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3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初实行卫所武官、兵役世袭制。都司、五府的武官不能世袭,由卫所世官积功升调。   武官的除授贯彻功绩制原则。弘治十七年(1504 年),明廷定武举三年一行,与文举规则类同。武举既有卫所武官参加,又允许军民人等报考。武举骑射九中四、步射九中二即合式, 录取与否、具体名次主要取决于策论。尽管策论依据武经等书,但出题、阅卷者均是文官, 尤喜能附会儒家思想的题目。武举会试录取额数从弘治十七年的 35 名发展到明末达 200 名。武举在低级将领选除中所占的比例不断提高,明后期武举的实际地位已经超过了世职,甚至可超用为中高级将领。明后期的武举达到了中国古代武举制度发展的顶峰。

——据曹循《明代武举与武官选任新探》改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武举制度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明代武举制度改革的影响。
2021-05-24更新 | 27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2021届高三5月仿真题历史试题
2 . 妥善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世界各国都要面临的问题,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关键所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

——李怀孔《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洪武九年(1376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地方废除元旧制行省制,代之以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三司分别行使原行中书省的行政、军政和司法之权,三司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牵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行省制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地方三司分权的影响。
2021-05-20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八校协作体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3 . 明洪武十年设中央机构通政使司,掌收内外一切奏章、封驳和臣民密封申诉之件,“出纳王命,为朝廷之喉舌;宣达下情,广朝廷之聪明,于政体关系最重也。”该机构的设立旨在
A.填补废除丞相后的权力真空B.奠定监察制度设立的民意基础
C.加强皇帝对国家事务的掌控D.建立制约内阁权力的重要机构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从嘉靖元年到万历初年,内阁首辅更换十余个。朝中大臣为了争夺阁权,爱恶交攻,睚眦必报,排斥异己,不择手段,相互攻讦,使得朝廷政治相当混乱。这表明
A.明朝君主专制不断强化B.阁臣弄权是明亡的主要原因
C.内阁倾轧成为明朝惯例D.封建制度在明朝发展到顶峰
5 . 明朝内阁学士备顾问,最初多半是靠着与皇帝面对面的交谈来实现。随着皇帝日益深居简出,大臣跟皇帝的接触越来越少,内阁学士的顾问之责只能通过书面意见呈现。这种交流方式逐步制度化,内阁开始代皇帝批答奏章,即“票拟”。这反映了
A.明朝制度章程严密规范B.君主专制强化
C.内阁成为正式行政机构D.政治日益黑暗
2021-05-09更新 | 1218次组卷 | 17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2021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明初,地方废行省、设三司,三司之间互不统属,分属六部。明代中期,逐渐由中央派遣的巡抚节制三司;嘉靖时期,在重要地区大量派遣总督节制五省乃至七省政务。明朝的这种变化
A.导致权臣数量的急剧增加B.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有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D.进一步打大了地方的权力
7 . 根据以下形势图中的历史信息,下列按历史时期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③①②④D.①④③②
8 . “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盖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该论述中对废除宰相的态度是
A.赞成B.批判C.中立D.不置可否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明代形成“廷杖”制度,大臣往往被当朝笞责,重者致死,或者被投入“诏狱”,酷刑折磨致死,完全破坏了中国古代“君使臣以礼”的传统。下列明代史实中,与这一现象的实质最相符的是
A.推行改土归流B.内阁拒拟不合理的诏旨
C.废行省设三司D.中后期官官专权现象严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方孝孺(1357—1403),明初著名政治家,天资聪颖,自幼受到系统的儒家思想教育,对圣贤事迹神往向学。其父方克勤为官以民生为念,恪尽职守,广受好评,其侍父宦游,深受言传身教,方孝孺曾被举荐给朱元璋,未受重用。建文帝即位后,召方孝孺为翰林侍讲,凡军国大事,都必定征求他的意见。他欲尽复三代之治,把理想变为现实,辅助建文帝省刑、减赋,更定官制,锐意文治,力图改变洪武以来严苛峻急的统治政策。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有谋士特意对朱棣提到“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朱棣应允不杀方孝孺。攻下南京后,朱棣召见方孝孺,令其起草登基诏书,方孝孺坚决不从而被诛,他下令藏方孝孺之文者罪至死。但明中叶以后,方孝孺的文集被一再刊刻传诵。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方孝孺被建文帝倚重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方孝孺的改革及遭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