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19 道试题
1 . 十九世纪末,美国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争夺世界霸权。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材料一:柏林,1917年1月19日,德国外交大臣给德国驻墨西哥大使的密令:2月初我们将实施无限制潜水艇战。尽管如此,我们仍希望美国保持中立。如果这个计划不成功。我们将在下列基础上与墨西哥结成同盟:我们将一起发动战争并一起走向和平……相信墨西哥一直想收复在新墨西哥州、得克萨斯州、亚利桑那州的领土……绝不容情的潜水艇战争将迫使美国在几个月内投降。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美国于1917年卷入战争的原因。
材料二:在1921年到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上,美国与英国采取一致步骤,用斡旋的方式促成中日两国关于山东纠纷的解决。……
在华盛顿会议中,日本与中国的代表会同英国与美国的观察者曾考虑这个问题。这些直接谈判的结果,中日两国于1922年2月4日签订一个条约。规定山东的全部主权交还给中国,胶济铁路由中国向日本银行家借款赎回,借款为期十五年,……
——(美)《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山东问题最后得以解决的原因。
材料三:

(3)材料三提供了哪些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美国的“空缺”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四:美国政府请求日本政府实践其业已声明关于门户开放及不干涉美霸权利之保证,采取迅速有效措施:
(一)停止日本在中国占领区内强制施行的有歧视性的外汇管制与他种措施。这种措施之施行,直接或间接地歧视了美国贸易和企业;
(二)停止任何剥夺美国人民在华从事任何合法贸易或工业之权利的独占或优先制度,……[
(三)停止在华的日本当局对于美国财产及他种权利的干扰,……
——(美)《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1938年l0月6日)
(4)根据材料四回答: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美国对日政策的特点。
(5)结合上述材料归纳一战前后美国对欧洲和远东(亚太地区)外交政策的演变及原因。
2016-11-18更新 | 85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十四中2009-201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中西政治文化的差异及两者的个性可以从多种维度来考察。当我们对这两种政治文化从宏观上作一个粗略的观察后,有一种现象令人十分醒目。这里权且将其概括为“一”与“多”。无疑,这是一对模糊的概念,这里用来概括中两政治文化的两种个性特征。它们包括这两种政治文化发展的历史道路、它们在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层面的表现、以及隐于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深处的政治思维定势和政治心态。
材料二 “光荣革命”使英国摆脱了专制王权,从而在欧洲第一个开始政治现代化的历程。……英国现代化是一个和平的过程,传统的社会在和平和渐进上得到改造……。
在上书光绪帝的奏折中,康有为摘引了《孟子》和《周礼》中的相关内容,证明了自己主张的“君民共主”符合“先王之制天下,与民共之”的古训。其后的孙中山却指出:“我们定要为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这不只是我们革命之目的,并且是我们革命的时候所万不可少的。”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方面经验,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一”和“多”这两种个性特征在古代中国和希腊的政治制度方面的基本表现,并简析其形成的政治、经济原因。
(2)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光荣革命后,英国传统的社会在和平和渐进上得到了改造”。结合材料二中康有为和孙中山的政治主张,分析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进程的特点。
(3)结合史实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哪些重大进展。
2016-09-07更新 | 25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浙江湖州中学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
3 . 近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经历了跌宕起伏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班牙一开始就对美洲殖民地实行杀鸡取卵的短视政策,它不像后来的英国,不知道怎样对北美殖民地实行那种有系统的榨取,也不知道怎样使殖民地成为宗主国的工业品市场和廉价原料供应地,而是一味贪婪地搜刮美洲的金银财富。当然,这种政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客观条件所决定的:一方面美洲有大量金银可采,另一方面西班牙国内的经济发展还没有达到向殖民地提供工业品的水平。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二 战后,为避免各国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实现贸易自由化,关贸总协定(GA.TT)于1947年建立。关贸总协定是调整缔约国对外贸易和国际经济贸易关系方面的相互权利、义务的国际多边协定。但由于“组织宪章”未通过,所以该协定并不是正式的国际组织。
——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等
材料三 直到2000年12月克林顿任期结束时,美国经济连续增长了112个月,超过了美国历史上任何一次增长期。特别是1996年起,年实际增长率达到4%,而且与此同时,美国经济保持着较低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1999年这两项指标分别为4.2%和1.9%。
——《读书》2003年第3期
材料四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战略性决策,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构想,更是中国梦与世界梦的有机结合。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班牙掠夺美洲的主要方式,并分析其原因。
(2)二战后初期,新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该体系的三大支柱,并概括它们的共同特征。
(3)材料三表明美国经济形成了什么新的发展模式?根据材料概括这种发展模式的特点。
(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贸易的快速发展反映经济全球化进入一个新阶段。标志着世界贸易进一步规范化和法制化的国际组织是什么?指出该组织的宗旨。
(5)“一带一路”建设致力于和周边国家共创机遇、共同合作、共享成果,实现互利共赢。据材料四结合所学概括“一带一路”构想与近代西方国家的全球贸易在战略目的上的不同。
2016-07-21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浙江舟山中学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
4 . 目前,全球金融危机正深刻的影响着世界经济,加大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已经成为各国共同面临的共同课题。而回顾历史上的金融危机,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认识
材料一 从历史上看,国家干预不是唯一的提振经济的做法。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称,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调节着经济活动,并由此推动着整个社会财富的增加。
材料二   1929年的经济危机震撼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次危机持续了四年之久,在历经萧条后,又陷于新的危机。经济危机波及所有的经济领域,各国的工业生产倒退到20世纪初,甚至19世纪末的水平。美、德、英、法四国约有29万家企业破产,出现了大批机器“墓地”
材料三1929---1933年经济下降状况表

