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0 道试题
1 . 龙是中国古人由多种动物肢体、器官组合而成的能潜、能走、能飞的“三栖动物”,是中华先民对自然力的神化的产物,是基于民族文化观念的文化创造。龙文化既是根源文化,也是标志文化;既是物质文化,也是精神文化。这说明龙文化最深层的文化底蕴是(     
A.开放包容B.多元一体C.自强不息D.实物崇拜
2 . 唐中后期,韩愈在《原道》中指出“仁义”是“道”的核心内涵。他还强调“文以明道”,并谋求文学创作主体与圣贤之“道”在本源上的一致性,使“文”与“道”二者和谐相融。 上述思想(     
A.着力于批判空洞浮华的文风B.体现了润色王道的目的
C.有利于构建稳定的社会秩序D.抑制了佛道思想的发展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重要思想,也是一种美好社会理想,就是“天下大同”。所谓“天下”者,是所有人所有民族所有国家共有之天下。所谓“大同”者,《礼记》中说:“天下为公,是谓大同”;《吕氏春秋》中说:“天地万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谓大同。”基于“天下大同”,中国的古贤们还提出了“民惟邦本”“国以民为本”的民本主义。所谓“以民为本”,就是倡导社会经济、政治、活动和治国理政工作,要服从和服务于天下民众共同利益,实现“安民”“富民”“乐民”。西汉著名的政论家贾谊就说过:为政者应“以富乐民为功,而以贫苦民为罪”。当然,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统治者没有也不可能贯彻实行“天下为公”“以民为本”,没有也不可能真正“安民”“富民”“乐民”。但是,“天下大同”和“以民为本”这种体现人民性、民主性的先进思想和美好社会理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却一直为致力于社会进步的志士和劳动人民在不断追求和长期实践斗争中传承下来。

——摘编自滕文生《天下为公:中华文明的世界贡献》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4 . 顾炎武认为“天下之人各怀其家,各私其子,其常情也。”“夫使县令得私其百里之地,则县之人民皆其子姓,县之土地皆其田畴”,那么县令治理本县就像对待自家事业一样,必然尽心尽力。材料体现了顾炎武(     
A.赞赏和而不同的处事原则及方法B.挑战传统和提倡效用的思想主张
C.推崇天下为公的家国情怀D.强调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
5 . 如表所示为唐代部分边塞诗名句摘录。这些诗句展现了(        
诗人诗句时代
杨炯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初唐
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盛唐
李益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中唐
曹松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晚唐
A.强烈的入仕意愿B.对劳动者的同情
C.战争的残酷场面D.深厚的家国情怀
6 . 据下图推知,中国古代体育(     
A.彰显社会实践的德艺相兼特征B.融合雅俗一体的民间娱乐活动
C.注重贵贱尊卑的道德行为规范D.镌刻循规守礼的传统文化烙印
7 .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被迫割让台湾岛,之后发生的“公车上书”只是一百多个举人要求都察院把他们变法维新的意见转呈皇上;而巴黎和会时因为山东问题却发生了席卷全国的群众性五四爱国运动。这表明这二十多年间(     
A.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转变B.中国国际地位不断下降
C.群众运动的方式发生变化D.民众民族意识有所增强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下表为不同时期端午节的演变历程:

时期演变发展与传承
先秦端午节由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与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历法有关,尚未有固定的日期。
魏晋南北朝端午节习俗与防避战争灾害有关,同时将端午习俗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此时端午节基本定型。
隋唐端午节成为全国性的大节日,节俗内容越来越丰富,且更具娱乐性。
民国传统节俗遭到否定和打击。南京国民政府曾规定“废除旧历,普用新历”,将端午挪到公历五月五日。1940年端午节前一日,国民政府在重庆举办水上运动会,“借此机会纪念投江而死的屈原,纪念为抗战而牺牲的同胞”。
.中国成立后端午节习俗的内涵发生了一些变化,如政府倡导强国强民,具有体育元素的龙舟竞渡被加以引导。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摘编自费伟健《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演变发展与传承》

从表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准确,逻辑严密)
9 . 《韩非子》一书认为,上古圣人起名是为了适应人民应对禽兽、种植、治水等需要而产生,因此分别名为“有巢氏”、“燧人氏”、大禹等,这种圣人观念(     
A.蕴含着注重实际的政治理念B.反映了推崇仁政的儒家思想
C.暗含了君权神授的神秘色彩D.忠实再现了上古的社会现实
2023-08-01更新 | 73次组卷 | 4卷引用:福建省厦门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提出,一个懂得养生的人,不应“竞逐荣势,企踵权豪……惟名利是务”,而应常怀仁爱之心。这一思想(     
A.反映了西汉末年的政治黑暗B.强调精神情志活动对人体的作用
C.体现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D.忽视清心寡欲行为对健康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