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7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康熙时期,清政府在西藏设置了三位噶伦(藏语:宰相),辅佐达赖管理西藏行政事务。雍正时期,政府派遣内阁学士僧格等“差往达赖处”,正式设立驻藏大臣办事衙门。乾隆时期,政府不仅在皇宫建立藏传佛教寺院,还设立喇嘛印务处,主掌喇嘛事务公文。清政府的这些举措(       
A.有效消除了西藏的割据势力B.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标志中央对西藏管辖的开始D.推动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进程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波峰、波谷反映一个周期内经济增长的最大值、最小值,一般为正值、负值。落差是一个周期内波峰与波谷的差值,反映一个周期内经济增长的幅度,通过综合比较不同时间段内经济周期的波峰、波谷、落差可以明显看出经济波动的剧烈与平缓状况。总的来说,二战结束以来,美国经济周期的波动比以前更加温和,有的学者称之为“被烫过了的曲线”(如图3)。



1886- -2002 年美国GDP增长率波动

——摘编自【英】麦迪森《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等

材料二   19281937年,苏联经济发展速度年递增16%;19171940年,国民收入增长了814%,年均增长率高达9.6%,而同期美国GNP只增长了68%,年均增长率只为2.3%。19811985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工业产值、农业产值、投资额、社会劳动生产率分别为3.2%、3.6%、1.0%、3.7%、2.7%,19861990年分别为1.8%、2.6%、0.5%、0.3%、2.0%,1990年分别为-4%、-1.2%、-2.3%、-19%、-3%。

——摘编自杨荣、季正矩《经济建设的成败与苏联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使1917—1940年苏美两国经济均出现增长的相似因素,并对二战以来美国经济周期波动为“被烫过了的曲线”进行解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81—1990年苏联经济发展的态势及其原因。
3 . “物勒工名”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手工业管理制度,器物的制造者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器物上面,以方便监管和溯源,如至今依然雄伟坚固的南京明城墙,每块城墙砖都有勒名,其中“黄州府蕲水县”铭文城砖,刻录了十一级烧砖责任人。该制度有利于(     )
A.优化工艺流程B.提升工匠地位
C.保证产品质量D.推动技术传承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城邦推行的改革不仅要求规范重量单位和度量单位,还奖励学习手工业技术的公民,并鼓励有技术的外邦人移居雅典,授予他们雅典的公民权。这些改革举措有利于(     
A.消除贵族世袭特权B.促进经济的封建化
C.实现全体人民参政D.夯实民主政治根基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IMF份额”决定了成员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各项决定中的投票权。2010年12月IMF理事会会议上,通过了第十四次份额改革,金砖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份额从9.8%提高到14.3%,中国的份额上升至6.39%,成为第三大会员国。这反映出(       
A.欧美丧失国际金融主导地位B.全球治理民主化趋势加强
C.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亟待改革D.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
2023-11-12更新 | 846次组卷 | 9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能力提升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国家是在氏族制度瓦解的基础上产生的,与氏族组织有着根本区别。国家按地区来划分国民,区别于原始社会以血缘划分的组织结构,国家设立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但是,中国古代,直至商代和周代,其氏族、宗族、家族等血缘组织和结构还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着相当大的作用,还处于血缘和地缘相混合的状态。这说明中国商周时期(     
A.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B.氏族制度仍长期延续
C.政治制度有部族色彩D.政权与族权逐步分离
2023-11-10更新 | 163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能力提升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颁布了一系列诏令:“诏禁士民胡服”“断诸北语,一从正音”“葬河南,不得还北”“改姓氏,定诸州士族”“稽古复礼,庶令乐正雅颂”。这些诏令(     
A.强化了汉族门阀士族制度B.表明社会生活以汉族风俗习惯为主
C.复兴了汉族传统礼乐制度D.以法律形式肯定了民族交融的成果
2023-11-08更新 | 230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州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1961年,毛泽东在杭州会见法国参议员密特朗,密特朗说:“法国离中国很远,那并不重要,但有一堵墙把两国隔开了。”毛泽东听后回答道:“墙并不高,有各种各样的墙,人民终究是要把墙拆除的。”此后中法建交工作正式提上日程。据此可知,这一时期中法关系的发展(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正常化B.体现了外交方针的务实性
C.打破了当时中国外交孤立局面D.执行了“另起炉灶”的方针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政治”概念的演进”

时间概念内涵及使用情况
19世纪80年代以前“政”属“政事、行政”范畴,多为“防民以正”之意,“治”属“治理、管理”范畴,甚少连用,多引申为治理国家所施行的措施。
19世纪80年代“政”“治”两字开始连用王韬《达民情》:“试观泰西各国,凡其驳骏日盛,财用充足,兵力雄强者,类皆军民一心。无论政治大小,悉经议院妥酌,然后举行。”
维新变法时期“政治”使用开始广泛化,书籍分设“政治门”,囊括家国政治学、政体书、议院书等。
《时务报》每期开设译报专栏,翻译日本《政党论》等文中关于“政治为何物”论断,指出专制体制下的愚民政策,"不复使知政治为何物",文明社会是国民“通晓治体”、“参与大政”,于是才有政党、才有立宪政治。
20世纪初期“政治”上升为关键词,对“政治""国家”“政府”“国体”等概念辨析“政治之目的一曰为国家本身谋利益,二曰为构成国家之个人谋利益”“政治者,一国办事之总机关也,非一二人所得有之事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政治”概念演进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持理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3-11-06更新 | 325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州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