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984 道试题
23-24高三上·全国·课时练习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关贸总协定(临时适用的多边贸易协定)从1947年至1994年共举行了8轮多边贸易谈判。据不完全统计,前7轮谈判中达成关税减让的商品就近10万种。第8轮谈判取得更为重大的进展,不仅就逐步取消进口许可证或配额、减让关税等方面达成了一系列多边协议,而且最终于1994415日在摩洛哥签署了《世界贸易组织协定》。19951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关贸总协定的历史使命随即宣告结束。

——摘编自《从关贸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

材料二   电子商务通过网上“虚拟”的信息交换,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开放的市场空间,突破了传统市场必须以一定的地域存在为前提的条件,全球以信息网络为纽带连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促进了世界经济全球市场化的形成。……国际贸易中由进出口商作为国家间商品买卖媒介的传统方式受到挑战,由信息不对称形成的委托——代理关系与方式发生动摇,贸易中间商、代理商和专业进出口公司的地位相对减弱,引发了国际贸易中间组织结构的革命。……企业通过网络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低成本的业务沟通和商业数据交换,而且通过网络服务可以将自己的产品推广到全世界任何角落。

——摘编自《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


(1)根据材料一,说明世贸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电子商务出现的背景,并分析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2023-08-27更新 | 129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经济已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渐渐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并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建立于计划经济背景下的社会保障制度,已不能满足整个社会的需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社会保障制度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中国共产党坚持低水平、广覆盖、多层次的基本方针,逐步由“全部包揽”向“国家、单位、个人”三方负担转变,形成了由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三条保障线”所构成的新一代社会保障体系……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为经济的飞速发展提供有效的后勤保障。

——摘编自《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材料二   与高消费并行的是西方国家的高福利政策,这一政策最早可以上溯至英国伊丽莎白时期的济贫法。美国在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中,制定了一些社会保障政策。1932年,瑞典社会民主党首次提出“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改革政策。但福利国家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政策在欧美国家广泛实行,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是北欧五国,最突出的是瑞典,其被称为“福利国家的橱窗”。……它(福利政策)力图拉起一张社会保障的大网,使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即使是最底层的人也可以生活下去,同时又搭起一架社会进步的阶梯,为人们提供向上进阶的可能。……国家不堪负担巨额公共开支,社会成员的劳动积极性下降,产品竞争力不强,中产阶级日益削弱,国家生产和国民收入增长缓慢。这些在欧美国家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被称作难以治愈的“瑞典病”,它是一种由福利国家政策而引发的现代社会病。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新一代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完善的原因并说明其意义。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福利国家政策的特点,并指出“瑞典病”的表现。
2023-08-28更新 | 204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五县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主题一   明朝至清中叶的社会经济

材料一   明代开始大力引进高产或有经济价值的作物,如南洋的番薯、南美洲的玉米、巴西的花生、吕宋(菲律宾)的烟草等。水稻逐渐推广到北方。清代,这种作物交流的势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作为农民生活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棉花的种植也进一步向北方推广,其收益已超过传统的桑麻作物。优良棉花品种不断出现。许多地区棉花的种植已成为商品生产。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二   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361万历二十九年七月丁未

材料三   原本中国古代的城市以城为主,纯粹体现工商贸易功能的市镇,要到唐宋之际才出现,而明朝中后期是一个高峰。尤其是江南苏、松、杭、嘉、湖地区的许多著名市镇,都是在那时形成的。这些市镇中的居民,已经从农业人口中分离出来,大多从事纺织业。工商集贸性质市镇的兴起,使得农业人口与手工业和商业人口的比例发生了变化。而流向城市的大量游民,又成为雇佣工人的后备队伍。城市和商业进一步繁荣,具有明显经济职能的城市在增加。到清朝前期,广东佛山镇在内的“天下四大镇”在专业性市镇的基融上发展成为新兴的城市。

材料四  隆庆元年(1567)部分开放海禁后,海外贸易蓬勃发展。中国精美的丝绸和瓷器等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有着极好的销路,白银便源源不断地往中国内流。到万历年间,白银的使用已相当普遍,手中握有大量白银的徽商几乎遍布全国各地,进行大宗的商品长途贩卖。明朝后期,许多富商带着大量资本经营起矿冶业等产业。在这种历史潮流推动下,徽州的士人十之七八“以儒而贾”,甚至“左儒而右贾”,习以为常。

