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孟子认为:“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反映了孟子(     
A.重视民生问题B.强调人伦秩序C.推崇重农抑商D.提倡民贵君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争相招揽人才。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他们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众多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乃至宇宙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这种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D.科举选官制度的确立
2023-06-23更新 | 253次组卷 | 16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期中前模拟)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墨子则认为欣赏音乐先要“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因此要“非乐”。其思想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春秋与战国时代环境不同B.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C.学派之间的学术思想不同D.代表阶级利益不同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汉书·艺文志》言“凡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然而先秦诸子虽“各引一端”,但其思想旨趣却有相通之处。以下论述体现了(     
著作相关论述
《孟子》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韩非子》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吕氏春秋》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不得休息。
A.尊崇天子的意义B.诸子思想的统一
C.社会转型的诉求D.中央集权的确立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其中有不少是源自先秦诸子百家。下列最能反映法家思想的是(     
A.郑人买履B.福祸相依C.舍生取义D.墨守成规
8 . 荀子主张“有良法而乱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乱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也”,墨子主张“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两者的主张都(     
A.推崇法家的思想理念B.规范了统治者的行为
C.体现相同的政治立场D.为治国理政提供建议
9 . 据史书记载,墨子构建的兼爱体系中所使用的孝、慈、仁、义等词语,基本上是儒者惯用的词汇。这表明墨家(       
A.并未突破儒家的藩篱B.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C.认同儒家的部分思想D.构建的理论体系不完善
10 . 《韩非子·五蠹》篇指出,“强兵得先富国,而重农则是富国的根本途径”。道家认为“我无事则民自富”,倡导让百姓休养生息,自由发展社会经济。儒家则主张顺应农时,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兼顾民富。各学派的经济思想从本质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A.思想自由和百家争鸣B.战争频繁与诸侯割据纷争
C.社会变革和经济转型D.思想融合与统一趋向加强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