材料四……资本主义不存在自动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机制,因而主张政府干预经济,通过政府的经济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来刺激消费和增加投资,以实现充分就业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说明)》


(1)亚当.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1929年的经济危机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3)为了应对前所未有的危机,自1933年起,罗斯福采取了以“复兴(Recovery)”、“救济(Relife)”、“改革(Reform)”为主要的“新政”,其具体对策是颁布和实施1《社会保险法》2累进所得税制3《全国产业复兴法》4以工代赈5《紧急银行法》6《公平劳动标准法》7《农业经济调整法》
将与“3R”相对应的对策填入下表(用数字代码)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罗斯福新政实施“政府干预经济”的实质是什么?
2011-05-06更新 | 106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年浙江省浙东北三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5 . 制度的合理调适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马人一直坚持市民法专适用于罗马公民,而不适用于外国人或异邦人,因此在罗马的外国人基本上是没有权利的。公元前242年外事大法官的设置,说明涉外案件已极纷繁,须由专职处理。在不断解决外国人间以及外国人和罗马公民间因交换关系所产生的实际问题的同时、逐渐形成了一套规范,称万民法,它包含着各民族根据实际需要和生活必需而制定的一些法则。自从卡拉卡拉帝于公元212年把罗马公民权赋予一切异邦人以后,市民法与万民法之间的区别,已无实际意义。                           
——【古罗马】查士丁尼《法学总论》
材料二   元代行省辖区广阔,皆“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与此前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体制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运动,同时能对分封在边疆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
——袁行霈主编的《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元明清时期对西南地区的政策资料
元代
任用少数民族上层人物担任各级地方长官,职务世袭,称为土司制度。
明永乐十一年
思南、思帅的土司互相仇杀,明成祖朱棣出兵平定战乱,并将其地分为八府四州,设立贵州布政使司。
雍正四年
云贵总督鄂尔泰向雍正建议,“欲百年无事,非改土归流不可。”雍正帝批准并支持实行改土归流。
乾隆元年
清兵在平定贵州雍乾叛乱时,共烧毁苗寨一千二百余座,只有三百八十多座没遭到攻打,对苗民的杀戮十分惨重。
乾隆元年
在平定贵州雍乾叛乱后,乾隆帝发布上谕:“苗族风俗与内地百姓迥别。嗣后苗众一切自相争讼之事,俱照苗例完结,不必绳以官法。”
乾隆四十一年
大小金川反叛,金川地不满千里,人不满五万,清朝用了五年兵,兵费花了七千万(打天山南路,只用掉三千万)。

