剂、媒染剂。实验室制备的流程如下:

                                               难溶物                  深蓝色溶液                  深蓝色晶体                                           
①写出过程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
②过程c加入乙醇的作用是___________
③根据的现象,写出结合由弱到强的顺序___________
(4)硫化铜的立方晶胞结构如图所示,已知的核间距最小为,则该晶胞的棱长=___________(用含的代数式表示)。

今日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礼泉县2023-2024学年高二化学下学期期中质量调研化学试卷
4 . 催化氧化乳酸乙酯制备丙酮酸乙酯,一种可能的反应机理如图所示(其中,—Me表示、—Et表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过程中,Mn元素的化合价不发生变化
B.若不提供,则体系中也可产生丙酮酸乙酯
C.理论上,消耗可生成丙酮酸乙酯
D.若提供,则产物中含
5 . 室温下,为探究纳米铁去除水样中的影响因素,测得不同条件下浓度随时间变化关系如下图。

实验序号水样体积/纳米铁质量/水样初始
5086
5026
502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①中,0~2小时内平均反应速率
B.实验③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C.其他条件相同时,适当增加纳米铁质量可加快反应速率
D.其他条件相同时,水样初始越小,的去除效果越好
今日更新 | 79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安徽省高考化学试卷
6 . 利用“燃烧—碘酸钾滴定法”测定钢铁中硫含量的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夹持装置略)。

实验过程如下:
①加样,将样品加入管式炉内瓷舟中(瓷舟两端带有气孔且有盖),聚四氟乙烯活塞滴定管G内预装略小于碱性标准溶液,吸收管F内盛有盐酸酸化的淀粉水溶液。向F内滴入适量碱性标准溶液,发生反应:,使溶液显浅蓝色。
②燃烧:按一定流速通入,一段时间后,加热并使样品燃烧。
③滴定:当F内溶液浅蓝色消退时(发生反应:),立即用碱性标准溶液滴定至浅蓝色复现。随不断进入F,滴定过程中溶液颜色“消退-变蓝”不断变换,直至终点。
回答下列问题:
(1)取的碱性溶液和一定量的固体,配制碱性标准溶液,下列仪器必须用到的是_______(填标号)。
A.玻璃棒B.锥形瓶C.容量瓶D.胶头滴管

(2)装置B和C的作用是充分干燥,B中的试剂为_______。装置F中通气管末端多孔玻璃泡内置一密度小于水的磨砂浮子(见放大图),目的是_______
(3)该滴定实验达终点的现象是_______;滴定消耗碱性标准溶液,样品中硫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用代数式表示)。
(4)若装置D中瓷舟未加盖,会因燃烧时产生粉尘而促进的生成,粉尘在该过程中的作用是_______;若装置E冷却气体不充分,可能导致测定结果偏大,原因是_______;若滴定过程中,有少量不经直接将氧化成,测定结果会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今日更新 | 44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高考真题山东卷化学试题
7 . 我国科学家最近研究的一种无机盐纳米药物具有高效的细胞内亚铁离子捕获和抗氧化能力。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且W、X、Y属于不同族的短周期元素。W的外层电子数是其内层电子数的2倍,X和Y的第一电离能都比左右相邻元素的高。Z的M层未成对电子数为4。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W、X、Y、Z四种元素的单质中Z的熔点最高
B.在X的简单氢化物中X原子轨道杂化类型为
C.Y的氢氧化物难溶于NaCl溶液,可以溶于溶液
D.提供电子对与形成配位键
今日更新 | 1704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年新课标卷理综化学试题(网络回忆版,内容不完整)
8 . 钴在新能源、新材料领域具有重要用途。某炼锌废渣含有锌、铅、铜、铁、钴、锰的价氧化物及锌和铜的单质。从该废渣中提取钴的一种流程如下。

注:加沉淀剂使一种金属离子浓度小于等于,其他金属离子不沉淀,即认为完全分离。
已知:①
②以氢氧化物形式沉淀时,和溶液的关系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酸浸”前,需将废渣磨碎,其目的是_____
(2)“酸浸”步骤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3)假设“沉铜”后得到的滤液中均为,向其中加入沉淀完全,此时溶液中_____,据此判断能否实现的完全分离_____(填“能”或“不能”)。
(4)“沉锰”步骤中,生成,产生的物质的量为_____
(5)“沉淀”步骤中,用,分离出的滤渣是_____
(6)“沉钴”步骤中,控制溶液,加入适量的氧化,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
(7)根据题中给出的信息,从“沉钴”后的滤液中回收氢氧化锌的方法是_____
昨日更新 | 113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全国甲卷理综化学试题
9 . 清凉茶酸乙酯(CH2CH=CHCH=CHCOOCH2CH3)是一种消毒杀菌剂,对细菌霉菌等有灭活作用。通过酯化反应制备清凉茶酸乙酯的方法如图,实验装置(部分夹持装置省略)如图所示。

Ⅰ.在三颈烧瓶中加入5.6g清凉茶酸,4.6g乙醇,环己烷,少量浓硫酸等。
Ⅱ.油浴加热,控制温度为110℃,并不断搅拌,一段时间之后停止加热和搅拌。
Ⅲ.反应混合物冷却至室温,进行操作X。
Ⅳ.在滤液中加入5%的小苏打溶液,洗涤,至混合液pH=7左右,再用蒸馏水洗涤。
V.将洗涤后混合液加入分液漏斗,进行分液。
Ⅵ.在分液后的有机层加入干燥剂,振荡,静置,过滤。
Ⅶ.对滤液进行蒸馏,收集一定温度的馏分,得到5.4mL纯净的清凉茶酸乙酯。
已知部分物质的性质如表:
沸点/℃密度/(g•cm-3)水溶性备注
乙醇780.789混溶
清凉茶酸2281.204易溶
清凉茶酸乙酯1950.926难溶
环己烷80.70.780难溶挥发过程中可带出较多的水
(1)仪器甲的名称为______
(2)写出实验中三颈烧瓶中发生的主要反应______,其中环己烷的作用是______
(3)加热搅拌过程中忘加沸石,正确的操作是______
(4)下列有关该实验过程,正确的是______
A.乙中的进水口为a
B.操作X使用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漏斗,烧杯
C.加入小苏打是为了中和混合物中的酸性物质
D.分液后的有机层加入碱石灰干燥
(5)计算该制备实验的产率:______(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昨日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辛愉杯”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届线上联考化学试题
10 . 学习小组为探究能否催化的分解及相关性质,室温下进行了实验I~Ⅳ。
实验I实验Ⅱ实验Ⅲ

无明显变化溶液变为红色,伴有气泡产生溶液变为墨绿色,并持续产生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
已知:为粉红色、为蓝色、为红色、为墨绿色。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溶液,需要用到下列仪器中的_______(填标号)。

a.      b.        c.       d.

(2)实验I表明_______(填“能”或“不能”)催化的分解。实验Ⅱ中大大过量的原因是_______。实验Ⅲ初步表明能催化的分解,写出在实验Ⅲ中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
(3)实验I表明,反应难以正向进行,利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分别与配位后,正向反应能够进行的原因_______

实验Ⅳ:

(4)实验Ⅳ中,A到B溶液变为蓝色,并产生气体;B到C溶液变为粉红色,并产生气体。从A到C所产生的气体的分子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
昨日更新 | 81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高考湖北卷化学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