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40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使汉朝了解了西域的政治和军事情况,同时还带回大量有商业价值的信息。此后,汉武帝发动了一系列战争,打击了匈奴的势力,使亚洲中部地区恢复了和平。随着帝国的扩张,商人和旅行者建立了广大的商业网络通道,在这些商路上交换的最主要的商品是来自中国的高质量的丝绸和瓷器;东南亚岛屿的香料、越南的翠鸟羽毛和玳瑁、印度的珍珠和香料、中亚的马匹和甜瓜,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产品被运送到中国。历史学家把这些商路统称为丝绸之路。对商人和他们的商品来说,丝绸之路就是令人瞩目的高速公路。另外,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到远方。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二 在古丝绸之路上,茶是重要商贸物资之一。因此,丝绸之路又被称为“丝茶之路”。

甚至有学者认为茶叶是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贡献。就茶文化而言,日本和朝鲜早在唐代就开始向中国学习,至宋时日本和朝鲜国内已开始有饮茶之习。此外,南亚、东南亚诸国由于商贸来往和华侨的不断迁入,也有一定的茶饮需求。宋代的饮茶文化影响到日本、韩国等茶道的形成及宗教文化的发展。20世纪时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国纷纷从中国引进茶种,聘请中国茶工指导生产与种植。中国经济在唐宋时期的快速增长就这样促进了整个东半球大部分地区贸易和经济的增长。

——摘编自张莉《宋代茶文化的对外传播及其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丝绸之路开辟的条件,并概括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的特点和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归纳文明交流的特征。
2021-07-28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化时期,西欧乡村劳动力大转移。19世纪,英国至少40%的城市人口增长可以被认为来自乡村地区,60--90%欧洲城市的发展源自移民。1851年,英国几乎所有大城市成年人口中移民占比超过66%。在米卢滋,工场的移民来自法国、瑞士和德国等诸多国家。传统移民模式中大多数女性到城市做女佣,她们有的攒够嫁妆就回到乡村小镇,同样,乡村男性在冬季农闲时来到城市从事临时性工作,或是夏季建筑工期成群来到城市,以躲避农业衰退或乡村工业萧条,或是补充乡村收入不足。随着铁路的扩展和城市的发展,迁移转变为长距离运动。19世纪末,随着城市死亡率的下降,城市降低了发展中对移民的依赖,这主要得益于环境卫生的改善。不可忽视的是,西欧乡村劳动力转移的目的地也并非都是欧洲。

——据羡萌《西欧乡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研究(16一2O世纪)》

材料二   英国是近代城市病治理的先驱。从托马斯莫尔开始,“乌托邦”就成为“理想社区”或“模范城市”的代名词,之后欧文等人都做了类似的努力。从19世纪初期开始,日益突出的城市问题引起了英国社会的广泛关注。1844--i848年,以公共卫生治理为中心,中央政府相继颁布了《大都市建筑法案》《公害移除法案》《城市改善条例法案》《公共卫生法》,同时,成立了城市治理的中央机构直接干预地方卫生事务。之后,在住房方面,民间力量广泛参与进来,英国实业家、慈善家或社会活动家成立的许多慈善建筑公司和工人阶级自发成立的房屋建筑协会发挥了重要作用。1909年开始的一系列城乡规划法案妥善地解决了土地功能分区的合理布局问题。

——据梁远《近代英国城市规划与城市病治理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西欧乡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英国城市病治理发展的趋势。
2021-06-28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棉花原产自印度和阿拉伯地区,随着世界联系的日益紧密,棉花这种经济作物在世界经济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材料一 上海开埠后,原棉售与外洋,为数甚巨原来的土法轧花(即剥除棉花籽)不能胜任,日本轧花机乘机输入,不久民族机器厂即开始仿制(轧花机)。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民族纺织业也逐渐兴起。1899年南通大生纱厂开业后,刺激了附近地区的棉花生产, 大生纱厂的机纱推动了农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的演变;而通海地区农民扩大土布生产而产生的对机纱的大量需求,又在大生纱厂濒临破产之际挽救了工厂,并推动它走上迅速扩展之路。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上海城市工业的发展和城区的扩展,近郊农村所面临的环境污染,如水资源污染、农田减产等问题,也初露端倪。