——摘编自晁中辰《明后期白银的大量内流及其影响》

材料五  中国、西欧社会经济发展部分数据比较表

时间占世界GDP份额(世界=100人均GDP1990年国际元)
中国西欧中国西欧
15002517.9600774
160029.219.9600894
182032.923.66001232

——数据来源: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主题二 思想的新变化

材料六 王阳明所处的明代中叶,社会处在动荡之中。统治阶级面临着言行不一,知行脱节的道德危机。科举作为选拔经邦治国人才的制度日益僵化,官僚士大夫和一般知识分子都信奉程朱理学,治学偏重格物致知。王阳明感叹当时社会道德沦丧的情况,他从各种经历中深刻体会到,要救深陷危机的明王朝,单靠镇压是不行的。要从思想上消除人们对封建制度的反抗意识,做到知行合一。王阳明认为程朱理学一味地强调知行为两件事,过分割裂了知行的关系,导致不能将道德知识付诸道德实践的情况。“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他提出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将知和行并作一件事,将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相统一,以便消除以前程朱学派一味强调知先行后而带来的知行脱节的情况。

——摘编自刘子旻《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有什么时代背景?》

材料七   明清时期,白银货币化在整个社会全面铺开,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同时也在基层民众中浇灌出以奢侈和时髦为导向的欲望之花。对“人欲”的肯定成为这个时代精神最突出的标志、庶族地主和富裕农民的心声体现在士大夫们“农商皆本”的舆论中,李贽对程朱理学大加鞭挞,称“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通过对人之私欲的肯定,明朝人否定了皇帝一己之私的所谓天理之公。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文化反思派对君主进行了最严厉的批判,提倡君臣平等,主张限制君权。明清思想家的主张,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文化的束缚,最终在文化专制政策的高压下黯然失色。

——摘编自李宪堂《明清思想的背景、线索与问题》

材料八 16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主题三 明清文学艺术与科技

材料九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戏曲和小说等通俗文学进入兴盛时期,成为市民文化消费的潮流,如《牡丹亭》《明珠记》《金瓶梅》《西游记》《隋唐志传》等,许多文人如汤显祖、叶宪祖、冯梦龙都参与了创作编选,很多戏曲和通俗小说的原型人物在民间受到社会各界追捧,成书之后备受欢迎,这是明代刻书业兴盛的重要原因。刻印戏曲小说的书商和坊肆相继出现,有的甚至自编、自选、自刻、自销,如湖州臧懋循等,一时间各地书坊林立,私家刻书之风盛行,所刻书籍的数量和出书速度都超越了前代。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十 晚明时期中国涌现出一批总结性的科学巨著,兴起了一股科学思潮。徐光启等人认为西方科学以数学为基础,由“数”达“理”的形式逻辑方法是西方科学优越性的根本所在。晚明学人试图通过翻译《几何原本》从科学方法论层次来救偏理学“虚玄幻妄之说”的倾向。他们迫切希望能借助“远西奇器”来解决明朝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宋应星提出“穷究试验”“凡事皆须试验而后详之”的实学思想,他认为任何科学知识都要亲身实践,以达到知行合一。

——摘编自施威、王思明《晚明学人的科学思想及其历史意义》等

材料十一 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并不只是单向的西学东渐,与之相伴相随的还有一个中学西渐。葡萄牙在租借澳门后,中国产品如丝绸、陶瓷、茶叶等,更多地输往欧洲。一些传教士推介孔子思想的同时,将儒家经典如“四书”及《周易》《书经》《孝经》《诗经》《礼记》等翻译为西文出版。葡国传教士曾德昭的《大中华帝国志》,全面介绍了中国历史、地理和思想史等方面的情况。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游览了承德避暑山庄,随员巴罗在《中国游记》中盛赞了山庄的园林建筑:“错落有致,间隔合宜,恰到好处,互相衬托”。另一学者又专门指出中国园林有更高级的美——不规则的自然美,这推动了英国“不规则园林”运动的兴起。随后,整个欧洲掀起了仿建中国园林的热潮,并修建了许多包含中国元素的建筑,其中不乏代表性作品。

——改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中华文明史(第四卷)》等

材料十二   16-18世纪欧洲与中国重大科学技术成就比较表(节选)

