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78 道试题
1 . [新中国熊猫外交]

材料   新中国的“熊猫外交”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末期。1957年,中国政府将大熊猫“平平”和“碛碛”以“国礼”的形式赠送给前苏联政府和人民。1972年,中国将两只大熊猫“玲玲”和“兴兴”作为友谊大使赠送给美国。 同年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国赠予日本“兰兰”和“康康”两只大熊猫。从1957年到1982年, 中国共赠送给9个国家23只大熊猫。“熊猫外交”的演变经历赠送、租借、合作研究三种方式。1982年,出于对濒危动物的保护,中国不再向国外赠送大熊猫,转而提出了大熊猫租借方案——国外的动物园可以采用短期租借大熊猫的方式进行巡展。为了更好地保护大熊猫,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进一步宣布停止商业目的的熊猫出租。1994年开始,又以科研合作的方式送大熊猫出国。

——摘编自武新明《新中国的曲线外交》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新中国的熊猫外交”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024-01-04更新 | 82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高级中学、宜昌市夷陵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月半月考联考历史试题
2 . [上海“半边缘”地区]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在工业全球化时代形成了以工业化国家为“中心”,落后的农业国家为“边缘”的世界经济格局。在中心和边缘的交往、运作中,介于两者之间生长出一种“半边缘”的社会经济形态……确立“半边缘”市场是列强实现“中心—边缘”世界体系的重要战略。为了建立和维护“半边缘”秩序,资本主义列强对上海这个“半边缘”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建设”,一方面健全“半边缘”秩序,另一方面有意无意地遏止“半边缘”向“中心”或“亚中心”发展。

——摘编自樊卫国《上海经济兴起之若干分析 1870-1941》

材料二   列强竭力把上海“建设”成为推销工业品和征购原材料的中心,而市场一旦发育,自有它内在的发展要求和发展规律,这种市场力量不是“中心”的资本主义国家可以随心所欲摆布的。列强在营造“半边缘”市场的时候自觉或不自觉地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形态,刺激了中国新的经济成分的产生和生长。客观的市场力量与中国自身的发展要求结合成为上海现代经济兴起的内在动力。

——摘编自刘佛丁、王玉茹著《中国近代的市场发育与经济增长》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上海“半边缘”地区形成的原因,并指出资本主义列强对上海地区进行一系列“建设”的具体内容。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述列强对上海“半边缘”市场营造的影响。
2024-01-04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高级中学、宜昌市夷陵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月半月考联考历史试题
3 .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材料一   宋承唐制,并对科举制进行了整顿与改革,使之更加完善。且宋朝皇帝十分重视选拔文士治国,所以科举取士至宋朝时达到了极盛。两宋时期,进士科共开118科,录取进士42000余人。开宝六年(973年),宋太祖在讲武殿亲自主持进士科考的复试,从此确立了殿试制度,使“及第”(考中录取)之人都成了“天子门生”。此后又形成了乡、省、殿三级考试。到嘉祐二年(1057年),宋仁宗下诏:“进士殿试,皆不黜落。”自此以后,凡省试合格,殿试就只有名次之别而皆成进士。为杜绝请托舞弊之风,淳化三年(992年)以后,相继制定了锁院、糊名、誊录、磨勘等制度,从而把科举考试基本上建立在了公平竞争的基础上。

——摘编自马茜华《中国古代选官主导方式演变述论》

材料二   明代将中国传统考试制度推向成熟的另一个标志是考试的分卷制度。洪武三十年(1397)三月,科举会试结果是前三名和其他49名进士全部是南方人,北方士人们非常不满,朱元璋命令调查,结果从主考和整个科举程序规范。同年五月,朱元璋宣布重新考试,并亲自阅卷,将61个进士名额全部给了北方。明代发生了“南北榜”事件,成为有南卷与北卷之分的开始,但这还不是分卷制度。明代真正实行分卷制度始于洪熙元年(1425)仁宗命杨士奇等定取士之额,南人十之六,北人十之四。 到宣德、正统间,又分为南、北、中卷,南卷占百分之五十五,北卷占百分之三十五,中卷占百分之十。有明一代始终采取了分卷取录的考试制度。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九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科举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从宋到明科举考试录取的变化和明代分卷取录的原因。
2024-01-04更新 | 56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高级中学、宜昌市夷陵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月半月考联考历史试题
4 . 东晋十六国时期,鲜卑慕容称:“吾先公以来世奉中国,且华裔理殊,强弱固别,岂能与晋竞乎?何为不和以害吾百姓邪!”氐族苻坚称:“今四海事旷,兆庶未宁,黎元应抚,夷狄应和,方将混六合以一家,同有形于赤子。”这表明当时(     
A.中原王朝与北方各族关系融洽B.边疆与内地呈现一体化趋势
C.北方少数民族华夏认同感增强D.北方各民族间差异逐渐缩小
2023-12-28更新 | 420次组卷 | 9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州咸丰春晖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二战后,相继获得独立的非洲国家各自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概括起来有三种(如表),三种发展道路从结果来看都不尽如人意。