——摘编自戴鞍钢《口岸城市与农村经济演变——以近代上海和长江三角洲为中心》

材料二 16世纪末,荷兰和英国开始挑战葡萄牙在亚洲贸易的垄断地位。他们特许设立一些合股公司,从印度购买棉纺织品,把它们带回欧洲消费,或者运往非洲购买奴隶送往新世界刚刚开始扎根的种植园中工作。在一系列英荷战争后,印度纺织品贸易主要落入英国人手中。随着印度棉纺织品在18世纪更为流行,替代这些进口产品的愿望成了推动英国棉花生产强有力的激励因素,最终引起了棉织产业革命性的变化。到1750年,整个欧洲,尤其是英国,已经成为世界棉花网络的中心。一个松散、多中心的旧棉花世界正转变为一个整合、集中、等级森严的棉花帝国,全球数百万家庭棉织工人失去了纺纱和织布的能力。

——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上海棉纺织业发展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欧洲人缔造棉花帝国的手段。
2021-07-09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玉门枣产 于甘肃玉门一带。西汉时,上林苑中有来自各地进献的名果异树,就包括玉门枣。人们在将枣作为果品或作为果腹食粮之余,已经发现了它的保健功能和药用价值。汉代名医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录262药方,其中40方用到大枣、枣膏等。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将枣的功用定位为“食之可以安躯,益气力。”汉代人将枣视为仙人所食之物,也曾将玉门枣与“西王母枣”并列关联,透露出汉代社会意识所见信仰世界中有关神仙饮食生活的相关信息。

——摘编自王子今《“玉门枣”:丝路“远方”“名果”象征》

材料二   哈密瓜属于中亚厚皮甜瓜种系。秦汉以来的文献中已有记载,至迟可追溯到《后汉书》。据记载,它主要分布在甘肃西部及新疆地区,曾一度东达河西走廊中部,但移种内地多因环境,生长不良。它长期被视为珍品,价颇贵。清康熙年间,哈密地方首领开始向清廷贡瓜,遂名哈密瓜。随着新疆政局日益稳定,各族深入交流,贡瓜成为年例。每年来自新疆的进贡队伍浩浩荡荡,社会影响显著,既激发了内地民众对哈密瓜的强烈兴趣,使其受到广泛欢迎,也促进了新疆当地种植业的迅速发展。

——摘编自程杰《论我国古代瓜业的历史发展》


(1)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人眼中枣的价值。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种植、利用哈密瓜的特点与影响。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内地得以认识、了解玉门枣与哈密瓜等西域农产品的原因。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因西北陆路通道阻塞,海外贸易获得巨大发展。……与宋通商的国家除了日本、高丽以外,还有散布于印度支那半岛、南海群岛、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以及东北非洲海岸的海南诸国与西天诸国共50多国……两宋先后在广州、明州、杭州等处设置市舶司与市舶务,主管进出口贸易……市舶收入不少,仁宗皇祐年间,岁入53万余贯,南宋高宗时达到200万余贯。

——李春棠、侯力《中国古代史教程》

材料二: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时期海外贸易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朱元璋时期厉行海禁政策的理由。
6 . 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苏俄、苏联的工农业生产情况



(1)根据材料一概括,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13—1926年间俄国(苏俄、苏联)经济发展状况的原因。

材料二   苏联重要工业产品在世界的排名

年份
项目
192819321937
机器制造业422
拖拉机422
电力1073
石油322
553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苏联工业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并分析这些取得成就的原因?

材料三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议会颁布的圈地法令与日俱增。1750年后,英国人口急剧增长。而这期间的农业人口,却由工业革命前占总人口的75%,下降到1801年的35%。……英国是蒸汽机的故乡。可是煤烟带给英国的灾难是将房屋、树木、雕塑、桥梁一切都熏成黑色,就连泰晤士河也不例外。伦敦的烟雾中毒事件也是开世界纪录之先。……在此期间,亚当·斯密的思想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运用。

——徐刚《世纪末的忧思》

苏联工业化的道路是用忽视农业、压缩轻工业的办法,片面发展重工业,这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严重失调和经济结构的严重畸形,在经济增长方式上表现为走了一条粗放发展的道路……苏联生产每单位国民收入用钢量比美国多90%,耗电量多20%,耗油量多11%,水泥用量多80%,投资多50%……

