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92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据《尚书》记载,夏朝每逢农历正月,道人(官职名)手持木舌铜铃往各地宣示政令,搜集民意:官师(官职名)如明知不正而不谏,就要追究责任,甚至受到刑法处罚。这表明当时(       

A.夏王对地方直接统治B.夏朝刑罚十分严苛
C.以民意作为施政基础D.早期国家特征初显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理藩院负责管理蒙古、西藏、青海、回部(清朝对新疆天山南路的通称)各藩部。理藩院所管理的“藩”与明朝朝贡体系中的外藩是不同的。外藩并不属于中国,但是清朝的“藩”属于自己政权体系的一部分。这种思维和过去各个王朝用羁縻、封赏、和亲的间接方式控制草原势力的做法,有着根本的区别。清朝对蒙古、西藏、青海、回部的管理对应正确的是(     
A盟旗制度金瓶掣签改土归流奴儿干都司
B乌里雅苏台将军驻藏大臣西宁办事大臣伊犁将军
C单于都护府会盟行都指挥使司护乌桓校尉
D“九边”军镇宣政院北庭都元帅府渤海郡王
A.AB.BC.CD.D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凡是改革与变法,就必然带有主观能动性,都是用人的主观意志来改造现实世界。综观历史上的改革与变法,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形:一是社会处于剧烈震荡转型时期,为了顺应时代潮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二是由于国家出现了统治危机或积贫积弱,影响到国家的正常发展,为了富国强兵而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三是国家在非常时期偶遇突发事件而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的改革。由于历史背景和客观条件的复杂性,改革结果不一。

——摘编自马道军《中外改革和变法的规律性认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4-01-15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卓尼县柳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2019年1月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开始全面施行。该税法免征额提高至每月5000元(每年60000元);对稿酬、劳务报酬、工资薪金以及特许权使用费四项劳动性所得进行综合征税;新增加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继续教育支出、子女教育支出、赡养老人、继续教育支出、大病医疗支出六项专项附加扣除。该税法的实行(     
A.基于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B.旨在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C.利于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D.标志着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
2024-01-15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卓尼县柳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如表所示为1932—1934年中国的银价、汇率、白银出口和对外贸易情况表。这可以用来说明(     
年份银价
(美元)
汇率
1关两=美元
白银的净出口
(1000关两)
进口净值
(1000关两)
出口净值
(1000关两)
1932年0.2820.3466761049247492641
1933年0.3500.419257863650392701
1934年0.4830.526164780660889343529
A.国民政府实施币制改革的必要性B.官僚资本膨胀影响工业发展
C.法币改革利于抵御外来经济侵略D.白银剧烈贬值制约对外贸易
2024-01-15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卓尼县柳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下列有关历史事件,发生在下图所示历史时期中的是(     
A.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开展B.国民党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被粉碎
C.“三三制原则”下的民主政权建立D.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在全国广泛开展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制度是一种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与大一统的君主专制体制相适应的国家官吏选任制度,在封建时代备受称赞。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开始发生全面转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政治改革大潮涌动,科举制所代表的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要。随着新式学堂的兴起,科举制日益遭到有识之士的抨击,“废科举,兴学堂”势在必行。1905年,延续1300年的科举考试被废除。

——摘编自杜怀亮《科举制度废除百年后的反思》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考试院作为主管考试的最高机关,掌握着国家机关人员的考试和铨叙。在考试的内容科目上,以1931年第一届高等考试普通行政人员考试的部分试题为例,此次高等文官考试共分为国文、民法、刑法、国际公法、行政法、中国近代政治史、经济学、财政学等八个科目,除国文外,其他科目均属于现代科学知识范畴。据统计,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普通考试录取6738人;高等考试录取4069人;特种考试录取155220人。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党派性很浓厚,一切文官均需为国民党的一党私利服务。地方势力与中央政府之间存在重重矛盾,往往将中央所派遣的官员看成蒋介石集团的人事渗透而拒绝实施文官制度。

——摘编自陶继波、马卉《民国时期文官制度发展概述——兼论其对知识分子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科举制度在近代被废除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文官制度的特征及其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以后,以礼为主的儒家经典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因此,“礼”作为人们取得功名利禄的必学内容,得到进一步的普及。北宋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范围继续扩大,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借着科举考试选拔范围的扩大,“礼”到宋代已基本完成了向民间的渗透,为乡规民约的产生奠定了民间基础。王安石推行保甲法之后,乡里领袖已由原来的乡官沦为州县官任意驱使的差役,其在乡里社会中承担的教化功能也日渐丧失,这使得一些士大夫们试图重新以儒家的礼治观念重整乡里社会的秩序。吕大钧创建《吕氏乡约》,并将其在家乡推行,目的就是将自己的儒家思想付诸实践,且以此来弥补国家权力在乡村缺失的空白,并号召乡绅们自觉地以儒家的礼治思想来组织和治理乡里社会。

