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28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62年,清政府开始尝试引进西方的先进器械,尤其是军事器械。该年,奕䜣试图通过海关总税务司李泰国的人脉网络,自英国直接购回一支近代化舰队。1863年1月,李泰国代表清政府与他选定的舰队司令阿思本(Sherard Osborn,原英国海军将领)在伦敦签署了合同,内中规定:“凡中国所有外国样式船只,或内地船雇外国人管理者,或中国调用官民所置各轮船,议定嗣后均归阿思本一律管辖调度”“凡朝廷一切谕阿思本文件,均由李泰国转行谕知,阿思本无不遵办;若由别人转谕,则未能遵行”……奕䜣察觉到情况不对时,钱已经超支花了出去。1863年9月,阿思本率舰队抵达天津,与李泰国联手威胁清廷:要么接受既成事实,要么承受全部投入血本无归的代价,听任舰队解散。这就是中英外交史上著名的“阿思本舰队事件”。事件最终以军舰送回英国由英方变价出售、李泰国海关总税务司职务被解除告终。在这场闹剧中,清廷白白亏损了白银69.9万余两。“阿思本舰队事件”这个沉痛的教训,让奕䜣急切地感受到清帝国有必要建设自己的军工企业。

——摘编自谌旭彬《大变革:晚清改革五十年》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要评析“阿思本舰队事件”。
2024-05-14更新 | 125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台州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评估历史试题
2 .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亚洲三角贸易关系主要是指英国、印度、中国三国之间的贸易关系,三角贸易商品流向为英国将本国生产的工业品输往印度,换取在印度当地种植的鸦片,然后将鸦片输往中国,以换取中国的茶叶和丝织品等,从而形成贸易循环。由于中国自然经济根深蒂固,英国工业品无法在中国打开市场,而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生活习惯的改变,英国对中国茶叶的需求越来越大,中英贸易出现巨额的贸易逆差,英国商人为改变这一现状,阻止白银外流,赚取巨额利润,竟私自将鸦片偷偷运进中国。

——胡公启《晚清关税制度与对外贸易关系研究》

材料二   辛亥革命胜利后, 一个充满生气的资产阶级政府将中国经济发展引入一个新时期。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全球体系的逐步构建,中国越来越被纳入世界经济框架中”。辛亥革命后地位陡然提升的资产阶级顺应了这种世界经济潮流,进行了广泛的舆论宣传,奖励实业团体,在全社会掀起了实业救国的思潮和运动。这一思潮为新的贸易政策出台奠定了社会基础,在北洋政府中一批著名工商界人士担任了农林、工商、财政、交通等经济部门的要职,在他们的主持下,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对外贸易的法令法规,这些法令与法规制定的缘起都是为了减少贸易逆差,减少进口,增加输出,从而达到贸易顺差的对外贸易目标。

——摘编自罗红希《民国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研究》

材料三   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实践中不仅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增强,而且强调政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凸显,从相互增强、而不是此消彼长的逻辑来对待政府—市场关系。我国在农村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进民营经济和个体经济发展、实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商品流动和要素配置中的作用,这是中国市场化改革的重要表现。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市场力量凸显的同时,也不断加强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连续实施五年发展规划、及时制定完善经济政策法规、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等,这些体现出对政府作用的强调。

——摘编自高帆《新型政府—市场关系与中国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机制》

(1)根据材料一,从经济角度概括“亚洲三角贸易”形成的背景。结合所学,指出近代英国对印度进行文化侵略的方式。
(2)根据材料二,概括辛亥革命后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期”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倡男女平等的口号及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制度层面开展市场化改革的重要表现,并谈谈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有利条件。
2024-05-14更新 | 122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稽阳联谊学校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3 . 19世纪是英国的世纪,是自由资本主义在英国全盛发展的时期。英国在19世纪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在社会各方面发生了变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们从伦敦著名的‘乌鸦窝’圣吉尔斯开始……这个聚集地年复一年的变大,住宅规划得很不好,一堆乱七八糟的三四层的高房子,街道狭窄、弯曲……这些地方的肮脏和破旧是难以形容的……而住在这里的是穷人中最穷的人,是工资最低的工人。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发表于1845年)

材料二   英国地方治理基本上沿用中世纪的管理体制,各郡、各教区的管理权仍然掌握在当地权贵手中……因工业社会带来复杂的社会现象,地方管理也面对越来越多的问题需要解决,1832年议会改革为地方政府改革创造了契机……1835年通过《城市自治机关法》:(1)建立地方议会:(2)地方议会由居住满三年的当地纳税人选举产生;(3)地方议会选举市长,任期一年;(4)地方议会负责处理警务、供水.排污、道路等事务。……19世纪80年代后,几次通过《地方政府法》,逐渐建立全国统一的地方行政区划。

