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民生问题、人文关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为进一步国堵社会主义国家、争夺第三世界国家,美国致力于向印度、菲律宾、巴基斯坦等国家和中国台湾地区推行“绿色革命”,输出杂交种子、化肥、生物技术,以提高玉米、小麦、大米等作物的产量,这使得受援国(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了粮食自足。但是,由于大量化肥、杀虫剂的使用,也产生了土壤肥力下降、地下水消耗过度及土地板结、盐碱化等问题,提高了粮食生产的成本,加剧了社会不平等程度,进而威胁到上述国家(地区)的粮食安全。

--摘编自于沛等主编《世界现代史》(下册)等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提倡科学种田,通过兴修水利、培育和推广良种等措施,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与此同时,我国致力于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的科学研究工作,培育出一批成熟期不同的水稻良种,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水稻高产途径,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1964年,袁隆平率先开始水稻优势利用的研究。1973年,他成功自主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大幅度提高了粮食产量,有效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至1989年,中国已向世界上20多个国家(地区)转让了这一技术。

--摘编自许嘉璐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向外推行“绿色革命”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粮食增产道路的历史启示。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北宋末年因北方动乱,人口南迁,湖区私人围湖垦殖的现象也已普遍盛行起来,官僚、地主在湖区侵占湖沼淤地,筑垸围田,广袤百里者,比比皆是。不仅如此,官方也在湖区进行大规模的围湖造田。南宋绍兴五年(1135),岳飞于镇压杨幺起义的当年,便在湖区募民营田,又为屯田。前者相当于官办农场,后者相当于军垦农场,生产的粮食用于供应荆襄一带的前线军食,岁省漕运之半。但是官办屯田”“营田的过度发展,导致荆江及洞庭湖水面束狭,洪水位抬高,水灾也日益加重。

——摘编自王克英《洞庭湖治理与开发》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着手大规模治理洞庭湖。50年代并垸合流、整修堤垸。先后动员民工2100多万人,10年内完成土方587亿立方米,形成了湘、资、沅、澧独立入湖洪道,奠定了洞庭湖垸湖基本格局。60年代兴建电排,治理渍涝。到1969年底,随着各类机排发展,湖区堤垸渍涝状况初步改善。70年代开挖排水渠,改造低产田,减少了低垸渍灾,扩大了耕地面积,实现了田园化。80年代起,开始进行洞庭湖综合治理,清理淤积,加高加固大堤,兴建蓄洪安全楼,扩建电排等,水利建设轰轰烈烈。经过多年的治理,洞庭湖的水灾得到了有效控制。

——摘编自聂芳容、罗毅君《洞庭湖治理5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宋代洞庭湖的围湖垦殖活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治理洞庭湖的特点与意义。
2021-06-08更新 | 17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1届高三考前保温卷(2)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的国家介入济贫发端于汉朝。但是,中国古代的济贫往往注重的是社会整体和国家控制,较少强调个人权利和国家义务。同时,中国古代的济贫实践在传统上较为注重运用政府行政手段,而没有采用立法手段,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缺憾。

——摘编自唐钓《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变迁与评估》

材料二   1978年起,政府推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部分农产品的价格,扶持乡镇企业发展等,这些措施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减少了农村贫困人口的数量。19866月,国务院成立了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此后我国农村的扶贫工作进入到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2000年年底,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农村贫困地区的群众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进入21世纪,全国经过从开展整村推进扶贫到精准式扶贫,农村贫困人口由2012年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8年年底的1660万人,连续6年超额完成千万(级)减贫任务,贫困发生率减少到1.7%。

——摘编自燕连福等《我国扶贫工作的历程、经验与持续推进的着力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府济贫工作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农村扶贫工作的具体做法及其取得成就的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期

代表观点

反贫困措施

古希腊、
古罗马时期
苏格拉底认为贫困的产生是“增长的贪婪超过减少的财富”, 即欲求的不节制。加强自我修行;实施道德训教。对于训教无果的人应驱逐出城邦。

中世纪

基督教理论认为,个人积累巨额财富是“不义”的,贫穷意味着“善”,是尘世间人
们进入天国必须体验的生活状态。
贫困救济成为教会的一项神圣职责。基督教共同体扮演了关怀穷人、不幸
者和被压迫者的角色。
文艺复兴时期虽然穷人的存在可以使富人有机会通过施
舍来抵消罪过,但这也使穷人因此而骄矜并易于堕落。
世俗政权组织救济,如英国于 1601 年颁布了《济贫法》;驱逐和禁闭。
资本主义兴起初期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贫困是自然、合理的社会现象。如果穷人多劳动、少消费就能使国家富强。“穷人在促进国家繁荣的过
程中无可替代”。
实施被动且条件苛刻的社会救济制度,改变穷人的懒惰习性;经济发展, 促进低收入群体增加收入能力和提
高消费水平。
19 世纪中后期马克思认为贫困根源于私有制,雇佣劳动制度的存在和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
必然导致工人的“极端贫困”。
变革社会制度,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和一切阶级差别;发展社会生产力
二战结束以来阿玛蒂亚·森等学者认为贫困不仅仅是收
入低下,还是对基本可行能力的剥夺。贫困是权利不平等造成的。
积极的社会政策,包括社会福利、社会工作、社会服务等。

