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戊戌维新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被称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的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在近代中国不被熟知,而生物进化论却在19世纪末以来的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并产生巨大影响。这主要是因为当时中国(     
A.忽视自然科学B.教育水平的低下
C.民族危机加深D.戊戌政变的需要
2024-03-06更新 | 105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名校联盟(暨东北三省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随着中国日渐被卷入由近代东西方列强帝国主义扩张所形塑的世界体系,时人已经逐渐认识到,思考中国问题必须同时思考同一时期的欧洲与全球问题,以辨别中国在全球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并提供一种具有比较性的全球视野。单纯地从中国自身历史轴线上思考中国问题已不太可能。从这样的视角出发,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在不断变化的内外形势下,形塑新的政治实践主体,反抗各种政治、社会与文化压迫,探索具有普遍意义的平等与解放的历史;更是在古今中西纠缠不清的情况下,思考中国文化存续与更生的历史。

——摘编自王锐《合富强叙事、阶级叙事、文明叙事为——关于中国近代史叙事的思考》


根据材料,就材料整体或部分,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2024-03-03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多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月联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对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吴汝纶认为其目的是“盖伤吾土之不竞,惧炎黄数千年之种族,将遂无以自存而惕惕焉”,称赞“天演之学,在中国为初凿鸿蒙”;康有为得到此书“喜幸无量”;夏曾佑对此书“钦佩至不可言喻”,梁启超在未见到此书时表示“垂涎不能自制,先生盍怜而饷之”。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中国(     
A.近代启蒙思想开始传入B.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潮流
C.维新变法得到普遍支持D.西方社会学说占据主导
4 . 戊戌维新前后,资产阶级改良派创办《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时报》等报刊,文体摒弃陈词套语,或文或白,或中或外,时杂以俚语、韵语等: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民呼》《民吁》《民立》等“民”字报刊及大量如《中国白话报》等完全用口语编写的报纸。这一办刊趋向旨在(     
A.改革报刊达成代民立言目标B.表达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
C.唤起民众觉悟助推政治革新D.体现对底层民众的人文关怀
2024-03-01更新 | 782次组卷 | 17卷引用:辽宁省本溪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寒假验收考试(开学)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有学者指出,戊戌变法是一场关乎国计民生的全局性变革,它的每一措施不仅应有进步意义,还须为社会所承受。而在“百日维新”期间,不仅光绪帝颁布多达百余道的新政诏令,康有为也在“断发易服”“改元开化”,甚至在改国号为“中华”等事上着墨过多。据此可知,该学者意在强调维新变法(     
A.未涉及政治变革层面B.缺乏充分的思想动员
C.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D.存在急功近利的倾向
2024-02-29更新 | 72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甲午战后, “西政”一词逐渐流行,1898年初康有为在上书中说: “西政新书,多出近岁。”甚至张之洞也以为“西学亦有别,西艺非要,西政为要。” “西政”一词的流行,反映了(     
A.维新救国思想成为主流B.现代国家认同观念兴起
C.有识之士对西学认知的深化D.民族救亡自强意识开始觉醒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捉拿康梁二逆演义》成书于戊戌政变后不久,是以康梁为题材的时事小说。其时事材源,既有京报或报刊转载的奏折、上谕等官书,也有当时的新闻报道,还有一些士大夫口耳之间流播的传闻,见于同时代书信、笔记等私家材料。据此理解准确的是(     
A.该书是一手史料,史料价值高B.该书有艺术加工,史料价值低
C.戊戌变法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D.戊戌变法失败有其经济根源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戊戌变法期间,慈禧太后收回了光绪帝的部分权力。志锐、文廷式等人暗助光绪,寻求宫外人士支持,宫廷关系紧张。这从侧面反映出维新变法(     
A.激化了清廷内外朝矛盾B.受制于旧式宫廷政治
C.开启政治博弈的新局面D.改变了清廷权力结构
9 . “明定国是”诏书明确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该诏书(     
A.继承了“中体西用”的框架B.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C.根本上动摇圣贤义理之学D.兴起一股实业救国的热潮
2024-01-23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臣窃惟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所末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与立约通商,以牢笼之,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

——李鸿章:同治十一年(即1872年)《五月复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

材料二   呜呼!观今日之世变,盖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亟也。夫世之变也,莫知其所由然,强而名之曰运会。运会既成,虽圣人无所为力,盖圣人亦运会中之一物。既为其中之一物,谓能取运会而转移之,无是理也。彼圣人者,特知运会之所由趋,而逆睹其流极。唯知其所由趋,故后天而奉天时;唯逆睹其流极,故先天而天不违。于是裁成辅相,而置天下于至安。后之人从而观其成功,遂若圣人真能转移运会也者,而不知圣人之初无有事也。即如今日中倭之构难,究所由来,夫岂一朝一夕之故也哉!

——严复:《论世变之亟》,《直报》1895年2月4日

材料三   是革命成功而破坏专制之结果也。此为吾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

——孙中山:《建国方略》,《孙中山选集》上卷,第157页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李鸿章提出的“变局”和严复所述的“变局”的时代背景,指出他们为“变局”做了哪些努力?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