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47 道试题
1 .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中书省和宰相,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此后,为应付繁重的政务,明成祖设立了(     
A.东厂B.军机处C.内阁D.理藩院
2 . 明神宗万历年间,有官员指出:自高拱、张居正当事(担任内阁首辅),尽欲进其所喜,退其所忌,而科道之臣望风承旨,乃指其所忌弹劾之,择其所喜推荐之。这一现象反映出明朝(     
A.内阁取代丞相制度B.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C.君相矛盾空前激化D.中枢权力出现异化
2024-01-29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万历十四年(1586年),因皇后无子,内阁首辅申时行以明太祖的“长幼有序”的理由上疏要求册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但神宗欲立宠妃郑氏之子(三皇子),便以皇长子年幼的理由搪塞。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经过内阁的反复奏疏以及李太后对皇长子的支持,神宗最终册封朱常洛为太子。这一事件反映出(     
A.封建制度下中枢决策效率较低B.政治传统对皇权形成一定的制约
C.明朝皇帝已失去太子的册立权D.内阁与外戚的政治势力逐渐膨胀
4 . 明朝废丞相后,内阁品位逐渐提高,六部权力在不同程度为内阁所侵。但从制度上说,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不必听命于内阁,而内阁则“凡百政事,非下部必不可行,不能行”。这反映了明朝(     
A.内阁相当于真宰相B.分化事权制度僵化
C.君主专制遭到削弱D.政治机构相互制约
2024-01-29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作为明朝政治统治的一个重要手段,内阁制度几乎贯穿整个大明王朝的始终。明太祖废丞相、设殿阁大学士,成祖时内阁出现,宣宗时内阁取得票拟权,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这表明(     
A.内阁权力在扩大B.丞相制度又重新确立
C.皇权在逐渐减弱D.中央集权在不断加强
2024-01-29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内阁作为皇帝和群臣之间的沟通纽带,它一方面对群臣奏章进行“初审”、上呈;另一方面为皇帝提供顾问支持,缓解政务疲劳,传达皇帝旨意。由此可见,内阁的设置(     
A.加强了中央集权B.降低了行政效率
C.制约了君主专制D.方便了皇权运行
7 . 内阁制度在明朝永乐年间基本形成,仁、宣二朝时阁臣品秩和政治地位较之前有大幅提高,权力日重。该制度(     
A.动摇了统治根基B.强化了中央集权
C.加强了君主专制D.禁锢了百姓思想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明朝中后期,内阁逐渐从翰林院独立出来并领导翰林院,嘉靖以后,内阁首辅已成为皇帝之下、七卿之上的辅佐大臣。但在典制上,朝廷未予明确承认,《明会典》仍将内阁附于翰林院之下。这表明,内阁(     
A.是统领百官的行政核心B.有协助皇帝批红的权力
C.与翰林院形成制衡机制D.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9 . 《明朝那些事儿》说的是明史,作者揣测朱元璋对权相胡惟庸的想法:“……胡惟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那个庞然大物”是指(       
A.宰相制度B.内阁制度C.宦官集团D.胡惟庸集团
2024-01-27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鞍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行中书省和以前各王朝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性质有所不同,它既是中央派出机构,代表中央,又是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代表地方,直接领有路、府、州、县。使中央权力下移了一个层次,地方机构上升了一级,大大靠近中央。它的两重身份使上下紧密结合,浑然一体,形成“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其“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在元朝,行省实质上是中书省的下属,要接受后者的节制和领导,但从统领路府州县的角度以及官名、品秩等侧面来看,行省与中书省又具有某种“平等”关系。

——摘编自许正文《论我国省制的沿革与发展》

材料二   明朝初年,朱元璋将省级政区的权力一分为三,改元代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统辖天下各府州县,主管一省的民政,上与中央六部直接对接;后又将各省都卫改为都指挥使司,主管各省军户卫所番汉诸军,上听命于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又设置了提刑按察使司一职,主管各省的监察和司法,上听命于刑部和都察院。都、布、按三司分立,三司同为封疆大吏,这显然是借鉴了宋代地方政区一分为四的统治思路,其目的无非是抑制地方长官权力的膨胀,有利于权归中央。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三权分立又导致了行政效率偏低,互相牵制、推诿。这弊端到了多事之际的明代中晚期更显突出。因此,自宣德年间,皇帝派遣六部或都察院大臣,以“总督”“巡抚”的名义或临时职衔前往地方,统筹地方三司。巡抚掌一省军政大权,三司在巡抚之下,各司其职。巡按御史对上至巡抚,下至州府县各官的工作进行监察,并上报中央。而中央掌握一省各级官员的任命和罢免权。嘉靖以后,面对激增的内忧外患,地方三司体制显然无法有效应对,全国开始普遍设置节制地方都、布、按三司的总督和巡抚,地方体制开始向总督巡抚制转变。

——摘编自《明代政治组织制度(地方政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行省制的特点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司制度与巡抚制度的异同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