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科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5 道试题
1 . 1772年,在西方由狄德罗编纂的法国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大百科全书》全部出齐;在东方,乾隆皇帝下诏各省征集图书开始了我国古代征缴、编辑规模都堪称最大的一部丛书—《四库全书》的编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百科全书》由狄德罗主编,汇集了伏尔泰、卢梭等150余位作者,来自包括贵族、教士、法兰西学院院士、作家和平民等社会的各个阶层。全书涉及政治、经济、历史、神学、哲学、博物学、物理、数学、军事以及手工技艺等多个学科。全书71818个条目分两大部类,第一部类是倡导宽容,反对宗教压迫;第二部类则是除旧布新,摆脱蒙昧状态,倡导平等、实现社会公平。为完成两大主题,《百科全书》在内容上对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都予以充分重视。《百科全书》中还收录了一些虚拟条目——为推行自身的观点或主张甚至可以凭空杜撰某些条目。但这类条目有效地配合了《百科全书》完成“倡导宽容”、“除旧布新”的任务。此外,《百科全书》的文本中包含了很多涉及中国的条目。法国大革命前,《百科全书》共出版6个版本,印刷发行大约2.4万套。

材料二:《四库全书》编纂成员主要是纪昀领街的四库馆臣360余人,全书延续了自晋、隋以来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几乎涵盖中国古人的全部智慧结晶。在全书中经学、史学以及文学等人文学科占据了绝大部分比重。《四库全书》中还收录了多部欧洲人的著作,如熊三拔的《泰西水法》等,初步介绍了近代地理、科技等方面的知识。《四库全书》编成之后,乾隆帝下令由人工抄写7部,分藏在六个地方,长期束之高阁。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林硕《从<四库全书>与<百科全书>比较透视十八世纪中欧文化差异》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法国《百科全书》与中国《四库全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大型文化典籍的编纂对文化发展的意义。
2023-09-05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承德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郑以伟(1573-1633年),江西上饶人,万历年间中进士。其座师冯琦及同年多人均与传教士有交往。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结识利玛窦并见到了其寓所的世界地图、西文书籍等,其中地圆说对他触动尤大。他对西学的认知,集中体现在《泰西水法》序和《七克》序。《泰西水法》由意大利籍耶稣会士熊三拔和徐光启合作完成,主要记叙取水、蓄水之法,是传入中国的首部西洋农田水利技术专书。郑以伟《泰西水法》序充分肯定了书中取水具的实用价值,同时质疑了亚里士多德“四元素说”。《七克》为西班牙籍耶稣会士庞迪我所撰,宣扬“谦让以克骄傲”等,寓道德训诫于故事、寓言中,颇受欢迎。郑以伟为《七克》所撰之序,一方面肯定其收拾世道人心的功用,另一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天主教“七克”不如周敦颐“主静”说触及根本。

——摘编自陈拓《晚明内阁阁臣郑以伟与西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郑以伟传播西学的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以伟传播西学的贡献。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农政全书》有种植,桑蚕,水利等分类,共70万字,6万字是徐光启个人亲身经历所写。总结了之前的农业著作和当代著作,提出了个人见解。

《农政全书》传入朝鲜、日本,在日本大饥荒时期起到积极作用,在日本进入农业现代化仍使用《农政全书》,促进日本发展了现代有机农业,在日本发展现代农业时,仍起到借鉴作用。

传入法国,法国人写《中华帝国史》英国,促进当地丝织业发展。传入俄罗斯,翻译这本书,传播了中国桑织技术。

——《科学技术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农政全书》特点;说明在国外传播及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状况的认识。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是作为“上帝的使者”兼“文化大使”的耶稣会士,直接在中西双方架设了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就来华的耶稣会士而言,当他们面对地域广阔,物产丰富,国家统一,经济与军事实力相对较强大的东方大国,而明智地认识到,唯有遵循“恪守中国的法度”礼俗,方能有在华立足安身的机遇。大量西书的传入,使得明末清初出现译书热潮,这些译著是当时中国知识阶层吸纳和摄取西方科学文化的重要源泉。与此同时,耶稣会士也把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输入欧洲,儒家思想在欧洲广为流传,对当时法国启蒙运动影响极为深刻。入清以后,清帝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为维护“华夏中心”的传统观念和“天朝上国”的地位,清廷竭力推崇明末以来逐渐形成的“西学中源”观念。1837年后,为清廷效力的传教士遂告绝迹,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遂归于漫长的沉寂。

