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1 道试题
1 . 明代前期,朝廷允许私商取得盐业特许销售权,他们须按照规定运送米粮至辽东、蓟州等北边九镇,以低价贩卖。这一规定基于(     
A.盐铁专卖的废除B.商业资本的驱动
C.军事战争的需要D.抑商政策的松动
2023-05-07更新 | 366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朝“安史之乱”后,江南生产的粮食成为供给天下的粮食来源,于是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民谚。到了明朝中后期,江浙地区粮食生产比重下降,湖广地区则由于长期的开发,承接江南地区农业功能,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

“苏湖熟,天下足”说明江南地区农业生产水平是居于全国领先水平的,只是随着经济发展,地狭人稠的人地矛盾显现出来。大规模生产粮食作物显然不能满足当地日益增长的利益需求,于是粮食产区开始向水土便利的长江中游地区转移。以今湖北、湖南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平原因其肥沃的土地,便利的交通,成为全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区域。但是“湖广熟,天下足”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江南农业生产的衰退。相反,江南地区始终维系着“鱼米之乡”的美誉。从明清赋税额度来看,在明清的多数年份,江浙地区承担的赋税额度是全国最高的。

——李华欧《论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经济现象》


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的经济现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明清时期一份地权可能分成田骨权和田皮权,有的地方称其为田底权和田面权。乾隆年间,两江总督那苏图的奏折中提到,农户租田时“有送上首佃户顶首钱(佃户向业主交付的押金)名色”,业主打算更换佃户时,佃户“必索取他佃之顶首钱”,“如不遂欲,即霸占不容耕种”。这表明当时(     
A.土地经营权相对独立B.地主加强了对佃农的控制
C.土地资源利用率降低D.佃农人群的经济负担加重
2023-05-03更新 | 311次组卷 | 6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史载,南京的服饰在明代万历年间以前“犹为朴谨,官戴忠静冠,士戴方巾而已”。至万历时期,“殊形诡制,日异月新”,甚至还有用马尾织成巾的,这种马尾巾则又有瓦楞、单纱、双丝的区别。时人感叹:“首服之侈汰至今日极矣”。这种现象反映出(     
A.地方风俗习惯发生了根本性改变B.中央无法有效节制地方权力
C.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思想观念D.地方官员未能保持清廉操守
2023-04-30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A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至西晋时期,山东半岛的中心城市始终位于临淄。西晋末年,前赵大将曹疑占据临淄,“疑以临淄城大,地平难守,乃于城东南四十里尧山之阳筑广固城”。东晋末年新筑东阳城,后又有南阳城。广固城和东、南两阳城均是现代青州城的前身,青州在南北朝隋唐时代始终作为山东半岛的中心城市。宋金元时代济南城的发展令人瞩目,明代洪武九年山东承宣布政使司迁至济南,可视为统治者在行政上对济南中心城市地位予以最终确认的标志。

材料二


   

材料三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李嘎《山东半岛城市地理研究》等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古代山东半岛中心城市的转移进行合理解释。
2023-04-28更新 | 348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铁店里婆娘会打钉”“纺织娘叫不得女工头”“络纬常通夜,抛梭直到晚”“货郎儿,背着柜子遥街串,鼓儿摇得欢。生意虽小,件件都全”,类似的唱词在明清俗曲中屡见不鲜。据此可知,当时(       
A.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
C.商业发展影响社会风气D.政府调整重农抑商政策
7 . 明清时期,特别在 18 世纪,中国女性尤其是江南女性,“活得很温润很诗意”的不乏其人,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写作群体,统计至少有 3000 多位女诗人。江南的环太湖流域是明清女作家分布最为集中地区。明清江南女性创作群体形成反映了()
A.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B.理学统治地位已动摇
C.社会已成功实现转型D.工商业市镇经济发展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西北皮毛贸易

材料   “丝绸之路”虽然在西北极其漫长,曾是东西贸易的主干通道,但西北并不是对外贸易产品的出产地,如丝绸、瓷器、茶等大宗出口产品几乎全部来自西北以外的地区,因此,西北在东西贸易中的地位是中转站,在中转中捎带一些出口产品。但自清代晚期以来,在古代多被弃之不用的毛类(主要是羊毛和驼毛)成为西北地区输出数量最多、价值最大的商品。

