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民生问题、人文关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



上表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2 . 毛泽东曾说:“妇女能顶半边天”。一代代中国妇女前赴后继.在争取民族解放和人民自.由的革命斗争中浴血奋战,在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施展才华,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中建功立业。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妇女能顶半边天”的认识和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0-08-27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湘名校教育联合体2021届高三上学期入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永定河属海河水系,清初“水患频仍”。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直隶巡抚主持冶河,改行河道,并在两岸筑堤防系统。竣工后,康熙皇帝赐名“永定河”,下旨:“永定河工,照黄河岁修、抢修之例办理。”清廷设立永定河道,总理永定河事务,有近2 000名河兵常年修守。改名永定河后的40年内,下游漫溢、决口达20次。清中期以后,在永定河修建17处减水坝,各减水坝下均开挖有减水引河。一段时期内不再洪水泛滥,但河道淤积严重,到清末已成“墙上筑夹墙行水”的形势。

——据(清)《永定河续志》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在大江大河治理中把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1951年,开始在永定河上修建官厅水库,这是海河流域第一座大型水库。1957年,《海河流域规划》编制完成,其方针任务是:防止华北洪涝灾害,发展灌溉、航运、发电、工业城市给水。1963年11月,毛泽东发出“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海河流域各地分别成立“根治海河”指挥部,在工程实施中采取了“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方针。“根治海河”前期,每年用在水利建设上的劳动力达百万以上。骨干工程在用工与治理顺序上实现了各省市的团结协作。经不懈治理,海河流域的洪涝等自然灾害得到有效控制,“十年九荒”的历史彻底改变。

——据《海河志》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治理永定河的措施及其效果。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治理海河的特点及其意义。
2020-07-08更新 | 4672次组卷 | 25卷引用:课时41交通与社会变迁-选必2-2023届湖南省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的医疗机构, 可分为中央和地方医疗机构。中央的医疗机构有三个部门,一是掌管全国医疗卫生工作的太医署,二是为帝王诊疗服务的尚药局,三是为太子治病保健的药藏局。地方医疗机构根据人口数量不同,其设置规模也各不相同。唐代制定了对于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管理的法律制度,仅对因医致死伤(医疗事故)与借医行骗(非法行医或诈骗)等情况作了详细规定,还专门对妨害卫生,诸如卖假药、毒药等也作了专门规定。对于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的处罚也有一整套措施。

——摘编自徐正东、邓盛木、刘博《唐代医事管理与医疗机构设置制度初探》

材料二 宋代医疗福利制度的运行,主要通过建置机构的方式贯彻执行。宋代医政被称为鼎新革故的时代,这一时期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政策措施,医政建设呈现出空前活跃状态,医疗福利制度较之前朝重视宫廷医疗向平民医疗转移。在此基础上,以促进医疗福利制度的有效实施为目的,针对皇族及官员、军人士兵、平民百姓等三大社会阶层建立医疗机构,施以医疗福利。同时政府通过抑巫扬医、培养人才、检束医官等方式加强医疗人员管理,保障医疗福利制度得以贯彻落实。

——摘编自杜菁《宋代医疗福利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医疗机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宋代医疗福利制度加以解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汉代贾谊在《论积贮疏》中指出:“民非足也,而可治之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晁错在《论贵粟疏》中强调:“民贫则奸邪生……饥寒至身,不顾廉耻。”这主要体现了
A.救灾是政府行政的首要任务B.社会安定依靠民众道德
C.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的必要性D.民生问题影响国家治理
6 . 《礼记·王制》记载:“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这说明,周代
A.践行了以民为本理念B.具备了储粮备荒意识
C.加强了中央政府职能D.解决了平民百姓疾苦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近代以来,英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初期,英国城市化带来的大规模人口集聚以及人口流动,为传染病疫情大规模爆发提供了条件,使传染病成为威胁英国国民健康的重要因素。霍乱在1831—1832年第一次袭击英国,并在以后多次袭击英国,导致大量英国人死亡。英国经过争论和妥协,通过了《1848年公共卫生法案》。法案的重要条款如下:

序言:法案目的是改善城镇卫生条件,并在实际可行的情况下,把这些城镇和地方的供水、排水、污水处理、清洁置于同一地方机构管理和控制之下。

第七条:法案规定至少十分之一纳税居民申请的城市、城镇、自治市镇、教区,或者在确定的边界内通过国家统计发现,至少连续七年死亡率超过国家城镇死亡率平均水平的地区,中央卫生委员会认为有必要的情况下,可以派遣卫生监督员开展卫生调查,检查地方的下水道、排水、供水、死亡居民埋葬情况以及各种居民卫生条件。

——摘编自胥志刚《试析19世纪50—70年代英国公共卫生管理改革》

材料二   1946年11月6日,英国历史上第一部综合的国民保健法案正式出台,要求建立一个新的医疗健康卫生体系,实现国家医疗资源根据需求合理地配置,以及免费的医疗卫生服务。这时英格兰和威尔士在内的1545家市政医院和1143家志愿医院被政府当局收归国有,统一在卫生部的领导之下,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人口状况,来实现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法案使医疗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改变了传统医疗卫生资源的格局,使中央和地方的医院能够在卫生部的领导之下,形成了一个系统的医疗资源网络,保障英国民众能够得到及时的医疗卫生服务。

——摘编自孙赛《英国1946年国民健康服务法案研究》


(1)阅读上述材料,概括英国近现代卫生事业的特点。
(2)结合时代背景对英国近现代卫生事业的特点进行分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4年地方自治章程颁布后,各地纷纷设立自治公所,一批经济力量雄厚、社会影响力较大的地方精英被选入其中,执操权柄,以上海最具有代表性。由于这批地方精英原本就是善堂、会馆、商会等组织的首领,因此,在地方自治运动兴起之后,农工商团体及慈善公益团体自然也就纳入了其自治活动的轨道。地方精英们利用手中的自治之权,竭尽心力来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扩充新的善举,以裨益于社会。他们淡出政治,关怀民生,在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之际,抱着积极的入世精神,凭借自己殷实的经济实力而致力于地方慈善事业。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地方原有的慈善机构多属传统的善堂善会,而地方自治运动则带有浓厚的近代化色彩,将传统的善堂善会纳入到地方自治运动中来,也就势必要对其进行近代化改造。随着地方自治运动规模的扩大,近代化改造的功能日趋完善,近代社会慈善事业也就渐次地得到发展。

——摘自周秋光《晚清时期中国近代慈善事业的兴起》

材料二   19世纪80年代以后,德意志帝国开始推行社会保险立法,强制对所有雇佣劳动者实行“统一”和“平等”的社会保险。1883年通过了《疾病社会保险法案》,规定对全体从事工业性经济活动的工人一概实行强制性疾病社会保险,成立一个自主的管理机构,其费用由雇主担负1/3,受雇者担负2/3。后来对该法案又进行了种种修正,到1913年,有1450万人得到这种保险。1884年通过了《工伤事故保险法案》,这项保险费用全部由雇主负担,工人享受保险费用的数额依受伤轻重程度来决定,此项法案后来也做了进一步的修正。1889年通过了《老年及伤残保险法》,费用由雇主、受雇者和国家共同负担,而由官吏管理,先是规定70岁,后来改到65岁,保险者就可得到一种津贴,其数额多少以他的工作业绩而定。1911年,上述三部法律合并为统一的《社会保险法》。此外,各市政当局和私人机构在住房、公用事业、流浪工人救济和卫生保健等问题上也采取相应措施,对国家社会立法作了补充。

——摘自《19世纪末德意志帝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及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20世纪初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社会保障事业与中国慈善事业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一时期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2020-05-11更新 | 3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0届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一中高三5月模拟文综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发生在宋代的结构性社会变迁,使城市中诞生了一个庞大的贫民阶层。宋朝政府自觉负起了向贫民提供福利救济的责任,逐渐建立了完备的社会救济体系。