——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

材料三   英国资本主义制度发展进程简表

1688-1701光荣革命后,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步确立起来。
通过《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限制王权。
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在英国确立
工业革命时期政党制度确立
183218671884议会改革,民主制日趋完善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伦敦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结合所学,指出工业革命以来英国的基层自治方式。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英国地方治理的特点和背景。
(3)纵观上述三则材料,阐明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结合所学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进行评价。
2024-05-14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十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拉美文明发展的历史值得认真研究与探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玛雅主要神灵统计表
神灵名字职能
天神伊扎姆·纳药神、火神、赐给地球雨水,使土地适合种庄稼,避免灾难
太阳神健康、音乐、诗歌、书法(与羽蛇神相关)
月亮神伊希切尔掌管各种水体、丰收、彩虹、分娩、纺织、洪水
雨神恰克掌管雨水充沛、避免干旱
羽蛇神库库尔坎掌握雨季、播种、收获、五谷丰登,太阳神的化身

——樊森《挑战与应战——以玛雅文明的盛衰为例》

材料二   殖民经济中,蔗糖是最重要的出口产品。葡萄牙的种植园主及生产蔗糖的工厂主都属于特权阶级,掌握着政治、社会、经济权力。而且他们只要还在向政府纳税,就能获得王室强有力的支持……葡萄牙种植园的管理者早在16世纪30年代就开始从非洲进口奴隶。甘蔗种植和蔗糖加工等高强度的劳动,让奴隶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奴隶的死亡人数常常超过了出生人数,所以对奴隶劳动力的需求是持久的。

——(美)本特利、齐格勒《新全球史》

材料三   19世纪以来,许多拉丁美洲国家独立后经济上先后依附英国、美国。拉美政权无法避免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波动与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巨大影响,一旦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外资撤离,政治动荡也就接踵而至。而政党轮替通常意味着经济政策的大幅震荡。……在殖民地时期,欧洲移民的后代已经发展出与宗主国不同的民族认同。但西方性一直存在于拉美的血脉里,其主要语言与主导性宗教都来自西方。无须期待拉美摆脱这种“西方性”,真正重要的是,拉美能否在政治经济上摆脱西方尤其是美国的支配和压迫,为自身多元因素混合而成的传统获取自由舒展和生长的空间。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中国最为坚实的基础在于“第三世界”;只有当中国与全世界大多数民众站在一起的时候,才有可能凝聚起足够的力量,突破支配体系的“薄弱环节”。一个片面寻求“融入”支配体系的时代已经结束,一个更为自觉地建设更加公正的国际秩序的时代已经开启。

——摘编自章永乐《“离天堂太远,离美国太近”——从拉丁美洲看世界秩序的真相》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古代玛雅人在宗教崇拜方面的特点。结合所学,从宗教角度指出玛雅文明在建筑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黑奴贸易长期存在的原因,从“人口变动”角度概括近代欧洲人的殖民扩张所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举例说明拉美血脉里面的“西方性”。综合材料一二三、分析拉美国家努力“获取自由舒展和生长的空间”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2024-05-14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县城教研联盟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5 . 选官制度的变革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发展的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脱胎于察举但又对其进行了革新:察举制中心环节是官员举荐贤才,但以官举士,权操于上,民意不从体现,而科举则采取考生“怀牒自列于州县”(即考生自带证明去州县报考),自由报考。且相较于察举制只考察不考试的特点,科举实行分科考试,其中进士科最为重要……察举以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为标准选官,缺乏客观精确的衡量尺度,科举却统一了选官的标准,以考试成绩选官,显得更为客观……这样的改变极大打击了世家大族的势力,在全国扩大了统治网,唐太宗喜言“天下英才入吾彀中矣”。

——整编自袁行霈、张传玺《中华文明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隋唐科举与察举相比有何变化。结合所学,从政治角度分析隋唐科举的影响。

材料二   宋代科举确立了三级考试制度,由地方到中央依次为乡试、省试、殿试。考试之前,被指定的考官全部进入贡院,考试期间不得私自外出,这种做法被称为“锁院”制度。为了杜绝舞弊,各级试卷一律“糊名”(收纳考卷后,密封卷头姓名、籍贯等,编为字号)“誊录”(为避免辨识字迹,试卷在密封编号后,由抄写员在官员监督下抄录为副本),这在考试环节上已经尽量做到公平……北宋以来,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人长于文章,应举得心应手;西北之人质朴无华,长于经学;边疆地区更罕有进士及第者。国家为照顾地区差异,实行分卷考试制度……科举的变革,让大批出身平民之家的士人进入政坛,诗词“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正是这一情况的真实写照,这一现象极大带动了民间的向学风气。然而科举与做官之间的紧密联系,大部分读书人应试是为了谋求功名,这使得功利主义价值观盛行。且宋代抬高文人地位,魏晋以来的重武轻文风气为之倒转,给其他民族政权以“文弱”之感。

