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下图为清代绢画《升平乐事图》局部,描绘了初春时节生活在太平盛世中的妇女儿童庭院嬉戏的欢乐情景,其主题突出反映了(     

A.艺术作品促进科技发展B.科举文化影响世俗生活
C.商品经济推动社会进步D.清代文人追求意境情趣
2024-05-23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清朝允许地方官员自由聘用平民身份的幕友,以类似家庭教师的身份实际参与政务,但是严格限制官员举荐自己的幕友为官,并不时对敢于挑战这一规定的高级地方官员施以重罚。这些举措意在(     
A.提高政府行政效率B.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C.防范地方势力发展D.便于官吏监察考核
3 . 公平公正是历代考试制度的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中叶以后,文化重心转向南方,并且科举考试偏重诗赋,这对有诗赋学习习惯的南方士子有利,因此进士录取南多北少的格局固定下来。北方籍士大夫司马光提出“逐路取人”,即将省试的录取名额划分到“路”中,各路按照“十人取一人,少于五则不取”的规则进行录取。他指出不应再以浮华务虚的诗赋作为考试内容,而应该以策论成绩选拔人才,一定程度上受到其博采众科、经世致用观念的影响。欧阳修认为科举制度“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唯才是择”,体现出其严格、宁缺毋滥的人才观念。欧阳修是正宗的南方人士,他毫不留情地批驳了司马光通过考试制度笼络西北士子的主张,是对“天下至公”理念的违背。科举改革的争论,寄寓着一代文臣对清明政治的憧憬、对天下至公的追求。

——贾树硕《从司马光与欧阳修的科举论争看北宋科举制度改革》

材料二   元朝的科举考试将考生划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个类别,无论是考试还是录取,均按照完全相等的固定名额在各民族中进行分配。明洪武三十年会试,时任主考官的刘三吾等人录取的均为南方士人,引起了当时北方士人的不满。朱元璋命人重新阅卷,复查结果是刘三吾茅人并未舞弊。北方士人不服,又有人举报张信等人故意将北方试卷中的劣等试卷呈送皇帝,朱元璋震怒,将张信等人处死。朱元璋亲自策问考生,又录取了六十一人,皆为北方士人,时人称之为“南北榜”事件。刘三吾是明朝著名儒士,为人慷慨并不设城府,他参与科举舞弊的可能性是不大的,且南方士人文化水平普遍高于北方也属事实。宣宗即位后,正式实行南北分卷制度,后又演变为南北中卷,并确立了录取比例。清康熙帝取消各省进士的固定名额限制,正式确立了“分省取中”的取士制度,反映了科举公平改革的趋势。

——石海龙《“南北地域之争”;理解科举制度的另一视角》

(1)依据材料一、指出司马光与欧阳修争论的焦点是什么?概括说明双方争论实质上的区别;并结合所学简析这场争论发生的社会背景。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简析影响元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分析这种发展变化的利弊。
(3)综上,请你谈谈宋元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调整留给我们哪些启示?
2024-04-09更新 | 108次组卷 | 2卷引用:历史(江苏卷)-学易金卷:2024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
4 . 如表为元代科举制相关史实。据表可知,元代(     
对象考试流程考试内容
蒙古人
色目人
第一场:经问五条
第二场:策一道(五百字以上)
《朱氏章句集注》
汉人
南人
第一场:明经、经疑二问;经义一道
第二场:古赋、诏诰、章表内科一道
第三场:策一道(一千字以上)
A.理学仍为官方正统B.民族矛盾尖锐复杂
C.官员选拔程序繁琐D.统治基础得到扩大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明代规定,“凡都察院、各道监察御史并首领官,自今务得公明廉重、老成历练之人,奏请除授,不许以新进初仕及知印、承差、吏典出身人员充用”。这一规定(     
A.打破官员的出身限制B.实现人才公正选拔
C.防止了官僚体系腐败D.注重监察官员品质
2024-01-25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中后期政治腐败,吏治颓废,社会危机四伏。万历元年,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考成法,具体实施办法如下:六部和都察院把所属官员应办之事,规定出完成期限,然后分别登记在三个账簿上,一本由部、院留做底簿,一本送六科,一本送内阁。六部和都察院分别按照底簿登记,对所属官员承办之事,逐月检查;六科根据账簿登记,稽查六部的执行情况;内阁亦根据账簿登记,稽查六科,并对欺隐事例进行惩处。这样,月有考,岁有稽,内阁总其成。考成法推行以后,“(各级官员)不敢饰非,政体为肃”,朝廷政令“虽万里之外,朝下而夕奉行”。此后,整顿赋税、整饬边防、兴修水利等各项重大改革,都是运用考成法来推行的。

——摘编自南炳文、汤钢《明史》等

(1)据材料,概括“考成法”实施的特点。
(2)据材料,说明“考成法”实施的作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康熙年间规定,监察官员的考选中“汉官非正途者,虽经保举,亦不准参与吏部考选;捐纳、贡生不得与正途出身等同考选”,“凡父兄现任三品京堂、外省督、抚子弟,不准考选科道”。这些规定意在(     
A.规范选官程序B.缓和民族矛盾
C.提升监察效能D.打击汉族地主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初根据“善”和“最”的综合考察把官员考核结果分为三等九级。所谓“善”主要是指人的品德,如工作态度、工作责任感等。所谓“最”主要是对官员的任职才能和工作成绩的要求。

唐代外考的考核流程是由官员上级初步考核,包括述职、定等、校定、上报,由中央机关吏部考功司复审,考功司作为考核的法定机构,拥有一支非常专业的考核队伍。复审时,由校考使、监考使负责审核监督,之后,公布考核结果,有异议的,可提请复审。所有参加考核的官员,考核成绩在中上以上,每进一等,加禄一季。考核成绩为中中的,俸禄不加不减;考在中下以下,每退一等,夺禄一季;私罪下中以下,公罪下下,解除官职,停发当年俸禄,追还任命书。

——摘编自田群艳《唐代官吏考课制度述评与借鉴意义》

材料二   张居正恢复和健全了以六科控制部、院,以部、院控制地方巡抚的旧制,再创制了内阁控制六科的做法。他设置了三本账簿,要求各科的账簿,上半年、下半年各清理一次,查核簿内的事情有无拖延。对各级官员进行考核,做到了“月有考,岁有稽”。除了定期考核外,有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特别考察即闰察。他还依省区分设十三道监察御史,监察御史可以随时对不称职的官吏提出弹劾,对于有政绩的官员,可以为其奏功。

——摘编自蒋长芳《张居正的考成法及其在改革中的作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官员考核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张居正考成法中加强官吏考核的措施,结合所学分析考成法取得显著成效的原因。
9 . 明代规定:科举考场中的砚台不得过厚,笔杆必须镂空,糕饼必须切开;考试开始一定时间后,监考官要逐个检查考生试卷并盖章;考试结束后实行试卷糊名,骑缝加印,试卷誊录等。上述措施的实行主要是为了(     
A.规范考试管理程序B.有效选拔实用人才
C.维系南北均衡局面D.杜绝徇私舞弊现象
2023-06-22更新 | 99次组卷 | 2卷引用:【好题汇编】专题03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