——摘编自翟秀娟《宋代乡约制度研究——兼与中古英国乡村共同体比较》

材料二   明清时期,乡规民约受到统治阶层的高度关注。明成祖朱棣时期一度以国法的形式颁布乡规条例,赋予乡规民约以法律地位。清代高度集权的政治下,乡约完全沦为国家控制农村基层的工具,失去了原有的乡民自治内涵……历史上的乡规民约表面上源于乡土,在实际制定过程中却并无底层农民的实质参与,都是在地方精英(地主士绅)的主持下,以儒家伦理为基础,以维护封建宗法礼教的伦理纲常为目的所制定。尽管如此,乡规民约的内容仍然以淳朴民风、发展生产、维护治安、稳固秩序为主体,是古代农村社会管理的基本规范。

——摘编自周铁涛《村规民约的历史嬗变与现代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乡约产生的背景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乡规民约的特点。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政府于1848年颁布《公共卫生法》、1890年颁布《住房法》等,开始实施一些引导性政策规范住房问题,地方政府为部分工人提供性价比较高的公共租赁住房。从1919年《住房与城镇规划法》开始,英国要求地方政府直接建设公共住房。但这一时期对于政府是否应该大举介入住房市场仍存在质疑,政府直接建房的规模并不大。1945年后,英国政府全面介入住房领域,实行由国家直接供应的公共住房制度。20世纪60年代后,英国住房政策的重心开始转移,逐渐减少政府对住房供应的直接参与。从1979年开始,撒切尔政府对公共住房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政府全面退出住房供应,严格限制各级政府修建和供应公共住房,并通过颁布1980年《购买权法》等法案,大力推行公房私有化。2003年起,工党政府在继承部分自由主义政策的基础上,加大了对公共住房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力度,2004年《住宅法》就如何确保建造足够的低收入群体买得起的社会公房作出一系列的规定。

——摘编自洪亮平何艺方《英国住房保障制度与政策评介》

材料二   2010年,中国政府开始把保障房作为一项重要民生问题来抓,甚至将其上升到政治任务的高度,公租房制度逐步成为住房保障体系的主体。从19912010年,中国城市人口净增值达3亿,城市人口比重净增了20%以上,这就带来了住房问题的挑战。中国现有的保障性住房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偏差:保障性住房的供应对象以最低收入家庭和有一定货币支付能力的中收入家庭为主,而在社会人口结构中占主要部分、以“夹心层”群体为主的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和利益诉求,却一直是住房保障制度的盲点。通过提供可循环的、租金相对低廉的过渡性住房,大范围地解决中低收入人口的住房需求,避免因收入差距拉大、商品房价格高企不下等原因,导致破坏社会稳定的不安全因素的形成,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制度保障。

——摘编自徐东辉《中国公租房制度创新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公共住房政策的阶段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公租房制度变迁的动力。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公租房建设的建议。
2024-01-15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卓尼县柳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国家为了维护本国利益,相继废除了金本位制,逐步形成了英镑集团、法郎集团、美元集团三个货币集团,各个货币集团都在争夺国际金融体系的主导权,国际金融关系处于混乱中。美国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和两次世界大战,逐渐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黄金储备量也大大增加,一度占有世界三分之二的黄金储备。在这一过程中,美元逐渐取得了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强势地位。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使美元实际上等同于黄金,美元霸权地位正式明朗化、法律化。

——摘编自张善国《浅析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原因》

材料二   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行的“双挂钩”体制,导致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和储备货币供应制的刚性和缺乏效率。同时,它是建立在不平等关系基础上的货币制度,不能反映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自20世纪60年之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实力发生了巨大变化,日本、西欧等国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与此相反,美国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从20世纪50年代起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国际市场上美元大量过剩,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曾发生多次美元危机。1976年,世界各国齐聚牙买加,经过对黄金和汇率的讨论,建立了沿用至今的牙买加协议。

——摘编自黄鸿春《金本位制到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的背景,并指出该体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变化的认识。
2024-01-15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卓尼县柳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