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在宋代榷场贸易中,茶叶常常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 在金国,茶叶已经成为百姓待客的必备物品,百姓婚嫁也以茶叶为聘礼,表示对婚姻的坚贞不渝。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互市贸易促进文化交融B.生产发展推动习俗变更
C.政权并立带动文化传播D.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加强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隆庆元年开放海禁,私人贸易发展,移居东南亚的闽粤商人日渐增多。清初,明朝遗民与一些抗清势力又掀起了移民东南亚的高潮。清朝统一全国后,严禁海外移民活动,但民间走私偷渡者却普遍存在。鸦片战争前,移居海外的华人就已有150万人之多。

鸦片战争后,大规模的海外移民高潮终于形成。当时东南亚各地与北美地区急需大量劳工,西方列强便通过“契约劳工”方式从闽粤一带输出300万华工。这些劳工被辗转运往北美、西印度群岛、东南亚和澳大利亚的矿山、铁路和种植园。后来,国民政府颁布保护华工的法律,“苦力贸易”逐渐式微,开始进入自由移民时期。据统计,近代移民海外人数飙升,仅1922年至1939年间出洋移民就超过500万人。

——据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

材料二:改革开放后,从中国大陆和香港、澳门、台湾出去的新华侨华人接近1000万人,西欧和北美成为新华侨华人主要分布的地区,约占新华侨华人总数的50%。改革开放以后出去的海外移民,除了留学移民外,又出现了劳工移民、留学移民、技术移民、投资移民婚姻移民和明星移民等多种方式。新移民改变了主要从事传统的手工业和服务业等谋生方式,从业方式也逐渐从传统的中餐餐饮业和中国商品的贸易批发向房地产和国际贸易等行业多元化发展。

——据庄国士《全球化时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新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至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趋势,并分析近代大规模移民高潮形成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与近代相比,改革开放后我国海外移民呈现的新特点,并分析其对中国与世界的影响。
2024-05-12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眉山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诊断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代中的旗袍变革

旗袍,源于满人长袍。起初,宽腰直筒,便利耕牧征战。不仅如此,为实现身份区分,满人贫民旗袍多为不开衩或两开衩,皇帝所着旗袍为四开衩。

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和西方思想的传播,推动了中国服饰的改变。旗袍开始融入多元化的西方流行元素,改变了传统宽松直筒的特点,更有助于凸显女性身材的曲线感。不仅如此,西方裁剪和缝纫技术的传入,使裁剪和缝纫技术更加立体。更凸显了中国女性的韵味和美感。

20世纪中叶,国内政局动荡不安,物质极为贫乏,旗袍在设计上开始摒弃传统的“华而不实”,追求简洁、轻便。如无袖旗袍开始流行,整体长度也不断缩短。这种趋势一直流行至抗战胜利。

建国之初,妇女穿衣服都学解放区的样子,鄙夷穿红戴绿的“资产阶级小姐”。“努力工作、艰苦朴素”是那时常挂嘴边的口号。人们对衣着美的追求似乎已完全转化成了对革命工作的狂热。旗袍所代表的悠闲、舒适的淑女形象在这种氛围里失去了其生存空间。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设计师将旗袍所孕育的韵味及特色与现代流行因素相结合,使旗袍款式更加多元化,推动中国旗袍走向国际舞台。

——摘编自张成义、李群英《中国旗袍造型艺术元素的审美演变及其文化传承》

以“时代中的旗袍变革”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1982—2021年,美国先后退出了17个国际组织或者国际条约,其中存在退了又返、返了又退的情况,比如美国二进二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些举动反映了(     
A.美国外交的利己主义本质B.美国外交政策的摇摆不定
C.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崩溃D.世界多极化趋势显著增强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5 . 1957年美国针对东欧难民制定《难民逃亡法》,接纳了匈牙利等东欧逃亡者。法案规定:凡来美国修业的学生、教授和技术人员,如果担心回国后受迫害,可居留美国,其家人亦可自由入境。这一法案(       
A.表明美国在美苏的对峙中转攻为守
B.是二战后冷战思维的表现
C.标志美国多元一体的移民文化形成
D.旨在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
6 . 1667年,法国进行关税改革,改革前后的部分商品税额对比如表所示(单位:利弗尔)。据此可知,法国的关税改革主要是基于(     
商品名称1664年税额1667年税额
西班牙羊毛织品70100
荷兰羊毛织品4080
安特卫普挂毯120200
A.保护本国棉纺织业B.顺应商业革命趋势
C.抵制外国资本渗透D.增强自身经济实力
7 . 吕思勉认为:至东周之世,九流并起,而臻于极盛。秦汉儒、道、法三家之学,及魏晋时之玄学,合儒道两家,并不过衍其绪余。这段论述的主旨是(     
A.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B.战国至魏晋思想统一的趋势形成
C.百家争鸣奠定了后世文化的基础D.三教合一成为当时思想文化主流
8 .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公元前422年,秦灵公“作吴阳上畴(祭坛),祭黄帝;作下畴,祭炎帝”,这是现存最早祭祀炎帝、黄帝的历史记录。它可以用来说明秦国(     
A.顺应了民族交融趋势B.遵循了宗法分封制度
C.开创了祭祀炎黄先例D.完成了一统天下大业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明清之际,方以智认为,西学“贵在质测,征其确然耳”。清初戴震吸取了西学的逻辑方法撰写《孟子字义疏证》。戴震的学生焦循赞同利玛窦带来的地圆说,用西学的数学符号演绎自己的《易》研究。这反映出当时的西学东渐(       
A.增强了科学技术的近代化趋势B.推动了明清进步思想的产生
C.注入了思想文化发展的新动力D.拓展了儒家学说的研究领域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忠”字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中,本义是“尽心尽力”;春秋战国时期,其意义明显朝着下对上的关系发展或转化,并成为一种政治规范。《战国策》一书中“忠”字共出现97次,如表所示:

篇名

东周策

西周策

秦策

齐策

楚策

赵策

魏策

韩策

燕策

中山策

次数

2

1

31

9

5

21

9

7

11

1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当时(       
A.法家思想成为社会共识B.秦国社会转型较为彻底
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百家思想出现融合趋势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