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1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西周亡于戎狄东侵,四方民族开始由四方向中原逐鹿,戎起于西而东向祸周,狄起于北而东向侵邢、卫、齐、鲁,又南下祸周、郑。荆蛮自南北上,侵郑窥周又东与吴争两淮。东夷自山东半岛南下淮南、皖北。吴越起于江浙而北上黄池、徐州争盟。四方民族的入侵,在中原出现抵御入侵的战争,这样形成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轮流坐庄的霸主政治。四方民族和中原人民充分地交流,加速了蛮夷戎狄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进一步消除了民族间的差异,为华夏族的形成积蓄了丰厚的基础。长期的斗争促进了我国社会制度的转变,积极地促成了春秋时期百家争鸣思想的形成。

——摘编自郑梅玲《论春秋时期民族的迁徙转化》

材料   1937年抗战爆发以后,华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及珠江三角洲地区,都相继成为直接作战的战场。1937年国民政府正式发表迁都重庆宣言,自此始,国民政府各机关陆续踏上西迁之旅。工人、学生、难民等,为躲避战乱,纷纷迁往西南的四川、西康、云南、贵州、广西和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大后方地区,形成了中国现代史上的一次大规模人口内迁运动。

——摘编自谭刚《抗战时期人口内迁背景的西南大后方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周时期民族迁徙的特点,并说明其产生的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战时期人口迁徙的新变化,并分析当时人口大规模内迁的主要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战争是不同文化的碰撞,是文化的暴力交流。每一次惨烈的战争,虽然可能造成局部文化的衰退,却常常成为促进人类整体文化进步的契机,体现了自然法规的优胜劣汰。

一一摘编自《战争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作用》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4-01-02更新 | 106次组卷 | 8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代开始大力引进高产或有经济价值的作物,如南洋的番薯、南美洲的玉米、巴西的花生、吕宋(菲律宾)的烟草等。水稻逐渐推广到北方。不仅提高了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还使农业经营发生了变化。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二:隆庆元年(1567)部分地区开放海禁后,海外贸易蓬勃发展。中国精美的丝绸和瓷器等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有着极好的销路,白银便源源不断地往中国内流。到万历年间,白银的使用已相当普遍,手中握有大量白银的徽商几乎遍布全国各地,进行大宗商品的长途贩卖。明朝后期,许多富商带着大量资本经营起矿冶业等产业。在这种历史潮流推动下,徽州的士人十之七八“以儒而贾”甚至“左儒而右贾”,习以为常。

——摘编自晁中辰《明后期白银的大量内流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农作物引进给明朝农业带来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中期白银内流对明朝社会的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所谓的法治,实质上是用法或法令来统一制度、控制臣民,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在古代中国,个人在政治上、法律上、伦理上没有独立的主体资格和人格,也没有什么权利意识。法律的价值目标就是用否定和压抑人的个性发展和正当权利的方式来实现社会统治秩序。西方法治意识理念是建立在自由主义基础上的,强调的是维护和保障个人的权利。国家与政府的作用,就是维护并保障个人的自由,而不是限制或者剥夺个人的自由。可以说,作为西方法治文明精髓的宪政制度,就是建立在防止国家权力侵犯个人自由的理念之上的。

——摘编自柯卫《中西方法治意识的差异及启示》

材料二   197971日,中国通过了7部重要法律,恢复了社会主义法治原则,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以1982年现行宪法的通过为起点,作为国家的根本法,宪法调整了自身的结构,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置于国家机构之前,理顺了国家、政府和公民之间的法律关系。19963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确立为治国方略。到2011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这个体系以宪法为核心和统帅,以法律法规为主干,涉及宪法和宪法相关法、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和非诉讼程序法等7个法律部门。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走上了全面发展的快车道。

