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33 道试题
1 . 下图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刘半农的作品,它发表在1917年的《新青年》上。这首诗
相隔一层纸
——刘半农
屋子里拢着炉火,
老爷吩咐开窗买水果,
说:“天气不冷火太热,别任它烤坏了我。”
屋子外躺着一个叫花子,
咬紧了牙齿对着北风喊“要死!”
可怜屋外与屋里,
相隔只有一层薄纸!
①反映出使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已经成为知识界共识
②反映出早期白话诗在写作上讲求“直率”与“质朴”
③深刻揭示了贫富差距、阶级对立
④反映出倡导“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017-10-27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景县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清代画家石涛有诗云:“变幻神奇懵懂间,不似似之当下拜。”与诗中所描述的艺术表现形式相近的西方画派是
A.古典主义
B.印象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杜甫在画家刘单创作的山水屏障画上的题画诗“元气淋漓障犹湿,真宰上诉天应泣”的创作境界颇为后世文人画家欣赏与向往。王右仲评价道:“篇中最得画家三昧,尤在‘元气淋漓障犹湿’一语,试一想象,此画至今在目。”这说明
A.唐诗的表意功能胜于文人画
B.文人画追求诗画一体的意境
C.中国古代艺术内容是相通的
D.文人画是对唐诗的继承和发展
2017-10-17更新 | 727次组卷 | 27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第十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三调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董仲舒的《天人三策》问世后,汉代民间小童大多六岁进入乡里贤儒创办的书馆,接受两年识字、习字为主的学前教育。常有幼童因书法丑陋,仁顺礼敬不周受体罚。出馆后再初步诵读《论语》《孝经》等经典,孩童们诵读粗知经书大意即可,“使之乎者也顺口而出,使书上文句如出己口”不求甚解的学习模式为历代延续。至北宋,小童5岁左右进入地方州县设的小学,或地方办的私塾、义学。朱熹编撰《小学》以切合蒙童年龄需要,要求儿童以“志于道”为己任,学习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并且采纳地方的“宗约”、“义约”,编入教材,使之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与同一时期的《三字经》《小学诗礼》等读物一起成为官方民间共同采用的童蒙教材。

——摘编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等

材料二康有为为代表的教育改革家提出废除家庭,以解除封建纲常对孩童的束缚,孩子由政府公育,三岁进入公立怀幼院,教他们图画、唱歌、游戏,六岁进入公立小学,学习世界有形之物,至国家农工商务,以达“养儿体、乐儿魂、开儿智的目的”。陈独秀时期提出儿童教育要德、智、体三育并重。教育之道没有别的,是以发展人间身心之所长而去其所短,竭力与欧美各国公民教育达成的共识。制定教育方针须得结合国情,体现本国特有之教育精神,用科学理性否定尊贤崇古的封建膜拜和虚无缥缈的宗教迷信。反对把儿童塑造出“圣贤人格”,要求植根于现实生活之上的独立人格的培养,将改良现实社会作为教育应承担之责任和义务。

——摘编康有为《大同书》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古代童蒙教育的特点。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与古代童蒙教育相比,指出近代童蒙教育的理念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李斯(约前284年一前208年),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李斯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秦王政十年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被秦王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王政灭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等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

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今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

一一摘编自尚景熙《李斯评传》

请回答:

(l)根据材料概括李斯的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李斯取得重大贡献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北宋《神童诗》:“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材料表明科举制在中国古代的积极作用是
A.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B.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C.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有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公安三袁”和“临川四梦”是明代文学流变中的突出现象。湖北公安袁氏三兄弟认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应当“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江西临川人汤显祖则在其四大戏剧中质疑政治权力的意义,同情妇女的社会处境。这表明明代文学
A.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
B.追求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C.开始宣传民主自由的启蒙思想
D.男尊女卑的思想基础动摇
2017-04-02更新 | 358次组卷 | 36卷引用:河北武邑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周日测试第十五期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成依样旧胡芦,要把胡芦仔细看。”该诗直接说明了(   )
A.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处理军国大事
B.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毫无地位,完全被视为走卒
C.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
D.军机处的设置,意味着封建制度已经衰败
9 . 某人游南京有感,题诗曰:“何处幽灵诸夏行,西方邪教祸苍生。太平只在宣传里,专制独裁胜满清。”请问最能体现“太平只在宣传里”的是哪个文件?诗中所反映的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A.《天朝田亩制度》;缺乏群众基础B.《资政新篇》;中外联合镇压
C.《天朝田亩制度》;农民阶级自身局限性D.《资政新篇》;发展资本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
2017-08-09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景县梁集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八次调研考试历史试卷
10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在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的进士科考试中,太宗录取进士109人,与太祖朝相比,人数大增。此后历次进士科录取人数均达数百人,南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更高达987人,创有科举以来的最高数额。在宋朝科举考试中,寒庶之族开始受到真正的重视,科举及第的也越来越多。两宋时期取士范围的扩大,还表现在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员向社会各个阶层的延伸,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工商之士也被允许参加科举考试。太宗即位后,即开始着力提高及第士人的社会地位,在帝王的倡导下,朝廷自上而下皆厚待及第士人,由此也使得科举入仕的文臣的地位渐趋隆盛,宋朝的以文治国之策得到彻底贯彻。科举考试中的相关条令基本趋于完善,唐朝科举制中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均予以废止,取而代之的是朝廷制定的严格的考试法令,这对于阻绝权贵之门的弄虚作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自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始,殿试除试赋、诗外,还试论,并且有的考题已开始涉及到某些现实问题,殿试内容的这一变化非常明显地反映出宋朝最高统治者希望于科场中选拔真正的治国之臣的愿望。

——摘编自徐红《宋朝科举制度的改革与社会价值观的演变》


(1)根据材料,概括宋朝科举制度的新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科举考试改革的意义。
2017-02-24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上学期第17周周测文综历史试卷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