包头当时是西北皮毛集散最重要的中心,是西北商品中转的枢纽,它的商品输出情况,基本上可以反映甘宁青及绥远输出的基本情况。从统计来看,在1922年至1932年包头的主要输出商品中,皮毛输出的总价值共为9871万两,约占总输出值的81%,皮毛成为西北地区最重要的收入来源,“皮毛一动百业兴”,皮毛对整个西北人民的经济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皮毛没有大规模开发为商品以前,西北商路主要以“大丝路”(从西安到兰州,经河西走廊到新疆)为西北物流之中心商路,如兰州、河西四郡等,历来为西北最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和城镇。但晚清以后,皮毛大规模的出口改变了整个西北商贸路线,核心是“黄河水运”,形成了沿黄河的商镇群带,即包头、磴口、石嘴山、宁夏(今银川)吴忠、中卫、张家川、兰州、西宁、导河(古河州、今临夏)等。

自晚清皮毛输出得到大规模扩展以后,生活在广大西北的牧民财富得到极大的增长。定远营是阿拉善的中心市场,“沙漠中蒙民,常用骆驼载酥油、皮毛等来城交换米、面、茶叶等物”;而绥远的临河县“汉蒙交易以粮米、布、茶、糖及牲畜、绒毛、皮张为大宗,蒙旗需要粮米、糖、布、茶、酒,汉商换得只为皮张、绒毛”。在青海,甘肃甘南藏区游牧于黄河南岸的果洛番“每年运牛羊、酥油、羊毛、羔皮、牛皮等物,前往卡布恰、郭密、丹噶尔、塔尔寺等处贸易,回运青稞、布匹等物”。

以前蒙藏民族商品意识和货币观念淡薄,不善经商,甚至耻于经商,近代后期其商品价值观已有所提高,“一只针换一张羊皮,一盒火柴换一张狐皮的情形,在甘肃边区的藏民里已经没有了”。

——摘编自胡铁球《近代西北皮毛贸易与社会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近代西北皮毛贸易进行阐释。
2023-04-12更新 | 26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9 . 清朝时期,广州的行商是一个地域色彩较浓厚的行业,但不少著名行商的资本是来自福建、浙江;四川井盐中,从事制盐的企业主大多是湖南、湖北、陕西和广东的客籍商人;在矿业中,云南铜矿在它的兴盛时期,厚积资本进行开采的,多为三江、两户、川广富商大贾。据此可推断出,清代(     
A.政府专营政策有所放松B.商业资本流动的广泛性
C.手工业分工现象较明显D.区域经济差异日益淡化
10 . 探究学习
为了开展关于“明清江南”的合作探究活动,同学们收集了以下材料:

材料一   明清苏州府市镇数量

县名

吴江

长洲

昆山

常熟

昊县

合计

(明)正德

7

9

9

14

6

45

县名

昊江

震泽

长洲

元和

昆山

新阳

常熟

昭文

吴县

合计

(清)乾隆

11

7

8

9

14

5

14

24

8

100

注:雍正年间,因江南经济发展较快,人口众多,遂将一些县分设为两县。

——整理自《乾隆苏州府志》等地方志

材料二   明代(嘉靖至弘光)通俗小说出版分布表

福建

江浙

其他地区

地区不详

37种

55种

10种

7种

——整理自陈江《江南教育与科第文化》

材料三   今以苏、松、常、镇、杭、嘉、湖、太仓推之,约其土地无有一省之多,而计其赋税,实当天下之半。是以七郡一州之赋税,为国家之根本也。

——(清)钱泳《履园丛话》

材料四   杭嘉湖三府属地,地窄人稠,民间多以育蚕为业,田地大半植桑,岁产米谷,除办漕外,即丰收之年尚不敷民食,向藉外江商贩接济。

——《雍正朱批谕旨》,程元章奏疏

材料五   大抵日本所须(需),皆产自中国,如室必布席,杭之长安织也。妇女须脂粉,扇、漆诸工须金银箔,悉武林造也。他如饶之瓷器,湖之丝绵,漳之纱绢,松之棉布,尤为彼国所重。

——(明)姚士麟《见只编》

材料六   明末江南刊刻了大量汉文西学书籍,《泰西水法》《几何原本》等被运至日本,在知识人中间辗转抄写、研究,并为朝鲜思想家所容受。

江南的生丝、丝绸、棉布等通过全球化贸易流向世界各地,通过丝一银环流,大量白银流入中国。1571-1821年,从美洲运往马尼拉的白银共计4亿比索,其中二分之一或更多都流入中国。

——摘编自邹振环《明清江南史研究的全球史意义》

(1)请你以组长的身份,围绕“明清江南”提炼三个主题作为分组依据。
(2)从三个主题中任选一个,完成以下任务:
①说明选题意义;
②围绕主题选取两则材料,简述其价值
③为了研究该主题,还需补充哪些方面的材料?
2023-03-31更新 | 695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日照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