宋政府按照居民的家庭财产多寡,将全国人口划分为不同户等,作为国家划定救济对象的参考标准。宋朝也开始出现了接近现代意义的“贫困线”概念:凡田产20亩以下或者产业50贯以下的家庭,即为生活在贫困线下的“贫民”。

宋朝的贫民救济主要由两个系统组成,一是宋神宗熙宁十年施行的“惠养乞丐法”(凡贫困人口,均纳入乞丐范围),一是宋哲宗元符元年颁行的“居养法”。简单地说,“惠养乞丐法”指由政府给贫民发放米钱;“居养法”则指由国家福利机构收留无处栖身的贫民。这两种救济都是定时的、制度化的。此外,还有临时性、赈灾性的救济,这类临时性救济虽然是不定时的,但也常年有之。

——摘编自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等

材料二   英国从都铎王朝(1485―1603年)开始,流民和贫困问题严重威胁到社会的稳定,政府对救济问题的干预加强。都铎君主在济贫问题上采取了两分法态度:一是国家对没有工作能力的群体承担责任,二是严厉惩罚不愿工作的“懒汉”。1601年的济贫法将济贫措施分为三类:第一,没有劳动能力的穷人由国家提供救济;第二,有工作能力者接受救济须接受政府强制性的工作安排;第三,有工作能力而拒绝工作者接受济贫院的院内救济。该法虽是全国性的立法,但赋予地方相当大的权利,每个教区由监督官管理救济事务,监督官由地方任命。

到18世纪后期,这种以教区为基础的济贫方式已不足以应对社会失业与贫困问题。保证人们的最低收入被视为社会责任,它意味着制定最低工作收入制度,为失业者提供工作、养老金及疾病救济,而现有的济贫制度无法满足这一要求。与此同时,自由主义思潮开始蔓延,工人们反对现有的济贫法,因为院内救济将破坏家庭关系并使被救济者失去人身自由,而即便是院外救济也使人失去尊严。于是,以社会保险为核心的新型社会保障制度开始逐步在英国创立,1911年的《国民保险法》确立了以社会保险为核心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

——摘编自刘成、奚慧玲《英国社会福利政策的历史沿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政府济贫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确立的原因并说明中英济贫的主要区别。
10 .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在灾害面前,政府承担起抗灾救灾的重要责任,建立起了一整套抗御各种灾难的政策和措施,至今仍然行之有效。

材料一   通常情况下,地方遇到大的水旱灾害之际,皇帝通常会和宰相等高官商议对策,并颁布诏令,指示地方采取蠲(juān免除赋税)免、赈济等具体的措施来对灾区进行救济。为更好地指导地方救灾,唐朝皇帝还多次派遣使臣以宣抚使、赈给使名义亲临灾区,勘查灾情,临机指挥救灾。对于那些在地方救灾过程中处置得当,表现突出的官员予以褒奖,而对于那些弄虚作假,无所作为的官员给予严惩。另外,多数皇帝还会下诏反省和检讨自己的过失,并采取避正殿、减膳撤乐、虑囚、求言等禳灾措施来应对自然灾害的发生,虽然这些举措对于灾民没有物质上的帮助,但对于修明政风、缓和灾区社会矛盾、增强灾民生存的自信心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毛阳光《唐代灾害救济实效再探讨》

材料二   面临1929年全国范围的水灾,国民政府向社会发行赈灾公债1000万元,年息8厘,基金由中央银行保管,1938年12月偿清本息。在1931年江淮大水期间,国民政府特设救济水灾委员会,预计以两期发行8000万元公债,年息8厘,以国税担保。除发行赈灾公债之外,也由政府向美国争取到了45万吨麦贷用于救灾。灾害发生之后,国家除承担起“救荒活命”的重任,还积极采取了疏河流、巩固防、修堵决口等措施等来进行灾后重建。

——摘编自刘方健《中国历史上的救灾思想与政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救灾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南京国民政府救灾的主要措施并简要评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