——整编自袁行霈、张传玺《中华文明史》等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朝科举完善的表现,并结合所学,分析宋代科举的完善对民间风气带来的影响。
2024-05-14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十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资本原始积累更加迅速。国会法令使圈地合法化,圈地规模迅速扩大。在广大被圈占土地上建立起资本主义农场或牧场,被剥夺生产资料的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扩大。1689-1763年间,英法为争夺殖民地屡开战端。在整个18世纪,英国成为贩卖黑奴的国际中心。在国内,政府实行保护关税政策,高关税阻止外国商品输入,奖励本国工业品出口,以低税保护本国工商业发展。以上种种原始积累手段为工业生产的变革提供了前提。18世纪后半叶,工业革命开始。

——摘自蒋孟引《英国历史》

材料二 苏维埃的国家工业化方法,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方法根本不同。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都是从轻工业开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道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着手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件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这件事是非常困难的,但是,是可以克服的。在这方面,工业国有化和银行国有化大大帮助了我们,使我们能够迅速聚集资金,把它转用到重工业方面去。

——斯大林《在莫斯科市斯大林选区选举前的选民大会上的演说》(1946年2月9日)

材料三中国作为后发工业化的国家,在推进工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结合自身国情选择工业现代化道路。进入新世纪,我国的工业化建设面临着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双重挑战,基于此,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良性互动,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新型工业化思想。党的二十大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新型工业化道路既超越了英美等发达国家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又突破了以苏联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实现了工业化发展阶段的“跳跃”。

——摘编自陈健等《新型工业化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与实践路径》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原始积累”的手段。结合所学,指出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部门。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苏联的国家工业化方法与资本主义的“不同”。结合所学,概述苏联国家工业化的成效。
(3)综合材料一、二、三,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我国推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要性。
7 . “晚明与晚清”

材料一 “晚明”在中国历史演进中具有独特性。关于“晚明”起讫时间的讨论,一般学术界把万历(1573年始)到明代灭亡前这一段时期看成是晚明时期。关于“晚明”的时代定性问题,目前学界以“晚明”为题的一些专著虽有研究视角之差异,或重视明代外部环境,以对外交往与货币形态为切入点,或强调明代历史演进过程中的自我变异态势与趋向,其结论无不以晚明为一个转型的时代为旨归。

——摘编自李佳《君主政治的演进与权力关系格局》等

材料二 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战争以严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这些思考并没有真正“醒世”,20年光阴在昏睡中丧失。洋务运动30年,构成了近代化一小步。经过庚子(1900年)以来十年的千曲万折之后,历史在革命、改良、民变和清廷的自我挽救之间终于作出了自己的选择。革命派以一往无前之气推翻了清王朝,革了数千年帝政之命。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提供的视角,结合所学,简述“晚明为一个转型的时代”。
(2)根据材料二,指出“晚清”的起讫时间,结合所学,简要阐释“洋务运动30年,构成了近代化一小步”。综合上述材料,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视野,用一个核心词提炼“晚明”与“晚清”的时代特征。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5年10月,在日本举行中国商品展览会前夕,展览会广告登上了日本主流媒体《读卖新闻》(见上图)。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日本主流媒体出现的首条中国广告,约占1/4版面,十分吸引眼球。

广告上大字标注“东京中国见本市(东京中国商品展览会)”,标题上方的文字强调“初次向日本民众展示,新中国产业文化展”。这条广告注明,“免费入场,欢迎参观,免费放映断到中国电影”,并列举了15家参加展览会的中国公司,广告还介绍了展览的主要产品品类:第一类是日本工业原料所需的中国矿产品,包括煤炭、铁矿石、盐等;第二类是与日本家庭密切相关的中国农产品,包括大米、大豆、植物油以及相关农产品加工品;第三类是正在发展中的中国重工业品,包括机械、金属、冶金产品、化工产品;第四类是中国各种轻工业品,包括针织品、文具、日用百货、酒、烟、皮革、毛皮;第五类是世界知名的中国手工艺品,包括地毯、刺绣品、玉器、象牙制品、雕刻品、陶器、瓷器、服饰品、漆器。

——摘编自赵新利《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品牌对外传播研究(1949~1965)》