——摘编自宁亚芳《从道德化贫困到能力贫困:论西方贫困观的演变与发展》等   


从上述表格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具有逻辑关联的信息,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信息准确,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2021年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脱贫攻坚的成就体现了
A.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B.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
C.全球减贫的中国方案D.精准扶贫的基本方法
2021-05-17更新 | 224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21届高三仿真卷(二)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与金融安全被认为是当今世界的三大经济安全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统治者“加强了把劳动力集中于农耕的力度;将战国以来的积粮实仓思想进一步强调为‘天下之大命’;圈于积粮的要求,将农业定位于辟土殖谷曰农。”采取了“务民於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麇,备水旱”的政策,文帝于十二年复减收天下田租之半,十三年更是免除民田的租税以示“劝农”。汉代还实行募民入粟赐爵政策。同时,汉朝政府还在全国范围建立了大批的粮仓,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粮食仓储体系。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政府多次进行“反田”,限制土地兼并。

——摘编自张喆、戚亦农《试论汉代国家应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措施》

材料二   唐王朝实行以农为本、劝课农桑的重农政策,努力促进人口的自然增殖和非农人口的回归,减少政府对丁口的劳役征发以保证农时不受干扰,颁布禁屠令以保护农业畜力,同时建立预防粮食危机发生的防范机制,保证国家手中掌握足够的粮食。此外,还鼓励社会存粮和百姓家庭存粮,以应付可能发生的危机,缓解政府粮食压力。颁布多项赈济政策,通过对农户的救济迅速恢复社会农业生产力,力争将灾害损失降到最小。引导社会合理消费。节约粮食.形成生产、储藏、消费、再生产的合理模式。

——摘自杜海斌《唐代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粮食政策实施的背景,结合材料二概括汉、唐两朝针对粮食安全采取的相似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唐粮食政策在当今的现实价值。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宋进一步改革了医疗福利制度。设立翰林医官院为中央最高医疗行政管理机构,地方也设有医官,政府要求这些机构“散药饵以救民”。医疗福利制度主要由政府建立,而宗族、邻里等组建的民间机构也发挥了辅佐作用。北宋医疗福利机构主要服务于皇族、官员、军人和处于贫苦状态的平民百姓。其中皇族、官员、军人享有较高水平和较为全面的医疗福利保障,而对贫民则通过安济坊提供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北宋还通过法律的形式保障病者利益不受侵害。王安石新法中的“市易法”,将药品纳入国家统一管理,禁止不法商贩操纵药物,以假药、次药牟利坑害百姓。

——摘编自杜菁《宋代医疗福利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北宋医疗福利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宋医疗福利制度改革的时代背景。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城市住房的建设和分配进行集中统一管理,在整个计划经济时期一直沿用。这一时期,无论是思想观念还是制度规定,住房都被视为城镇居民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和福利。土地由政府无偿划拨,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职工只需支付为数很少的租金,这充分体现了政府对住房的居住属性的高度重视。1980年,我国政府实行住宅商品化政策。1986年,国务院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成立,指导和协调全国的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工作。199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出台,明确提出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城镇住房制度,实现住房商品化、社会化;加快住房建设,改善居住条件,满足城镇居民不断增长的住房需求”。根据“坚持配套、分阶段推进”的原则,开展了一系列改革探索,推动了由住房实物福利分配向货币化分配的转变,特别是逐步建立了住房公积金制度,针对长期低工资政策导致居民购买力有限的现实,较好地实现了住房资金的快速集聚。与此同时,着手建立经济适用房制度,并于1995年出台《国家安居工程实施方案》,开展以“安居工程”为核心的经济适用房建设试点工作,截至1997年全国经济适用住房的新开工面积达1721万平方米,投资额达185亿元。

——摘编自裴凌罡《从民生视角看新中国城市住房供给制度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住房供给制度变化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末我国城市住房供给制度改革的意义。
2021-05-08更新 | 12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1年高考历史终极猜题卷(新高考版湖南地区专用)
9 . 对如图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中央财政支农投入情况(单位:亿元)
A.政府长期正视“美好乡村”建设B.农业生产出现规模化产业化趋势
C.中央支持农业发展力度持续增强D.农业经济结构在调整中得到优化
2021-04-23更新 | 250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线上测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有丰富的劳动正义思想,如保障“制民之产”,落实土地“均”“正”,践行“薄其税敛”,重视按“劳”各得其分,尝试“与民分货”,倡导“取于民有制”。保障“制民之产”是抓住了保障劳动正义的根本;落实土地“均”“正”是践行劳动正义的基础;践行“薄其税敛”是落实劳动正义的重要举措;重视按“劳”各得其分是实践劳动正义的中心环节;尝试“与民分货”是推进劳动正义的必要补充;倡导“取于民有制”是改善劳动正义的重要措施

——摘编自刘伟雄、李连根《中国古代劳动正义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材料二   进入阶级社会后,尤其是前现代社会,相比神话英雄、宗教人物、王公贵胄,出现在艺术作品上的劳动者的形象相对稀少了很多。直到16世纪,在商业发达的北欧,一些画家不吝创作以劳动者为主的绘画作品,这些作品中,劳动者质朴、快乐的形象中不失愚笨的一面,这是因为当时的艺术家“对乡村农家的态度与莎士比亚相似,习惯拿乡下佬开心”。到19世纪中期,现实主义明确把劳动者当作主要描绘的对象,创作了很多传世的经典作品。如古斯塔夫·库尔贝1849年创作的《碎石工》、米勒1857年创作的《拾麦穗》等,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广大劳动者艰苦的劳作状态和艰辛的生活情景,实际上更是对当时社会制度的批评和拷问。

——摘编自郭广林《浅议近现代绘画与摄影里的劳动者形象》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者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事业中用勤劳和汗水、智慧和创造,营造了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的社会风尚,谱写了气壮山河的壮丽篇章,涌现出大批劳动模范和鼓舞人心的劳模精神。在新时代,应重温劳模精神的丰富内涵,继续大力弘扬劳模精神。

——摘编自储新宇《弘扬伟大劳模精神铸就新的历史伟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劳动正义思想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艺术界对劳动人民态度的演变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代大力弘扬劳模精神的伟大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