——摘自吕思勉主编《大中国史》等著作
⑴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罗马设置外事大法官的历史背景,并简述万民法的内容特点与地位的变化。
⑵有学者认为元代的行省制度突出了地方的独立自主,不利于中央集权,也有学者认为,行省制度有利于中央控制地方,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请就以上两种说法分别阐述理由。(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⑶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解释“改土归流“一词的含义,并简要评价改土归流政策的影响。
2015-06-25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2015学年浙江温州十校联合体高二下期中联考历史卷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81年通过的《邦联条例》建立了一个州的联盟,定名为“美利坚合众国”,条例规定:各州保留它们的主权.自由和独立,邦联无权向各州征税和管理各州的贸易;邦联只设国会作为中央机构。邦联未设行政首脑和司法长官,也没有以违抗邦联的行为实行制裁的任何规定。
材料二     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规,有一定的自主权,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避免高度集权的弊端。
材料三

(1)据材料一概括当时美国政治体制的主要特点。它给美国带来了什么问题?
(2)据材料二.三,指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构成体现了哪些原则?
7 . 有学者认为,近代兴起的留学热潮终于使步履维艰的中国找到了走向世界的拐杖;也有学者认为,留学教育的兴起,反映了中国人对自己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巨大差距的逐步认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6年,我国向日本派遣了首批13名留日学生。之后,在很短的时间内,留日教育达到了高潮。不仅各地官府竞相派送,且民间自费者也接踵前往,既有豪富贵胄,更多的是一般平民子弟。据统计,到1902年,留日学生增至500余人,1903年为1300余人,到1906年则达到8000多人。
——摘自黄新宪《中国留学教育的历史反思》
材料二
1919年至1920年间,先后有20批约1600名勤工俭学生到达法国,他们来自全国18个省;从学历上看,大多是中学生,一部分还是大、小学生;从出国前所从事的职业看,工农商学界都有,且年龄间的跨度很大。1922年,赴欧洲勤工俭学的18名代表在巴黎郊区举行会议,成立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选举周恩来等为领导人。邓小平也加入了这个组织。
——摘自黄新宪《中国留学教育的历史反思》
材料三
20世纪初年,大规模的剪辫易服运动在留学界展开。1905年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后,留日学生中的爱国青年、革命分子纷纷剪去长辫,剪辫一时成了革命者的象征。辛亥革命以后,一般国民都起来剪辫易服,人们恢复了穿衣的自由。在婚姻方面,留学生一改中国传统的婚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开始自由择偶,在中国首开风气。
——摘自王奇生《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这一时期留日教育产生发展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留学教育的特点。用一句话概括这时期的留学教育对中国革命的贡献。
(3)根据材料三,指出留学教育促使社会方活方面引发的新变化。结合上述所有材料,分析近代留学教育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2013-11-21更新 | 106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浙江省绍兴市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8 . 阅读材料:
材料一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科举制)因有种种缺点,种种流弊,自该随时变通,但清末人却一意想变法,把此制度也连根拔去。民国以来,政府用人,便全无标准,人事奔竞,派系倾轧,结党营私,偏枯偏荣,种种病象,指不胜屈。不可不说我们把历史看轻了,认为以前一切要不得,才聚九州铁铸成大错。
——钱穆《中国历史上的考试制度》(1951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钱穆先生对科举制持怎样的态度?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从政治和文化的角度论证科举制在当时的影响。
2014-01-06更新 | 47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2014学年浙江省浙北名校联盟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彩虹是各不相同的颜色组成的,但它们汇集在一起,就成了一条绚丽夺目的彩带。我们的国家也是如此。我们有不同的习惯、哲学和生活方式。……我们的理想是可以汇成一个和谐的整体的……当我们结束这历史性的聚会,我们定能在世界的天空上看到那条希望的彩虹。
----德黑兰会议期间罗斯福在丘吉尔生日宴会上的演讲
材料二 我们在克里米亚这儿会晤,已重申我们的共同决心,在今后的和平时期中,一定要保持并加强在这次战争中使联合国家胜利成为可能和确定的目的方面和行动方面的团结一致。……唯有我们三国之间以及一切爱好自由的各国之间,继续增进的合作与了解,才能够实现人类最崇高的愿望——一种安全而且持久的和平……
——节选自《苏美英三国克里米亚会议公报》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彩虹”的寓意是什么?“我们”有什么共同的“理想”?
(2)结合材料一,指出为了看到“希望的彩虹”,会后盟军在欧洲发动了哪一重大军事行动?这一行动有何意义?
(3)根据材料二,概括与会各国的设想。并结合战后初期国际格局的基本特点,简述这一设想是否得以实现。
2012-06-18更新 | 25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2012学年浙江省嘉兴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