资本主义道路布隆迪、尼日利亚等国独立后继续保持与宗主国的经济联系,复制宗主国的政治体制和经济政策。这些国家注重发挥市场的作用,但对外资依赖性强,出口品种单一。美国为了与苏联争夺非洲,积极援助拉拢这些国家,这加剧了这些国家对西方援助的依赖。
非资本主义
道路
一些国家一开始主张区别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中间道路,但在苏联的影响下,逐渐奉行苏联式的社会主义,经济上把前宗主国企业收归国有;限制私人经济的发展,几乎剔除了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有些国家建立了自己的工业基础,但由于资金、技术、管理人员有限往往造成开工不足,效率底下。
村社社会主义道路加纳、坦桑尼亚一些政治家认为,非洲传统村社中孕育着社会主义,应利用当前时代的物质成就促使非洲古老传统中的社会主义因素重新复活并发扬广大。这些国家实行集体劳动,平均分配,抑制了群众的积极性,导致生产率下降。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非洲三种发展模式“从结果来看,都不尽如人意”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的主要发展趋势,谈一谈非洲现代化发展的出路在哪里。
6 . 有学者研究指出,在19世纪大部分时间里,英国输往法国商品的60%—70%为原材料和半成品,包括羊毛、煤、钢铁等。法国出口英国商品的半数以上集中在传统工业部门生产的制成品和食品方面。由此可知,当时(     
A.英国对法贸易处于逆差地位B.英国国际贸易垄断地位动摇
C.英法工业化的进程各具特色D.欧洲商业格局逐渐发生变化
2023-12-20更新 | 2810次组卷 | 14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春季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7 . 中世纪中期,随着受教育群体扩大、王室司法行政书面化,英国庄园管理从依赖口头记忆转向书面文件,产生了地籍册、账簿、法庭案卷等文件。这表明,当时英国(     
A.王权得以持续强化B.基层治理趋于规范
C.农奴的依附性减弱D.世俗学校广泛设立
8 . 吐鲁番交河故城粟特人(中亚地区的一个古代民族)康氏家族墓地,出土了唐龙朔二年(662)康延愿墓志。志文载其家世曰:“其先出自中华,迁播届于交河之郡也。”这可用于证明(     
A.人口流动促进了边疆开发B.世族郡望观念影响广泛
C.华夏文化认同观念的演进D.各族同源共祖观念流行
2023-12-20更新 | 1958次组卷 | 8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春季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9 .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推动了夏史研究。下图是二里头遗址重要遗存分布图,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宫城居中彰显王权专制B.道家思想影响城市布局
C.铸铜作坊服务农业生产D.墓葬分布体现阶级分化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源(1794~1857年),湖南邵阳人,经历了鸦片战争,在两江总督、钦差大臣裕谦幕府,参加了定海抗英斗争。他一生阅历丰富,且勤于著述,所编作品达43种之多。在这些著作中,呼吁国人“悉夷”,即了解西方,通晓夷情,做到知己知彼。如何做到“悉夷”呢?魏源认为,“必先立译馆,翻夷书始”。魏源提出“制夷”“攻夷”等主张,将国家民族放在首位,抵制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忠君爱国的传统思想不同,是近代爱国主义最核心的内容。《海国图志》中提出“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指出,“船厂非徒造战舰也。战舰既造,即闽、广商艘之泛南洋者,必争先效尤。”除了“强国”的军用工业,“富民”的民用工业,亦在学习之列。

材料二   魏源认为美国公举大总统,四年一换,“一变古今官家之局,而人心翕然,可不谓公乎!”魏源还指出“日则居中,地与各政皆循环于日球外,川而不息,周而复始。”诸如此类的新观念,使得魏源对事物变化发展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有某种程度的认识,为其革新主张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无疑,魏源的革新思想和主张,否定了顽固派的不变论,大大超越了传统的变易思想。这些观念,不仅促进湘学在实践中走向革新,同时又为其近代转型提供了哲学基础。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育民《湘学近代转型的前驱先路》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魏源的主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源这些主张产生的积极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