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唐代初期,士人是由户籍所在地举送;宋朝时期,政府明确规定,士子只能在本籍应试;清朝更是按省划分科举名额,并为官籍、商籍等设立科举名额,创立宗室科举制度。唐宋到明清政府逐渐严厉防止“冒籍”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以削弱地方势力B.为加强专制集权
C.保证了选官公平D.为缓和社会矛盾
2 .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   中国古代官箴记载了大量优秀官吏的从政经验与为官之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官箴文化。商代《小人之攸箴》箴谏对象是商王,反对盘庚再次迁都。西周《虞人之箴》劝诫周王吸取前代天子沉溺田猎而亡的教训,规范天子行为。春秋《耄箴》系卫武公为鼓励臣下直言进谏而作。隋代戴逵作《皇太子箴》,唐初张蕴古《大宝箴》谏唐太宗。唐玄宗的《令长新戒》则是专门针对县令群体作的官箴,要求他们体恤贫苦,劝农养富,勤劳躬亲。宋元明清时期,官箴书的创作者主要为官员士大夫,如李元弼的《作邑自箴》、张的《仕学规范》等,所规诫对象主要是文武百官。一些地方官员甚至主动将官箴刻为铭石立于衙署堂前。

——摘编自时晓红《中国传统官箴文化及其现代价值》

材料二   在传统官箴历史演变过程中,始终将“修身、立德、公正、廉明”的政德内容放在重要位置。《周礼》“六廉”说基本涵盖为官者应具备的德行素养。汉代选拔官员的标准是“举孝廉”,按照德、才、能的顺序考察官员。唐代选任、考核和监察官员,都将道德品行放在首位。清代孙嘉淦提出“居官八约”,概括了事君、共人、清廉等丰富内容。

——摘编自王杰《古代官箴的教化功能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官箴对象的演变趋势。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古代官箴文化的历史作用。
3 . 明代御史刷卷制度是在监察御史的主导下,对在京大小有印信衙门、并直隶卫所、府、州、县等衙门,在外各都司、布政司、按察司文卷进行每年一次或每二至三年一次照刷,以此“纠劾风邪、考核百官”。该制度旨在(     
A.考察官员的政绩和能力B.防止官员滥用职权贪污腐败
C.维护政府的廉洁和效能D.建立反腐的威慑和警示机制
2024-03-20更新 | 206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六校联盟实用联考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考课”是中国古代国家依照相关的法令和行政规则,在一定的年限内,对各级官吏进行考核,并依其不同表现,区别不同等级,予以升降赏罚。考课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天子巡狩,诸侯朝觐,方伯行国,诸侯行邑。据《尚书·尧典》记载:“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汉代规定,中央对郡国、郡国对属县进行逐级考课。据《汉书》记载,尹翁归担任太守时,他提拔官员 “必于秋冬课吏大会中”由主考官提出各种问题,被考人必须以政绩实情回答。 实行考课公开,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徇私舞弊行为的发生,使考核更准确。历代的考课制度虽然各具特色,但在考课的标准、办法、程序和赏罚等级方面,基本上都做到了制度化、法律化……

——摘编自粟时勇、李向前等编著《古代官员考课制度史话》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概括中国古代考课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隋朝开始经唐朝健全的科举制是一种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唐代科举取士分为制举和常举两大类。制举由皇帝特旨召试,多临时设置,意在选拔特殊人才。常举为例行的定期考试,通常每年举行。常举科目有秀才、进士、明经等,其中最重要的为明经、进士两科。当时的高官多出身于进士科,非进士出身者,即便位极人臣,也难享时人美誉,因此进士科极受人们重视,每年应试者少则八九百,多至一两千,而考取仅十余人。

——摘编自王家范等《大学中国史》

材料二   在英国工业革命中壮大的资产阶级,要求更多地参与政治事务,要求建立廉洁和有效率的政府,要求公职更广泛地向社会敞开,使有才能的人加入政府。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机会均等、自由竞争,而旧的官僚机构不能适应这种需要。社会大生产的发展,使政府不断扩大对社会事务管理内容。“分赃制”导致政府工作的不连续、不稳定,影响了整个资产阶级的利益。这为英国通过公开、平等、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文官提供了依据。在西方人看来,中国科举制是“机会均等”的象征,他们以考试择官作为武器与恩赐制、政党分肥制作斗争。

——摘编自陆国泰等《国家公务员管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时期确立和发展科举制的政治基础,并列举唐以后科举制发展演变的史实。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英国确立文官制度的原因。
2024-02-12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明洪武三十年二月的会试中,被录取的全部都是南方人,北方人无一人被录取。朱元璋怀疑当时的考试官有徇私舞弊的倾向,便训斥其考试官,并对考试官严加治罪,随后录取的全部为北方人,史称“南北榜案”。对“南北榜案”成因解释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A.经济重心南移进程正在加速B.南北经济状况影响文化发展
C.国家对地域政治平衡的需要D.南北取士不均问题长久存在
2024-01-31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洪武元年,朱元璋下诏“以任内户口增,田野辟为上,所行事迹,从监察御史、按察司考核明白,开具实绩申闻,以行黜陟”。这表明明初(     
A.行政机构效率高B.官员考核体系完善
C.考核部门权力大D.官员考察赏罚分明
2024-01-25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