—摘编自马骏骐《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特质》

材料二   鸦片战争爆发之前,英国曾经派遣使团来到中国,以期达到通商的目的,而乾隆皇帝却拒绝了这一使团有关开商埠减课税的要求,理由是天朝物产丰盛,没有与他国通商的需要。回顾两者的社会背景,英国此时是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资本主义社会,而中国仍然留在封建社会不发达的经济形态中。英国屡次派遣使团来华的过程中,都在觐见皇帝之时发生冲突,即三跪九叩之礼。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清廷中一部分有识之士开始觉醒,开始了解、接受西方文化,更全面地关注到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地理历史、科学技术、经济贸易等。这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巨大的冲击力,并使中国传统文化开始转型。

—摘编自赵君尧《鸦片战争与近代中西文化冲突》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西学传入对中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对西方文化态度的转变及原因。
5 .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大批耶稣会士来华,其中包括利玛窦、邓玉函、汤若望等人。他们在接受中国传统风俗与生活方式的前提下,传播西方文化。地理方面,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数学方面,利玛窦、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物理机械工程方面,邓玉函、王徽译绘《远西奇器图说》;此外,还涉及天文历算、水利技术、欧洲古典哲学、美术、音乐、建筑等方面。就其知识水平而言,基本上代表当时欧洲知识界的平均或最高水平。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史资料汇编》

材料二   儒家思想在西方传播较晚,当时近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印刷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16世纪末,耶稣会士来华后翻译了“四书”“五经”。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中西方之间的对话处在平等的位置上,耶稣会士们的翻译在西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伏尔泰说:“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真理绝不与迷信混同。”他抨击天主教的黑暗统治,并把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看作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政体之一。有学者认为,“在欧洲,特别是在法国,17和18世纪的整个思想模式发生了转变,而转变之后,在许多方面与孔子思想都很相似”。

———摘编自郝景春《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

材料三   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西传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文明兼收并蓄的认识。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清初,随着传教士东来,中国首次正式接触“西学”。随着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兴起,中西文明对话的渠道得以打开。西方传教士们带来的部分西方近代科技使徐光启、李之藻等思想趋新的士大夫产生浓厚兴趣,他们认为:“秘义巧术,乃得之乎数万里外来宾之使。”徐光启与来华的传教士利玛窦一起将西方数学的经典著作《几何原本》译成汉文,翻开了中西数学交流的第一页。在这一时期,西方的天文、地理、医学等也由传教士相继引入中国,中国一度出现了学习“西学”的热潮,并取得一定成绩。

-摘编自骆利红《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论述》

材料二   随着海上新航路的开通,输往欧洲的中国商品大大增加。中国商品所体现的高超的制作技巧和优雅的艺术品位,令欧洲人为之震惊。欧洲人对中国有了初步认识之后,中国人的信仰就成了欧洲人关注的焦点之一。许多报道都指出,中国人虽然不信基督教,却因尊奉儒家规范而养成了高尚的道德和良好的习俗,这就意味着,上帝的启示绝不是道德的唯一源泉。在传教士所提供的素材中,欧洲思想家们还看到了他们所追求的开明专制主义。伏尔泰以钦美的口吻写道,在中国“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他们把中国的政治体制视为欧洲国家应该追随的榜样。

-摘编自张顺洪等《明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学东渐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东学西传的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王贞仪(17681797),字德卿,生于江宁府上元县(今南京),祖籍安徽天长,是清代著名的女天文学家、算学家。其祖父为宣化太守王者辅,精通历算,藏书丰富,王贞仪跟随祖父学习天文、历法和数学。年少时随家人游历多地,每遇良师益友。她不仅阅读中外天文著作,还长年坚持夜观天象,日算星辰,日积月累,取得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天文数据资料。她对西洋传入的天文学是一分为二的,认为“西历虽至密,亦未能言概准。”“有所行,即有所不行;有所是,即有所不是。”她还积极宣传阐述哥白尼的“日心说”,自己制作实验仪器,弄清楚了日食、月食的形成原理,并写下了《月食解》。她还总结了中国古代数学成就和西方筹算法,写下了当时的科普书《勾股三角解》《历算简存》《筹算易知》《象数窥余》等。她还把梅文鼎的《筹算原本》加以改编,用浅显语言和简易方程表达深奥道理,使学者能朝得其书,暮能明算。