——刘靖北《关于苏共灭亡的思考》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苏联与英国工业化的异同。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中说:“人何以异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文明人何以尊于野蛮?文明人能与法律相浃(融洽),而野蛮不能也。” 为此他建议仿行西方资本主义法律制度,取代封建主义的中华法系。实行法治必须立“善法”、“良法”。如果法的主旨是为了谋求“国民最多数之最大幸福”,“循所谓最多数最大幸福之正鹄(目的)”,那这种法就是“善法”、“良法”。 他认为,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之手,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司法之权若与立法权或与行政权同归于一人或同归于一部,则亦有害于国人之自由权。“盖司法权与立法权合,则国人之性命及自由权必至危殆。”     

——摘编自邱远猷《梁启超的法治思想》


(1)据材料,归纳概括梁启超有关“法治”的基本观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法治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影响。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   皇权与相权中国古代行政权力的运行机制以君主权力独占基础上的分权辅政为基本特征。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或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或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


(1)根据材料概括君主专制背景下分权辅政的两种模式。结合史实,各举两例说明材料中两种模式的具体表现

问题二   中央与地方自周代以后,我国开始确立了一套地方行政制度。秦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由皇帝直接任命郡守和县令;汉代借鉴秦朝灭亡的教训,在继承秦代地方制度的同时也部分恢复了周朝旧制。到了元代,为了加强对辽阔疆域的控制,开始设立行中书省,标志着中国地方行政制度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2)按示例完成周、秦、汉初、元四朝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填写。

(3)从上述材料中归纳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趋势。
2021-03-18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真正成为中国工业化推动者的是清政府,它以洋务派为代表。他们无论是办军事工业,还是民用工业,其主导产业为钢铁、矿产、铁路……即当时所谓的“机器矿路”。这是符合工业发展本身规律的,这些产业部门亦能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影响。……此外,甲午战争前,……广大的手工业者和工场主起了切实的和重要的作用。他们使中国工业化的发展方式有了自己本身的特征。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

材料二   西洋棉货的大量进口与沿海大城市新式纺织厂的兴起,使得乡村各种副业生产的相对利益发生巨大变化。机纱之供应诱导出一些新的手工业,例如针织品及编花边。不过,最主要的影响是使农户把用于手工纺纱的劳动力移至手工织布。……随着手工纺纱衰落同时发生的是手工织布的勃兴。新式织布机为手织机提供了许多改良的启示,结果手工织布的生产率有了显著的提高,……尽管有洋布与国产机织布的强烈竞争,手工织布始终未丧失其为最有利的农村副业的资格。

——赵冈、陈钟毅《中国棉纺织史》

材料三   1903年,通过德意志银行募集了40万墨西哥银元的股本金,香港盎格鲁·日耳曼啤酒公司的德国商人与英国商人,合资在青岛创建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当时青岛被德国占领,英德商人为适应占领军和侨民的需要开办了啤酒厂。其生产设备、原材料从德国进口。该厂产品1906年即在慕尼黑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摘编自百度百科


(1)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工业化起步阶段的发展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近代工业化对农村副业生产带来的有利变化。
(3)综合以上材料,请你简要谈谈从近代中国工业化历程中得到的借鉴价值。
2021-05-24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达州市大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家将诚信视为安身立命的根本,个人如此,国家也同样如此。对于国家而言,“民无信不立”。对于个人而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中说,就与人交往来说,是“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就判断他人来说,则是“听其言而观其行”。据《论语·卫灵公》记载:“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否?”’《中庸》指出:“诚者,自成也。”真诚是自我的完善,也是一切事物的发端和归宿。《河南程氏遗书》卷云:“学者不可以不诚,不诚无以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修学不以诫,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其心而自弄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

——摘编自黎红雷《儒家诚信思想的三个维度》

材料二   在西方诚信观念的发展演变中,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领域的思想家都对这一概念产生过深刻影响。这个概念所具有的丰富内涵是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逐步添加进去的,融合了不同时期的思想成分。古希腊的城邦公民德性、古罗马的契约精神、中世纪的救赎道德、宗教改革的“因信称义”及资本主义的信用精神,都成为这一概念的文化因子。

——摘编自李嘉莉等《西方诚信观念:历史嬗变中的综合》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儒家诚信观的主要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中西方诚信观念的“文化因子”,归纳概括西方诚信观的特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