根据材料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4-05-08更新 | 52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年7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合格性考试仿真模拟卷02
9 . 近代欧洲历史错综复杂,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494年,西班牙和葡萄牙签订了托尔德西拉斯协议,在佛得角群岛以西370里格处划定了南北走向的界线,规定界线以西是西班牙的势力范围,界线以东是葡萄牙的势力范围……西班牙人随即进入这些地区进行早期殖民,他们征服了南美洲,抢夺当地财富,屠杀当地居民,并且从西非洲输送大量黑人到美洲从事奴隶劳动,进而开发美洲。

——摘编自钱乘旦主编《新世界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托尔德西拉斯协议”的实质,并分别列举葡萄牙、西班牙的殖民据点或殖民地;结合所学,从“多元文明”的角度,分析西欧国家早期殖民扩张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

材料二:从17世纪早期开始,英王试图绕开议会增加新的税目,而此前300多年中,设立新的税目必须经过议会的同意。……作为圣公会的教徒,国王支持相对浮华的仪式和服从国王权威的主教等级制度,但是议会出现了一些特别胆大而又毫不妥协的声音,这些人要求去除英国教会中与罗马天主教会有关的任何残留因素……查理一世与议会的关系陷入僵局,无法进行任何合作,甚至不能进行有效交流。…此后,国王同意,与议会合作统治,保证贵族、商人和其他支持者参与政府事物的决策。

——摘自杰里·本特利(JerryBentley)赫伯特·齐格勒(HerbertZiegler)《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结合所学,阐述国王与议会的矛盾是如何逐步解决的。

材料三:棉纺织业是第一个进行革命的行业,在其他行业中,我们很难看到有那么多私人企业家被推向革命……棉花和棉纺织品的价钱要比毛纺织品便宜,遂使得它们在国内为自己挣得一个虽然有限却很有用的市场……在西印度群岛,采用奴隶劳动的种植园为英国棉纺织业提供了大量原料,种植园主人反过来又大量购买曼彻斯特的纺织品。……从1750年到1769年,英国棉纺织品出口增长了10倍以上……带动棉纺织业的新发明———简单方便,投资低廉,通过增加产量,马上可以回本,它的利润不是5%或10%,而是100%,百分之几千……

——摘编自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

(3)根据材料三,概括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棉纺织业的原因。根据上述三段材料并结合所学,请用精炼的语言勾勒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作为思想和阐释空间的百家争鸣,是有其物质形态为依托的,否则争鸣无处承载。百家争鸣的诸多核心人物,均以私学为本,建立各种形式的教学机构,招揽天下人才,传授弘扬本学派思想。学派以思想领袖式人物为标志。百家争鸣时期,以孔、墨、庄、荀等为代表,各种可以称“子”称“家”的思想体系,皆为学派。这些学派的思想与学问不仅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构和发展影响巨大,而且为中华学术文明的整体结构与衍变上升奠定根基。

——摘编自张江《百家争鸣:公共阐释的历史见证》

材料二   16世纪末到18世纪末的明清时期,大批耶稣会等教会的传教士进入中国,发生了长达百年的“礼仪之争”。伴随着欧洲和在华传教士卷入争论,很多有关中国历史、政治、哲学、风俗的报道涌入欧洲,不少中国典籍也被翻译过去。人们由此知道了孔子是中国的圣人,儒学在中国占据主导地位,因而“当时欧洲人都以为中国民族是一个纯粹理性的民族”。启蒙运动以理性为旗帜,将神学蒙昧以及以神学为精神支柱的封建专制押上了“理性法庭”,而启蒙思想家大多曾受教于耶稣会学院,比一般人更为了解和熟悉中国,因此,当他们充当这个“法庭”审判员时,被世人视为理性主义的中国哲学就被用作审判词的语汇来源。

——摘编自陈卫平《中国传统哲学对欧美思想的历史影响》

材料三   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的一部苦难史,对外面临帝国主义侵略,对内则面临黑暗的军阀统治,内忧外患,使中华民族风雨飘摇、发岌可危。出于反帝反封建的迫切需求,也基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民主共和思想的传入,以及部分知识分子对文化之觉醒与思想之启蒙对国家振兴重要性的认识,由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即新文化运动。以新文化运动为起点,掀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帷幕,也开启了中华民族文化自省转向文化自信的艰难曲折、波澜壮阔而又伟大卓越的漫长发展历程。

——摘自薛朝广《基于新文化运动的文化自省与文化自信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百家争鸣的载体。并指出“这些学派”所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欧洲启蒙思想家把“中国哲学”“用作审判词的语汇来源”的原因,结合所学,列举此时中国其他文化在欧洲传播的史实。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并分析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