年代欧洲中国
16世纪中前期1543年,波兰科学家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成为近代天文学的起点。
16世纪后期1591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1578年,李时珍完成《本草纲目》,开植物学科学分类之先河。
17世纪中前期1609年,伽利略制造了第一架天文望远镜,开辟了天文学的新时代。1639年,徐光启完成《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技术,并引进介绍西方近代科学技术。
17世纪后期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开创理论物理学。梅文鼎兼采中西数学成就,著《方程论》《筹算》《弧三角举要》等。
18世纪初英国天文学家弗兰斯提德制成第一张星象图。1708-1718年,康熙皇帝组织欧洲传教士与中国学者绘制《皇舆全览图》。
18世纪中后期1769年,英国发明家瓦特改进蒸汽机1774年,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提出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质量守恒定律。1789年,吴瑭著《温病条辨》,使传染病学说更趋完整和系统。
*基础测评*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经济领域出现的新现象。
(2)据材料四,指出明朝中期“海外贸易蓬勃发展”的国内因素,概括白银内流推动的商业发展表现。
(3)根据材料六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阳明对程朱理学的发展及其原因。
(4)根据材料七,概括明清思想家的基本主张及产生的原因。
(5)根据材料九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中后期印刷业兴盛的原因。
(6)根据材料十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明时期科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能力提升*
(7)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江南市镇的特点。并从经济、思想方面等简析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对中国社会转型产生的影响。
(8)据材料五,指出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态势。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这种态势的总体认识。
(9)根据材料十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东学西渐”对欧洲的影响。
*历史纵横*
(10)根据材料八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为什么没有从根本上推动社会的转型。
(11)从材料十二中任意提取两条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信息相互关联,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2023-09-06更新 | 197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91年8月,奥地利皇帝和普鲁士国王发表联合声明,声称要恢复法国的“君主统治”,即使动武也在所不惜。1792年4月法国对奥宣战,消息传到东部城市斯特拉斯堡,在此戍边的工兵大尉鲁热·德·李斯勒,仅用几个小时便谱写成令他流芳百世的《献给鲁克内尔元帅的莱茵军团战歌》。这曲战歌流传到法国南部地区的马赛,由驰援首都的马赛志愿军传播到巴黎,立即被人民传唱,并称之为《马赛曲》。歌词写道:“前进!祖国的儿女,光荣的日子已经来临。暴君正对着我们,举起染满鲜血的军旗……”令人产生勇往直前、义无反顾的巨大精神力量。1795年,《马赛曲》首次被定为法国国歌。后来《马赛曲》一度被禁唱,1879年2月其国歌地位才被恢复。

——摘编自唐伯新《法国国歌(马赛曲)的历史沿革》

材料二:《义勇军进行曲》不仅在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抗日军民中传唱,而且一遍又一遍地回荡在国统区的大街小巷,形成了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抗战氛围。随着抗日烈火的蔓延,从东南亚到马来群岛,从朝鲜半岛到大洋彼岸,到处回响着《义勇军进行曲》那激昂奋进的歌声。新加坡广播电台每次播音都以《义勇军进行曲》开始。1940年,著名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用汉语演唱了《义勇军进行曲》,并在一年后灌制了唱片,使这首歌享誉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之际,在盟军庆祝凯旋的曲目中,有《马赛曲》《第五交响曲》等,《义勇军进行曲》也赫然名列其中。

——摘编自顾育豹《中国抗战催生(义勇军进行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马赛曲》创作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义勇军进行曲》广泛流行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赛曲》和《义勇军进行曲》两首歌曲流传的相同之处。
2023-08-31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第四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二)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后,日本和中国都选择了变法图强,在清末立宪改革运动中,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诞生;其立法理念、制定过程等多方面都深受日本《明治宪法》的影响。清末立宪运动从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开始拉开序幕,1906年五大臣考察日本宪政此时日本已经跃然成为东方帝国主义强国,被誉为“宪法之父”的伊藤淖文详细介绍了日本宪法的原则。考察大臣们归国后对立宪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反复阐述,各阶层人士也纷纷发表言论,强调日本立宪成功的意义以及模仿的必要性。清政府于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首先要求“上自朝廷,下至臣庶,均守饮定宪法,以期永远率循,罔有逾越”;其次规定“已定之法律,非交议院协赞”,君主也无权“以命令更改废止”。

——摘编自柴松霞《〈钦定宪法大纲)模仿<明治宪法>的成效分祈》

材料二   任何国家的政治转型都必然处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中。1718世纪,法国屡次在海外争夺中败给英国,一些先进人士开始寻求解决良策。不少法国革命领导人都游历过英国和美国,甚至参加了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前,君主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力中心,这虽然增强了政府职能,但也隐藏许多危机。政府大兴土木,路易十六为了搜刮钱财重新召开了关闭很久的三级会议,这不仅得罪了第三等级,连特权阶级也得罪了。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法国政治转型经历了专制君主制、议会君主制、议会共和制、帝制、君主制、总统共和制、帝制以及议会共和制的漫长过程。