——摘编自莫纪宏《改革开放40年:从公平正义到全面依法治国》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西方传统法治意识的差异。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治建设的特点,并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2023-12-27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靖远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一)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工智能技术依托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诞生,所以人工智能技术迄今为止仍然是一项“年轻”的技术,它在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的“人工智能之父”麦卡锡提出,是一门涉及计算机技术、信息学、心理学、哲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性学科。人工智能技术可谓命途多舛,在提出不到十年的时期内,就进入了瓶颈期,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得以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民用普及化以及互联网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才得到长足的发展,在诸多分支领域中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摘编自徐浩《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材料二   人工智能与以往的技术革命相比有很多共同点。同时,人工智能也有很多新的特点。机器学习的发展使得以前非常规的工作变成常规的操作,从而实现生产活动计算机化。机器开始扮演大脑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一个拓展人类能力的机器!不但补充了人类劳动.还具有以全新的方式替代人类劳动的潜质’将冲击许多以往未受技术影响的职业。人工智能的出现使得其对劳动力的替代达到了一个过去无法比拟的速度和规模。

——摘编自曾静、周亚林《人工智能对经济的影响研究进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历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人工智能与以往的技术革命的异同。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分析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
2023-12-26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靖远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一)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   在中世纪,意大利人的奢华服饰仅限于教会高级人士出席重大仪式庆典时所穿着的法衣,即使封建贵族阶层也很难享受。但中世纪晚期发生了巨大变化,延绵不断的封建战争和远距离商业贸易活动的复兴,改变了人们对服装样式和材质的审美和需求。这一时期,骑士和军队制服元素以及来自东方的奢侈材质和装饰风格,对意大利的服装潮流产生了深远影响。1333年,佛罗伦萨商人杜乔·普奇专门在拉古萨的金匠铺花费30杜卡特,订做了一条镶嵌许多宝石的银质镀金腰带。当时对奢华服饰和时髦潮流的追逐不只是贵族商人等特权阶级的专利,而是一种全民时尚。

——摘编自尚洁《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崇奢与禁奢》

材料二   17、18世纪是法国奢侈品生产与消费的顶峰时期。在穿的方面,“昂贵雅致的服装、精心制作的头饰、车马随从和讲究的家具,在当时(不同阶层)都很流行”。“仅路易十四自己所穿的一件衣服就饰有1400万法郎的金刚石。而路易十五继承了先王的奢侈遗风,他的宠妃彭芭杜尔夫人的奢侈更骇人听闻——在得势的19年中,她为展示身份和地位花费就有36327268里佛尔”。一系列的事件造成了路易十四到路易十六时期的财政严重困难,国王与大臣、特权者的斗争一直未停,尤其是巴黎高等法院利用其注册权与国王的抗争、三级会议与路易十六的抗争等。

——摘编自杜广强陆伟芳《奢侈消费与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4~16世纪意大利人的服饰由俭趋奢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4~16世纪的意大利与17、18世纪的法国在服饰方面奢侈消费的共同点,并简析法国奢侈消费对政治局势的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四纪冰川期对地球中纬度地区影响适度,这一地区包括西亚两河流域、南美安第斯山区、东亚黄河及长江流域。这里的冰期作用适度,既导致人类食物来源减少,同时又不像欧美北部那样严寒而使人类不能生存。这里的人们在食物相对多一些的季节采集一些食物以备乏食季节需要的过程中,对植物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又在贮藏食物过程中尝试种植食物,从而萌发了农业行为。……不断增加的人口可以或多或少地促进持续不断地调整适应策略,但只有一种策略即通过使用农业技术才能增加资源。……原始农业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简陋的石器和木棒,生产方法是粗放的饲养与栽培;实行以简单协作为主的集体劳动,缺少社会分工,农业是唯一的生产部门。

——摘编自徐旺生《农业起源和传播对中西早期文明发展影响的比较研究》等

材料二   农业诞生后,人类在稳定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中获得了稳定的、较充裕的生活资料来源,人类开始定居下来,逐渐形成村落和城镇。人类在剩余产品的积累和集中过程中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使得一批人能够脱离物质生产领域而专门从事脑力劳动进行精神文明创造。……农业一直被当作定居生活的必要条件。的确,定居给人类带来了一些好处,但与此同时,由于垃圾及废弃物被丢在居住地附近,啮齿类动物及昆虫滋生,危害人类的野生动物亦在周围徘徊,天花、麻疹、霍乱及其他的传染病亦容易滋生。

