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教育与科技

材料一   《科学技术与发展.干管研究》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古代科技与教育的相关系数 存在明显的正相关,但不如经济、人口与教育的相关度大。

材料二   儒学教育对科技发展的贡献主要有三项 (如表所示):

儒学传播了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儒家经典中包含了大量的科技史料, 儒学体系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
儒学思想家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所必需的创造精神与探索精神
儒家伦理思想对中国古代科技道德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

材料三   医学、算学先后在南北朝进入官学,唐代还有明算科和医举,并建立了太史局、太医署、太仆寺等直接服务于朝廷的职业性科学研究和教育机构。

材料四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姜国钧《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与教育盛衰》

(1)以上四则材料中,哪则(几则) 是对历史事实的呈现?哪则(几要) 是对历史认识的呈现?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教育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利弊。
2024-04-11更新 | 65次组卷 | 3卷引用: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十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公平公正是历代考试制度的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中叶以后,文化重心转向南方,并且科举考试偏重诗赋,这对有诗赋学习习惯的南方士子有利,因此进士录取南多北少的格局固定下来。北方籍士大夫司马光提出“逐路取人”,即将省试的录取名额划分到“路”中,各路按照“十人取一人,少于五则不取”的规则进行录取。他指出不应再以浮华务虚的诗赋作为考试内容,而应该以策论成绩选拔人才,一定程度上受到其博采众科、经世致用观念的影响。欧阳修认为科举制度“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唯才是择”,体现出其严格、宁缺毋滥的人才观念。欧阳修是正宗的南方人士,他毫不留情地批驳了司马光通过考试制度笼络西北士子的主张,是对“天下至公”理念的违背。科举改革的争论,寄寓着一代文臣对清明政治的憧憬、对天下至公的追求。

——贾树硕《从司马光与欧阳修的科举论争看北宋科举制度改革》

材料二   元朝的科举考试将考生划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个类别,无论是考试还是录取,均按照完全相等的固定名额在各民族中进行分配。明洪武三十年会试,时任主考官的刘三吾等人录取的均为南方士人,引起了当时北方士人的不满。朱元璋命人重新阅卷,复查结果是刘三吾茅人并未舞弊。北方士人不服,又有人举报张信等人故意将北方试卷中的劣等试卷呈送皇帝,朱元璋震怒,将张信等人处死。朱元璋亲自策问考生,又录取了六十一人,皆为北方士人,时人称之为“南北榜”事件。刘三吾是明朝著名儒士,为人慷慨并不设城府,他参与科举舞弊的可能性是不大的,且南方士人文化水平普遍高于北方也属事实。宣宗即位后,正式实行南北分卷制度,后又演变为南北中卷,并确立了录取比例。清康熙帝取消各省进士的固定名额限制,正式确立了“分省取中”的取士制度,反映了科举公平改革的趋势。

——石海龙《“南北地域之争”;理解科举制度的另一视角》

(1)依据材料一、指出司马光与欧阳修争论的焦点是什么?概括说明双方争论实质上的区别;并结合所学简析这场争论发生的社会背景。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简析影响元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分析这种发展变化的利弊。
(3)综上,请你谈谈宋元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调整留给我们哪些启示?
2024-04-09更新 | 108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河西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3 . “德才兼备”是中国古代对官员考核与监督的重要原则。下列措施反映这一原则的是(       
A.察举制度的实施B.中央任命地方属官
C.考课制度的设立D.南北卷制度的实行
2024-01-27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部分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清朝考核制度规定:凡京察三品以上官员和各省督抚,先行自陈,然后经吏部、督察院查实,题列引见,以备敕裁;大计自最基层的州县起,经抚道司到督抚,最后呈交吏部。这说明清朝考核制度
A.注重道德评判B.流程相对严密
C.彰显政府职能D.便于人才选拔
2021-05-08更新 | 205次组卷 | 21卷引用:天津市重点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