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8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皇太极继汗位后,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形势,后金政权陷入了空前危机的境地。

这大多是由于努尔哈赤晚年一些错误政策所造成的。以血腥镇压为特征的错误政策的推行,使得后金辖区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日益激化。致使战乱中的辽东经济受到空前破坏。成千上万的汉民纷纷起来进行反抗,就连女真人也有逃亡。后金社会的严酷现状求统治集团刻不容缓地全面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皇太极适应社会历史趋势,决心改革。他启用汉官,在其辅佐下以汉、金为榜样,有选择地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首先,在农业政策上,改变努尔哈赤时期采取的“掠民为奴”,把辽沈地区农民附庸在女真族的庄园中进行耕作的政策。申明法令,让汉民“分屯别居,编为民户,择汉官之清正者辖之”。这种改变实际是使广大汉民摆脱奴隶或农奴的地位,重新恢复他们自耕农身份,从而稳定和激发他们生产的积极性。其次,在政治上,限制女真贵族任意无法度的横征暴敛,约束女真人的行为。同时,吸收大批汉族知识分子和明降官降将参与政事,注意缓和女真人与汉人之间的矛盾。以明朝为样板,建立封建化制度。在文化思想上,从本民族固有文化特点出发,有选择地接受汉族先进的封建文化,提高女真人的文化素质,希求较快地改变后金文化落后的社会面貌。由于皇太极全面实行改革,很快地稳定了后金的统治秩序。

——摘自袁闾琨、魏鉴勋《试论皇太极的文化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皇太极改革的背景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皇太极改革的历史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954年周世宗即位,当时除契丹等北方边疆地区外,全国已呈现出以后周、后蜀和南唐为主的鼎立局面,统一趋势在不断加强,周世宗勤于政事,他接连下诏恳切地要求臣僚们谏言,同时不许地方官进贡甘鲜食物,宫中也摒绝珠宝珍玩。周世宗还大规模整治河道、兴修水利,并告诫群臣要“厚农桑,薄伎巧,优力田之夫,禁末游之辈”,为改变“赋租不等”周世宗推行“均定天下赋役”,显德五年颁发均田图,派官吏均定河南六十州赋税,仅开封府就查出隐匿土地四万二千多顷。周世宗提出凡兵务精不务多的原则,“诏募天下壮以充禁军;大简骑、步诸军,羸弱者裁去。于是出现“士卒精强,近代无比,征伐四方,向皆捷”的局面。由于英年早逝,世宗没有实现统一天下的宏愿。

——摘编自徐明德《论周世宗的改革及其历史意义》等


(1)根据材料,概括周世宗改革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周世宗改革的积极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3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明武宗正德年间,明朝已濒临崩溃的边缘。明臣张原言:“盖以正德年间,国柄潜移,权幸用事,祖宗之制度,朝廷之纪纲,荡废殆尽。”诸王、勋戚、官僚“请求及夺占民田者无算”。地主豪族隐匿土地、人口的大量流失,政府财政经常处于入不敷出的境地。朝中向各地派出镇守太监,他们鱼肉百姓,大肆搜刮,导致百姓流亡,农民起义遍及各省。世宗嘉靖皇帝即位后,重用张璁对社会时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至嘉靖九年,已查勘京畿勋戚庄田计57400余顷,其中26000余顷分别还给业主等。嘉靖十年,浙江、两广等处的镇守太监因“贪纵害事”皆被裁革,不久,陕西、四川镇守太监以“贪肄”亦被裁革。与此同时,对两税法进行了改革,把田赋和徭役合起来,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张璁改革以最大限度扫除了百余年来的明代积弊,激发了明统治阶层的活力,遏制并扭转了国势日衰的趋势。

——摘编自田澍《嘉靖革新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璁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张璁改革的影响。
2019-01-28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茂名市2019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81年,国务院的工作部门有100个,达到建国以来的最高峰。1982年,从国务院做起,自上而下地展开各级机构改革。这次改革首先以精兵简政为主,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办事机构从100个减为6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工作部门从50~60个减为30~40个;城市政府机构从50~60个减为45个左右;行署办事机构从40个左右减为30个左右,县政府部门从40多个减为25个左右;在人员编制方面,国务院各部门从原来的5.1万人减为3万人;省、自治区、直辖市党政机关人员从18万人减为12万余人。市县机关工作人员约减20%。其次,改革领导班子,优化干部队伍。逐步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建立干部离退休制度,减少各级各部门领导的副职。同时,加快了干部队伍年轻化建设步伐,选拔能够开创局面的干部进入领导班子。这次改革之后,部委领导班子成员的平均年龄从64岁降到60岁,局级干部平均年龄从58岁降到54岁。但是,由于当时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在农村,对于行政管理没有提出全面变革的要求,所以政府机构不久又呈膨胀趋势。

