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元朝统治期间仅举行过十六次科举考试,史称“元十六考”,共录取进士1139人。1313年,元仁宗“下诏”恢复“科考”。1315年第一次“开科取士”,以后每三年一次,直到元朝灭亡。无论是开科次数还是录取人数,均远低于唐宋时期。这说明元朝(     
A.全面照搬中原政策B.国家管理制度加强
C.民族之间矛盾消弭D.科举取士有所弱化
2 . 明代湖北等地区考课式书院较为普遍,“旬有课,月有试,季有考”,地方“一时文风丕振,士气伸而士习弥端”,如提学葛寅亮到安陆府选拔人才,“所拔前茅皆书院中士,相视而笑,各负慕鉴之不爽”。这说明当时(     
A.地方教育服务于封建统治B.理学的社会影响力空前增强
C.学术文化权力中心的下移D.官吏监察与基层教化相结合
3 .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观察到明代政治的情形,曾写道:“所有的官吏都从最低的职位开始他们的事业,然后按照才能和品行的等第,依法按荣誉体制而迁升。未能达到某一项标准等级,就意味着或是撤职,或是降职。”这说明,明代的官员考核(     
A.将考核与监察结合B.意在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重视激发人事活力D.协调了中央与地方关系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御史巡按制度经历了一个草创、发展完善和逐步败坏的过程。洪武朝七品御史巡按可纠劾地方任何官员。弘治以后,御史巡按制度发生了变化,巡按御史除独专出巡、举劾事之外,又攫取了不少行政、军事权。明朝统治者不断削减地方官的权力,而派朝官去控制他们,巡按“事在承上而不在恤下”,实际取代了按察司。明代统治者对巡按侵权既没有相应办法防范于前,更没有得力措施制约于后。

——自王世华《略论明代御史巡按制度》

材料二   1978年以来,党内巡视重新被提出来。1990年中共十三届六中全会明确中共中央以及省一级党的委员会,可以向所辖地区、部门派出巡视工作小组。1996年中央纪委全会正式提出巡视制度,由中共中央选派部级干部开展巡视,并将情况直接报告中央纪委,及时报告党中央。2001年中共中央要求逐步建立健全各级巡视制度。2007年中共十七大明确提出巡视制度。2009年中共中央颁布实施《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并成立中央巡视组,取代之前成立的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巡视组,表明派出巡视组的主体不是纪检机关和组织部门,而是中共中央和各省市区党委。

——邢浩《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体制机制改革研究》

(1)据材料一,概括明代御史巡按的职权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巡按侵权现象。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变化,并简析其意义。
2023-12-25更新 | 177次组卷 | 3卷引用:历史(新七省卷01)(16+4模式)-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史载,苏州府吴江县是王国光出仕的第一站,他上任伊始即大刀阔斧,励精图治,任职一年朝觐考察为“循吏第一”,先后升任户、吏两部尚书。这可用来说明(     
A.秦朝加强了地方监察力度B.唐朝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
C.宋代重视江南地方的治理D.明朝注重外地官吏的选用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编自《普通高中历史地图册》

材料二   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水平的大提高导致政府管理职能的膨胀,政府面临着许多新课题......工业革命犹如经济魔棍,点化出了19世纪中叶英国政治改革的浪潮,选举与考试相配套的文官制度由此诞生了。...资产阶级兴起之时就提出的天赋人权、人人平等、主权在民的思想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深入人心。人们开始崇尚理性,反对等级制度和封建特权,追求自由竞争和机会均等。

——摘编自鲍红信《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汉朝至清朝前期我国人才选拔的变化趋势。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制度产生背景的不同。
2023-09-18更新 | 354次组卷 | 17卷引用:广西南宁、柳州等地示范性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3月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7 . 古代武举通常是以培养保护京都安全的禁卫军官为主,军队将官为辅。武状元的集聚是一种人文地理现象,该现象的产生是地缘政治演变、经济格局差异、武举制度变迁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702年,武则天首创武举。考试科目包括长垛、马射、步射、负重、摔跤等项,对考生相貌有“躯干雄伟”的要求,唐朝武举并未大规模推进,共计产生41名武状元。宋初,鉴于唐末五代武人专横割据之祸,武科久不举行。直至1030年,仁宗才恢复武科取士,1274年,南宋度宗举行最后一科武举,两宋共产生78名状元。宋朝武举既考武艺,又考策论,武艺部分简化,“以策为去留,以弓马定高下”,断绝了仅凭武功入武闱的机会。明朝就考试内容而言,几乎是宋代的翻版。清朝一改宋明两代重文轻武的趋向,录用标准逐步恢复到偏重弓马的老路,共产生状元109人。

——摘编自王凯贤《武状元刍议》

材料二   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唐、宋、清)武状元(有籍贯可考者)空间分布核密度图。

   

——据吴黎等《中国历代武状元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

指出图1、图2、图3所对应的历史时期,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