——摘编自卓健君《17891875年法国政治转型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钦定宪法大纲》模仿《明治宪法》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789—1875年法国政治转型的时代背景。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近代中西方政治变革的认识。
2023-05-28更新 | 232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是作为“上帝的使者”兼“文化大使”的耶稣会士,直接在中西双方架设了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就来华的耶稣会士而言,当他们面对地域广阔,物产丰富,国家统一,经济与军事实力相对较强大的东方大国,而明智地认识到,唯有遵循“恪守中国的法度”礼俗,方能有在华立足安身的机遇。大量西书的传入,使得明末清初出现译书热潮,这些译著是当时中国知识阶层吸纳和摄取西方科学文化的重要源泉。与此同时,耶稣会士也把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输入欧洲,儒家思想在欧洲广为流传,对当时法国启蒙运动影响极为深刻。入清以后,清帝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为维护“华夏中心”的传统观念和“天朝上国”的地位,清廷竭力推崇明末以来逐渐形成的“西学中源”观念。1837年后,为清廷效力的传教士遂告绝迹,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遂归于漫长的沉寂。

—摘编自马骏骐《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特质》

材料二   鸦片战争爆发之前,英国曾经派遣使团来到中国,以期达到通商的目的,而乾隆皇帝却拒绝了这一使团有关开商埠减课税的要求,理由是天朝物产丰盛,没有与他国通商的需要。回顾两者的社会背景,英国此时是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资本主义社会,而中国仍然留在封建社会不发达的经济形态中。英国屡次派遣使团来华的过程中,都在觐见皇帝之时发生冲突,即三跪九叩之礼。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清廷中一部分有识之士开始觉醒,开始了解、接受西方文化,更全面地关注到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地理历史、科学技术、经济贸易等。这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巨大的冲击力,并使中国传统文化开始转型。

—摘编自赵君尧《鸦片战争与近代中西文化冲突》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西学传入对中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对西方文化态度的转变及原因。
7 . 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伴随着东晋南朝、唐中叶城市经济和商业的发展,虽然还有某些士大夫激于道德上的义愤,对“钱”这个怪物进行挞伐,但是,到了宋代这个时候,“钱”已经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力量,在社会上活跃起来了,人们对它的看法也已经大大地改观了。在某些人的心目中,“钱”具有强大的力量,连诗人的笔触也不得不承认:“有钱可使鬼,无钱鬼揶揄。”

——摘编自漆侠《宋代经济史》

材料二   维新派的领袖人物康有为针对国门洞开,西方列强经济渗透日益扩张,民族危机愈来愈深的严重现实,阐明重利是富国救亡的重要举措。如果继续因循守旧,“犹不讲求生财之道,承亟以实利之是尚,吾恐鱼无水死,国无财亡。”他还强调轻利之说压抑人性,扼杀人才,致使国家陷于困境。

——摘编自朱英《近代中国商人义利观的发展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人们对钱的看法改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的义利观并简析其产生的背景。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八世纪的中西文化交流已经铸就了历史的丰碑。当时的西欧,曾经出现过一个影响深远的中国文化热,朝野市井到处可见中国文化的影子,如茶叶、陶瓷、丝绸、儒家学说、政治制度……十八世纪的中国历史是从康熙中期开始的,历经康、雍、乾、嘉四朝,被认为是清代的盛世,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而同一时期的西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经济还远未建立体系。随着法国启蒙运动的不断发展,学者们迫切需要一种新思想来证明其所推崇的“理性”,并以之对抗宗教的愚昧和皇权的神圣。孔子的这套充满实用理性和自然理性的道德体系,无疑为启蒙思想家们抨击宗教提供了极好的武器,而中国完善的官僚体系和文官制度,则是对抗西方世袭制的有力理论。

——摘编自蔡若明等《论十八世纪西欧的中国文化热》

材料二   “中国热”到十八世纪上叶达到高潮,衰于十八世纪下半叶。由于“礼仪之争”,中国皇帝实施了禁教,罗马教廷也在1773年取缔耶稣会,使传教活动走向终结。“四大发明”曾是欧洲文艺复兴的技术动力,而十八世纪中叶欧洲人开始越来越关注科学技术对一个国家的影响。中国自然科学的落后、停滞不前是欧洲人贬华的重要原因。随着法国大革命的临近,民主、自由被更多欧洲民众接受,专制主义被完全否定。孟德斯鸠揭露了中国政治中的很多弊端,他认为中国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专制主义国家”。