——摘编自李世安等《世界文明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推动原始农业出现的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始农业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农业的出现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44年,满清贵族入主中原,建立了空前大一统的帝国。 其统治者不仅继承了传统“华夷一体”的理念,还提出了“中外一体”的思想,即内地与边疆为一整体,并以积极的态度治理边疆各民族,使其起到“屏藩”“拱卫”作用。清朝在中央设立理藩院,并不断修订补充《理藩院则例》《蒙古律例》《回疆则例》等法规并通令实施。在地方则依据“修其教不易其俗,齐世政不易其宜”的方针,实施了如驻藏大臣、军府盟旗、土司等制度,对于少数民族上层施以封爵、给俸、年班朝觐、联姻等安抚政策。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1956年,中央决定在内蒙古和新疆等地开展全国少数民族语言和社会历史调查工作。 周恩来对调查作出指示,汉族与少数民族是兄弟关系,都是社会主义的无产者。 调查报告中记录了少数民族群众的喜悦之情,如“国民党把我们男人当做牛,把女人当做猴子,共产党来了,我们都变成了人”,各族人民心目中的国家变成了满含情感的、形象生动的国家。任务完成后,调查组还编写了《中国少数民族简史》等丛书。

——据王璐《民族志视野中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研究》

材料三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报告还提出要积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坚定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切实在边疆民族地区构筑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

——摘编自李春晖、丁瑞雪《中国共产党边疆治理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依据材料一,概括清朝边疆治理呈现的特点。
(2)根据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国家开展少数民族社会调查的背景和意义。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谈谈对“构筑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认识。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成熟于隋唐,形成了中华法系。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在司法实践中却也广泛援引唐律。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而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时人称之为“《大明律例》,一部礼经。礼法立教,出礼入刑。人知守礼,自不非为。非为不作,刑法何拘?”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并说明其作用。

材料二:13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基础上制定了本国法律,构成了“英美法系”。1804年,拿破仑签署法令,颁布了《法国民法典》。《法国民法典》继承了罗马法传统,很快推广到欧洲各地,形成了“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有以下共性: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议会制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卷》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近代法律体系与中国古代法律的主要不同之处,并分析造成不同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国家实施的体现广大人民意志的法律制度,20世纪50年代,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初创时期,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组织法》等一系列法律、法令。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3)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50年初我国法制建设的历史意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法制建设的突出代表成果。

材料四:“到2035年,我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中共十九大报告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指出自中共十九大以来我国在法制建设方面的重大成就。
2024-01-30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靖远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羁縻政策是中国古代用以统治和管理少数民族的政策,它的形成有深刻的思想根源。董仲舒云:“春秋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虽然中国自古有“中国”与“四裔”之分,有“中原”与“异域”之别,有“华夏”与“蛮夷”之异,甚至形成“华夷大防”的理论,但董仲舒的这一思想还是在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领域内占据了统治地位。此外,早在夏、商、周时期,以“礼仪之邦”自居的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原王朝,即对四夷“修文德以来之”。唐朝开国次年,李渊即下诏:对少数民族要以“怀柔”“恩抚”为主,“义在羁縻,无取臣属”,“分命行人,就申好睦,静乱息民”。唐太宗则进一步强调“但怀之以德,必不讨自来”。

——摘编自彭建英《中国传统羁縻政策略论》

材料二   我国大陆是半封闭内向型的地理环境,这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形成了内聚型的政治文化环境,使得各民族天然地倾向于统一在一个国家内。而少数民族大多分布于边疆要塞之地,地理位置特殊,其所生活居住地往往有着丰富的森林、河流、矿产等自然资源。少数民族人口分布极其广泛,形成了少数民族与汉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但在新中国成立时,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低下,普遍生产经营结构较为单一、没有形成大规模的社会生产,甚至很多地区还停留在捕鱼、狩猎为生的刀耕火种的经济水平上,社会形态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所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按照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制定的有中国特色的处理国内民族关系的政治制度,其把民族因素和地域因素结合在一起,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实现民族平等、团结和睦、共同繁荣的目的。

——摘编自张梦临《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因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羁縻政策的思想根源,并分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对当今如何处理民族关系谈谈你的看法。
2024-01-15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卓尼县柳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