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元朝统治期间仅举行过十六次科举考试,史称“元十六考”,共录取进士1139人。1313年,元仁宗“下诏”恢复“科考”。1315年第一次“开科取士”,以后每三年一次,直到元朝灭亡。无论是开科次数还是录取人数,均远低于唐宋时期。这说明元朝(     
A.全面照搬中原政策B.国家管理制度加强
C.民族之间矛盾消弭D.科举取士有所弱化
2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唐代相对开明和开放的政治环境下,讽谕诗便被唐代诗人应用得“前无古人”,因而也具有了明显的“谏言”性质。之所以这样说,不仅是因为唐代文人不是在事后利用诗歌做一些亡羊补牢式的无力嘲弄,而在于他们在事态萌发之前就能一针见血地指陈政治得失;不仅在于文人们基于职司、言责谈得失、明体用,而且在于几乎整个诗坛都弥漫着“经世致用”的风气。白居易曾强调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正体现了唐代的诗歌风貌。

——据程遂营《唐代文人的“言谏”与“诗谏”》

材料二   在效忠和效率这对困扰所有国家官僚机构的矛盾中,中国传统国家一向着意点就是前者;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度,生活节奏相当缓慢,不在军情紧急情况下,行政效率一般不是大问题,而效忠与否往往关系着王朝的生死存亡,任何官员个体或者群体对皇权不忠,都是皇帝无法容忍的。一个庞大的全能式的行政体系,本身存在无限扩张权力的可能性,如果没有另外一种机制制衡,后果将难以设想。这将会导致皇权无法有效地控制局面,中国古代监察系统即是这种制衡机制的表现之一。传统中国的制衡机制,跟其他古代国家相比,应该说是比较好的。当然,其缺陷也是很明显的。

——摘编自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诗谏”盛行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概述中国古代监察系统的功能;简要说明中国古代监察系统中“效忠”和“效率”的关系?
2024-03-14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雅安市天立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据记载,唐朝谏官有权向皇帝言谏或封驳;宋朝皇帝亲掌监察御史的任用权;明朝设六科给事中,专掌六部监察事宜,废止言谏制度。言谏制度的变化表明(     
A.言谏对象范围扩大B.监察独立性日益增强
C.监察机构日益简化D.君主对权力控制强化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时期,地方官员政绩被制成计薄,上报中央。御史参与审核计薄,考核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隋唐时期,尚书省吏部主管考课,以“四善二十七最”为标准,将道德考课与具体事务的考课有机结合起来。宋代由审官员和考课院负责,沿袭唐朝的考课标准,还制定了专门的《元丰考课令》《考课法》等考课法规。明代考课由吏部会同都察院主持,依据《大明律》《考察通例》等进行。清代以“四格八法”为标准,分为对京官的京察和对外官的外察两种,考满法为一年一考,三年为满,以考核结果决定官员的升迁或降、调。

——据朱伟华、徐璋著《中国古代职官考课制度特点初探》

材料二   1938年,毛泽东要求“共产党的干部政策,应是以能否坚决地执行党的路线、服从党的纪律,和群众有密切的联系,有独立的工作能力,积极肯干,不谋私利为标准”。1941916日,中央军委作出指示:“今后提拔干部,必须以德(对革命忠实)才(工作能力)资(资望与斗争历史)兼顾,不以斗争历史为唯一的或第一的标准。”党的七大将这些标准加以系统概括。

——据孙秀民《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干部政策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官员考课制度的特点,并简析其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简要评价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干部政策。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清朝《钦定台规》规定,各地巡视御史自命下之日起,在门上大书“回避”字样,不许见客、不收书、不赴饯送宴会,且限领敕后三日出京,沿途不准停留,到境后不受私书私馈等。这一规定有利于(     
A.扩大巡视御史权力B.提升监察制度效能
C.形成独立监察体系D.实现地方吏治清明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清代对官员的考核分为京察和大计,分别对京官和外官进行考核。考核结束后,京察一等、大计一等和二等的部分官员将被引见给皇帝。被引见的官员中,经常有人被取消“一等”或“卓异”的评价。这一做法(     
A.表明皇权得到空前加强B.体现了人治的色彩
C.凸显了国家的长治久安D.是吏治澄清的表现
2023-08-22更新 | 207次组卷 | 25卷引用:四川省德阳市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7 . 明清取士以八股文为主,全篇由十个部分组成、字数固定,试题出自四书,应试者必须按四书五经立言,依格式填写。其中“起股”至“束股”四股,每股必须有两组排比对偶语句,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共合八股。这一作法(     
A.严重束缚了学子思想B.有利于选拔实用人才
C.开启了选官制度革新D.保证了科举选拔公正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从先秦《上计律》起,到清朝的六法考吏,考课之法一脉相承。汉时,已有单行法规《上计律》。“秋冬集课,上计于所属郡国”,上计由丞相府、御史府主持,考课之后,根据政绩,增秩、迁官、赐爵或降俸、贬职、免官,违法犯罪者依法治罪。《晋律》中规定了官员考核的内容包括:观风俗、协礼律、考度量、录囚徒……理冤枉等。唐代形成了一系列关于考课的具体法规,明确规定考核标准,即“四善二十七最”,“四善”即德、慎、公、勤,是考核官员的道德标准,“二十七最”是依官员职务性质不同而界定不同的要求。明代文官考核的最高主考官以及考核监督者都是皇帝,明代的统治者深知官员贪污腐败的危害,贪污者付有司治罪。

——摘编自张晋藩《考课:中国古代职官管理的重要制度》等

材料二 自从英国在1870年建立文官制度以来,官员考核也开始实行。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英国官员考核制度更贴近于专业化管理和专业化分工的需要,逐渐废除了“通才”的考核标准。1979年撒切尔夫人执政以后,主张建立公务员绩效评估制度,进行市场取向改革,减少政府干预,节省开支,大力削减公务员队伍,并建立专门的执行局独立于各个部门,与政务官分开办公。

——摘编自高净《中英公务员考核制度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现代英国官员考核制度的变化,并分析其背景。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9 . 明朝时期,朝廷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这些规定旨在
A.保证监察规范有效B.限制监察御史权力
C.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D.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
2022-06-22更新 | 8254次组卷 | 69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