——摘编自章梅芳《王贞仪:为科学发展奠定基础的天文学家》等


(1)根据材料,概括王贞仪取得的成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贞仪取得成就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徐光启认为象数之学乃是有度有数之事的基础,强调因数以明理的观念,试图通过翻译《几何原本》从科学方法论层次来教偏理学“虚玄时妄之说”的倾向。徐光启还在天津建立农业试验场,利用西方技术将南方水稻种植在高纬度地区,并将甘薯引进天津以解饥民之饿,宋应星提出“穷究试验”“凡事皆须试验而后详之”的实学思想,他认为任何科学知识都要亲身实践,以达到知行合一。王微认为西方科技巧器甚多,在选取上必须以关乎百姓日用为宗旨,国家急需为先务。李之藻认为中学、西学各有所长,不能相互遮蔽,而是要兼收并蓄,以求会通一二,以彰显文盛。

——摘编自李敬峰《晚明“四贤”的科技思想及其历史意义》


(1)根据材料,概括晚明时期科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科学思想产生的背景。
2023-08-15更新 | 27次组卷 | 2卷引用:高考必刷卷·单元提升卷历史2024-文化发展史检测卷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敦煌文化成为中国、印度、希腊和伊斯兰四大文明体系交汇融合的结晶。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就是一个缩影……通过丝绸之路,各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等实现了交流和对话;通过丝绸之路,中国走向了世界,不同文明实现了交流互鉴。

中华文明以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广阔胸襟,不断吸收借鉴域外优秀文明成果,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敦煌文化和丝路精神。季羡林先生说过:敦煌文化的灿烂,正是世界各族文化精粹的融合,也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源远流长不断融会贯通的典范。

     ——摘自新华网

材料二   明清之际,《崇祯历书》的编纂和应用,《几何原本》的引进,以及全国大地图的测绘等标志性成果,开启了天文学、数学和地图测绘学等学科向近代科学的转变,并开始了向经世致用思想方法的转变……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并不只是单向的西学东渐,与之相伴相随的还有一个中学西渐。葡萄牙在租借澳门后,中国产品如丝绸、陶瓷、茶叶等,更多地输往欧洲。一些传教士推介孔子思想的同时,将儒家经典如四书及《周易》《书经》《孝经》《诗经》《札记》等翻译为西文出版。葡国传教士曾德昭的《大中华帝国志》,全面介绍了中国历史、地理和思想史等方面的情况。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中华文明史(第四卷)》与林延清《试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分期、特点和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敦煌文化成为四大文明交汇融合结晶的原因及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特点及影响。
2023-03-23更新 | 390次组卷 | 7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10 . 16〜18世纪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利玛窦的意大利姓名是玛泰奥利奇(Matt Ricci),为了带上中国姓名的韵 味,他自称姓“利”名“玛窦,••••••在服饰方面,利玛窦••••••改服儒士长衫,以优游于士大夫 群中••••••洞悉中国内情的利玛窦深知,要使被中国人视作“旁门左道”的天主教真正植根于 中国土地,最要紧的是和学术阶层相联络••••••有必要以学术为媒,借西洋科学、哲学、艺术引 起士大夫的注意和敬重。

材料二

时间事件
1669 年康熙帝命传教士南怀仁主持钦天监
1678 年康熙帝致信教廷,要求派遣具备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知识的传教士来华
1704 年教皇克莱孟十一世禁止中国基督徒祀孔、祭祖
1707 年康熙帝下令驱逐传教士多罗等人
1717 年康熙帝下令礼部禁止天主教在华的传播
1724 年雍正帝诏令全国驱逐西方传教士,勒令教徒弃教
1784 年乾隆帝下令发动对教士、教民的全国性大搜捕
1805 年嘉庆十年大教案,严禁传教士由澳门潜入传教

——整理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伏尔泰在中国发现了 一个“新世界”,这个“新世界”的伟大,已经不在器物,也不仅 在制度,更重要的是思想观念。它具有新的精神和新的文明,成为他致力于改造法国社会的 政治理想,成为他激励赞赏和追捧的一个文化榜样。伏尔泰对中国的热情,对孔子的赞颂, 不仅是他个人的喜好,而且是当时整个时代的文化风尚。在许多启蒙思想家眼中,孔子是他 们的理想和典范。

——摘编自武斌《孔子西游记:中国智慧在西方》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利玛窦易名改服、积极引介西学入中国的原因,并结合所学举出两例明 末清初“西学东渐”的成果。
(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政府对传教士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当时清政府态度变化的 原因及其所造成的后果。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请从器物、制度、思想三个角度举例说明中华文化对欧洲的影响, 试析伏尔泰“赞颂和追捧”中华文化的原因
2023-03-25更新 | 27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强基联盟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选考仿真密卷历史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