——摘编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1982年政府机构改革的背景和特点。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1982年政府机构改革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   北魏短暂统一北方后,分裂为东魏(北齐)和西魏(北周)。以宇文泰为首的西魏北周统治集团进行了军事改革,建立起府兵制度。宇文泰设置六个柱国大将军,以合周礼六军之制。周武帝宇文邕时,将柱国统帅的兵士改称为侍官,使兵士具有皇帝卫队的性质。士兵最初由豪强子弟充任,后以平民子弟为主。士兵装备自给,免除课税,战时打仗,闲隙农耕,有了兵农合一的趋势。府兵制的确立是北周军制的重大改革,周武帝死后,北周大权落入外戚杨坚手中。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府兵制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府兵制度改革的主要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历史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南宋处于中国封建社会变革与转型期,伴随着民间争言财利的好讼风尚以及无审级限制诉讼制度所引发的非法越诉、安诉现象对司法秩序的冲击,南宋对原有相关法律进行了改革。新律规定:州县、监司的司法官员必须在民事案件审结后给争论双方当事人出具包含有案情事实、法律适用和审断理由的法律文书“断由”,以此作为诉讼当事人依次上诉的法定依据。南宋司法官员的民事审判虽然经常会参酌人情,以使判决更加圆润,但人伦情理仅是对法律的补充,而不是颠覆,更不是所谓的“伦理法”、“父母官诉讼”等传统学说所能涵括。实际上南宋司法官员早已践行了依据证据判决的成文法传统。南宋司法理性化、近世化趋势,对当下的司法改革亦不乏历史启迪与思考。

——摘编自张本顺《变革与转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宋法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宋法制改革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旧的高等教育体系既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不利于高教自身的改革与发展。公立高校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地理布局不合理,高等院校大多集中在沿海的大城市,内地较少。在学校类型上,一些专业设置重复多,但社会主义建设所急需的工程、师范、医药、农林等系科短缺;在系科设置上,偏重文法而轻理工。而私立高校则规模偏小,文法、商科所占比重大,理工科偏少。1952年我国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是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这对高等教育培养大批市级专业技术人才提出了高要求。新中国在政治、外交上采取“一边倒”的政策,在教育上也要求引进苏联的高等教育模式,“以俄为师”,从而对高等教育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整。据1956年统计,综合性大学由解放前的55所减为15所,单科性院校占高校总数的92%,其中工科院校由解放前的18所增至48所。高校设置的专业达313个,比新中国成立时增加了近1/3,内地高校由1951年的87所增至115所,且所有高校全为公办。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批高等院校及其系科通过各种方式进行重组合并,兴起了全国性的新一轮院系调整热潮。这一次调整主要是以欧美综合性大学为参照的联合办学,对一些院系专业进行调整与合并,带有综合化趋势。

——摘编自陈冰《新中国成立后两次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及其哲学分析》


(1) 根据材料,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历史背景及其特点。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材料   1958年美国颁布了《国防教育法》,把教育改革与加强国家安全联系起来。这部法案明确强调“天才教育”,鼓励有才能的学生考入高等教育机构,培养拔尖人才。到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人再次发现,他们在科学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受到了严峻挑战,1985年美国发起了跨世纪全面改革基础科学教育的《2061计划》,明确提出“普及科学基础知识包括科学、数学和技术,已经成为教育的中心目标”,并详细阐述了全面改革美国初、中等教育体系的设想、步骤、目标和科学依据。在此后的实践中,全国学校缺乏统一的规划与标准,造成教育质量难以控制、教育水平难以提高等诸多问题,为此1995年美国颁布了《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份全国性的科学教育标准。为了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到良好的教育,2002年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法案。

——摘编自张运红《二战后美国中小学科学课程改革及其特点与趋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进行中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中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特点。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2018年江西百所名校高三第一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清代部分中央机构的变动表时间机构变动及其主要职责。1638年改“蒙古衙门”为理藩院,管理少数民族及部分与外国通商及外事关系事务。1729年设“军需房”,后改名为“军机处”。1859年设“总税务司署”,并任命英国人李泰国为总税务司,是管理全国海关关税及海关行政事务的机构。1861年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主管外交事务,兼管通商、海防等洋务事务。1901年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1906年撤销了旧有的六部机构,改设陆军部、民政部、度支部、农工商部、邮传部、法部等。1911年正式取消军机处和旧内阁等机构,成立新的责任内阁作为君主立宪政体的最高行政管理机关。

——摘编自王云坚:《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

上述材料能够反映清代中央机构改革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趋势并说明形成该趋势的历史原因。

2017-12-18更新 | 48次组卷 | 3卷引用:高一历史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一课时作业:第四单元 第13课 辛亥革命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古代社会,历代统治者对于治理乡村都十分重视。其乡村治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夏商周到春秋战国直至隋文帝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夏商周时,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战国时期,随着以郡领县的“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以上行政组织渐具雏形,成为基层组织。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朝廷命官至郡县而止,其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第二阶段大致为隋唐两宋时期。隋朝乡的基层官吏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唐朝对城邑之外纷繁杂乱的各种聚落形态,进行全面规范和整顿,不仅从名称上统一为村,而且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职责完备,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这一阶段处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但到了近代,原有的保甲制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的社会现实,最终在清朝末年为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

——据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及其原因。

(2)谈谈清末保甲制最终被乡镇地方自治取代对当今乡村稳定和发展的借鉴意义。

2018-05-13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市级联考】山东省聊城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