——摘编自许明龙《欧洲十八世纪中国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八世纪欧洲中国热的背景及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八世纪下半叶欧洲对中国态度的转变及其原因。
2023-05-14更新 | 144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洛平许济2023届高三四模文综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吾国古代之士,皆武士也,然亦有库、序、学、校以教之。士为低级之贵族,居于国中(即都城中),有统驭平民之权利,亦有执干戈以卫社稷之义务,……其时士皆有勇,国有戎事则奋身而起,不避危难,文、武人才初未尝界而为二也。自孔子殁,门弟子辗转相传,渐倾向于内心之修养而不以习武事为急,……故大部分人皆趋重于知识、能力之获得,盖战国时有才之平民皆得自呈其能于列国君、相,于是武士乃蜕化而为文士。然战国时,士不但不能废武事,其慷慨赴死之精神且有甚于春秋。彼辈自成一集团,不与文士混。以两集团之对立而有新名词出焉:文者谓之“儒”,武者谓之“侠”,儒重名誉,侠重义气。……古代文、武兼包之士至是分歧为二……儒侠对立,若分泾、渭,自战国以迄西汉殆历五百年。……及汉代统一既久,而游侠犹不驯难制,则惟有执而戮之耳,故景帝诛周庸,武帝族郭解,而侠遂衰;举贤良,立博士,而儒益盛。……范晔作史,不传游侠,知东汉而后遂无闻矣。

——摘编自(美)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   1213世纪,骑士的道德标准和生活方式变得文明起来。随着封建诸侯权力的强化,诸侯们能够在更大程度上维持领地的秩序;而更加安逸的生活也许会降低一个人的野蛮程度,骑士精神逐渐形成。一个骑士俘获另一个骑士后,不再给他戴上镣铐、投入地牢,直到家族和陪臣付钱赎回,相反,俘虏被待若上宾。12世纪中叶,任何体面的骑士都会给敌手一个穿盔戴甲的机会,然后再发动攻击。12世纪末,许多骑士不再承认他们为利益而战,他们仅仅为荣誉而战。12世纪对武士行为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来自一种对妇女在封建社会中的作用的新的强调。这部分由于教会的影响,部分由于新风行的骑士爱情。教会教导妇女要臣服于丈夫,但它一直倡导尊重妇女,对妇女要温文尔雅。然而,骑士爱情对中世纪社会的影响完全不同于教会。它的中心原则是,如果一个骑士献身于侍奉一位女士通常是有夫之妇对她百依百顺、爱慕备至,他就会最有效地赢得声誉。

——摘编自(美)布莱恩·蒂尔尼/西德尼·佩因特著《西欧中世纪史》第七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春秋到东汉“士”的主要变化,并分析造成这些变化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晚期骑士精神形成的原因,并概括骑士精神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
2023-05-01更新 | 312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南省商丘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时,除长安有通往各地的大道外,蜀地也有栈道,千里无所不通。自长安经河西走廊而至敦煌,有为行人提供食、宿、购、娱服务的商店、酒馆、驿站。太守的官署、大将军率领的军队、巍然雄峙的堡垒,可确保商旅安全。西北的道路,过敦煌则道分南北,一条出玉门关越葱岭,过大苑至康居、奄蔡等国;另一条出阳关过莎车,逾葱岭,出大月氏,西通犁軒(罗马帝国)、身毒(印度)。

——摘编自陆文熙、陆铭宇《古代中国政府的交通建设与管理》

材料二   众所周知,轮船在海上航行风险极大,稍有差错便可能船毁人亡。而保险业更是新生事物,中国闻所未闻。因中国没有本国保险公司,只能依靠外国公司进行投保,外国洋行便借此对中国百般敲诈,条件极为苛刻,保费奇贵。唐廷枢入主上海轮船招商局后,本着独立自主的态度,自筹资金,自办保险,他还向李鸿章建议设保险局:“各口岸轮船生意,已被洋商占尽。华商领官船别树一帜,洋人势必挟重资以倾夺,则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于是1875年招商局设立了济和保险公司,1876年又设立了仁和保险公司。

——摘编自于丁坤《论唐廷枢与晚清航运业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交通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特征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招商局创办保险公司的历史背景,并指出其创办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