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代的士人是熟读诗书等儒家经典的知识分子,他们暂时还未进入仕途,却是进入仕途的主要阶层,是有功名的候补官员。

在明代,士人包括以下几种知识分子:进士、举人、监生、诸生等。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举人是乡试录取的优胜者。监生,即国子监学生,包括举监、贡监、荫监和例监,此外还有外国留学生,即“夷生”。四种监生中,洪武初年官僚子弟比例较大,洪武以后百姓子弟日益增加,占了绝大多数。诸生,即地方府学,州学、县学的学生,他们一部分来自民间私塾,一部分来自社学。

明中叶以后,程朱理学受到强烈挑战,阳明心学兴起,王阳明、湛若水等人四处讲学,在各地创办书院,弟子遍天下。他们不仅仅关注学问,而是学问,政治并重,今天广为流传的格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就是东林书院讲学的宗旨。从城市到乡村,尤其是在乡村,他们是有功名的头面人物,即社区和宗族组织的首领。

——改编自毛佩琦主编《中国社会通史·明代卷》

(1)根据材料,概括明代士人阶层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士人阶层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遭逢世变,面对资本主义列强的坚船利炮,有识之士对中国的发展有更多的思考。梁启超与章太炎,在清末皆为思想界、舆论界影响极大的人物。在他们的论说中,如何分析、评判中国传统政治占据着比较重要的位置。而这个问题在当时绝非仅限于学术层面,更与如何理解中国面临的变局与危局,未来中国的政治建设应如何进行息息相关。

梁启超认为资本主义代议制度有助于“通上下之情”,应效仿西洋各国,广泛成立各种学会,以此开启风气,传播改革思想。他提出,一部中国历史,即专制政治的范围不断扩大、专制程度不断加深、专制手段不断精细、专制伴随的暴力不断加强的历史。除此之外,很难在中国历史中找到其他方面的进步。

与之不同,章太炎尝试从中国自身历史发展脉络出发来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与将来。他坚信,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与历代典章制度里有重视平等与公平的因素,只有能以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这些因素可以焕发新的生命力。

——部分选自王锐《近代变局下的中国传统政治重估——以清末梁启超与章太炎的不同阐释路径为中心的探讨》


请回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4-03-01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宁乡市实验中学等多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一轮复习总结性考试(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清初,贵州地区的官员由吏部选授,每月一次,掣签补授。康熙三十八年,贵州地区的官员选任改为由督抚于本省属员内拣选合适人员,查明报部,具题补授。这一调整(     
A.弱化了清廷中央的人事权B.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C.反映了改土归流工作完成D.有利于加强国家治理效能
4 . 有学者在梳理关于清代边缺官员档案资料时,发现其政绩考语主要体现在文教风化、基础生产建设、基层组织架构、地方稳定等四个方面,其中文教风化、生产建设排名居前。由此可知清代(     
A.推行民族羁縻政策B.重视边疆地区的开发
C.忽略基础设施建设D.采取因俗而治的措施
2024-01-25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益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747年,清廷颁布上谕,“从来亲民莫切于县令,而知府表率一郡,职任尤重,欲望其政平讼理,易俗移风,非久于其任不可”。同时,下令大学士会同九卿详议对策,“酌定年限,示以优叙”,激励官员久任。清廷意在(     
A.完善官员考察B.推进地方治理C.遏制官员腐败D.减少政府支出
6 . 中国历代对从事监察的官员,有严格的亲族回避制度。如清朝《钦定台规》规定:“凡父兄现任三品京堂、外省督抚,子弟不准考选科道。其父兄在籍起文赴补,及后虽升任者,有子弟现任科道,皆令回避,改补各部郎中。”这一规定(     
A.扩大了监察官员的权力B.利于提升监察制度的效能
C.保障了地方吏治的清明D.推动了监察体制的制度化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大一统是历代封建王朝治理国家的一个重要工具,也是国家治理自身的重要内容。下表呈现了大一统国家治理的几个研究视角。
研究视角主要内容
A.“大一
统”与德法相
依政策
大一统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主流思想政策,德法相依就是我国封建王朝的主流思想政策。自汉以后的历代王朝,都制订了颇为严密细致的律令,前后相续,与礼德互为表里,在国家治理中发挥出重要作用。其中,法律的儒家化与慎刑原则值得重视。
B.“大一统”与民惟邦本政策大一统包含着人本、民本的思想关怀,大一统与民本政策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封建王朝采用度田、占田、均田、限田等方式调整土地,抑制兼并,保障小农利益。还通过赋税制度调整,平均财富,稳定民心,如唐代中叶两税法和明代一条鞭法,就有均衡财富的意图。
C.“大一统”与基层治理举措大一统要有一套严密稳定的基层组织机构做保证。秦汉后,基层乡里已纳入国家治理体制,独立于国家控制之外的基层组织几乎不存在。兴修水利、储粮备荒、赈济抚恤等,也是政府经常采用的基层社会救济措施。
D.“大一统”与权力制衡原则……

——据卜宪群《谈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思想与国家治理》


(1)参照已有研究视角,撰写研究视角D的主要内容。
(2)请提出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并结合史实说明理由。
8 . 秦汉时期,政府会通过上计制度考察县官一年来的任职情况,唐代对县官的考绩制度日趋完善,而明代的考绩制度则更加严密。这反映了(     
A.国家吏治日益腐败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政府管理水平逐步提高D.国家监察制度日趋完善
9 . 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培养人才的途径之一。1370年,明政府规定参加科举考试者必须是在府、州、县各级官学读书的“生员”,进学校成了科举的必由之路。这一变化更有利于
A.加强君主专制权力B.提升官员的文化水平
C.选拔最优秀的官吏D.强化对士人思想控制
10 . 清朝考核制度规定:凡京察三品以上官员和各省督抚,先行自陈,然后经吏部、督察院查实,题列引见,以备敕裁;大计自最基层的州县起,经抚道司到督抚,最后呈交吏部。这说明清朝考核制度
A.注重道德评判B.流程相对严密
C.彰显政府职能D.便于人才选拔
2021-05-08更新 | 204次组卷 | 21卷引用:湖南省涟源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